日本科學界給我們的啟示和教訓

2020-04-21 寫給孩子們的科學課

日本是一個科學技術非常發達的國家。迄今為止,日本已經有27名科學家獲得過諾貝爾獎,遠遠超過中國。儘管在今天看來,日本的科技有些日薄西山了。但畢竟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日本此前積累的豐厚科研領域能力還是不容小窺。只不過,日本科學界在其中一個領域,一直都抬不起頭來。那就是古生物學界。由於兩位科學家的共同「努力」之下,讓日本古生物學界聲名狼藉,在近二十年內都抬不起頭來,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關於日本古生物學界的鬧劇與謊言。


日本科學界給我們的啟示和教訓

你能相信嗎,恐龍只有1毫米大小嗎?


說起微小的生物,你肯定能想到細菌、病毒這些微生物。可是你見過硬幣大小的鴨子,螞蟻大小的人類,甚至1毫米的恐龍嗎?可能你覺得這是天方夜譚或者科幻小說中的情景,可是對於日本古屋岡村化石實驗室的岡村長之助(chonosukeokamura)這位研究員來說,這都是自己親自發現的「科學證據」。這位科學家非常高產,他的發現清單中不僅包括恐龍、還有迷你馬、迷你長頸鹿,甚至還有傳說中的龍,他都發現了迷你版化石。

你可能覺得,這位岡村先生應該就和拳打達爾文,腳踩愛因斯坦的中國民間科學家一樣不靠譜,但你想錯了。這位岡村先生是一位標準的古生物學者,他之前研究的領域是奧陶紀到第三紀之間的無脊椎動物和海藻。由於這個領域是在是太乏味了,甚至在科學界內部都顯得特別無趣,因此岡村先生一直就是一個默默無聞的科學家,像透明人一樣被無視。一直到了年過古稀,也沒有在科學界闖蕩出什麼成就。不過轉折點在他過完70歲生日不久,1983年,他編寫的《岡村化石實驗室原始報告》第八冊出版,一下子讓他在當時瞬間爆紅,不亞於今天的那些」網紅「。只不過,他出現在的是報紙的新聞板塊,而不是科技版塊。

日本科學界給我們的啟示和教訓

老年爆紅的岡村長之助

在這份報告裡,岡村發布了一項驚世駭俗的所謂研究成果:他在日本的巖石層發現了一隻被活埋的鴨子化石,這隻鴨子還顯示出了對死亡的恐懼和垂死掙扎的痙攣狀態。但最讓人驚訝的還不是岡村闖進了鴨子的內心看到了它的心理狀態,而是這隻鴨子只有9.2毫米,也就是一個硬幣的大小。這條震驚的消息立刻在街頭巷角傳播開來,宛如一個都市傳說讓日本民間津津樂道。

日本科學界給我們的啟示和教訓

岡村長之助發現的「迷你鴨」

勤奮的岡村很快發現了更多的迷你生物,甚至變成了岡村迷你生物學,建立了完整的學科體系。岡村充分發揮了自己的想像力,不斷和巖石中的花紋進行溝通,讓它們變成一個一個動物標本出現在公眾的面前。迷你魚,迷你馬,迷你蜥蜴,迷你大猩猩,迷你北極熊......岡村對此提出了自己的生物進化理論:所有現代的大型生物都是由其迷你版本逐漸放大得來的。

而在其中,岡村最引以為傲的就是自己發現的迷你人了,他起名稱之為「東方迷你智人」(Nagaiwa)。在報告中,岡村利用數百幅顯微鏡照片作為證據,將一個袖珍版人種文明呈現給自己的讀者們:

他們赤裸身體生活,會跳舞,有原始宗教。他們信奉多個生靈,因為能夠看到許多的迷你人跪拜其他物體的圖像。迷你人擁有最古老的生活組織方式,他們非常勤勞,而且已經分化出了不同等級。他們經常和其他迷你生物搏鬥,因為有不少迷你人與迷你龍戰鬥的圖案。有時候迷你龍會抓住迷你人,有時候迷你龍會吃掉迷你人,比如在一副圖像中,迷你龍的胃裡發現過一個迷你人的頭,還有些時候迷你人會認輸,向迷你龍獻出祭品求和。

最讓人津津樂道的還是岡村老先生的刻骨鑽研:為了自己證明自己的發現,岡村先生不僅整理了大量的圖片,並且還為每一幅插圖都配上了註解。岡村就像一位心理醫生醫生,與樣本裡的迷你生物敞開心懷進行溝通。比如他是這樣描繪一張猞猁的動作的:

「這些動物(猞猁)有些看起來因恐懼而憤怒,有些則對變化漠不關心,還有些把頭埋在胸前,失去了抵抗的力量。」

岡村「卓越」的發現,當然也給他帶來了巨大的成就。1996年,岡村憑藉自己的迷你生物化石,榮獲了當年的諾貝爾獎。當然,這不是真正的諾貝爾獎,而是模仿諾貝爾獎進行搞笑的「搞笑諾貝爾獎」。值得一提是,日本科學家不僅是諾貝爾獎的常客,同樣也是「搞笑諾貝爾獎」的常客。從2007年到2019年,日本科學家連續十幾年榮獲「搞笑諾貝爾獎」的獎項了。

日本科學界給我們的啟示和教訓

搞笑諾貝爾獎儀式上的一個傳統:科學家上臺發言時底下的觀眾扔紙飛機上臺

岡村的迷你生物顯然不能入主流科學界的法眼,嚴肅的日本古生物考古學界很早就把他排斥出主流科學界,甚至連學術會議都不讓他參加,可憐的老頭只能自費出版報告。日本人的嚴肅與認真,在對待岡村上面顯然有些刻薄了。但比起下一位科學科學家來說,岡村老先生只能說是來搞笑助興的,下一位才是把日本古生物學界名聲踩在腳下至今不能翻身。

在岡村輝煌的80年代,日本古生物學界最引以為傲的莫過於日本本土早期人類遺址的發現。日本是一個島國,按照之前的考古研究結論,日本人祖先是從中國和朝鮮渡海抵達日本,這一事件發生在新石器時代時期,因此日本是不存在舊石器時代遺址。但這對於80年代處於經濟爆發期的日本來說,這樣的科學結論是無法接受的,膨脹的民族自豪感驅動著日本古人類學必須有所發現。就在這個時期,一名叫做藤村新一的兼職考古學家帶來了好消息。

當時的藤村新一,還只是日本一家能源公司的小職員,最大的愛好就是考古。只有高中學歷的他,其實缺乏科學素養和專業的考古學知識,想正經混個大學教授進行考古活動基本不可能。但藤村有一個優點,就是能說會道,和誰都可以搞好關係,很快他就在日本的考古學界混個好人緣。

1981年,藤村新一跟隨一個考古隊前往宮城縣巖出山町「座散亂木遺址」進行考古挖掘。前期的地質勘探結果表明,這裡的遺蹟地表層大約是4萬年前的,假如在這裡發現石器,就證明日本存在舊石器文明。考古隊員們對於此次的考察都非常興奮,都希望自己是能改寫歷史日本的人。藤村新一也是一樣,到了現場就分散到一個角落用鏟子仔細挖掘。正當大家都沉浸在挖掘的勞累工作之中時,藤村新一突然大喊一聲「出來了!」大家趕緊圍在他身邊,只見藤村新一的鏟子上有一個小石器。

日本科學界給我們的啟示和教訓

藤村新一發現的石器

消息很快不脛而走,傳遍了整個日本,藤村新一也和岡村一樣特別的高產,很快就在現場又發現了47枚石器。說來也奇怪,整個考古隊,只有藤村的運氣這麼好可以發現這麼多的石器,其他的考古隊員則是顆粒無收。但此時日本科學界顧不上考慮這個謎題,藤村新一正如別的做出卓越成就的科學家一樣,頃刻之間成為了日本的民族英雄。不久之後,他的發現就被寫進了教科書,用來證明日本的歷史源遠流長。

隨後的二十多年裡,藤村不斷刷新著日本文明的年代記錄,日本最早的舊石器遺址甚至能追溯到70萬年前,要知道這和中國的北京猿人年代已經相隔不遠了。假如再給藤村一些時間,可能日本人的祖先可以直接從東非乘船抵達日本,不要那麼費勁橫跨歐亞大陸。不,可能會有更大的收穫,可能人類祖先不是誕生於東非,而是誕生在日本。當時日本媒體和民眾已經陷入在集體的狂歡之中,新聞裡直接稱呼日本人是世界上最有智慧的猿的後代,藤村更是被稱之為「神之手」。

日本科學界給我們的啟示和教訓

日本歷史教科書,小時候經常出現在新聞報導裡面

當時也並不是沒有同行質疑過藤村的成果的,但與上一位岡村老爺子不同,藤村可是官方認證的科學家。反過來藤村的不斷發現,又讓日本官方對於他的成就深信不疑。

隨著藤村名氣的增加,藤村每到一個地方進行考古活動,就會吸引很多當地民眾進行圍觀。藤村就像一個著名的娛樂明星,周圍總會有保安人員把圍觀人員進行阻攔。但這絲毫不耽誤藤村出成果,他總能在早已被被人開墾無數遍的農田之下發現製作精美的石器物件。

越是這樣,民眾對於藤村的考古活動就越是好奇,甚至出現了專門的記者報導藤村的行蹤與發現。也正是因為這些記者,才讓藤村的騙局最終被戳破。

日本科學界給我們的啟示和教訓

多虧了《每日新聞》的記者,才讓騙局被曝光

時間轉眼來到了新世紀,在2000年10月22日這一天,日本的《每日新聞》刊登了一則消息,此前他們在考古遺址現場偷偷設置的攝像頭,拍下了藤村新一做假的鏡頭。在前一天凌晨時分,藤村新一獨自一人,東張西望地出現在鏡頭裡。到了某個挖掘坑停下後,他兀自地從口袋中掏出一個塑膠袋。然後將事先準備好的6塊石器埋在地下,仔細踩平地面,又悄悄離去。然後在第二天白天,藤村又如往常一樣來到考古現場,不一會兒後就宣布挖出了舊石器。原來,震驚日本科學界的「舊石器」文物,是發現者藤村新一本人自掘自埋的人工製品。

日本科學界給我們的啟示和教訓

藤村新一的作假方式其實非常低級

事件被曝光之後,藤村新一不得不承認了自己的造假行為。起初藤村還想狡辯,自己的考古發現中只有部分是偽造的,其他還是真實的。但此時日本政府和科學界已不再相信藤村新一的鬼話,日本考古學協會成立了一個調查組,對於二十年來藤村新一參與挖掘的所有遺蹟重新進行驗證。3年後,日本考古學協會報告指出,藤村新一參與發掘工作的遺蹟有162處有捏造行為,其中159個遺蹟被認定沒有學術價值。隨著報告的出爐,日本的歷史也從70萬年前,重新回到了3萬年前的新石器時代。

這件事對日本的科學信譽造成了重創,至今國際考古學界對於日本的考古發現結論都審查的非常嚴格,對於有日本人參與的考古活動都慎之又慎。藤村新一也成為了騙子的代名詞,受到了全日本的唾棄。甚至日本著名的作家東野圭吾,還把藤村新一這個名字安在了他的一個案件之中充當兇手,在小說裡藤村新一的形象就是欺騙了所有人的一個偽裝的騙子。

日本科學界給我們的啟示和教訓

日本科學界造假也是有傳統的,另外一個著名事件是小保方晴造假事件

科學探索之路,是一條非常艱難的道路。往往需要實力和運氣兼在,才能在科學領域上有一點點的突破。大部分的科學家,都有著自己的科學操守,用勤奮和努力去發現未知的世界。但也總會有少數的科學家,為了追求掌聲與財富不擇手段,用弄虛作假的方式去進行科研。這也給我國的科學家提了個醒:不要盲目的去做一個網紅,只有扎紮實實做科研才應該是一個科學家的本分。但願岡村長之助的鬧劇和藤村新一的騙局,不要在我們國家的科學界出現。

相關焦點

  • 日本教育的啟示
    這是一個智力很一般的孩子,但卻有著強烈的求知慾和廣博的興趣。相比之下,我那個在學校以聰明出名的兒子則顯得胸懷狹窄、興趣狹窄、知識面狹窄。一直以為日本的教育還像以前一樣,是等同於中國的考試地獄,卻不料,今日的日本教育已大大地改觀。有著東方文化傳統的日本,現在的學校也同西方發達國家一樣有著寬鬆的課堂紀律,自由的教育氣氛。
  • 三菱客機或徹底死掉,「日本製造神話」還是要塌了?教訓太慘痛
    這一決定對於整個日本製造業而言,無異於一道驚天霹靂,甚至有人將其稱為半個世紀的依賴日本製造業塑造的「神話」將就此徹底坍塌。三菱支線客機此前叫做MRJ支線客機,這架客機的誕生就與中國息息相關,而其沒落也給我們很大的啟示。
  • 科學界和主流媒體評述2016年諾貝爾醫學獎及成就
    日本生物學家大隅良典(Yoshinori Ohsumi)因發現和研究細胞自噬現象及應用,榮獲了2016年諾貝爾醫學獎。今天,全球各大媒體和科學界也紛紛發文評述該項科學成就及其深遠意義。在匯總各界對諾獎成就的讚嘆之餘,我們也靜觀獲獎者的感受,他對獲諾獎是如此淡然,而對科學探索又是如此執著。
  • 日本治理垃圾島的啟示
    原標題:日本治理垃圾島的啟示 封閉垃圾車在運送垃圾新華社記者馬平攝 11月22日,在日本香川縣豐島,封閉汽車向處理廠運送垃圾。在日本瀨戶內海的諸多島嶼中,有一座以臨海梯田、藝術博物館出名的島嶼——豐島,但同時它曾經被譽為日本的「垃圾島」。1975年至1990年的15年時間裡,日本關西都市地區的92萬多噸工業垃圾被丟棄於此,掩埋深度達20米,並露天焚燒。
  • 日本藥品檢查員制度及其啟示
    [摘  要]推進職業化藥品檢查員制度建設是當前我國完善藥品監管制度的一項重大措施,日本在這方面積累的經驗對我國有一定借鑑意義。文章介紹了日本藥品檢查員管理體制、職業發展等制度設置情況,分析了其獨立行政法人制度、較強的環境適應力、國際化與檢查員能力提升有機結合等特點,並從系統推進、提升檢查員職業榮譽感、保障獨立檢查權限、提升外部適應力等方面指出了其對我國職業化藥品檢查員制度建設的啟示。
  • 日本鋼企與海共生的啟示
    日本鋼企與海共生的啟示 2019-07-03 11:19:00     作者:劉萌
  • 屠呦呦獲諾獎帶給我們的啟示
    10月5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諾貝爾委員會在新聞發布會上展示中國科學家屠呦呦(右)、日本科學家大村智(中)和愛爾蘭科學家威廉·坎貝爾的肖像照片。她獲得諾貝爾獎帶給我們多重啟示。立足客觀、全面的角度,我們看待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才不會跑偏。首先,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是中西醫完美結合的成果。一直以來,國內外關於中西醫的爭論持續不斷,容易犯厚此薄彼的錯誤。事實上,中西醫都是人類的文明成果,對人類健康的貢獻都是有目共睹的。
  • 日本地震預警的推廣對中國有哪些啟示?
    緊急地震速報系統被看作日本為保障國土安全建立的「全國瞬間警報系統(J-Alert)」的一部分。阪神大地震後,緊急地震速報在日本受到關注,該系統的研究由氣象廳和防災技術研究所等推動研發。3·11 地震「緊急地震速報」範圍「地震緊急速報」系統的前期溝通。
  • 「墨菲定律」給我們的啟示
    「墨菲定律」給我們的啟示 2020-05-17 03:0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日本科學界到底有多瘋狂,人獸雜交獲批准,或將改變人類社會
    由於我們人類的幹預,驢和馬生出了騾子,但就算是經過我們的幹預,我們也不能創造出新的物種,生物上的定義一個物種得具有繁殖能力但人類就是這樣不達目的不罷休,日本科學界到底有多瘋狂,人獸雜交獲批准,或將改變人類社會。
  • 日本3·11大地震將滿9周年 安倍發表講話:不忘教訓、全民哀悼
    在此次地震發生將滿9周年之際,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也於18日發表講話,呼籲民眾在哀悼日當天向遇難者默哀。綜合日本時事通訊社、《產經新聞》18日報導,安倍當天呼籲,在「3·11」大地震發生的3月11日下午2點46分時,全體日本民眾應向遇難者默哀1分鐘。安倍強調,不應淡化地震帶來的教訓,要「充分利用自然災害帶來的教訓,推進防災、減災措施,建設成能堅強應對災害的國家」。
  • 日本固體廢棄物處理模式給中國帶來的啟示
    日本固體廢棄物處理模式給中國帶來的啟示北極星固廢網訊:日本是一個資源極度匱乏的國家,正因為如此,日本對建築如鋼鐵、水泥、骨料等一切以犧牲資源為代價所換來的生產資料都有極高的重視度。日本政府不允許將有限的資源生產成為不合格的產品,他們認為這樣是一種浪費,是嚴重損害國家利益的。
  • 諾貝爾獎金管理給我們的啟示
    原標題:諾貝爾獎金管理給我們的啟示   諾貝爾
  • 我們都吸取了慘痛教訓
    「我們都吸取了慘痛教訓。儘管我們想要相信我們的運作可以不受政治影響而只關乎科學,但僅用幾個月的時間,我們駕馭這場疫情的能力就受到了損害。所以,我們可以假裝政治無關緊要,但聲譽已經受到惡意踐踏。」(美國《紐約時報》網站)——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的一名官員表示,川普政府不僅對疾控中心發布的疫情周報進行政治幹預,還試圖對該機構進行封殺,以阻止美國民眾獲知實情。由於擔心被解僱,這名官員不願透露姓名。
  • 諾貝爾獎揭曉,日本化學家又一次獲獎,我們能學到什麼?
    10月9日下午,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揭曉,諾獎組委會將這塊獎牌頒發給了共同研發出鋰離子電池的三位科學家——美國化學家斯坦利·惠廷厄姆、約翰·古德伊納夫以及日本化學家吉野彰。日本科學家又一次奪得諾貝爾獎,這一全球科學界最高榮耀。
  • 「懶螞蟻效應」給英語學習帶來的啟示
    「懶螞蟻效應」的啟示日本北海道大學進化生物研究小組對一群黑螞蟻進行了研究:他們把螞蟻分為三個小組,每組30隻,觀察他們的行為。研究人員發現,大部分螞蟻都很勤快地工作,尋找、搬運食物,但是卻有少部分螞蟻好像整天無所事事一樣地東張西望。研究人員在這群螞蟻身上做上標記,並把這群螞蟻稱為:懶螞蟻。然後,斷絕了整個蟻群的食物來源。
  • 日本化肥減量增效實現途徑及啟示
    目前針對日本環境保全型農業的研究有很多,如李筱琳主要通過研究日本現代農業環境政策的實施路徑總結了對中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道路的啟示[2];井煥茹等主要通過研究日本政府法律法規和在技術層面所做的宏觀調控,闡明了中國如何通過政府的宏觀調控扭轉目前的農業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3]。目前尚缺乏從政策調控、技術創新和市場機制等多維度闡述日本化肥減量增效實現途徑的系統研究。
  • 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給我們的啟示
    赤崎勇和天野浩就像我們身旁某個研究所的某位研究員;天野浩始終和他的導師「捆綁在一起」,一直沒有獨立自開門戶;而中村修二,大學本科和碩士均出自於一個外國人很少聽說過的日本德島大學,導師也是一般的教授,而博士學位則是成名之後母校授予的榮譽學位(日本東北大學稍後也願意授予博士學位),他的研究經歷更帶有些「草根」的味道。
  • 日本北海道的教訓是:僅僅...
    日本北海道的教訓是:僅僅24天!北海道是日本全國第一個宣布進入緊急狀態的地區,隨後疫情也開始得到控制。但進入4月,病毒死灰復燃,北海道遭到了第二次攻擊。目前,北海道疫情洶湧。抗疫「差點成功」的背後,到底有什麼樣的教訓呢?
  • 《天道》給我們做人的啟示和感悟是什麼?
    階層躍遷是關鍵並不是資本的原始積累,以及自己祖上積德,抑或是幾代人共同的努力,這些因素可以影響,但不至於致命;你是否要城為一個強者,這是你內心的選擇,也是歷史和時代賦予你的使命和重任。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雖遠必誅,個人和自尊是我們個體最好最優質的標籤,不應該向世俗和現實妥協,我們可以市儈和平庸,但是我們應該拒絕不作為,無為而治,不爭而爭,是為了更好的爭而選擇不爭,為了更好的發展而無為而治。覺悟從來不是想要得到就能得到的東西,而是一種可遇不可求的機會,死亡可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