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發與保護並重——資源大省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之路」,這是全國政協提案委員會辦公室、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辦公室和人民政協報社聯合主辦的一場政協專題研討會的議題。
重視規劃和規劃環評
「去年我在新疆調研時遺憾地發現,準東煤田投資主體已達上百家,雖然這是好事,但重複建設和落後產能難以避免。」全國政協常委、國務院西部地區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原副主任王金祥說,「這就需要政府發揮其在區域規劃、資源綜合利用、環境保護等方面的總體協調作用。」
「我認為資源開發要分成不同的類型,有的可以開發,有的不能開發,有的要暫緩開發,有的是適當、適度開發。」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員黃鴻翔表示。
全國政協常委、原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環保局黨組書記艾努瓦爾補充說,政府除了要制定環境保護規劃和生態功能區劃外,還應該加強對區域規劃、產業發展規劃等的環境影響評價。
在資源大省擁有眾多項目的大唐國際發電股份有限公司黨組書記、總經理曹景山表示,希望資源富裕的省份實施區域整體資源環境的綜合利用規劃,堅持整體規劃、頂層設計、統籌協調、同步推進。
實現產業效益最大化
「資源大省要想走綠色可持續發展之路,必須在產業發展上做文章。」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組組長、首席科學家牛文元說。
牛文元建議,可在現有資源的基礎上深加工,延長產業鏈,比如可以在採煤區採取坑口發電等就地消化方式,減少運輸成本和資源損耗;要逐步實現從碳基能源向氫基能源的轉化,既可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又能提高能源的清潔度。
與牛文元觀點互為補充,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研究室主任潘荔根據對電力行業的研究,提出資源大省的發展要突出循環經濟的理念。
她提供了一組數據:以電力行業現在採用的最先進的超高臨界技術為例,一臺60萬千瓦的燃煤發電機組一年產生約20萬噸粉煤灰。如能加以更好利用,效益可觀。
健全生態補償和財稅機制
「國際上所有大資源類國家都是富國,而我國資源大省多是窮省。」全國政協委員、國家開發銀行原副行長劉克崮建議,資源稅要快速推,要把握好煤、油氣、鐵等資源稅推進的節奏。
全國政協委員、陝西省政協副主席李冬玉結合陝西情況說,陝西省是重要的資源調度區和資源輸入區,需要建立明確的生態補償機制,完善財稅機制,確保利益共享。
全國政協委員、新疆農業大學資源環境學院院長蔣平安也對此表示認同。他說,生態補償和資源稅是兩個概念,現有的資源稅僅僅體現了資源的經濟性和級差收入,並沒有體現出資源生態服務的價值和資源的機會成本。
蔣平安說,要實現資源大省的綠色可持續發展,如何通過市場手段和法律保障來加大生態補償力度、擴展補償範圍是特別值得考慮的。 記者曹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