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了一定的攝影基礎之後,就應該去實操了,但是攝影實操的話就離不開光線的運用,而光線是一個非常專業的類別,也是在學習攝影的過程中,光線是一道不得不跨過去門檻,那麼就來說一下光線究竟是什麼,該如何使用吧
一般來說,光源可供攝影用的光線,可分為三種是自然光、場景光和人造光。自然光就是戶外遇到的光線,基本上都是自然光,自然光就是太陽直接提供的光線,這個是不能改變的。
第二個場景光,在室內遇到的光線基本上都是場景光,這包括窗口進來的陽光,室內的燈光等,這個似乎也是不太能改變的。
人造光指的可不是霓虹燈或者屋子裡的日光燈,儘管這些都是人造的,人造光在攝影裡特指攝影師為了達到創作意圖而設置的人造光源,補光燈和閃光燈都屬於人造光,至於打的反光板的反光,也可以看作是人造光,人造光就是一邊拍攝,一邊控制的光源。
自然光是指晴天太陽的直射光和天空光,陰天下雨天和下雪天,天空的漫散射光以及越廣和星光,自然光的強度和方向,是不能由攝影師任意調節和控制的,只能選擇和等待,攝影師應該了解自然光的變化,對攝影用光的影響。
在室內遇到的都是場景光,場景光可能會很複雜,也許會遇到窗外照射進來的陽光,也可能是室內的燈光等等。如何利用場景光只能是具體場景具體分析,總之儘量利用光線,明確主題、突出主題以及簡化畫面。一般來說場景光都是光源比較複雜,而且強度一般較弱,對於一些光源複雜的,就要分析光源的色溫和光源的方向,其中光源的方向尤其重要,因為只要掌握好光源的方向,才能對主體正確曝光。
只要是人造光就有這樣一個特點,無論是光的強度、方向、色溫都是完全由攝影師控制的,也就是說人造光的存在,只有一個原因,就是為攝影服務,持續光源和閃光燈的區別是一種是一直可見的,一種是短暫存在需要遇見的,不同的光線有著不同的強度、不同的方向和不同的色溫,所以在應付這些光線的時候,就要使用不同的方法。
都說攝影是光和影的藝術,避開這些光線的特性給我們帶來的弊端,展現出這些光線美的一面,這就是攝影成功的關鍵,首先就要知道光的三個特性。第一個是強度,光的強度與光源的能量距離以及傳播介質有關,直觀的感覺就是光的明暗程度。第二點是方向,就是光源的方向,但是在多光源或者漫反射的情況下,就不太容易確定方向。第三點是色溫,主要表現在光源的顏色上,那麼這三個特性,有助於在拍攝的時候分析光線。
首先說的是強度,這個是比較好理解的,簡單來說就是光的強度,但是要詳細來解釋的話,也是挺複雜的。因為光的強度,是光源的能量距離以及傳播介質所相關的,這個真的要追究過來,光的反射還有吸光性也會涉及。這樣說的話就有點偏理論,而又沒有太多的實際意義,這裡只用最簡單的方法,說明攝影和光線的聯繫。
這裡還有一個光線強度的等式關係,光的強度與光源能量成正比,光的強度與光源距離成平方成反比,這樣理解起來是比較拗口。比如當光源的亮度變成原來的二倍時,相機接收到的光的強度也變為原來的二倍,也就是增亮了1EV,當光的距離變為原來的二倍時,相機接收到光的強度則變為原來的1/4,也就是減暗了2EV
光質是指拍攝所用的光線的軟硬性質,可分為硬質光和軟質光,拍攝用光的軟硬不同,表現物質的質感也不同,取得適當的光質是用光至關重要的一環,因為這涉及到畫面影像的表現,給人以何種直觀感受。
硬質光就是強烈的直射光,比如晴天的陽光,人工燈中的聚光燈、回光燈的燈光,硬質光照下的被攝物體表面的物理特性表現為:受光面、背光面以及投影非常鮮明,明暗反差比較大,對比效果明顯,有助於表現受光面的細節以及質感,造成有力度鮮活的視角的藝術效果。在強烈的直射陽光下,尤其是順光,物體的色彩會顯得格外鮮明,幾乎所有人都會喜歡這樣的色彩,看著心情舒暢,不少攝影愛好者都喜歡在這樣的光線下拍攝。
軟質光是一種漫散射性質的光,它沒有明確的方向性,在被照射物上,不留明顯的陰影,例如陰天、雨天、泛光燈和光源等。軟質光的特點是光線柔和,強度均勻,光比較小,形成的影響反差不大,主體感和質感交弱。
軟質的光線,物體的色彩顯得柔和、朦朧,容易拍攝出淡雅清新的色彩風格,軟質的光線,多見於清晨柔和和陽光,陰雨霧靄的光線、背陰處的光線、室內非強光源的光線。
這裡還要說一點,很多人出去拍照都不喜歡陰天,覺得陰天沒有太陽出來的照片都是比較平的,確實是這樣沒有錯,但是陰天也不能說完全不能拍,說不定也能拍出與眾不同的照片,因為總不能永遠只在好天氣下拍攝,如果學不會隨遇而安的對付光線,那麼就會錯過很多奇遇,也會錯過很多有意思的照片了,那麼光的強度和軟硬就說到這裡
那麼接著就應該說光的方向簡單來說,就是同一個對象,在不同的光位下面,會產生不同的明暗造型的效果,攝影中的光位是可以千變萬化的。但是歸納起來,主要只有幾種光,分別是正面光、前側光、正側光、後逆光、逆光、頂光和角光這七種。這裡有一個很關鍵的點,光位是相對而言的,所有的光位都必須由一個參考,也就是拍攝者必須正對鏡頭,也就是拍攝物體的正面,拿人像來講,就是拍攝者的眼睛,或者說他的臉、鼻子是正對著鏡頭的,那麼在這個情況下,說正面光、頂光、側面光才有意義。現在先假設一個情景,固定光的輸出量而變化光的方位來理解一下,假設模特永遠正面對著相機,現在才能逐個說一下大概的光位
那麼第一個正面光,正面光是從攝影師身後打出來的,是從相機的角度打出來的光,直接打到拍攝者的正面,隨著高度的變化,有三種分別是高、中、低,正面光也叫大屏光,缺乏立體感,人物曝光起來比較容易,寬容度很大,拍的明亮,但是缺點就是立體感比較差,其實在攝影棚裡面,正面光一般都是用作輔助光,不會作為主光源,也就是補亮人物臉部的作用,如果直接作為主燈,人物的臉上就太平了,沒有立體感,同時也會顯得很普通
那麼接下來就是很好用的前側光,也就是倫勃朗的光線,這裡拓展一點,所謂的倫勃朗光也就是45度的前側光而已,很多人都聽說過倫勃朗光,猛一看好像很厲害的樣子,其實也就是最簡單的斜側光。因為荷蘭著名畫家倫勃朗喜歡使用這樣的光線,所以就被稱為倫勃朗光,那麼倫勃朗光線是怎麼打出來的呢?
主要是在被攝體的45度方向,正面側光,這是一個最常用的光位,因為這樣光線打出來的人物臉部比較有立體感,有稜有角,有生氣比較動人。那麼在人像攝影中,這種光是經常作為主光的,再輔一個正面光作為一個輔光,那麼出來的畫面質感就會比較好
接著說一下側光,這裡說的正測光其實就是一個90度的側光,正側光的戲劇感會比較強,被攝體會變成一個陰陽臉,一般正側光是很少去嘗試的,因為多年的經驗可以判斷,陰陽臉是不太受普羅大眾歡迎的。一般人都會要求自己的臉是亮的,那麼就會選擇倫勃朗偏多一點,至少讓整個臉看上去是清楚的,這樣別人在心裡才會接受,如果是一個陰陽臉,普通人是不會接受的。除非是拍一些與眾不同的效果,想做一些有創意的,那麼就另當別論了,但是再強調一點,這裡說的光位是相對的,如果是一個正側、90度的側光,但是稍微把臉稍微轉45度,這樣就會變成一個倫勃朗光了
後測光也可以叫側逆光,一般在拍攝的時候「勾兩個邊」,也就是打兩個側逆光,基本上就是用來勾被攝物體的一個輪廓,這種光位主要是用來強調主體的形狀,讓主體從背景中剝離出來,為畫面增加一些立體感
接著還有一個逆光,逆光是一個非常大的光源,在腦袋後面出現,出現在被攝體的正後方。那麼光可以使被攝體產生比較生動的輪廓、線條,會有一種聖光的感覺,主體一樣,也會跟背景分離,從而使畫面產生比較好的立體感空間。
想要拍攝好的逆光,最好是暗背景,能更好的勾勒人物的輪廓,同時暗部適當的加上補光,可以是反光板也可以是用閃光燈補光,但是要控制好光比,避免補光過度,失去逆光的效果。
像側逆光和逆光這樣,是比較難拍攝的,因為很容易測光不準,而且一般想要拍攝側逆光和逆光的效果,都是在周圍環境比較暗的環境下,才能凸顯逆光所能給你帶來的震撼的感覺,但是這樣是很難拍攝,但是很考驗相機的弱光對焦性能,這種時候還是建議使用手動對焦,才能精準對焦
還有一個頂光,顧名思義就是腦袋上面來的光,這時候面部受光,上亮下暗,鼻影、嘴影重而長,顴骨突出,呈現頂光的效果,一般這樣是不利於對被攝者的造型,正午的陽光就是處於正上方的位置,這段時間是不適宜用來拍攝,這就是不推薦打頂光的原因。
還有一個專業名詞就是蝴蝶光,也稱派拉蒙光,這是美國好萊塢電影早期影片,經常拍攝女性影星時慣用的補光方法,蝴蝶光的布光方法,是光源在相機的上方,也就是在人物臉部的正上方,由上向下45度方向,投射到人物的臉部,投射出一個鼻子下方的陰影,似蝴蝶的形狀,讓人物的臉部帶來一定的層次感,最明顯的標誌就是在鼻子下方產生一個蝴蝶陰影,這種打光的方法比較適合骨骼分明的人,尤其是西方人,他們的面部輪廓會比較分明
那麼上面的內容就是光線的內容了,有什麼問題歡迎留言討論,歡迎關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