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圖解教育 發布時間: 2019-07-09 16:19
作者:圖解教育 發布時間: 2019-07-09 16:19
「我們都是家裡的第一個大學生。」2019年清華大學招生宣傳片《從一到無窮大》情懷滿滿。第一個大學生,廣而言之,第一代大學生,遠不僅僅是「父母均沒有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大學生」這樣一個簡單的概念,更書寫、承載了一個人、一個家庭的艱辛奮鬥與殷切期望。
清華大學「中國大學生學習與發展追蹤研究」發現,2011-2018年,全國本科高校中的第一代大學生一直保持在70%以上的佔比,第一代大學生已成為本科生的主體。「他們是各自家庭裡的第一個,也代表著中國無數家庭中的第一個。」這無數個「第一個」的背後,又是怎樣的一個群體?你是這無數個「第一個」中的一個嗎?
近七成第一代大學生來自農村清華大學「中國大學生學習與發展追蹤研究」數據顯示,69.74%的第一代大學生來自農村,70%有兄弟姐妹而非獨生子女,76.89%父母從事普通職業,包括初級專業技術人員、辦事人員、個體經營者、流動攤販、技術工人/維修工人/手工藝人、體力工人/勤雜工/搬運工、靠炒股/房租等維持生計者。他們父母的受教育程度,集中在初中或初中以下水平(父親佔69.76%,母親佔79.80%)。
由於家境貧寒,他們高中期間更少享有優質教育資源。數據顯示,他們就讀於地市級及以上重點高中的比例僅45.16%,從不參加課外補習的比例則高達52.05%。高中分科時,62.95%的第一代大學生會選擇理科,他們考慮得更多的是理科未來可能更好就業,而需要更多家庭文化資本、經濟支持的藝術生,僅5.82%的第一代大學生選擇就讀。
成績再好,也極少獲得保送或自主招生機會高中最後一學期,64.37%的第一代大學生學習成績排名前20%。但成績再好,他們也極少獲得保送或自主招生機會,僅1.94%是通過保送或自主招生進入大學。顯然,這與保送或自主招生、尤其是自主招生對於所謂素質教育的重視,且其名額被超級中學壟斷有莫大關係。
與非第一代大學生相比,第一代大學生參加多次高考(19.91%)的比例更高,這一定程度上導致他們平均入學年齡高出0.4歲。但是,考入「211」或「985」工程高校的第一代大學生不超過10%,絕大多數進入的還是地方本科院校。
裸分高考,遠離名校!對出身普通和貧困家庭的第一代大學生而言,一流名校是個可望不可即的夢想。清華大學和史丹福大學五位學者2013年的研究即發現,中國貧困、農村地區參加高考的學生,上四年制普通本科大學、「211」工程大學、頂尖大學的機率,要比城市學生分別低8倍、11倍和43倍。
林玲、彭曦《我國第一代大學生的生涯規劃特點研究——以上海8所高校為例》一文,總結了2008-2015年間,上海地區8所高校第一代大學生佔生源總數的比例,結果同樣佐證了這一點,一本院校的第一代大學生佔比最高也未超過40%,最低的2015年僅20.2%,而且一個整體的趨勢是,一本院校中第一代大學生佔比越來越小。
此外,在專業類型的選擇上,第一代大學生更多地選擇了理學、工學、管理學或教育學(74.58%)專業,選擇人文學科(文學、歷史、哲學或藝術)的比例較小,這與其在高中分科的選擇基本一致。
第一代大學生在大學期間的表現總體處於劣勢清華大學研究還顯示,與非第一代大學生相比,第一代大學生接受式學習表現尚可,但主動性學習表現不足。
也就是說,第一代大學生並不擅長積極表達觀點,或者主動尋求課業上的討論和幫助。此外,他們的人際互動整體表現不足,尤以社交性生生互動表現最差,一定程度上表明,相比於課外的社交性互動,第一代大學生更加關注課程內的學術互動,即更重視課程學習。
三是參與課外活動時間較短。在課外實踐分配上,第一代大學生更傾向於參與兼職和打工活動,而不是將時間投入學習和參與校園活動。無疑,這與他們家庭的經濟條件有很大關係。
四是對海外學習、輔修第二學位等拓展性學習和參加各類學術、向學術期刊投稿等研究相關性活動的參與度明顯不足;此外,第一代大學生選擇畢業後繼續讀研的比例較低,這無疑是因他們畢業後急於就業、解決家庭經濟困境。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圖解教育」,策劃李帥、柏森森,設計阿呆。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芥末堆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
1、本文是
芥末堆網轉載文章,原文:
圖解教育;2、芥末堆不接受通過公關費、車馬費等任何形式發布失實文章,只呈現有價值的內容給讀者;
3、如果你也從事教育,並希望被芥末堆報導,請您
填寫信息告訴我們。
推廣: 芥末堆商務合作:010-5726 9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