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SA稱失控衛星已進入大氣層 軌道高度僅百餘公裡

2020-11-22 環球網

環球網記者李亮報導,美國宇航局(NASA)24日凌晨在其網站上稱,失控的美國「高層大氣研究衛星」已於美國東部時間23日晚11點45分至24日零點45分(即北京時間24日上午11點45到12點45)進入大氣層,其墜落的具體地點及時間仍然不明。

據NASA網站24日凌晨零點55分更新的消息稱,在美國東部時間23日晚10點30分時,美國高層大氣研究衛星的軌道高度是85到90英裡(即134至140公裡)。衛星進入大氣層的時間預計在23日晚11點45分至24日零點45分(北京時間24日上午11點45到12點45)。

消息還稱,在此期間,衛星將經過加拿大、非洲及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的絕大部分區域。它對公眾安全形成的危險「十分微小」。NASA正在努力確認它「再進入」的位置以及時間,並馬上提供更新消息。

責任編輯:賀超

相關焦點

  • 俄失控衛星凸顯中國反衛星欠缺
    據俄羅斯媒體最新消息,俄GEO-IK2軍用測地衛星在昨日進入緻密大氣層後已徹底燃盡,並沒有像此前報導的那樣墜入中國青海省。GEO-IK2是一顆軍用測地衛星,用於測定地球上某一點的精確坐標、地球形體和地球重力場參數。
  • NASA火星軌道飛行器眼中的火星
    日進入火星軌道。離開地球15年以來,NASA的火星勘測軌道飛行器改變了我們對紅色火星的認識,MRO研究了火星稀薄大氣層的溫度,通過雷達探測火星地下,以及表面的礦物,但也許最出名的是它傳回的令人驚嘆的圖片。MRO攜帶了三個相機,火星彩色成像機( MARCI ),背景攝影機( CTX)和高解析度成像科學設備(HiRISE相機)。
  • 不明物體進入地球撞擊軌道?56年前的NASA衛星終於要回來了
    8月25日,美國亞利桑那大學的卡塔利娜天空調查系統和夏威夷大學的小行星地面撞擊最後警報系統發現了一顆小的不明太空物體,由於其軌道位於地球撞擊軌道上,引起了天文學家們的注意。NASA已確認,在8月29號世界標準時間20:44,OGO-1已於太平洋南部進入大氣層,並在大氣中燃燒,最終墜毀,並未對人類形成威脅。
  • SpaceX計劃發射1584顆低軌衛星 距地高度僅550公裡
    SpaceX計劃發射1584顆低軌衛星 距地高度僅550公裡  Carly Feng • 2018-11-09 14:00
  • 嫦娥二號順利進入高度100公裡圓形環月軌道
    東方網10月9日消息:據中國之聲《全國新聞聯播》報導,今天(9日)上午11時32分,嫦娥二號衛星成功完成第三次近月制動,順利進入軌道高度為100公裡的圓形環月軌道,在軌測試後開始進行科學探測活動。  11時17分,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發出指令,嫦娥二號衛星490牛發動機成功點火,約15分鐘後,發動機正常關機。
  • 「天宮一號」失控撞地球?別扯了……
    最近,部分外媒將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當作炒作目標,稱其已經失控並將撞向地球,對地面環境及安全造成威脅。這一論調並非首次出現。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空間實驗室系統總設計師朱樅鵬對此予以否認。朱樅鵬日前表示,我國一直在監控天宮一號,預計在今年上半年讓它墜落。
  • 日本試驗衛星「燕」 ,打破最低軌道高度世界紀錄
    日本宇宙航空開發機構(JAXA)周二(24日)宣布,2年前發射升空的試驗衛星「燕」號由於在長達逾一周的時間內,維持以距離地球表面167.4公裡的高度飛行和觀測,故獲金氏世界紀錄大全認證為「地球觀測衛星在軌道上的最低高度」。「燕」在2017年發射升空,今年4月在軌道上的高度達到271.5公裡,之後徐徐下降。
  • 印度反衛星軌道高度暗藏深意 攔截器也能反導
    據印度媒體報導,被擊落的衛星位於距離地面300公裡左右的軌道高度。中國專家分析認為,其攔截彈可能是在現有反導攔截彈的基礎上改進研製的。印度又進入一個新俱樂部印度《經濟時報》網站27日報導稱,印度總理莫迪當天宣布,印度國防研究組織(DRDO)的飛彈成功擊中近地軌道衛星後,印度已進入能夠擊落太空衛星的精英俱樂部。
  • 天宮一號將「失控墜落」!想太多
    我國首個目標飛行器天宮一號將再入大氣層燒毀。近日,各國媒體都開始進入「倒計時」,緊盯天宮一號預測落點,部分境外媒體甚至渲染天宮一號的「謝幕」風險,妄稱「中國已對天宮一號失去控制」。點擊下方視頻,看看外媒都說了些什麼吧~美國廣播公司(ABC)在其網站煞有介事地刊文稱:「2016年,在發射升空5年後,中國航天機構失去了對天宮一號的控制。
  • 630000公裡!地球大氣層新高度,月球軌道會衰減撞擊地球嗎?
    那麼,地球的大氣層究竟有多高,範圍又到哪裡呢?1、地球大氣層沒有人能準確回答這個問題。按照科學家們的說法,大氣層由下而上分別是生命所在的對流層,民航客機所在的平流層,火箭才能到達的中間層,以及更高的熱氣層、散逸層。總的來說,大約80公裡或100公裡以上的高度就進入外太空了——取決於你是用美國標準還是國際標準,這裡的氣體已經很少很少,只比真空略多一點。
  • 「天宮一號」失控撞地球?會砸到我嗎?答案來了
    來源:科技日報記者:付毅飛最近,部分外媒將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當作炒作目標,稱其已經失控並將撞向地球,對地面環境及安全造成威脅
  • 衛星是如何進入軌道的?怎麼能在軌道上呆那麼久?
    不論衛星的類型和用途如何,每顆衛星都必須進入一個特定的軌道,即進入環繞地球的軌道。 圍繞地球的軌道類型(基於軌道高度分類) 取決於各自的高度從地球表面,地球周圍有四個主要類型的軌道,即低地球軌道(國際空間站所在的軌道),中地球軌道(GPS衛星所在的軌道)、地球靜止軌道和高地球軌道 (只包含少量的衛星,美國宇航局的星際邊界探測器)。
  • 太空垃圾汙染嚴重 同步衛星軌道受到威脅
    最終,近地軌道將被各種危險的太空垃圾所「封鎖」,地球將變成一個永久的垃圾帶。屆時,高度依賴現代通訊衛星等現代太空設施的人類將發現自己的生活難以為繼,人類文明程度甚至大幅後退。承擔電話中繼任務的銥星33號向北飛行,途中恰好與俄羅斯早已退役的失控通訊衛星宇宙2251號猛烈相撞,剎那間兩顆衛星化成2100塊碎片。隨後,衛星殘骸很快擴展形成一朵碎片雲,軌道上的每塊碎片都成了一枚炮彈,足以摧毀任何一顆價值連城的人造衛星。   儘管銥星33號與宇宙2251號相撞尚屬有史以來首次衛星碰撞事故,但此前幾十年來,大大小小的太空事故時有發生。
  • 太空垃圾或致同步衛星軌道報廢【2】
    據美國宇航局估計,地球周圍尺寸超過彈珠的軌道碎片在50萬塊左右,尺寸超過板球的碎片在2.2萬塊左右。低地球軌道的碎片以大約每小時2.8萬公裡的速度飛行,即使尺寸很小,也能給衛星造成巨大破壞,同時對太空人的安全帶來致命威脅。在已經編目的太空垃圾中,大約有70%位於距地面約2000公裡以內的低地球軌道,時刻威脅著各種衛星的安全。更為可怕的是,地球周圍的太空垃圾雲仍在不斷擴大。
  • 全世界發射了那麼多衛星,地球衛星軌道會有飽和的一天嗎?
    在2009年2月11日,美國一顆商用通信衛星和俄羅斯一顆已經報廢的軍用通訊衛星在西伯利亞上空相撞,軌道高度434公裡,成為人類目前為止唯一一次衛星相撞事件,但這只是小概率事件。現如今,人類已經發射了5000多顆衛星,其中還有2000多顆在工作,其餘的要麼墜入大氣層燒毀,要麼推離原來的軌道成為失控的衛星。
  • 20多顆衛星失控!馬斯克遭遇入冬第一擊,秒速7公裡成定時炸彈
    編者按:冬季即將來臨,Starlink星鏈衛星也遭遇了入冬第一擊,目前發射了800多顆通信衛星,但是有3%的的失效率,有20多顆通信衛星失控。雖然這些衛星只有數百公斤,但失控起來仍然具備極大的威脅,如同軌道定時炸彈。
  • 太空垃圾雲正不斷擴大 或致同步衛星軌道報廢
    最終,近地軌道將被各種危險的太空垃圾所「封鎖」,地球將變成一個永久的垃圾帶。屆時,高度依賴現代通訊衛星等現代太空設施的人類將發現自己的生活難以為繼,人類文明程度甚至大幅後退。承擔電話中繼任務的銥星33號向北飛行,途中恰好與俄羅斯早已退役的失控通訊衛星宇宙2251號猛烈相撞,剎那間兩顆衛星化成2100塊碎片。隨後,衛星殘骸很快擴展形成一朵碎片雲,軌道上的每塊碎片都成了一枚炮彈,足以摧毀任何一顆價值連城的人造衛星。
  • 天宮一號「再入」大氣層進入倒計時 專家回應「砸落說」
    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30日發布消息稱,預計北京時間2018年4月1日±1天,天宮一號「再入」大氣層。這一消息的發布,引起航天愛好者及外界的極大關注,再入大氣層的過程如何進行,會砸中地面嗎?降落後的燃料又是否會對地面造成危害......針對公眾提出的這些問題,央廣網記者對話了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鄭永春。
  • NASA:24塊印度衛星碎片將飛越國際空間站軌道最高點
    (觀察者網訊)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局長吉姆·布裡登斯廷表示,印度上周進行的反衛星武器實驗製造了大量軌道碎片,直接威脅國際空間站安全。 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4月2日報導稱,布裡登斯廷1日表示,印度在3月27日進行的反衛星武器實驗過程中製造了至少400塊衛星碎片,這些碎片中只有大概60塊較大(10釐米及以上)的可以被追蹤,其中有24塊碎片將飛越國際空間站軌道最高點,這讓國際空間站在10天內被擊中的風險增加了44%。
  • 馬斯克的「星鏈」衛星為什麼會墜毀?
    Starlink-32就是一顆衛星,只不過在焚燒之前它就已經解體,因此我們看到的是四個亮點。在Starlink-32墜毀之前,也有多顆星鏈衛星脫離軌道,並且至今已經有多達31顆星鏈衛星墜入大氣層。這些衛星中的絕大多數都是2019年發射,從這個角度說「集體進入大氣層」也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