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星是如何進入軌道的?怎麼能在軌道上呆那麼久?

2020-11-23 騰訊網

每天有一千多顆人造衛星圍繞地球運轉,這些衛星在許多領域都發揮了重要作用,包括全球數字通信、天氣預報、無線電和電視信號的傳輸、軍事行動以及其他對我們生活方式和文明產生重大影響的各種關鍵領域。

GOES-8:一顆退役的美國氣象衛星。(圖片來源:NOAA太空收藏/維基百科)

然而,當你在看洋基隊的現場比賽或打電話給遠在千裡之外的朋友時,你有沒有想過這一切是如何實現的?一顆人造衛星是如何被送入環繞地球的軌道,並在那裡停留數年甚至數十年的呢?

人造衛星是如何發射的?

每一顆人造衛星都有一個明確的用途。有些衛星是為了觀察某一地區的各種地理情況,有些衛星是作為間諜衛星使用的,還有更多的衛星是由私人組織發射的,目的是向全世界廣播通信信號。不論衛星的類型和用途如何,每顆衛星都必須進入一個特定的軌道,即進入環繞地球的軌道。

圍繞地球的軌道類型(基於軌道高度分類)

取決於各自的高度從地球表面,地球周圍有四個主要類型的軌道,即低地球軌道(國際空間站所在的軌道),中地球軌道(GPS衛星所在的軌道)、地球靜止軌道和高地球軌道 (只包含少量的衛星,美國宇航局的星際邊界探測器)。

不同地球軌道的高度(圖片來源:Rrakanishu / wikimedia)

到目前為止,大多數功能強大的人造衛星在低軌道運行,而其他一些人造衛星則在地球靜止軌道和中軌道運行。

衛星需要有很高的水平速度才能進入軌道

一顆人造衛星幾乎沒有足夠的加速能力來穿過厚厚的大氣層,獨自到達太空。為了幫助它實現這一目標,它被安裝在一個運載火箭上——火箭在最終分離並落回地球之前可以給衛星加速。

火箭發射過程在空間的軌跡

根據一個有趣的物理現象,艾薩克·牛頓爵士第一次提出假設,火箭不是沿著直線上升,而是沿著彎曲的軌道進入軌道。

牛頓炮彈

假設你有一門大炮,並想從中發射一顆炮彈。為了儘可能遠地把球發射出去,顯然需要站在高處發射,這樣球的路徑上就不會有任何障礙物。大炮發射的威力越大,也就是說當炮彈的水平速度越大時,它在落地前運動得就越遠。

如果繼續增加炮彈的水平速度,當它速度達到足夠快時(水平速度達到每秒7300米),它將不會在落到地面上,而是繼續沿著固定的圓形軌道環繞著我們的星球運動。下面的動畫將幫助你更好地想像這一點:

發射人造衛星的原理也完全相同。人造衛星是垂直發射的,所以它能以最快的速度穿過大氣層最厚的部分。然而一旦衛星到達預定高度,火箭的大部分推進力就會被用來水平加速,使其進入穩定的繞地軌道。

這就是為什麼發射的衛星遵循拋物線軌跡,而不是直線上升。

注意火箭的路徑是如何逐漸彎曲的(圖片來源:pixabay)

由於地球對低軌道衛星的引力最大,所以低軌道衛星比中軌道或靜止軌道上的衛星受到的引力更大。正因為如此,低軌道衛星的軌道速度比高軌道上的要快得多,即它們有更高的軌道速度。

國際空間站在低地球軌道上運行,以大約每秒8公裡的驚人速度環繞地球。要想知道它到底有多快,你可以這樣想:如果你從一個足球場的一端發射一顆來福槍子彈,國際空間站會在子彈射出10碼(約9.14米)之前穿過足球場!(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既然我們已經了解了衛星是如何進入軌道的,讓我們來看看它是如何獨自在軌道上停留幾年或幾十年的。

衛星是如何在軌道上長期停留的?

這也可以用牛頓的炮彈思維實驗來解釋。為了讓衛星保持在它的軌道上,它必須以驚人的速度繞著地球轉,這樣它才不會墜落到地面。如此高的速度是通過衛星自身引擎的推力來實現的(在火箭脫離後)。

需要注意的是,這些衛星實際上一直在向地面墜落;只是它們的水平速度如此之高,以至於當它們朝著地面靠近時,地球表面在它們下面發生彎曲。儘管如此,由於空氣動力學阻力,靠近地球的衛星確實比位於更高軌道的衛星更快地失去高度(發生「軌道衰減」)。

國際空間站每天大約有100米的「軌道衰減」,換句話說,每24小時它的高度就會降低100米。(圖片來源:維基共享)

這樣的衛星(包括國際空間站)必須不斷地進行推進以保持它們的軌道高度,避免落回地球。

簡而言之,衛星離地球越近,它向地球靠近的速度就越快。為了確保不會落回地球,衛星必須有一個非常大的水平速度,這基本上意味著必須投入很多資金來充分裝備衛星與所有必要的機械設備和燃料。這就是為什麼他們說研發衛星是個無底洞!

作者: sciabc

FY: Ivan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能不能通過炸飛月球的物質形成星環來擊落地球同步軌道上的衛星?
    能不能通過炸飛月球的大量地層物質形成星環來擊落地球同步軌道上的衛星?這是一個高射炮打蚊子的太空版,甚至比這個誇張100倍...無論如何操作,這種可能性都存在,就如地球上能夠撿到火星隕石一樣,也是碰撞後的火星表面碎片超過了火星的逃逸速度進入了太陽系軌道,不過這塊物質很幸運,經過了大氣層後並完全燒毀到達了地面成了隕石!這樣的概率都存在,從月球上飛起的碎片撞擊同步軌道上的衛星.....當然存在可能性了!
  • 土星的兩個衛星是怎樣共用一個軌道的?
    一段來自天文愛好者的提問:我知道土星有兩個子衛星……(我不記得它們的名字了),沿著相同的軌道和軌跡圍繞土星運行。它們的環繞速遞並不相同……但它們至今也未曾相撞!!!你知道嗎?這是真的嗎?這怎麼可能呢?你可以解釋一下嗎?
  • 發射了那麼多衛星,地球軌道上都塞滿了!難道就不會相撞嗎?
    2009年2月10日上午11時55分在西伯利亞上空的近地軌道上,美俄兩顆衛星相撞的事件,讓大家認識到,廣袤無垠的太空,其實已經熙熙攘攘了!今年是2020,距離上次相撞的11年中,人類又發射大量的衛星上天,這地球軌道上衛星是不是塞滿了呢?未來還能向外發射飛船嗎?地球有哪些軌道?在這些軌道上的都是些什麼衛星?
  • 主控站如何推導衛星的飛行軌道
    所以,要實現太空行走,太空人們要用繩子將自己拴在太空飛行器上免得飛走,同時要穿上厚厚的太空衣並自帶氧氣。在太空裡,沒有像火車鐵軌或者柏油馬路之類的東西,因此,也就不存在實體可見的衛星軌道。GIF工程師在設計衛星軌道時,首先將地球看做一個完美的球體,然後將約束衛星運動的力量指定為「萬有引力」——源自於牛頓和蘋果的故事,最後在草稿紙一通演算,衛星的軌道就這麼計算出來了,這就是「實驗室軌道」。
  • 海王星的兩顆衛星在軌道上繞著舞蹈
    簡介:海王星的兩顆衛星泰拉薩和奈德於1989年被旅行者2號發現,新研究發現他們被鎖定在一個特別的軌道共振,距離很近並圍繞彼此互相旋轉。研究人員推測奈德在與海王星另一內層衛星相互作用下進入傾斜軌道,故而產生如此異狀。
  • 北鬥三號系統首顆傾斜地球同步軌道衛星成功進入工作軌道
    新華社西安4月26日電(呂炳宏、駱成)在西安衛星測控中心科技人員的精確控制下,北鬥三號系統首顆傾斜地球同步軌道衛星於26日成功進入工作軌道。   中心技術部工程師趙國強說:「經過4次變軌控制與兩次定點捕獲,我們最終引導衛星進入了它的工作軌道。」
  • 衛星運行軌道科普·地球篇
    LEO(近地軌道)近地軌道沒有公認的嚴格定義。一般軌道高度在2000km以下的近圓形軌道都可以稱之為近地軌道。由於近地軌道衛星離地面較近,大多數對地觀測衛星、測地衛星、空間站以及一些新的通信衛星系統都採用近地軌道。近地軌道上運行著的國土普查、氣象、資源、通信等各種用途的衛星,在人類生活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 長徵五號為什麼要把實踐20號衛星送入遠地點那麼高的軌道?
    在通常的同步衛星發射過程中,火箭一般會將衛星送入一個遠地點是35786km的同步轉移軌道,衛星在遠地點點火一次足以進入同步軌道投入運行,那為什麼這次會把一顆同步軌道衛星送入遠地點那麼高的軌道呢?為什麼將衛星送入一個遠地點那麼高的軌道反而還能節省衛星的燃料呢?
  • 衛星軌道知多少?
    衛星進入軌道,需要不斷調整,才能保持各自的軌道的主要原因三個:引力不平衡、大氣阻力和太空垃圾。1.  由於地球不是一個完美的球體,它的重力在一些地方比其他地方更強。這種不平衡,加上太陽、月亮和木星(太陽系最大行星)的引力,將改變衛星軌道的傾斜度。2.
  • 全世界發射了那麼多衛星,地球衛星軌道會有飽和的一天嗎?
    目前人類發射的人造衛星超過5000顆,其中在工作的有2000多顆,地球軌道上的衛星數量是有飽和點的,但是現階段還遠遠達不到飽和,只有一些特殊的軌道成為寶貴空間資源,比如地球同步衛星軌道空間。一顆衛星在地球軌道上運轉時,由於誤差的存在,實際軌道和設計軌道都會存在偏差,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偏差越來越大,為了保證兩顆衛星不至於相撞,以及頻率互不幹擾,各國在發射衛星時會向國際電聯報備和登記。
  • 嫦娥二號衛星首次近月制動成功順利進入環月軌道
    據悉,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將於近日擇機對嫦娥二號衛星實施一次軌道平面機動和兩次近月制動,確保衛星進入周期118分鐘的「使命軌道」。通過在軌測試後,衛星將開展科學探測活動。嫦娥二號衛星10月6日上午將實施第一次近月制動    新華社北京10月6日電(記者田兆運)記者從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獲悉,嫦娥二號衛星第一次近月制動將於6日上午實施。這次制動是嫦娥二號衛星從地月轉移軌道進入環月軌道的關節點,將決定衛星能否成功進入環月軌道。
  • 嫦娥二號衛星成功進入月球虹灣成像軌道
    資料圖片 2010年10月6日11:06,北京飛控大廳傳來「第一次近月制動開始」的口令聲,圖為飛控大廳大屏幕上顯示嫦娥二號打開發動機開始制動。李少峰攝新華網北京10月26日電 (記者田兆運、姜寧)26日21時27分,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對嫦娥二號衛星實施了降軌控制,約18分鐘後,衛星成功進入了遠月點100公裡、近月點15公裡的試驗軌道,為在月球虹灣區拍攝圖像做好準備。記者從北京航天飛控中心大廳大屏幕上看到,控制指令發出後,三維動畫顯示,衛星上4個小發動機同時噴出耀眼的火焰。
  • 常用衛星軌道劃分
    理論上,衛星設計者可以通過各種軌道參數的組合得到無數多個衛星軌道。但在實際中,通信、遙感以及科學研究這些最常用的衛星應用領域所涉及的衛星軌道卻有限。在地球附近的宇宙空間中存在著由高能粒子聚集而成的高能輻射層,高能輻射層在赤道附近呈環狀繞著地球,並向極地彎曲,這一輻射層通常被稱為範 艾倫輻射帶。它是由地球磁場俘獲太陽風中的帶電粒子形成的。
  • 低到突破自殺軌道的低軌衛星,日本是怎麼做到的?
    低軌衛星普遍飛在距離地球400-1500千米的高度,這裡的大氣密度雖然已經低到海平面的幾十億乃至萬億分之一,但依然會對衛星造成微弱阻力,長此以往會逐漸把衛星拖回大氣。一般認為到300千米就是自殺軌道。首次試驗這個技術的是歐空局的GOCE重力場探測衛星。
  • 直徑50米小行星2月掠過地球:比衛星軌道還低
    自從上世紀90年代常規巡天項目開展至今,我們還從未發現過這麼大的小行星在這麼近的距離上掠過地球。」在地球周圍的空間中遍布各種大小和形狀的小行星,它們有的比沙灘排球還小,有的直徑卻可以達到數公裡那麼大。這些小行星大多數源自太陽系的小行星帶,而另外一些則可能是久已死去的彗星留下的殘骸體。
  • 巨型火箭騰空而起,60顆衛星進入預定軌道,美給全世界上了一課
    一枚巨型火箭騰空而起,成功將60枚衛星送入預定軌道,一直走在世界前列的美國再次給世界上了一課。近年來美國在航天領域的探索有如神助,其中尤以SpaceX公司的獵鷹9號重型運載火箭表現最為出色,除此之外,還有載人龍飛船的研製和發射,星際飛船的研製和星鏈衛星的發射和組網工作。
  • 極地軌道與太陽同步軌道
    例如,地球資源衛星(Landsat)、WorldView和Sentinel-2衛星位於極地軌道(或近極地軌道)。但是在兩極軌道運行有什麼好處呢?為什麼有些衛星有極地軌道?幾乎所有在極地軌道上的衛星都處於較低的高度。此外,它們通常用於監測農作物、森林甚至全球安全等應用。極地軌道以南北方向繞極運行,整個旋轉大約需要一個半小時。
  • SpaceX成功發射60顆Starlink衛星進入軌道
    在清理了預定的發射三天後,SpaceX成功地將60顆Starlink衛星成功部署到了軌道上。這是Starlink衛星的第六次發射,其中近12,000顆最終將繞地球旋轉。SpaceX製造工程師傑西卡·安德森(Jessica Anderson)表示:「在接下來的幾周中,(衛星)將彼此拉開距離,並最終使用其機載離子推進器進入最終軌道。」
  • 日本多功能衛星「向日葵7號」進入預定軌道工作
    新華網東京2月24日電 (記者錢錚)日本國土交通省和氣象廳24日宣布,多功能衛星「MTSAT-2」已於當地時間23日晚23時35分(北京時間22時35分)進入預定軌道,並開始在軌試驗。  國土交通省航空局和氣象廳在一份聯合新聞公報中說,本月18日升空的「MTSAT-2」衛星經過5天多飛行,已進入遠地點高度35937公裡、近地點高度249公裡、傾斜角為28.5度的地球靜止軌道,誤差分別只有25公裡和1公裡,傾斜角則完全被控制在計劃範圍內。衛星進入預定軌道後,立即開始實施在軌試驗。
  • 6顆行星衛星將進入地球軌道!
    2019年8月29日,地球SkySat觀測衛星發現了伊朗火箭發射失敗的殘骸。2020年中期,SpaceX公司將再發射六艘SkySat太空飛行器,作為SpaceX公司的Starlink網絡衛星任務的共乘車載荷。這些地球觀測衛星將跟隨SpaceX公司即將發射的兩顆衛星一起升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