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首個航天日:我們要發射「實驗室」上太空_跟著小編學科學_新聞...

2021-01-09 央視網

國務院日前批覆同意,自2016年起,將每年4月24日設立為「中國航天日」。

中國設立第一個航天日,意義深遠。今年我國在航天領域將有一系列「大動作」,特別是2016年下半年,我國即將發射天空二號空間實驗室,開展地球觀測和空間地球系統科學、空間應用新技術、空間技術和航天醫學等領域的空間科學和應用實驗,打造我國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空間實驗室。

那麼問題來了,天宮二號究竟什麼來頭?我們為什麼要把實驗室搬到太空裡?在這個神秘的實驗室中將進行哪些神奇的科學實驗?

空間實驗室VS空間站

與普通的衛星不同,天宮二號是承擔著科學實驗任務的空間實驗室。那麼,什麼叫空間實驗室呢?

空間實驗室,顧名思義,就是建造在太空中的實驗室。

這種特殊的實驗室由無人空間實驗室和載人宇宙飛船兩部分組成。需要先發射無人空間實驗室,然後再用運載火箭將載人飛船送入太空,與停留在軌道上的實驗室交會對接。接下來,航天員會從飛船中進入空間實驗室,開展工作,完成工作後再乘飛船返回地球。

遵循這一思路,我國建造空間實驗室的第一步就是發射天宮二號,之後會發射長徵七號/五號運載火箭將神舟十一號載人航天飛船送入太空,與天宮二號對接,從而完成空間實驗室的建造。

圖1 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模型

那麼,空間實驗室與空間站又有什麼區別呢?天宮二號發射以後是不是意味著我國即將擁有空間站了呢?

事情當然沒有那麼簡單:空間站是指可供多名航天員巡訪、長期工作和居住生活的載人太空飛行器。比較著名的空間站包括前蘇聯發射建造的禮炮系列空間站(據說,因為當年美國先於前蘇聯在月球上插了國旗,霸氣的前蘇聯大哥就一氣之下建造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座空間站)與和平號空間站,由美國、俄羅斯、日本、加拿大、巴西和歐洲空間局(ESA)共同建造的國際空間站(果然是「人多力量大」,這也是目前人類擁有過的規模最大的空間站)。

空間站最大的特點就是規模和體積龐大、在軌運行的時間久,比如鼎鼎大名的國際空間站至今已經為人類工作了16個年頭。

圖2 國際空間站

而空間實驗室更像是空間站的前身,是為發展空間站,從載人飛船過渡到載人航天基礎設施的試驗性太空飛行器。也就是說,空間實驗室是為建造複雜程度更高的空間站所做的準備工作。

理論研究和實踐經驗都表明,發射空間實驗室是建造空間站的重要前提和技術保障。空間實驗室的發射,可對空間站的關鍵技術進行試驗,獲取經驗,降低風險,為建造空間站打基礎。所以,天宮二號的即將發射,並不能意味著我國即將擁有屬於自己的空間站了,只能說將會為建造空間站奠定良好的基礎,空間實驗室並不等同於空間站。

天宮二號上「不明覺厲」的太空實驗

天宮二號作為我國首個真正意義上的空間實驗室,搭載的實驗項目達到了史無前例的14項,它也即將成為我國「最忙碌」的空間實驗室。

能夠拿到登上天宮二號的「入場券」,這些實驗無疑都屬於當今世界最前沿的探索領域。比如,中科院力學所此次承擔的「熱毛細對流」研究項目。該項目將同時搭建太空和地面兩個實驗平臺進行實驗研究,天宮二號熱毛細對流空間實驗項目主任設計師、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康琦研究員對該項目進行了解釋。

圖3 天宮二號熱毛細對流空間實驗項目主任設計師、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康琦研究員

首先,什麼是熱毛細對流現象呢?

康琦研究員解釋說,熱毛細對流,是一種與流體表面或者界面相關的熱對流現象。眾所周知,在流體的交界面上存在著分子與分子之間的相互作用力,也就是表面張力,而隨著溫度的變化,表面張力的大小也會發生相應的變化。所以,當流體交界面上的溫度分布不均勻時,就會造成在不同的位置表面張力的大小不同,從而形成驅動流體流動的現象,就是熱毛細對流。地面晶體生長受浮力對流的影響而產生缺陷,空間晶體生長受熱毛細對流影響,缺陷也時有發生。研究熱毛細對流問題在實際工業生產中對於提高結晶晶體的質量具有重要意義,比如我們想生產出高質量的半導體材料,就要科學控制單晶矽在晶體生長過程中浮力對流和熱毛細對流的影響。

圖4 熱毛細對流現象原理示意圖

既然熱毛細對流現象廣泛存在與實際生產和生活當中,那又為什麼一定要不遠萬裡到太空中研究熱毛細對流現象?

答案是由於太空特有的微重力環境。

我們都知道,在太空中物體是幾乎不受重力作用的,微重力環境也就是指重力接近於零的環境條件。在這種條件下,浮力對流將會大大減小,那些影響我們研究熱毛細對流現象的阻礙因素都會被無限縮小,也就是說可以將熱毛細對流的真實過程進行真實地展現,從而有利於科學家進行更加深入的剖析和探索。

所以說,不遠萬裡把實驗項目送入太空完成,絕不是在浪費納稅人的錢,而是為了看清熱毛細對流現象的「真面目」,科學家們也真的是蠻拼的。

圖5 天宮二號液橋熱毛細對流空間實驗項目部分實驗裝置

同樣的實驗為什麼天上地下各做一遍?

前面提到,除了隨天宮二號「上天」的實驗裝置,在地面還預先設置了相同的實驗裝置,同樣的實驗做兩遍又是什麼原因呢?天宮二號熱毛細對流空間實驗項目副主任設計師、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段俐研究員對此作出了解答。

段俐研究員解釋道,由於空間實驗機會少、成本較高,而且熱毛細對流現象與其影響因素之間的關係並不是用簡單公式就可以準確描述的,所以需要進行地面實驗,為空間實驗的順利進行提供科學合理的參考範圍。此次實驗中,空間實驗室與地面實驗室所採用的實驗裝置是相同的,即一種叫做「液橋」的實驗儀器。

圖6 液橋實驗裝置示意圖

上圖是液橋模型的簡要示意,液體位於上下兩個橋柱之間,控制上下兩個橋柱之間的溫度差,,在液體內部形成熱毛細對流。

但是,由於重力的存在,地面實驗無法建立大尺寸的液橋模型,通常採用小尺寸(4-5mm直徑)液橋,但依然受到浮力對流的影響,這也是科學家要將其送入太空研究的原因所在。

地面實驗為太空實驗提供數據參考,太空實驗完成地面實驗無法實現的範圍,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圖7 天宮二號熱毛細對流空間實驗項目副主任設計師、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段俐研究員

2011年,天宮一號的成功發射讓億萬華夏兒女熱血沸騰,如今天宮一號「功成身退」,天宮二號即將「接力上崗」,並將開創中國空間應用技術的新紀元。

2016年作為我國「十三五」的開局之年,除了天宮二號,長徵七號/五號火箭、天舟一號貨運飛船也將於今年陸續發射,在此基礎上,中國將在2020年前後建成永久性空間站,並在2022年全面運行。隨著科技實力的不斷增強,中國正在實現由航天「大」國到航天「強」國的華麗轉身。讓我們一起期待。

文章由科普中國出品,並授權央視網《跟著小編學科學》欄目發布,轉載請註明出處。

製作: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 康琦 段俐 幻彩寶寶科普創新公社 武瑞雪

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

相關焦點

  • 太空小編成長記之嫦娥五號篇
    我國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 用長徵五號運載火箭 成功發射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 如今,嫦娥五號已經踏上了奔向月球的徵程 此次嫦娥五號任務 我們的太空派出小編前往一線參與報導
  • 載人航天辦:天宮二號是真正意義上的太空實驗室
    ,中國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計劃於9月15日到20日之間擇機發射。目前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與長徵二號F T2火箭已垂直轉運至發射塔架。孫浩 攝     中新網酒泉9月14日電(記者 張素)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武平今日介紹,天宮二號與天宮一號的使命任務有所不同。相比而言,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主要是配合神舟飛船完成交會對接試驗。天宮二號是真正意義上的太空實驗室。
  • _跟著小編學科學_新聞頻道_央視網(cctv.com)
    【3】兩枚火箭的發射合練,長徵七號顯然要瘦的多。  長徵七號芯一級採用雙聯YF-100液氧煤油發動機,四個助推級採取單發YF-100液氧煤油發動機,第二級採取四臺YF-115發動機。而去年長徵六號的成功試射,已經宣告了這兩款發動機是非常成功的產品。所以這次長徵七號的成功發射,可以說,是得到了充分保證的。
  • 世界航天日 | 中國航天第一女試飛員竟然是河北人!還有這些太空中...
    4月12日,是世界航天日,也稱「載人空間飛行國際日」。今天,讓我們致敬所有勇於向未知探索的人!》衛星回收1975年11月26日,中國第一顆返回式衛星發射升空,在軌運行3天後,回收艙成功返回地面,收穫了第一批從太空拍攝的對地觀測資料,中國也就此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衛星回收技術的國家。
  • 歷史上今天航天事件2016年9月15日酒泉發射天宮二號實驗室
    歷史上今天的航天事件 2016年9月15日22時04分,搭載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的長徵二號F T2運載火箭,在我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發射,約575秒後,天宮二號與火箭成功分離,進入預定軌道,發射取得圓滿成功。  天宮二號的發射成功標誌著我國載人航天工程進入「三步走」的第二步二階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 航天科技營丨體驗航天員訓練日常,get航天科技知識
    1970年4月24日,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1號在酒泉發射成功。,中國成為第三個掌握航天技術的國家。太空種植愛看航天新聞的孩子們一定經常看到航天員們在太空育種的消息,你們有沒有想過為什麼要在太空艙中種植蔬菜呢?在太空中種植蔬菜會面臨哪些挑戰呢?帶著這些疑問,跟著專業講解員,探索太空育種的奧秘。
  • 「嫦娥四號」領銜2019中國、世界航天十大新聞
    人民網北京12月31日電(趙竹青)12月31日,由中國航天報社主辦、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協辦,張履謙、範本堯、楊寶奎等航天領域權威院士專家及國內新聞界知名媒體人士等共同評選的「空間杯」2019年中國航天十大新聞和世界航天十大新聞揭曉。
  • _跟著小編學科學_新聞...
    可見,地球上A未測量時,月球上B只有一半概率向上,而地球上A一旦被測量,並發現自旋向下,那月球上的B立刻以百分之百概率處於自旋向上的狀態。月球上B的狀態似乎是瞬時被地球上A的測量所控制,這種控制行為以超光速方式發生。這就是從量子力學原理推演出來的必然結果。愛因斯坦由此斷定,「超光速」行為是絕對不可能發生,他稱之為「幽靈般的超距作用」。
  • 這一次|我們把行天源搬到了華強北的流動航天展
    太空豆漿、航天員喝的水到底什麼味道?航天技術如何影響我們的衣食住行?......這一次我們把行天源搬到了太空院在華強北舉辦的流動航天展!接下來,跟隨小編,一起探秘太空科技館!這是7月27日「天問一號」探測器利用光學導航敏感器拍攝的地月合影(7月23日,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踏上徵程),評論欄裡有位網友說,「你看科技多美啊!」這條評論實實在在打動了小編!有沒有?!有沒有?!
  • 2016年中國與世界航天十大新聞評選揭曉,長五、獵鷹入圍
    2.中國成功開展天宮二號和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行任務2016年9月15日,中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徵二號F運載火箭將首個空間實驗室天宮二號發射升空,標誌著繼長徵七號運載火箭首飛成功後,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空間實驗室任務第二次飛行任務正式拉開帷幕。10月17日,長徵二號F運載火箭託舉著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起飛。
  • 日媒體:航天開發國家應合作解決太空垃圾問題
    新華網東京2月14日電(記者錢錚)關於美俄衛星相撞事故,日本媒體認為,遊蕩在地球外層空間的太空垃圾數量不斷增加,長此以往,太空飛行器和這些垃圾相撞的概率也會不斷升高。致力於航天開發的國家應積極合作,找到解決太空垃圾問題的對策。
  • 境外媒體關注首顆量子衛星發射 中國邁向航天大國
    「以中國古代偉大科學先賢的名字來命名全球首顆量子衛星,將提升我國的文化自信。」新加坡《聯合早報》網站8月15日報導,中國已將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運往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並計劃在今年10月中旬發射。進入太空後,它將完成中國迄今為止時間最長的30天載人飛行。
  • 天問一號即將發射,冷湖實驗室將在發射直播中亮相
    「火星營地」的冷湖實驗室,進行異地發射直播和報導。美國SpaceX成功發射進入宇宙後,開啟了監測宇宙,觀察火星的任務。火星被人類寄予了厚望,通過衛星傳回的數據來看,在火星上應該會有液態水的存在,火星成為人類最有可能移居的星球,各個國家都開啟了探索火星的歷程,火星也成為主要航天國家的探測熱點和空間技術戰略制高點,成為衡量一個國家航天科技實力的重要標誌,我國也將通過發射天問一號,向火星進軍。
  • 長徵五號B首飛任務打了個翻身仗,中國航天回應今年兩次發射失利
    面對近期航天發射連續失利,長徵五號B首飛任務打了個翻身仗,相關機構主要做了哪些工作呢?在5日的新聞發布會上,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主任助理季啟明介紹稱,今年3月16日和4月9日,中國航天發射連續兩次失利,這也再次顯示航天事業的高風險,中國航天的「長徵」永遠在路上。
  • 2020年中國十大航天新聞
    2020年12月31日,由空間瞭望智庫、《國際太空》《衛星應用》《中國空間科學技術》雜誌,以及「中國太空網」官方微信聯合組織的2020年全球十大航天新聞和中國十大航天新聞評選揭曉。
  • 「火箭院杯」2018年中國航天、世界航天十大新聞評選揭曉
    本次評選中,「2018年中國航天發射次數首次躍佔世界第一」和「人類首訪月球背面探測器嫦娥四號、世界首顆月背中繼星『鵲橋』成功發射」2條中國航天新聞入選世界航天十大新聞,有力地體現出中國在建設航天強國、世界科技強國的進程中取得的舉世矚目的重大科技成果。
  • 歐空局啟動全球首個太空垃圾清理任務,五年後發射特殊衛星
    歐空局啟動全球首個太空垃圾清理任務,五年後發射特殊衛星 據美國《科學》雜誌網站12月1日報導,歐洲空間局(ESA)當天與瑞士初創公司「清潔太空」(ClearSpace)籤署了總額為8600萬歐元的合同
  • 實力科普中國航天
    繼續往下看每次看到新聞中說中國又發射了啥啥啥,除了跟著歡呼,傻傻分不清楚到底是個啥。今天刀筆局從長徵系列運載火箭切入,帶著高清圖實力科普一下中國航天和她的成員們。 「長徵」系列運載火箭的成員之一是中國自行研製的航天運載工具,具備發射低、中、高不同地球軌道不同類型衛星及載人飛船的能力,並具備無人深空探測能力。文章開始提到的「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只是其成員之一。
  • 點火發射!我國首個火星探測器奔向太空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海南文昌7月23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7月23日12時41分許,執行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的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發射。現在,火箭搭載著我國首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正奔向太空,奔向地火轉移軌道。
  • 國內首顆私人衛星發射成功,這個行業要發啊!
    就在昨天下午15點51分,我國國內首顆私人衛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了。據衛星的主人稱,它不僅可以和外星球肩並肩,而且未來還可能開直播賺錢。今年,民用商業航空可謂投資界的一顆新星,不僅獲政策的支持,也被資本瘋狂追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