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解:一個明亮的新斑點出現在木星上,該斑點也叫做對流爆發 圖源:NASA
一個南非的天文愛好者發現了從木星星雲上層現出的這一新表面特徵。
據NASA報導,太陽系最大行星的南半球有一個明亮的新斑點。其被稱為「克萊德斑點」,這種雲狀羽流出現在木星標誌性的大紅斑與其東南部另一場名為S2-AWO A7巨型風暴之間。
圖解:木星大紅斑 圖源:NBC新聞
2020年5月31日上午,南非天文學會(ASSA)業餘愛好者部的負責人克萊德·福斯特(Clyde Foster)發現了木星的新地點,他也是命名該斑點的天文學家。
圖解:天文學家克萊德·福斯特通過對甲烷波長敏感的濾光片發現了這一新特徵 圖源:ASSA
幸運的是,兩天後的2020年,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的朱諾號(Juno)飛船要進行第27次近木點任務(低空靠近木星某指定地點)。
圖解:朱諾號執行近木點任務 圖源:NASA
「從時機上看,此時朱諾號正處於一個53天的高度拉長軌道上,並且在低空飛越過程中只能捕獲一個木星的薄片,這是一個了不起的巧合。」福斯特在ASSA網站上寫道。
利用這次飛行過程中收集的數據,業餘天文學家凱文·吉爾(Kevin M. Gill)製作了地圖投影,結合了朱諾號在距木星雲頂上方28,000英裡(45,000公裡)和59,000英裡(95,000公裡)之間拍攝的五張不同圖像,展示了這一新特徵的詳細信息。(如文首第一張圖所示)
朱諾號的圖像如福斯特所寫的那樣,「顯示了風暴系統內部令人驚嘆的結構,這些結構已經在行星科學界引起了轟動。」
圖解:另一個角度觀察到的新斑點 圖源:NASA
作為一種「對流爆發」,克萊德斑點是一種雲狀羽流,雲向上延伸到雲層以上。 這些特徵很容易在甲烷波長下檢測到,表現為亮斑。 據NASA稱,對流爆發在木星的南溫帶中並不罕見,兩年前在該緯度帶中就出現過一次。
朱諾號將在2020年再度進行近木點任務,屆時NASA將再次獲得這場風暴的特寫鏡頭,如此我們將了解這場爆發自最初發現以來的幾天和幾周內是如何變化的。
相關知識
大紅斑是一個在木星赤道以南22°存在很久的巨大反氣旋風暴。自1830年開始,已經被持續觀測了189年。但在1665年-1713年間已有觀察的紀錄,也有可能是相同的風暴,如此表示它已經持續存在至少350年。這樣的風暴在類木行星的大氣擾動中並不少見。
大紅斑是逆時針旋轉的,周期大約是6地球日[4],或14個木星日。它的直徑是東西長24,000–40,000公裡,和南北寬12,000–14,000公裡,大到足以放進2至3個地球。在2004年初,大紅斑在經度的方向上只有一個世紀前的一半大小,而之前它的直徑是40,000公裡,若以目前的速率繼續縮減,它在2040年將變成圓形,但是由於鄰近噴射氣流的畸變作用,這是不太可能發生的事[5]。人們不知道大紅斑會持續存在多久,或者是否是波動變化的正常結果[6]。
朱諾號(英語:Juno)是NASA環繞木星的太空探測器。它由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建造,和由NASA噴氣推進實驗室運營。作為新疆界計劃的一部分,太空探測器於2011年8月5日被從卡納維爾角空軍基地發射升空[5],並於2016年7月5日進入木星的極軌道[2][6]。探測的持續時間為20個月[7]。完成任務後,「朱諾號」將脫離軌道進入木星的大氣層[7]。
朱諾號已於東八區時間2016年7月5日到達木星。探測器將放置在繞極軌道,研究木星的組成、重力場、磁場、磁層和磁極。朱諾號也要搜索和尋找這顆行星是如何形成的線索,包括是否有固態核心、存在木星大氣層深處的水量、質量的分布、風速可以達到618千米每小時(384英裡每小時)的深度[8]。
朱諾號是進入木星軌道的第二個飛行器,而第一個為核動力的伽利略號探測器(1995-2003年)[7]。與所有早期的飛行器與外部行星不同[7],朱諾號僅由太陽能陣列提供動力,太陽能陣列通常被用於環繞地球運行的衛星和在內太陽系進行工作的的衛星,而放射性同位素熱電機通常用於外太陽系和太陽系的任務。然而,對於朱諾號來說,已部署在行星探測器上的三個最大的太陽能陣列翼在穩定飛行器以及發電方面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9]。作者: George Dvorsky
FY: 荇草油油
選文:天文志願文章組-鋒
翻譯:天文志願文章組-荇草油油
審核:天文志願文章組-
終審:天文志願文章組-
排版:天文志願文章組-零度星系
美觀:天文志願文章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