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一個國家靠的不是夢想,它最終總要訴諸血和鐵。——史文明
國難當頭,哀鴻遍野,在家與國之間該如何選擇,在小我和大我之間又該怎樣取捨?百年前,無數的熱血青年首當其衝,用尚且稚嫩的胸膛為中華民族遮擋子彈,老兵謝春生當年正是其中的一員。
隱瞞母親,偷偷參軍
謝春生出生在中國的一個普通小村莊,他還有一個妹妹。父親是一名軍人,常年在外,母親則在家中照顧年幼的謝春生兄妹。一家四口日子算不上富裕,但也生活得十分幸福,充實有趣。直到戰爭爆發了,到處都瀰漫著硝煙和戰火,謝春生的父親也死在這場戰爭之中,謝春生的世界從此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為了活下去,謝春生的母親只能帶著兄妹兩人四處逃命,三人躲到了一個偏遠的山村,才倖免於難。可若人人都只是一味地逃避,華夏民族就完了。四處奔走的人們,家破人亡,妻離子散,死亡、恐懼肆意蔓延。所以謝春生在看到村口貼著的徵兵告示時,便動了參軍的念頭。
但母親並不同意謝春生的想法,謝春生不過還是個15歲的小孩子,怎麼能放心他一人離家去參軍呢?丈夫不久前才死於戰爭,家裡已經沒有了頂梁柱。如果再失去一個孩子,對於母親王秀英來說就是雙重打擊了。
謝春生是能理解母親的,所以沒有再提及此事。可父親屍骨未寒,昔日的夥伴也一個個死去,謝春生悲憤交加卻無力改變。一天晚上,謝春生看見了路過的軍隊,便簡單地收拾了幾件行李,偷偷向母親告別,毅然決然的參軍了。
入錯隊伍,一別竟是71年
謝春生以為幾年後戰爭結束,就可以回家去尋找母親和妹妹,但他怎麼也沒想到,這一別竟是七十一年。他當時一心想著上陣殺敵,報效國家,尚且15歲的謝春生又哪裡分得清「陣營」。陰差陽錯之下,謝春生加錯了部隊。
戰場上,年幼的他毫不畏懼,英勇殺敵。之後他所在的部隊勢力破滅,謝春生只能被迫跟著國軍去臺灣,闊別了家鄉,也與母親分散兩岸,日後雖然多次託人詢問母親和妹妹的消息,也依然杳無音訊。
後來,他在臺灣娶了妻生了子,從軍隊退役後,靠著做小本生意養家餬口,日子平淡又幸福,可千裡之外的母親,卻什麼都不知道。他無時無刻不惦念著大陸,無時無刻不惦念著家中的母親和妹妹。但當時兩岸的關係異常緊張,謝春生有家而不得歸,幾十年後,他再次穿過這條海峽時,早已物是人非。
重回故鄉,母子相聚
2008年12月15日,經過多方努力,海峽兩岸終於得以「三通」,謝春生也終於能回大陸去尋找母親,幾十年的心願即將實現。此時的謝春生已是八十六歲的高齡老人了,此次一去,路途遙遠,舟車勞頓,但他決心要踏上回家的徵程。
輾轉了一個月,謝春生終於回到了家鄉,可腳下的土地卻變得讓他陌生。這裡早已不是當年的景象,母親和妹妹也早已離開了這裡。他向當地人打聽母親的去處,他們說母親和妹妹很可能早就死於戰亂了。謝春生並不相信,仍沒有放棄尋找家人的信念。
他仍是不斷地尋找母親的蹤跡,當地的有關部門也出手相助,幫謝春生尋找家人。經過了多天的打探,謝春生終於聽見了有關母親和妹妹的消息,在眾人的幫助下,謝春生終於要和106歲的母親相聚了。
那一天,妹妹早早地在村口等待著謝春生。一別一去幾十年,再相見兩人已白髮蒼蒼,他們雙手相握,喜極而泣。母親因中風常年臥床不起,時而清醒時而昏睡,謝春生跪在母親床前痛哭,即使頭腦已經不清醒了,但在王秀英看見謝春生時,第一時間就認出了他。或許是母親一直在等著謝春生歸家吧,就在母子相見的第二天,王秀英去世了,享年106歲。
冬往春來,鳶尾花開
只因一次陰差陽錯,便是七十一年的離散,七十一年的杳無音訊。「人貌非昨日,蟬聲似去年」,這景象早已不是當年的模樣,可那濃濃的母子之情依然縈掛心間,一時一刻都不能忘懷。
與母親相隔幾十年再相聚,兩人都已是白髮蒼蒼的老人,讓人唏噓,可這種悲慘又豈止是發生在謝春生一人的身上。山河破碎,國非國,家非家,華夏大地滿目瘡痍,家破人亡又怎麼可能單單是謝春生一人?現今的中國是靠著無數的血肉之軀換來的,一條性命就是一次家破,而正是這些人義無反顧地向前,才有了我們和平安寧的今天。
在戰爭時,無數的「謝春生們」,拋頭顱灑熱血,守得國家安。活活凍死在雪地裡的一百二十九位抗美援朝戰士,死守上海四行倉庫的「八百壯士」,華夏之城是用戰士們的筋骨堆砌的。科技止步不前,經濟就無法發展。於是無數出國求學的中華兒女,義無反顧地歸國相助。「兩彈一星」錢學森,數學天才華羅庚,「中國放射化學奠基人」楊承宗,他們用自己最寶貴的青春去換得國富民強,長治久安。
在災難面前,如果不能團結一致,誰都無法獨善其身。無數的英勇戰士們,舍了小我換大我,拆了小家補大家,五星紅旗上的每一份紅豔都是革命烈士的一滴熱血。無論什麼時候,家在先要國安。這是每一位中國人都應緊緊銘記於心的。國家有難,必當一往直前。
一九六四年,我國第一枚原子彈爆炸成功;二零零三年,中國人第一次登上了太空;二零零八年,中國首次舉辦奧運會;二零一九年,嫦娥四號發射,這是中國歷史也是世界歷史上人類第一次登陸月球背面。
「江山不負英雄淚,且把利劍破長空」,先輩們拼了命護住的江河山水,後輩子孫,不敢忘懷得失。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吾輩當自強。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號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文章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