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50年,2000篇論文!這個癌細胞系一直被錯用

2021-01-09 健康界

8月31日,研究人員在《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上揭示,被廣泛應用於腦瘤研究的一個細胞系U87與50年前的原始細胞系不相匹配,事實上,沒有人能肯定目前使用的細胞系的真正起源,該事件也於第一時間被Nature網站詳細報導。

U87——腫瘤細胞系的錯誤身份

有問題的細胞系名為U87,於1966年在瑞典烏普薩拉大學建立,當時科研人員利用的組織材料來自一名44歲膠質母細胞瘤女性患者。此後,U87便被廣泛應用於腦癌的研究中,據統計,與U87相關的研究論文目前已達2000多篇。

然而,科學界對U87的「寵愛」引起了瑞典烏普薩拉腫瘤學家Bengt Westermark的困惑,他說,「我不明白為什麼人們會使用這種無聊的細胞,與其他細胞相比,U87的增長要慢很多。」作為20世紀70年代的研究生,Westermark研究了八個不同的腦腫瘤細胞系。

之後,Westermark在美國模式培養物保藏所(ATCC)得到了U87。ATCC是全球最大的生物材料保藏庫。通過觀察細胞生長特性,他發現U87與其在研究生院裡使用的細胞系明顯不同,於是他決定做一個正式的比較。

幸運的是,烏普薩拉大學仍然保留著U87的原始腫瘤樣本,這使得Westermark團隊可以驗證U87的身份。研究人員通過使用DNA-指紋技術,發現來自ATCC的U87與50年前在烏普薩拉創建的任何細胞系都不匹配。

來源仍未知

根據ATCC的首席科學官和技術總監 Mindy Goldsborough,ATCC於1982年從紐約Sloan-Kettering癌症紀念中心獲得了U87細胞系,而Sloan-Kettering癌症紀念中心在1973年獲得了該細胞系。U87在抵達ATCC時還攜帶著Y染色體,然而U87最初來自一名女性組織,這表明,U87的混亂可能發生在Sloan-Kettering癌症紀念中心或其中的某個人手中。目前ATCC計劃更新U87的詳細背景資料,將其組織來源更改為男性,但U87細胞系的起源仍是個迷。

Westermark團隊獲得的基因表達譜表明ATCC細胞系可能來自腦腫瘤組織。Westermark說,「基因表達譜帶來了壞消息,但也帶來了好消息。不幸的是,U87不是最初的U87,不過幸運的是它仍然來自膠質母細胞瘤組織。這意味著U87仍然反應腦腫瘤的生物學,無需被拋棄。」

然而,許多癌症研究人員認為是時候超越U87和其他「經典」細胞系了,不管它們從哪裡來,從歷史角度來看,培養條件會導致細胞逐漸改變其生物學特性。如今,Westermark和其他研究人員也稱讚新的細胞系,因為這些細胞系在特定的培養條件下繁衍,保證了遺傳和表觀遺傳的穩定性。

紐約威爾康奈爾腦腫瘤中心的神經腫瘤學家Howard Fine說,「人們越來越認識到歷史上所用的人類疾病模型是如此的糟糕,所以,任何時候任何人譴責U87細胞系,我都很高興。」

研究者被要求自查

如今,許多團隊都在試圖解決細胞系身份錯誤帶來的問題,以提高研究結果的可重複性。今年,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開始要求資助申請者描述如何鑑定所使用的細胞系。近期,Nature等雜誌也開始要求作者根據資料庫來檢查研究的細胞,該資料庫包含了475個已知混淆的細胞系。

美國國家綜合醫學科學研究所Jon Lorsch主任說,「這是一個很好的警示,做研究時要質疑自己的假設,儘可能多的做對照,以保證所得的確實是自己想要的。」

人們很少對細胞株的材料源進行驗證,科羅拉多大學遺傳學家Christopher Korch說,「本文只是冰山的一角。」

參考材料:

Venerable brain-cancer cell line faces identity crisis

Origin of the U87MG glioma cell line: Good news and bad news

相關焦點

  • 曹雪濤論文受質疑續:3篇論文作者承認用錯圖
    圖/視覺中國Bik說,她在5天內看了超過350篇曹雪濤參與完成的論文,並把發現問題的超過50篇論文發在了Pubpeer上。這些論文中,不同組別的實驗數據間有著「令她難以置信的相似之處」,包括蛋白質印記、流式細胞術的分析結果等。這些被質疑的論文,有超過40篇的通訊作者為曹雪濤。
  • 頂尖SCI論文有多難?直到2015年武漢大學才斬獲第一篇《nature》
    頭版首頁的論文2020年3月11日,世界頂級科技期刊《nature》在線發表了武漢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袁聲軍教授與國內外研究團隊關於石墨烯氣體通透極限的最新研究成果,武漢大學用頭版首頁的新聞做了報導,雖然石墨烯屬於非常熱度高的材料學科,但是該篇論文並不是屬於材料化工領域灌水的應用論文
  • Nature:活體癌細胞建系技術開始登上歷史舞臺
    (圖片摘自www.nature.com)2016年2月22日 訊 /生物谷BIOON/--經歷了25年科研工作的洗禮,美國癌症研究所(NCI)終於決定將其NCI-60系列的60株癌細胞系下架,從此退出歷史舞臺。
  • 幸福來得很突然,中山大學兩篇論文同一日被《nature》Online發表
    中山大學校長羅俊團隊論文 中山大學新任校長帶來的捷報2018年8月29日,國際權威期刊《nature》刊登了通訊作者為中山大學新任校長羅俊,物理與天文學院,青年教授薛超為並列一作的論文《Measurements
  • 14篇Nature論文合集!「DNA元件百科全書」公布第三階段成果
    北京時間2020年7月29日晚23時,ENCODE計劃發布第三階段成果,公布了超過120萬個人類與小鼠體內調控基因的候選功能性元件。《自然》、《自然—方法》和《自然—通訊》聯合發表14篇論文描述了這一結果,為基因組組織和功能帶來了新的認知。
  • Nature:當心!體外培養的癌細胞系存在著廣泛的遺傳變異
    2018年8月12日/生物谷BIOON/---細胞系是癌症研究的支柱。這些細胞群體,通常是從患者的腫瘤樣本中收集並在實驗室中進行培養的,可在體外無限制地生長,從而能夠用於從基礎遺傳研究到藥物發現的一切應用中。
  • 癌細胞「綁架」神經元幫自己壯大,科學家破譯癌細胞分子機制 |...
    p53基因突變的是最常見的一種癌細胞變異,大約60%的結腸癌,50~80%的肺癌和95%的卵巢癌都是它造成的。如果腫瘤微環境中有更多神經元,腫瘤組織就生長更快,也更容易擴散,導致患者存活時間大大縮短。也就是說,p53蛋白缺乏,導致腫瘤中新神經元增多,患者的存活時間變短。
  • 論文大灌水,我只服南郵教授,三年半時間發表300篇IEEE論文
    比如前幾天,北京大學發表的兩篇nature:5月22日出版的《Science》,刊發北京大學電子系2篇論文,分別是:張志勇-彭練矛《用於高性能電子器件的定向高密度半導體碳納米管陣列》和 孫偉《核酸引導的高性能碳納米管電晶體的製備》。
  • Nature Plants |中國學者開年三篇重要研究論文~
    ,其中三篇由中國學者完成。第一篇為電子科技大學張勇課題組及馬裡蘭大學Yiping Qi課題組合作的題為 「PAM-less plant genome editing using a CRISPR–SpRY toolbox」的研究論文。
  • 癌細胞「綁架」神經元幫自己壯大,科學家破譯癌細胞分子機制
    p53基因突變的是最常見的一種癌細胞變異,大約60%的結腸癌,50~80%的肺癌和95%的卵巢癌都是它造成的。如果腫瘤微環境中有更多神經元,腫瘤組織就生長更快,也更容易擴散,導致患者存活時間大大縮短。於是研究人員就在小鼠身上做實驗,先給小鼠用卡維地洛,再注射缺乏p53的癌細胞。結果發現使用卡維地洛護身的小鼠,腫瘤的生長速度和增殖指數低於對照組。
  • 調查數據顯示,SCI論文並沒有錯,錯的是科研學術不端蔚然成風!
    來自《nature》的數據報告科技部的一紙公文,讓科研圈可以各種的吐槽,畢竟SCI是科研工作者們工作的總結,SCI是一個相對公平的數據指標,最起碼比所謂專家投票選舉更公平,減少了人情世故和關係網。近日,針對世界頂級科技期刊《nature》公布一則數據,截止2017年的數據,中金國貢獻了全球論文總數的8.2%,然而被撤稿的數量佔比卻高達24.2%,而這麼高的撤稿數量,並沒有見有多少人受到處分,反而各種集中造假和自我審核論文的醜聞不斷出現,甚至有一些SCI雜誌因為中國科研人員集體的惡意灌水和虛假數據而被踢出SCI資料庫。
  • 集合500個人類癌細胞系轉移規律
    這項研究不僅意味著更多的研究者能夠在這個轉移圖譜的基礎上,繼續深入研究導致某些腫瘤擴散到不同器官的原因,還能夠為醫生在癌症藥物的篩選方面提供一定的幫助。圖|相關論文(來源:Nature)相關研究以 「A metastasis map of human cancer cell lines」 為題發表在了 Nature上,並被評為當期封面文章。
  • Nature:癌細胞的「內吞」營養機制
    這篇論文描述了向癌細胞供應養分的一個以前沒有被識別出來的通道。致癌的Ras蛋白已知促進「巨胞飲」(macropinocytosis)。這是一個「內吞」過程,在其中,細胞外流體及其成分通過名為「巨胞飲小體」(macropinosome)的小泡被內化到細胞中。
  • PLoS ONE:HeLa細胞幽靈---細胞系汙染導致大約3.3萬篇論文存在問題
    2017年10月19日/生物谷BIOON/---幾十年來,像著名的HeLa細胞這樣的永生細胞一直在汙染著實驗室中的其他細胞培養物。因此,關於某些細胞的科學研究實際上是在討論其他的細胞。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荷蘭內梅亨大學的Willem Halffman和Serge Horbach發現了3萬多篇關於這些錯誤的細胞的論文。
  • PLoS ONE:HeLa細胞幽靈---細胞系汙染導致大約3.3萬篇論文存在...
    2017年10月19日/生物谷BIOON/---幾十年來,像著名的HeLa細胞這樣的永生細胞一直在汙染著實驗室中的其他細胞培養物。因此,關於某些細胞的科學研究實際上是在討論其他的細胞。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荷蘭內梅亨大學的Willem Halffman和Serge Horbach發現了3萬多篇關於這些錯誤的細胞的論文。
  • Nature:重大突破!揭示癌細胞穿過血管壁發生轉移機制
    2016年8月12日/生物谷BIOON/--很多癌症僅當在體內其他地方形成轉移瘤時才變成致命的危險。當單個癌細胞從原發性腫瘤中脫落下來,通過血液運行到達體內較遠的部位時,繼發性腫瘤(即轉移瘤)就會形成。為了做到這一點,它們不得不穿過小血管壁。
  • 十年磨一劍,基礎科研的不易,浙江大學連續發表多篇SCI頂刊論文
    基礎科研的重大突破在科技部不唯SCI論文的大潮流下,2020年3月5日,浙江大學再次在世界頂級科技期刊《nature》發表論文,這是2020年浙江大學收穫的第五篇頂級NS主刊論文,一月份兩篇《Science》,2月份一篇《nature》一篇《
  • 96年的博士生連發兩篇Nature,石墨烯超導重大發現
    曹原成為通訊作者,表明他是論文的主要創意貢獻者之一。   前述兩篇重磅論文,通訊作者為麻省理工學院(MIT)的Pablo Jarillo-Herrero教授。 Jarillo-Herrero和曹原等人團隊在魔角扭曲的雙層石墨烯中發現新的電子態,可以簡單實現絕緣體到超導體的轉變,打開了非常規超導體研究的大門。
  • 21世紀以來,登上Nature雜誌封面的13篇中國論文
    今天,一起來回顧一下2000年以後,那些登上Nature封面的激動人心的中國研究成果吧。 論文地址: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nature21691
  • PCAWG聯盟6篇Nature、15篇Nature子刊以前所未有的規模揭示...
    2020年2月6日訊/生物谷BIOON/---一項大規模的國際努力對來自38個人體組織的2600多個腫瘤基因組進行了多方面研究,從而對癌症的遺傳基礎產生了豐富的見解。早在2001年對首個人類基因組進行測序後,腫瘤的全面基因組表徵就成為癌症研究人員的一個主要目標。從那時起,測序技術和分析工具取得的進展使得這個研究領域蓬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