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活體癌細胞建系技術開始登上歷史舞臺

2020-12-08 生物谷

(圖片摘自www.nature.com)

2016年2月22日 訊 /生物谷BIOON/--經歷了25年科研工作的洗禮,美國癌症研究所(NCI)終於決定將其NCI-60系列的60株癌細胞系下架,從此退出歷史舞臺。在今年春天,NCI開始從最新的癌症患者樣品中提取細胞進行建系培養,同時對他們的就醫經歷進行了詳盡的調查。

NCI的舉動與患者的積極配合也不無聯繫。2月11日,在紐奧良召開的癌症研究學會會議上,癌症研究者們一致認為需要從臨床樣本中提取細胞建立癌症模型。

 

從1990年開始,產業界與學術界利用NCI-60細胞系篩選了10萬餘種化合物,用於癌症的發病分子機制的研究以及相關藥物的研發。

 

當NCI-60首次建立時,研究者們對癌症的認識還停留在上一階段。NCI癌症治療部的主任James Doroshow說到:"三十年前,研究者們都簡單地認為如果一類藥物能夠同時對6中乳腺癌細胞系有效果,那麼它就能夠治療乳腺癌。事實上並不是那麼一回事"。從此以後,乳腺癌開始劃分為多種不同的類型,每一種類型都需要設計特異性的治療方案。

 

許多病理學家都不清楚NCI-60到底是從什麼樣本中分離得到的。事實上,與其它癌細胞系相似,NCI-60在體外已經存活了幾千代,它們似乎已經完全適應了塑料底的生活環境,從而其生理特徵與行為模式與體內的原代細胞已經大相逕庭。

 

為了找到新的細胞來源代替這些老舊的細胞系,NCI開始利用"患者細胞異體移植技術",即將人類來源的小部分腫瘤組織移植到小鼠體內,這種技術能夠使得癌細胞在儘可能類似於體內的環境中生長,在擴增之後,這些細胞系能夠分離、收集進行研究,同時也能夠再次轉移到下一個小鼠受體中進行培養。

 

另外,NCI將會利用這些細胞系進行詳盡的生化與藥物篩選實驗。在特定情況下,NCI還會研究這些癌細胞附近的成纖維細胞的生理特徵,從而進一步揭示這些正常細胞與癌細胞在體內是如何進行相互作用的。

 

NCI的這一舉動反映了目前的趨勢:一些研究所已經開始建立癌細胞異體移植細胞系(patient-derived xenografts,PDX)了。歐洲六家研究機構聯合建立的EurPDX擁有1500株這樣的細胞系,Jackson Lab也擁有了450株PDX細胞系。去年,瑞士的製藥巨頭諾華也發表文章,利用1000株PDX細胞系進行藥物篩選。(生物谷bioon.com)

 

 

 

相關焦點

  • Nature:當心!體外培養的癌細胞系存在著廣泛的遺傳變異
    此外,迄今為止還沒有人進行過系統的努力來測量癌細胞系中的細胞隨時間的推移如何在遺傳上發生變化和在多大程度上發生變化,以及這些變化是否會影響藥物反應。論文第一作者、Golub實驗室博士後研究員Uri Ben-David說,「你能夠在文獻中找到許多例子,指出細胞系實驗中的藥物敏感性數據存在著不一致性。
  • 活體動物螢光成像技術原理及應用
    一、技術原理 1. 標記原理 活體螢光成像技術主要有三種標記方法。 二、活體動物螢光成像技術應用領域 1. 腫瘤學 活體螢光成像技術能夠無創傷定量檢測小鼠的皮下瘤模型。相對於生物發光成像技術,活體螢光成像技術檢測時間較快,只需要不到1s的時間,同時不需要注射底物,節約了檢測成本。
  • 【Nature】封面文章:博德研究所科學家創建第一代癌細胞轉移地圖——MetMap
    MetMap源於博德癌症計劃的科學家Xin Jin的研究,他和他的合作者給代表21種不同癌症的500種癌細胞系都貼上了獨特的DNA條形碼分子,使他們能夠識別和追蹤癌細胞。然後,研究人員將各種組合的細胞系注射到小鼠的循環系統中。Jin和他的團隊監測了細胞的擴散路徑,並在五周後從腦、肺、肝、腎和骨骼中收集了樣本,以確定哪些細胞系在哪個器官中駐留。
  • 母以子貴:西漢竇氏外戚怎樣登上歷史舞臺?
    漢文帝劉恆登上皇位的第二年(前179年)正月,採納了有關官員的諫議,冊立長子劉啟為皇太子,遵照「母以子貴」的宗法條規,劉啟的生母竇氏在三個月後被封為皇后。 這位竇皇后原先是侍奉呂后的宮女,後來呂后把這些宮女分賜給藩王為妾,竇氏本想嫁到老家趙國去,但是卻陰差陽錯地嫁給了代王劉恆。
  • 集合500個人類癌細胞系轉移規律
    12月9日,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 Broad 研究所(Broad Institute of MIT and Harvard)的資深科學家金鑫和團隊發表了一項研究,他們巧妙地利用 DNA 條形碼技術,將 503 株人類癌細胞系注入到小鼠體內,得到了一份珍貴的癌細胞轉移圖譜(Metastasis Map, MetMap)。
  • Nature:重磅!科學家成功繪製出人類癌細胞系的轉移圖譜!
    2020年12月11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篇發表在國際雜誌Nature上題為「A metastasis map of human cancer cell lines」的研究報告中,來自美國Broad研究所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成功繪製出了人類癌細胞系的轉移圖譜,相關研究結果或有望幫助闡明癌症的轉移機制並開發出有效預防癌症轉移及癌症治療的新型療法
  • Nature:重大突破!揭示癌細胞穿過血管壁發生轉移機制
    當單個癌細胞從原發性腫瘤中脫落下來,通過血液運行到達體內較遠的部位時,繼發性腫瘤(即轉移瘤)就會形成。為了做到這一點,它們不得不穿過小血管壁。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心臟與肺部研究所、法蘭克福大學的研究人員證實腫瘤細胞殺死血管壁中的特定細胞。這能夠讓它們離開血管和建立轉移瘤,而且這種過程是由一種被稱作死亡受體6(DR6)的分子所促進的。
  • Nature:癌細胞壓力和細胞自噬存在關聯
    2015年8月24日/生物谷BIOON/--在很多腫瘤中,癌細胞其實是受到了很大的應激壓力的。這些應激壓力來自很多方面,例如細胞環境中的過氧化物刺激、細胞核變異,同時細胞之間的接觸抑制消失導致細胞分布過密而供氧和能量物質不充分。
  • Nature子刊: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硒,竟是癌細胞毒藥,美科學家發現癌...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團隊通過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敲除已知的解毒酶,進一步篩選分析後,研究小組將研究重點聚焦於SEPHS2。之前的研究表明SEPHS2敲除的乳腺癌細胞生長速度減緩,此外,在人類乳腺癌樣本中SEPHS2高表達,而這一狀況往往與較差的臨床結果有關。
  • 新技術實現體內癌細胞三維成像!
    2018年5月20日訊 /生物谷BIOON /——為了提供更好的癌症治療方法,醫生和科學家們都需要對癌細胞有更深入的了解,而研究人員通常在試管中檢測單個細胞,在活體內檢測新發現。「我們的目標是在活體內觀察到單個癌細胞,以確定它們如何發揮功能,如何轉移以及如何對新療法產生反應。」
  • 活體生物發光成像技術應用領域問題解答
    體內可見光技術的發展過程是怎樣的? 研究人員在1995年對此技術開始研究,技術在1999年才開始成熟,精諾真的商業產品在2000年出現在市場上。但大量的研究工作是在最近兩年才開始的。技術開始流行起來,多數的文章也是在最近兩年發表的。
  • 中國北鬥正式登上世界舞臺
    中國北鬥正式登上世界舞臺,站在了我國用實際行動積極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第一梯隊」。撫今追昔,這份「成績單」來之不易。從北鬥一號工程立項開始,26載風雨兼程,幾代北鬥人接續奮鬥、數十萬建設者聚力託舉,在強國復興的偉大徵程中,一次又一次刷新「中國速度」、展現「中國精度」、彰顯「中國氣度」,創造出無愧於黨、無愧於人民、無愧於時代的輝煌業績。
  • 為何複製人一直沒有登上世界舞臺?看克隆生物多莉的下場便知道了
    為何複製人一直沒有登上世界舞臺?42 來源:科技看天下 原標題:為何複製人一直沒有登上世界舞臺
  • Nature:AKT1基因突變可引發癌細胞增殖
    PI3-激酶/AKT途徑是人類腫瘤中最為活躍的細胞途徑之一,導致癌細胞的生存和增長,途徑中的許多成分是新藥研發的候選靶標。AKT1是該途徑的活性中心,在癌症中是聯繫上遊突變調控蛋白和下遊存活信號途徑蛋白的中間環節。此次研究人員首次在在癌症患者的臨床樣本中發現AKT1直接突變,還未經細胞檢測。
  • 古老天琴從壯鄉登上世界大舞臺
    日前的一次文化活動中,記者與龍州天琴非遺傳承人李海燕不期而遇,聽她聊天琴是如何從最初的藏在「深閨無人識」,到唱響國內外大舞臺,其間又走過了怎樣的傳承之路。天琴,壯語中稱為「鼎叮」,為壯族最有特色的一種古老彈撥樂器,至今已有上千年歷史。相傳天琴是人與上天溝通的一種工具,因此得名天琴。對於當地人來說,天琴不僅僅是樂器,更是融入生活的精神食糧,生老病死所涉及的儀式都需要天琴。
  • 上海植物園的這棵植物登上了國際舞臺
    上海植物園的這棵植物登上了國際舞臺 2020-04-10 19: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央視中秋晚會盛大啟動 群星登跨海舞臺唱奧運盛事
    巨大的貝殼狀舞臺將跨海連天,直接建在榮成海灣之上,舞臺綿延200米。周華健、張韶涵、祖海等著名歌手將登臺獻唱。林志玲客串擔當主持。部分北京奧運會冠軍也將登臺亮相。此外,經過改編的京劇、越劇等傳統戲曲、祖國大陸贈送給寶島臺灣的國寶熊貓也都將首次在大型晚會上與觀眾見面,成為晚會的亮點。
  • 癌細胞「綁架」神經元幫自己壯大,科學家破譯癌細胞分子機制 |...
    癌細胞和神經元之間究竟是什麼關係?最新一期Nature封面文章揭開了謎底:癌細胞能夠把神經元「化敵為友」。簡單講,就是癌細胞能發射信號,促成一種腎上腺素神經元生長,這些神經元在癌組織中增殖,就等於在幫癌症壯大。
  • 21世紀以來,登上Nature雜誌封面的13篇中國論文
    150年的漫漫長路,Nature見證了人類歷史上一次又一次重大科學突破。也見證了人類歷史上一次又一次重大科學突破。 當我們把目光聚焦在中國科研時,我們會發現一條昂揚的增長曲線 —— 中國的對外開放和研發支出的快速增加帶來了科研的爆發式成長,Nature發表的來自中國作者的論文也有可觀增長。
  • Nature:50年,2000篇論文!這個癌細胞系一直被錯用
    研究人員通過使用DNA-指紋技術,發現來自ATCC的U87與50年前在烏普薩拉創建的任何細胞系都不匹配。來源仍未知根據ATCC的首席科學官和技術總監 Mindy Goldsborough,ATCC於1982年從紐約Sloan-Kettering癌症紀念中心獲得了U87細胞系,而Sloan-Kettering癌症紀念中心在1973年獲得了該細胞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