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munications Physics:突破!新技術實現體內癌細胞三維成像!

2020-11-28 生物谷

2018年5月20日訊 /生物谷BIOON /——為了提供更好的癌症治療方法,醫生和科學家們都需要對癌細胞有更深入的了解,而研究人員通常在試管中檢測單個細胞,在活體內檢測新發現。「我們的目標是在活體內觀察到單個癌細胞,以確定它們如何發揮功能,如何轉移以及如何對新療法產生反應。」來自MLU的醫學物理學家Jan Laufer教授說道,他是光聲成像領域的專家,這是一種可以使用超聲波產生高解析度的體內三維圖像的方法。


「問題在於腫瘤細胞是透明的,這使得光學技術很難在體內檢測到癌細胞。」Lufer解釋道。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他的研究小組開發了一種新方法:他們首先給癌細胞引入了一個特殊的基因,一旦進入細胞,這基因就可以產生光敏色素蛋白,這是一種源於植物和細菌的光感受器;隨後研究人員用兩種不同波長的光照射組織。這些光可以在體內被吸收轉化為超聲波,這些波可以在體外進行檢測,基於這些數據,研究人員可以重建機體體內的情況。這個光敏蛋白的特點是它們的機構可以改變,因此它們的吸收性質依賴於雷射的波長。這就導致了腫瘤細胞產生的超聲信號發生改變。而其他組織沒有這個性質,它們的信號保持不變。通過計算這兩種信號的差別,研究人員就可以獲得腫瘤細胞體內分布的三維高解析度圖像。

這項發明在臨床前研究及生命科學領域有著廣泛的用途,除了癌症研究之外在,這項技術也可以用於觀察活體的細胞和遺傳學過程。(生物谷Bioon.com)

參考資料:

Jan Laufer et al. Dual-wavelength 3D photoacoustic imaging of mammalian cells using a photoswitchable phytochrome reporter protein. Communications Physics, 2018; 1 (1) DOI: 10.1038/s42005-017-0003-2

相關焦點

  • 重要突破!金屬所實現晶界的三維原子級成像
    >電子顯微術與計算機圖像處理相結合的新技術晶界作為材料中廣泛存在的重要缺陷,它的結構和行為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多晶材料的物理、化學和力學性能。雖然透射電子顯微技術的發展已經將材料研究推進到亞埃尺度,但是由於晶界結構本身的複雜性以及傳統透射電鏡二維投影成像模式的限制,人們對實際晶體材料中的晶界結構的認知還極其有限。因此,從實驗上實現晶界三維原子結構成像對深入認識晶界具有重要意義。目前,傳統透射電子顯微技術(包括透射成像或者掃描透射成像)可以對百納米厚度的樣品進行形貌和原子結構的投影成像。
  • 同濟大學李安虎教授課題組在三維成像領域的研究有新突破
    同濟大學李安虎教授課題組在三維成像領域的研究有新突破 成果發表在光學期刊《Optics Letters》 來源:機械與能源工程學院   時間:2020-07-06  瀏覽:
  • 深圳先進院在磁共振快速三維成像領域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勞特伯生物醫學成像中心的王海峰副研究員和醫學人工智慧中心的梁棟研究員合作在磁共振快速三維成像領域取得新進展。研究團隊基於國際前沿的波浪雞尾酒(Wave-CAIPI)快速三維成像技術,在國際上率先提出了一套快速有效的波浪(wave)梯度參數優化方案,並且針對波浪梯度所存在的梯度零階矩不為「零」這一關鍵問題,在國際上首次提出了一種新的截斷式波浪梯度,不僅完善了磁共振快速三維成像理論基礎,同時進一步推動了相關的高級磁共振快速三維成像技術走向臨床應用。
  • 浙大科學家提出三維光學超分辨成像新方法
    近日,浙江大學光電科學與工程學院劉旭教授和匡翠方教授課題組提出了一種新穎的光學成像技術——多角度幹涉顯微鏡(MAIM),實現了對生物體內活細胞的多色、長時程、高速和三維超分辨成像,為微管、內質網、線粒體和細胞膜等亞細胞器的生物動力學分析提供了有力的研究工具。這項研究發表在知名期刊《自然·通訊》上。
  • 金屬所等實現晶界三維原子結構成像
    雖然透射電子顯微技術的發展已將材料研究推進到亞埃尺度,但是由於晶界結構本身的複雜性以及傳統透射電鏡二維投影成像模式的限制,人們對實際晶體材料中的晶界結構的認知極其有限。因此,從實驗上實現晶界三維原子結構成像對深入認識晶界具有重要意義。目前,傳統透射電子顯微技術(包括透射成像或掃描透射成像)可以對百納米厚度的樣品進行形貌和原子結構的投影成像。
  • Cell | 新成像技術揭示呼腸病毒胞內釋放途徑
    光學顯微鏡可以作為EM和SXT的補充,提供細胞內超微結構、細胞器組織和分子定位的直接信息。將現有的成像方法結合使用組成關聯方案或在生物成像中產生更多的益處。關聯成像通過提供互補的形態、結構和化學信息,對一系列細胞過程提供中澳的新見解,這些信息超出了單獨使用任何一種技術所能獲得的範圍。例如將常規螢光顯微鏡(FM)與EM關聯、將SXT與衍射限制的FM關聯或與涉及化學固定的超解析度FM關聯。
  • 革命性突破:新技術可識別並治療後漏網的癌細胞
    研究人員已經找到鑑定單個癌細胞的新方法,可以識別那些在其餘部分腫瘤被破壞後倖存下來的腫瘤細胞。相關文章5月15日在線發表在NatureMedicine上。癌症治療方面最近獲得了革命性的突破,能夠讓醫生對病人進行個性化的治療。
  • 鋼體結構三維掃描-鋼廠數據測量-三維掃描測量技術
    三維雷射掃描服務,三維數位化掃描,鋼體結構三維掃描,鋼體數據測量,工廠數位化逆向仿真建模。泰來三維為大家提供專業的三維數位化服務,關於三維掃描技術在鋼體結構中的應用,泰來三維為大家提供解答。鋼鐵的產生為人們生活提供了便利。相較於其他建築材料,它的耐熱和韌性好,強度高且可塑性強。
  • 【新技術】透視大腦!新型X射線顯微鏡技術全腦高解析度快速成像
    這種高解析度的單細胞水平的圖譜可在闡明大腦功能中實現「精準定位」。 電子顯微鏡具有納米級別的超高解析度,但是獲得即使很小的神經環路的三維圖像也需要收集數百萬張圖片,耗費大量的時間。光學顯微鏡成像速度快,但是空間解析度不高。
  • 可實時三維成像的雷射掃描立體顯微鏡
    這條新信息在包含數千萬個神經元的神經網絡中又如何傳輸?怎樣利用光學顯微鏡窺探其中的奧秘?這是當代生命科學研究對光學顯微成像技術提出的新挑戰。日前,中國科學院西安光機所瞬態光學與光子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超分辨成像團隊研製成功雙光子激發雷射掃描實時立體顯微鏡。「它可以讓我們像觀看立體電影一樣實時地觀測動態的三維微觀世界,無需光切片,無需耗時的三維圖像重構。」
  • 東華理工大學三維地質調查關鍵技術取得重大突破
    日前,中國第一所核工業大學東華理工大學核資源與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的郭福生教授團隊,在中國地質調查局三維地質調查試點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中央地質勘查基金項目資助下,採用地質、地球物理探測和信息技術綜合手段,開展相山盆地三維地質調查與建模,並對深部有利成礦區進行定位預測與鑽探勘查。歷經10年攻關,通過為大地「做CT」,為鈾礦「測三維」,實現了找礦關鍵技術的重大突破。
  • 美國科研團隊利用諧波光學層析成像優化3D圖像
    諧波光學層析成像是一種對微觀、非線性、非均勻物體成像的新技術,可以利用全息信息生成樣本的三維圖像。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貝克曼高級科學技術研究所和科羅拉多州立大學的科學家開發了描述組織成像的理論模型,發現樣品被模糊的、離焦的雷射照射時,就可以幹涉測量複雜的諧波場,並使用散射逆模型重建諧波的三維分布,實現對組織的三維成像。
  • Nature Methods:看清活細胞內任何活動的新型成像技術
    生物谷報導: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科學家今天宣布說,運用類似X光CT掃描的方法,他們開發出一種新型成像技術,可在不用螢光標記或其他外加對比試劑的情況下展現活細胞內的任何活動。該技術使人類首次能夠對活體細胞在自然狀態下的各種功能加以研究。
  • 三維平行RESOLFT顯微鏡實現活細胞體積成像
    三維平行RESOLFT顯微鏡實現活細胞體積成像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14 15:33:11 瑞典皇家理工學院的kIlaria Testa團隊使用三維平行RESOLFT顯微鏡實現活細胞體積成像
  • 全新三維成像技術:我們離科幻故事裡的立體投影又近了一步
    真正的三維成像本周《自然》雜誌介紹了美國楊百翰大學的物理學家和工程師丹尼爾·斯莫利(Daniel Smalley)及其同事研發的自由空間立體顯示平臺(free-space volumetric display),不同於圖像只在特定角度範圍內可見的全息技術,這一新技術能夠生成全方位的立體圖像,與以往的任何技術相比都更接近科幻電影中常見的立體投影。
  • 北大研究團隊開發活細胞成像新技術
    該研究由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物動態光學成像中心 該研究開發了一種全新的活細胞成像技術,利用炔基標記手段並巧妙地應用了受激拉曼顯微成像技術,成功實現了對活細胞的脂類、核酸、蛋白質和糖類等關鍵生物分子的特異性、低幹擾的三維成像,突破了成像標記基團的尺寸極限。
  • 科學家首次實現活細胞RNA標記與無背景成像
    癌細胞中mRNA水平與其編碼蛋白質水平之間存在較低相關性,提示癌細胞的翻譯調控顯著失調,這為癌症的診療提供一種全新的思路華東理工大學生物反應器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的楊弋、朱麟勇等教授歷經7年合作研究,在螢光RNA及活細胞RNA成像領域獲突破性進展。他們原創的系列高性能螢光RNA,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不同種類RNA在動物細胞內的螢光標記與無背景成像。11月5日,該成果以封面論文形式發表於《自然—生物技術》。螢光蛋白標記技術是蛋白質研究的巨大助力,其研究在2008年曾獲得諾貝爾獎。
  • 三維立體成像技術是什麼及其工作原理
    所謂的三維成像在我們通俗的理解中是一個客觀的世界是三維的,客觀世界的三維圖像通過某種技術把它記錄下來然後處理、壓縮再傳輸出去,顯示出來,最終在人的大腦中再現客觀世界的圖像,這個過程就是三維成像技術的全過程。    2010年世界盃會運用到三維成像技術。人們在觀看比賽時,犯規行為均可以被客觀、準確的判斷出來。
  • 可重構的編碼非相干光片陣列實現並行螢光體成像
    以突破光學衍射極限為目的的超高解析度顯微技術,如受激損耗螢光顯微術、光敏定位顯微術等,獲得2014年諾貝爾化學獎。此外,光片螢光顯微鏡以大視場、多尺度、以及低損傷等優勢,在發育生物學、細胞生物學以及組織三維成像等研究中發揮著獨特的作用。光片螢光顯微鏡的一個重要特色就是採用片狀的照明光照射樣品的特定層,採用側向寬場成像收集螢光信號,和傳統的共聚焦顯微鏡相比,片狀光照明所造成的光損傷更小。
  • 雷射雷達探測及三維成像技術進展,讀這一篇就知曉
    表 常見雷射測距技術性能比較 雷射雷達三維成像技術分類及其應用 雷射三維成像可以理解為是對每個三維空間像素點的雷射測距,在單點雷射測距的基礎上,對每個測距點的方位信息同步進行測量,如方位角-俯仰角-距離、距離-速度-強度,並將數據以圖像的形式顯示,即可實現三維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