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科研團隊利用諧波光學層析成像優化3D圖像

2021-01-09 江蘇雷射產業創新聯盟

諧波光學層析成像是一種對微觀、非線性、非均勻物體成像的新技術,可以利用全息信息生成樣本的三維圖像。

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貝克曼高級科學技術研究所和科羅拉多州立大學的科學家開發了描述組織成像的理論模型,發現樣品被模糊的、離焦的雷射照射時,就可以幹涉測量複雜的諧波場,並使用散射逆模型重建諧波的三維分布,實現對組織的三維成像。

此外,研究人員設計並定製了一種高功率雷射器,對人造晶體和肌肉組織進行輻照,獲取晶體和組織的全息信息,並使用計算成像算法重建數據,實現三維成像,更清晰地揭示了晶體和組織的內部結構。

雖然實驗是基於二階非線性材料實現的三維層析成像,但實驗結果表明,諧波光學層析成像技術可以應用於任何相干非線性過程。

新型的諧波光學層析成像可以對癌細胞的內部進行清晰的成像,可以實現對癌細胞內膠原纖維取向的觀察,在癌症的治療和預防等方面具有潛在的應用價值。

與典型的雷射掃描顯微成像不同,新型的諧波光學層析成像具有另一個優勢,即成像速度不易受到振動和不必要的顯微鏡漂移影響,這有助於成像更清晰,重複性更高。

圖註:使用標準技術(左)和諧波光學層析成像技術(右)對小鼠肌肉進行成像,新技術更能揭示組織的結構。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加布裡埃爾.波佩斯庫教授提供。

原文連結:https://optics.org/news/11/6/8

來自:小光 光電匯OESHOW

相關焦點

  • 超分辨螢光輔助衍射層析成像揭露細胞器相互作用全景
    無標記成像則不受螢光標記物引入的各種限制。無標記成像技術通過細胞內不同結構表現出的不同光學屬性來進行成像,如以相襯顯微鏡為代表的各種相位成像方法可成像具有不同折射率的結構。新近出現的光學衍射層析成像通過結合斷層掃描及全息顯微成像技術,可在衍射模型下實現三維無標記成像。但先前的工作在關注提高光學衍射層析成像解析度的同時,忽略了較慢的成像速度在活細胞成像中造成的解析度下降的問題。
  • 中國科學家對太陽做「CT」 首獲7波段層析成像
    據中新網2月21日報導,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光電技術研究所獲悉,中國科學家對太陽做了一次「CT」檢查,首次在國際上獲得太陽大氣可見至近紅外7波段同時層析高分辨力圖像。 太陽的層析成像(資料圖) 在中國國家高技術計劃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共同支持下,中國科學院光電技術研究所(光電所)饒長輝團隊,通過光電所研製的
  • 科研| 工學院生物醫學工程系任秋實課題組在光學相干層析血管造影...
    PKU·COEOCTA(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即光學相干層析血管造影成像,屬於OCT功能成像。該技術利用流動的血紅細胞作為天然的造影劑,以血紅細胞與周圍組織的相對運動作為血流的標記性特徵,結合OCT成像技術在生物組織內部三維空間採集光學散射信號,通過分析散射信號的動態特性,識別動態血流,剔除靜態周圍組織,以實現基於運動對比度的無標記血管造影,是一種嶄新的非侵入式血管成像技術。
  • 自適應光學助力太陽高分辨力光學成像技術發展與應用
    基於大口徑太陽光學望遠鏡對太陽大氣進行高分辨力層析成像是觀測太陽活動的主要手段之一,然而受到地球大氣湍流的影響,大口徑光學望遠鏡原本可以分辨的細小結構,也會被模糊成一團,需要自適應光學技術對湍流擾動進行實時探測和補償,讓望遠鏡發揮其極致性能。目前國際上所有的大口徑太陽望遠鏡均配備了自適應光學系統。
  • 清華物理系薛平等提出基於光計算的每秒千萬次高速光學相干層析...
    這種新系統實現了1000萬次線掃描/秒(相當於1萬幀/秒)的高速光學相干層析成像,是目前世界上最快的光學相干層析成像速度。該領域著名媒體「光學相干層析成像新聞」(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News)將該成果列為「每周特色」(feature of the week),進行了為期一周的重點介紹,認為這是本領域的重要進展。
  • 中國初創團隊研發國際領先的無標記3D細胞成像...
    過去 10 年間,他一直在從事基於活體成像的定量相位顯微技術研究,該技術的空間解析度可以達到 200 納米,精度高於 1 納米。  周仁傑的團隊和合作者利用光學衍射和相關原理先後開發了白光衍射層析相位顯微鏡(相關的成果發表在《自然光子快報》上)和反射模式層析相位顯微鏡,真正實現了對細胞和組織三維結構的清晰觀測。他的團隊一直在探索將該技術應用於解決生物問題以及臨床診斷。
  • 量子激發的方法大大降低了光學相干層析成像所需的光功率
    兩種觀點的光學設置顯示。 研究人員已經證明,一種借鑑於量子光學的檢測技術可以用比以前更低的光功率來執行光學相干層析成像(OCT)。這可以大大提高成像質量可用的OCT用於醫學成像應用。 OCT利用光線以非侵入性的方式提供高解析度的三維圖像。
  • 「地獄圖集」逆轉時鐘 地幔層析成像重建消失的海洋和高峰
    美國德克薩斯州休斯頓大學地質學家Jonny Wu說,「它就像是丟失了你設法再次組合在一起的玻璃杯碎片。」但地質學家已經開始通過觀察地幔撿起了這些碎片——利用由穿過地球內部的地震波生成的類似於計算機層析成像(CT)掃描得到的圖片。
  • 哈工大:新型生物光學顯微成像技術 ATM 獲重要進展
    IT之家7月18日消息 據哈爾濱工業大學官方發布,物理學院王健副教授在最新一期國際光學權威期刊《光學》(Optica)上以 「艾裡光束層析成像顯微鏡」(Airy-beam Tomographic Microscopy)為題發表最新研究成果,提出一種基於艾裡光場的新型無掃描、高分辨、三維顯微成像技術 ATM,並成功應用於生物細胞成像
  • 科學家將機器學習與層析成像技術結合,以了解材料立體結構和界面
    完整的鈷超級合金原子探針層析成像的三維點雲重構(左)和邊緣檢測方法(右)生成的界面。在美國能源部(DOE)的阿貢國家實驗室(Argonne National Laboratory)的一項新研究中,研究人員提出了一種基於機器學習的新技術,以揭示材料中掩埋的界面和邊緣的秘密。
  • 鍩海組織透明化/免疫染色/高解析度3D成像CRO服務
    只需要與我們的技術人員進行簡單溝通和必要的前期準備,即可開始你的3D成像之旅。鍩海生物科學儀器(上海)股份有限公司與西湖大學高亮(平鋪光片技術發明人)實驗室共同研製的新型光片照明顯微鏡LS 18,克服了傳統光片顯微鏡3D空間解析度、Z軸層析能力和成像視野之間的矛盾
  • 新穎的3D光學成像技術提高了螢光顯微鏡效率
    為了應對這些挑戰,由香港大學(HKU)電氣與電子工程學系副教授兼生物醫學工程學學士學位課程主任、項目負責人Kevin Tsia博士領導的研究團隊開發了一種新的光學成像技術——編碼光片陣列顯微術(CLAM)。它可以高速進行3D成像,並且具有足夠的功率效率和柔和度,能夠在掃描過程中以現有技術無法達到的水平保存活體標本。
  • 國產廠商首發新品:太赫茲三維層析成像系統
    儀器信息網訊 2020年5月29日上午九點,青源峰達將在抖音平臺發布新產品QT-TO1000太赫茲三維層析成像系統。  5月29日,青源峰達將再次網上發布新產品QT-TO1000太赫茲三維層析成像系統。屆時,此產品的研發負責人、技術大咖們將從幕後走向臺前,通過現場和線上的不同形式與用戶實現面對面交流,從不同維度全面闡述產品的核心亮點,與應用客戶和技術愛好者進行深入交流和探討。
  • 西安光機所光學成像研究取得進展
    而當光學系統中有散射介質存在時,成像目標難以在像面清晰呈現,雷射也難以聚焦成為一個焦點。目前有多種方法來克服散射的影響,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利用光場調控器件和相應的優化算法對經過散射介質後的光場進行調控。
  • 北大跨院系團隊發明超分辨螢光輔助衍射層析技術 觀察到細胞器互作...
    ,將三維無標記光學衍射層析顯微成像與二維海森結構光超分辨螢光成像技術相結合,發明了一種新的雙模態超解析度顯微鏡。該新技術被命名為超分辨螢光輔助衍射層析技術(SR-FACT),讓科學家首次看到細胞內真實全景超解析度圖像。
  • 瑞金新技術(七)| 胸部電阻抗層析成像技術指導急性低氧性呼吸衰竭...
    瑞金新技術(七)| 胸部電阻抗層析成像技術指導急性低氧性呼吸衰竭呼吸支持策略 2020-11-17 20: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李輝:深耕計算光學顯微成像 打造生命科學研究「利器」
    但是常規「所見即所得」的顯微鏡,無法滿足幾十納米尺度的精細細胞結構觀測以及大量顯微成像圖像中的數據提取要求。中國科學院蘇州生物醫學工程技術研究所(簡稱「蘇州醫工所」)研究員李輝和他的團隊聚焦計算光學顯微成像技術與系統,從新的角度設計光學成像系統,結合數字圖像處理和強大的計算能力,顯著提升了成像的分辨能力和圖像信息獲取效率,輸出自主研製的儀器設備,為生物學研究專家提供稱手的「武器」。
  • 用於光學相干層析的高功率波長掃描雷射源
    作者:Gail Overton        目前,傅立葉域光譜光學相干層析(OCT)技術廣泛用於生物醫學成像領域。它可以提供微米量級的解析度。具有高調諧速度以及高輸出功率的新型波長掃描雷射源,對提高光學相干層析的性能起到了關鍵作用。
  • Bandwidth10為光學相干層析成像應用開發出一款電調諧式垂直腔面...
    打開APP Bandwidth10為光學相干層析成像應用開發出一款電調諧式垂直腔面發射雷射器 發表於 2018-12-24 11:30:58
  • 年終盤點:2020年光學領域30項重大進展梳理(上篇)
    左:在超快電子顯微鏡下,光子晶體板中的電子-光相互作用、電子映射的光學能帶結構和Bloch模式的亞波長成像。 右:局域電子探針與微球中的whispering-gallery模相互作用,模的空間和時間成像,以及相干拓寬每個電子能量帶寬的高階光子交換。今年,科研人員證明了光子腔可以使電子和光的耦合強度增加一個數量級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