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激發的方法大大降低了光學相干層析成像所需的光功率

2020-12-07 騰訊網

研究人員使用了一種從量子光學借來的技術來進行光學相干斷層掃描(OCT),其光功率比以前可能的要低得多。兩種觀點的光學設置顯示。

研究人員已經證明,一種借鑑於量子光學的檢測技術可以用比以前更低的光功率來執行光學相干層析成像(OCT)。這可以大大提高成像質量可用的OCT用於醫學成像應用。

OCT利用光線以非侵入性的方式提供高解析度的三維圖像。雖然OCT通常用於眼科學應用,但它也可用於成像身體的許多其他部位,如皮膚、耳內、口腔、動脈和胃腸道。

來自紐西蘭奧克蘭大學的研究小組組長Sylwia Kolenderska說:「對於臨床應用來說,能夠在低光功率下進行OCT是至關重要的,因為安全標準限制了可使用的光強水平。」「在某些情況下,這些功率級別不足以達到良好的圖像質量。」

在光學學會(OSA)期刊《光學快報》上,研究人員描述了他們如何用超導單光子探測器(SSPDs)取代標準的OCT探測器,SSPDs是一種用於量子光學區分單個光子的技術。這種設置使他們能夠在比目前使用的OCT儀器功率低100萬倍的情況下獲得良好的圖像質量。

Kolenderska說:「在未來,如果單光子探測技術能夠變得更小、更便宜,那麼基於光成像的可攜式診斷機器就可以在人們舒適的家中製造出來,實現安全的自我診斷。」

捕捉單個光子

研究人員在開發一種以SSPDs為中心的基於量子光的OCT方法的同時,提出了新的檢測方案。他們很快意識到SSPDs也可以用於標準OCT安排以提高靈敏度。

Kolenderska說:「由於SSPDs可以探測到單光子,使用它們的OCT儀器與目前現代OCT儀器相比只需要極少的光量。」「然而,它仍然可以產生與現有OCT系統相媲美的高細節圖像。」

將SSPDs合併到標準OCT系統中需要對典型的光學設置進行一些更改。現代OCT儀器的工作原理是分辨物體反射的光的顏色或波長。當光源每次產生一個波長時,可以使用單像素檢測器進行波長辨別,也可以使用衍射光柵將光分成不同波長,就像檢測這些波長的稜鏡和照相機一樣。

研究人員使用光纖而不是光柵來分離不同的顏色,每一種顏色在光纖中以不同的速度傳播。在光纖的輸出端,他們使用SSPD來捕捉不同時間到達的不同顏色。這樣就可以獲得重建OCT圖像所需的光譜。

低功率的光產生高質量的圖像

為了演示新的檢測方案,研究人員獲得了一疊三種類型的玻璃和一塊代表生物樣本的洋蔥的OCT圖像。他們獲得了兩個樣本的高質量圖像,光照強度至少比安全標準設置的低五個數量級。

Kolenderska說:「我們的結果表明,新的檢測方法可以使人體不同部位的OCT成像質量更好,尤其是像眼睛這樣的敏感器官,而不用擔心光功率超過安全水平。」「事實上,SSPD早在達到安全水平的1%之前就會損壞到無法修復的地步。」

然而,研究人員確實在他們所獲得的OCT圖像中觀察到了與樣本結構不相符的人為因素。這是因為探測系統探測到光子之間的各種相互作用,而不僅僅是重建真實圖像所需的那些。他們正在試驗尋找在不影響成像速度的情況下防止這些偽影的最佳方法,這對臨床應用至關重要。

相關焦點

  • 清華物理系薛平等提出基於光計算的每秒千萬次高速光學相干層析...
    清華物理系薛平等提出基於光計算的每秒千萬次高速光學相干層析計算技術清華新聞網11月28日電 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薛平研究組於11月21日在《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期刊在線發表題為《用於光學相干層析成像的光計算技術》的研究論文,報導了一種新型基於光計算的高速光學相干層析系統。
  • 用於光學相干層析的高功率波長掃描雷射源
    作者:Gail Overton        目前,傅立葉域光譜光學相干層析(OCT)技術廣泛用於生物醫學成像領域。它可以提供微米量級的解析度。具有高調諧速度以及高輸出功率的新型波長掃描雷射源,對提高光學相干層析的性能起到了關鍵作用。
  • Bandwidth10為光學相干層析成像應用開發出一款電調諧式垂直腔面...
    打開APP Bandwidth10為光學相干層析成像應用開發出一款電調諧式垂直腔面發射雷射器 發表於 2018-12-24 11:30:58
  • 美國科研團隊利用諧波光學層析成像優化3D圖像
    諧波光學層析成像是一種對微觀、非線性、非均勻物體成像的新技術,可以利用全息信息生成樣本的三維圖像。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貝克曼高級科學技術研究所和科羅拉多州立大學的科學家開發了描述組織成像的理論模型,發現樣品被模糊的、離焦的雷射照射時,就可以幹涉測量複雜的諧波場,並使用散射逆模型重建諧波的三維分布,實現對組織的三維成像。
  • 其次,量子成像可以實現非相干光源的相干成像
    2008年,Shapiro從理論上證實了量子成像中閒置光一路的信息可以通過對光場的計算得出,因此並不是量子成像所必須的,該理論的可行性隨後得以證實。計算關聯成像中光源可由雷射照射空間光調製器產生強度漲落光場,這一過程由計算機控制,因此閒置光一路的光強、相位等理論測量值已知,實驗中無需包含空間探測器的閒置光一路,只需一個無空間分辨能力的桶探測器即可成像。將桶探測器收集到的光強信號和空間光調製器的理論數據進行符合關聯運算,即可得到最終的像。
  • 超分辨螢光輔助衍射層析成像揭露細胞器相互作用全景
    其中,光學衍射層析成像模態首次實現了活細胞內線粒體、脂滴、核膜、染色體、內質網及溶酶體等多種亞細胞結構的同時高速三維成像。在雙模態系統對活細胞的觀察中,他們發現了一種新的亞細胞結構,命名為「黑色液泡小體」,並對其在細胞代謝過程中的作用進行了研究。這一雙模態成像方法在細胞生物學研究及生物醫學成像領域有著廣泛應用前景。
  • 科研| 工學院生物醫學工程系任秋實課題組在光學相干層析血管造影...
    PKU·COEOCTA(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即光學相干層析血管造影成像,屬於OCT功能成像。該技術利用流動的血紅細胞作為天然的造影劑,以血紅細胞與周圍組織的相對運動作為血流的標記性特徵,結合OCT成像技術在生物組織內部三維空間採集光學散射信號,通過分析散射信號的動態特性,識別動態血流,剔除靜態周圍組織,以實現基於運動對比度的無標記血管造影,是一種嶄新的非侵入式血管成像技術。
  • 因此,無論是信號光還是閒置光,任何一路的單獨測量都無法成像
    下轉換光子經分束器PBS後分成兩路,分別稱為信號光和閒置光。待成像物體置於信號光一路,用一個無空間分辨能力的桶探測器接收;閒置光一路無待測物體,信息由可探測空間光場分布的空間探測器接收。因此,無論是信號光還是閒置光,任何一路的單獨測量都無法成像,但兩路的符合關聯計數卻能恢復物體的像。量子成像的實現歸功於1956年Brown等[1]利用二階光強幹涉的方法測量雙星角半徑的實驗,而在此之前,光的幹涉都是基於相干光源的一階幹涉實驗。
  • 醫學光子技術分類及醫學成像技術詳解
    以時域的角度測量組織的漫反射,從而間接確定組織的光學特徵。這是一種全新的、適用於活體的、無損和實時的測量方法,為確知光與生物組織的相互作用,解決醫學光子學中基礎測量問題開闢一條新徑。應抓緊開展原理與技術的研究,以獲得有價值的活體光學參數,為光診斷與光治療技術的發展提供依據。
  • 核素切倫科夫光學成像研究進展_核素_切倫科夫光學成像_進展_醫脈通
    基於QD的CRET,是以產生切倫科夫冷光的核素作為激發光源,以QD作為激發光的接受體,從而將切倫科夫光信號轉化為近紅外光信號。該方法既沒有外照射的幹擾,又降低了本底信號,具有良好的應用前景。起初,關於CRET的研究是通過將切倫科夫冷光光源與QD隨機混合成溶液後進行成像,這容易導致兩者生物學分布不匹配。
  • 相干聲學聲子脈衝對太赫茲量子級聯雷射器的高速調製
    對於太赫茲量子級聯雷射器,最常見的調製方法是通過控制偏置電壓進行增益控制。由於太赫茲量子級聯雷射器中雷射躍遷的高能級壽命(皮秒量級)通常比腔往返時間(50 ps)短,因而雷射功率和增益不會表現出弛豫振蕩,原則上可以進行高達100 GHz的直接調製。
  • 前沿顯微成像技術專題之:光片螢光顯微鏡 (1)
    由於使用點掃描方式成像,為達到較快光的速度,光束照射每個點的時間很短,成像元件(PMT)的量子效率又很低,需要更強的激發功率。與傳統寬場螢光顯微鏡相比,光漂白和光毒性更加嚴重。由於使用近紅外雷射照明,對活體樣品的光毒性大大降低,並且能夠穿透更深的樣品。但是,雙光子的信號很弱,採集速度非常慢,不適合對大樣品進行動態成像。而且其昂貴的成本也限制了應用範圍。聽起來要同時滿足大視野,高解析度,高速度和低的光損傷是一件令人頭禿的事,不過這是難不倒科學家們的。
  • 上海光源與用戶合作在國際上首次實現非相干X射線衍射成像
    目前X射線晶體衍射結構分析手段只能對具有周期性結構的晶體實現原子級的三維顯微結構分析,而X射線相干衍射成像可以實現對非周期性結構物體具有原子級空間分辨能力,然而這種方法卻需要全相干X射線照明,存在較大的局限性。
  • 量子全息要來了?已實現電子光量子幹涉對電磁場進行全息成像!
    最初的概念是電子全息術,雷射光學全息術發明後成為一種流行的三維成像宏觀物體、信息加密和顯微成像技術。在新方法中,科學家們依靠電磁場在不同能量狀態的量子相干疊加中分裂電子波函數。他們基於電子波包與多個光場的量子相干相互作用技術。為了說明這種方法,Madan等人捕獲了等離子體結構中快速演化的電磁場的阿秒/納米解析度相敏薄膜。科學家們在研究中採用了兩種關鍵的實驗方法,以並行地獲得一般電子態的量子相干性。這項研究將與電子量子光學的進一步應用有關。作為全息UEM的一個簡單實現,科學家們基於兩個場對兩個傳播表面等離子體極化子(SPPs)的局部幹涉(即自由電子沿金屬的集體振蕩波)。
  • 中國科大等在固態量子光學領域取得進展
    ,為光和原子的相互作用等基礎量子光學問題的研究打開了一個新思路,解決了共振螢光長期存在的雷射本底噪聲問題。然而,基於單色光的共振激發方法在提升光子品質的同時,激發光會帶來本底噪聲,一般需要高精度的極化濾波去除,因而導致50%的效率損失。這個效率損失使得操縱多個光子的成功率下降,成為以「波色取樣」任務實現超越經典計算能力的量子霸權目標的重要障礙。  為了解決這個長期存在的前沿問題,研究團隊設計了雙色脈衝相干激發方法,採用兩個相位鎖定的雙色失諧脈衝激發量子二能級系統。
  • 研究人員首次實現了米級光學相干斷層掃描
    工業界與學術界之間的一次結合第一次實現了對立方米體積的光學相干斷層掃描(OCT)成像。由於OCT在提供關於材料成分,亞表面結構,鍍層,表面粗糙度以及其他性能等難以獲取的信息上的能力,這個進步可以打開OCT在工業,製造業和醫藥上的許多新用途。這一成就也代表了在單一集成電路晶片上開發高速低成本OCT系統的重要進展。
  • 自適應光學技術助力地球同步軌道星地相干光通信試驗
    自適應光學校正後,單模光纖平均接收功率從0.2nW提高到4.8nW,相比校正前提高了13.8dB自適應光學技術解決了星地相干光通信大氣湍流的困擾,有效保障了星地相干光通信的可靠性,為實現同步軌道星地相干光通信試驗發揮了重要作用
  • 聲子雷射器:自呼吸共振器的相干振動
    圖片來源:PDI和Balseiro研究所和CentroAtómico雷射發射(具有確定的波長(顏色)和相位的準直光束)是自組織過程產生的,在此過程中,發射中心的集合使自己同步以產生相同的光粒子(光子)。類似的自組織同步現象也可能導致產生相干振動-聲子雷射器,其中聲子類似於光子表示聲音的量子粒子。
  • 年終盤點:2020年光學領域30項重大進展梳理(上篇)
    左:在超快電子顯微鏡下,光子晶體板中的電子-光相互作用、電子映射的光學能帶結構和Bloch模式的亞波長成像。 右:局域電子探針與微球中的whispering-gallery模相互作用,模的空間和時間成像,以及相干拓寬每個電子能量帶寬的高階光子交換。今年,科研人員證明了光子腔可以使電子和光的耦合強度增加一個數量級以上。
  • 玻璃吹制新技術:可製造出微型光學透鏡!
    軸稜錐(圖片來源:維基百科)軸稜錐可用於將雷射塑造得有利於光學鑽孔、成像以及為操控微粒或者細胞創造光學陷阱。這些透鏡已經有超過60年的歷史,但是它們的製造工藝(特別是在微觀尺度上)並不簡單。來自法國 FEMTO-ST 研究所的研究團隊成員 Nicolas Passilly 表示:「我們的技術有望低成本地製造結實的小型玻璃軸稜錐,它可以在生物醫學成像應用例如光學相干層析成像(OCT)所需的小型化成像系統中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