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間,貴陽市把握和順應時代發展趨勢,一以貫之把高質量發展作為引領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大力實施做強實體經濟新產業發展三年攻堅行動,狠抓新產業攻堅、「千企改造」、「千企引進」、「萬企融合」、服務創新、「兩線」作戰六大方面工作,全市工業經濟穩中有進,創新能力穩步提升,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空間布局日趨合理,大數據與工業融合逐步向縱深邁進。
實體經濟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支撐,更是一個地區經濟發展的根基,而工業是實體經濟的核心。五年來,我市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一系列政策措施精準發力,為實體經濟「強筋骨」、「壯引擎」。
前不久,在市政府舉行的一場新聞發布會上,發布了這樣一組數據:2016至2019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平均增速為8.3%,累計完成工業投資(不含園區基礎設施投資)1859億元。2020年,面對新冠肺炎疫情,貴陽狠抓「兩線」作戰,實現工業經濟逆勢發展,今年1至9月,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為4.9%,較全國、全省分別高3.7個、2.2個百分點。
可喜成績的背後,是我市堅定高質量發展的信心和決心。2016年,我市大力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深入實施「千企改造」工程,貴州磷化集團就在改造之列,通過與甕福集團的「強強聯合」,讓企業邁上打造千億級現代化工產業的新徵程,提質增效的效果清晰可見。
貴州磷化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 何光亮:我們計劃到「十四五」末,一是在建材領域,在貴州要消耗550萬噸以上的磷石膏;二是在材料領域,要消耗150到200萬噸磷石膏做材料;三是要讓它替代優質天然石膏,目標是消耗150萬噸以上,這樣就把貴州的磷石膏產業化全部消納完了。
「千企改造」提質增效,讓企業創新更有後勁。據統計,實施千企改造以來,全市累計實施「千企改造」企業537戶,實施「千企改造」項目581個,項目總投資2195億元。其中:2020年實施省級「千企改造」重點項目51個,總投資269億元。
工業網際網路是經濟高質量發展重要引擎。五年來,我市狠抓大數據與工業深度融合,以智能製造為主攻方向,圍繞網絡、平臺、安全三大功能體系推進工業網際網路產業生態建設,針對工業企業「痛點」,積極組織開展數位化轉型升級服務,鼓勵引導工業企業「上雲用雲」,著力提升全市製造業數位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水平。貴州輪胎股份有限公司、貴州順絡迅達有限公司、貴州達沃斯光電有限公司等一批批貴陽重點製造業企業正乘著「工業網際網路」的東風,在邁向智能化轉型的道路上闊步前行。
貴州航天雲網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 楊靈運:我們也是聚焦打造貴州省工業網際網路生態去努力,貴州工業雲陸續開始迭代轉型成貴州工業網際網路迭代升級的平臺,目的是幫助企業通過新的驅動、產業去解決問題。
貴州華工工具注塑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馮永光:我們把17臺設備數位化改造之後,員工在幹同樣產值的情況下,原來需要180多人,現在只需60人,縮減三分之二。人均萬元產值貢獻從原來的8.38萬提升至2019年23.8萬元。效率提升後,人均產值貢獻率也非常高。
通過抓網絡建設、抓平臺建設,我市推動製造業邁向中高端的步伐愈加強勁。隨之而來的,是全市工業產業空間布局的科學優化。五年間,高新區、經開區積極推進「飛地模式」;白雲鋁產業資源向清鎮轉移,清鎮市初步完成鋁產業基地規劃;烏當區進一步深化大健康產業布局,雙龍經濟區新能源汽車產業布局初步成型;數博大道沿線新興產業加速謀劃布局。「全省首個千億量級園區」、「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全國電子商務示範基地」一個個國家級產業基地紮根貴陽,成為貴陽產業發展的新「名片」。
如今,貴陽正立足國家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先行區的戰略定位,積極主動融入西部陸海新通道、「一帶一路」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和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
貴州吉利汽車製造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谷建剛:目前我們第一個出口的國家是菲律賓,後續在產品開發上,我們會針對東協、東歐、中東相繼進行產品研發,2021年會出口到相關的國家。
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要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推動經濟體系優化升級。堅持把發展經濟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堅定不移建設製造強國,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提高經濟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藍圖已繪就,目標已清晰。堅持新發展理念,貴陽的工業必將在實現高質量發展的路上行穩致遠。
貴陽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副局長 肖魯:未來五年,貴陽市將堅持貫徹新發展理念,全面落實「大開放、大融合、大數據、大生態」戰略行動,圍繞「一品一業 百業富貴」發展願景,以貴陽貴安融合發展為契機,聚焦中高端消費和中高端製造,高質量培育壯大新產業發展規模,高質量重塑傳統產業競爭力,著力打造一批千億級產業集群,加速形成以高端化、綠色化、集約化為主要特徵的新型工業化體系。
記者/虎俞均 奚波 何旭 編輯/何冰雪
責編/王營 審核/劉露 金策 監製/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