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發展中的貴州生豬產業「強音」奏響。圖為貴定佳陽十萬頭豬場二期在建項目。(唐隆強 攝影)
站在如火如荼的錦屏項目工地上那天,手機裡的公眾號正在輪播「霸王級」寒潮來襲的消息。
12月28日,錦屏縣銅鼓鎮岔路村,光明集團100萬頭生豬一體化項目建設無懼寒流,如火如荼。
講上海話的工程師楊軍從一輛運送渣土的重型卡車前走過,在他身後,是貴州生豬產業高質量發展的「三個100萬」生豬項目之一,上海光明集團「牽手」貴州黔東南州的養殖加工一體化項目。
「硬仗啊,我們這裡是『霸王級』施工。」楊軍說。
2018年,非洲豬瘟的發生,給全國的生豬生產帶來了冰冷「嚴冬」,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又讓剛剛好轉的生豬生產面臨著一道高坎,種種困難,為貴州生豬產業出了「難解之題」。
2020年初,貴州將生豬產業從生態畜牧業中單獨剝離出來,作為全省12個農業特色優勢產業之一重點發展。
困難沒能阻礙貴州發展生豬生產、保障有效供給的腳步。面對「難解之題」,貴州用高質量發展,交出亮眼成績單:據行業調度,截至12月31日,全省生豬存欄1578.88萬頭、能繁母豬存欄140.32萬頭、累計出欄生豬1807.68萬頭,已基本恢復至常年水平。
利好政策為產業規模「摁下快進鍵」
新形勢下,如何平衡生豬供應與生態保護,實現共贏發展,成了貴州生豬產業發展的目標和必解課題。近年來,貴州生豬產業經歷了從千家萬戶到規模化、生態化養殖的提檔升級。
2020年初,貴州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生豬穩產保供的系列決策部署,將生豬產業從生態畜牧業中單獨剝離出來,作為全省12個農業特色優勢產業之一重點發展。由貴州省農業農村廳牽頭成立生豬產業發展工作專班,省、市、縣三級均成立領導小組和工作專班,超常規推進產業發展。
12月15日,貴州省生豬產業發展領導小組第五次專題會議舉行,記者從會上獲悉貴州生豬生產已基本恢復至常年水平。
「全國排名前20的規模化養殖企業,有16家進入貴州。」貴州富之源集團修文公司總經理杜文釗說。
修文縣谷堡鎮折溪村,在杜文釗負責的項目點,生豬住上了「電梯入戶小高層」。在這裡,水、飼料、糞汙、生豬進出,設置了「專門通道」;全自動飼餵、恆溫產房、四層樓高的豬「宿舍」一字排開,作為改擴建項目,經過對原有豬舍的重新規劃,目前,該項目佔地80畝,設置四層樓房圈舍,每層有6300平方米,配備1344個產床和4200個定圍欄,產能從原有的800頭母豬提升到4800頭母豬。
修文縣谷堡鎮折溪村,貴州富之源集團項目點。生豬住「高樓」,「極致改造」助力產能再升級。
向空間要效益,向「智造」要質量。這樣的「極致改造」,在貴州生豬產業新建工地,比比皆是。
搶抓機遇,發揮優勢,貴州按照全產業鏈思維,著力構建飼料、養殖、屠宰和精深加工完整鏈條。重點聚焦產業扶貧區、「三個100萬」生豬項目和產業聚集突破區,貴州生豬產業高質量發展摁下了「快進鍵」。
通過「雙千」項目引進、改造,龍頭企業帶動等一系列精準措施,截至2020年11月30日,貴州全省生豬生產基本恢復到常年水平,生豬產業發展素質不斷提高,規模化養殖水平大幅提升,年出欄500頭以上規模豬場達3068個。
生物安全「織密」疫病防控網
「非洲豬瘟疫情仍是當前生豬恢復生產的巨大壓力。疫情也倒逼養豬企業加強生物安全體系建設以應對挑戰。」貴州省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劉霞說。
生物安全防控成為貴州生豬產業提質升級的「關鍵一環」。
非洲豬瘟傳播途徑廣泛,豬一旦感染,致死率可高達100%。
目前尚無安全有效的非洲豬瘟疫苗,疫苗遲遲無法問世與病毒本身的生物學特性密切相關。「非洲豬瘟病毒結構複雜、基因組較大,病毒對外界環境的抵抗力強,耐低溫而對高溫敏感,在血液、糞便、未熟豬肉製品、醃肉和泔水中可長期存活,在凍肉中可存活數年甚至數十年。」劉霞說。
生物安全防控成為貴州生豬產業提質升級的「關鍵一環」。
傳統養殖管理模式不夠精細,生物安全防護級別低,遠遠不能滿足生豬疫情防控形勢的需要,打造生態循環養殖小區,貴州在「防」字上,下足了功夫。
生豬養殖小區防護級別堪比軍事基地,採訪只能在實體圍牆外進行,通過遠程監控設備觀察豬場內情況。
「選址,要求3公裡範圍內沒有農家樂和生豬養殖,進出豬場的道路不能經過村莊。每個養殖場均須設立三級洗消中心,對車輛和人員進行檢測、消毒或隔離。」光明集團貴州名春農牧科技公司副總經理徐海鋒說。
為了徹底阻斷疫病傳播,所有養殖小區的防護級別堪比軍事基地。
根據規劃,名春農牧科技公司的生豬養殖項目點,基礎配置為三層防禦:第一層是鋼絲網圍欄,防止野生動物闖入。第二層是實體圍牆,把豬捨生產區全部圍實,非員工不能隨意進入。第三層是封閉式豬舍,只允許生產人員進入。
採訪也只能在實體圍牆外進行,通過遠程監控設備觀察豬場內情況。
選址,要求3公裡範圍內沒有農家樂和生豬養殖,進出豬場的道路不能經過村莊。生物安全「織密」疫病防控網。
「我們豬舍的防護要求比醫院的嬰兒房還要高!」在名春農牧科技向家坡畜牧場,經過嚴格消毒程序,在距離已投產項目500米之外的二期工地上,項目負責人做了詳細介紹:「我們設立生物媒介防控設施,在生產區和生活區設置2-5米的隔離帶,在豬舍門、窗、進排風口、排糞口等地方設鼠、鳥、蚊、蠅緻密防腐鐵絲網,在趕豬過道和出豬臺設置防鳥網。」
養殖小區的生活區和生產區之間的隔離牆做了厚厚一層地面硬化,其深度達幾十釐米。「這是為了防止老鼠和蛇打洞進入生產區,避免病毒傳入風險。」貴州省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劉霞說。
「細節決定成敗,每一個環節都馬虎不得。」貴州明春農牧科技公司副總經理徐海鋒告訴記者,「我的飼養員吃住在廠區,每個月只能休假一次,返回廠區要先做非瘟病毒檢測,隔離48小時後,洗澡、消毒、更衣才能進豬舍。」
「通過不斷完善設施和流程,現在養殖小區的防疫水平越來越高,可以說是蒼蠅蚊子都進不來。」徐海鋒覺得,雖然養殖成本增加了,但是用於疫苗、獸藥的投入減少了,豬肉的品質提上去了,貴州出產的豬肉品牌也會更加響亮,這是一舉多得的好事。
「高大上」轉型升級 「高質量」綠色發展
決不把「濁水汙泥」帶入全面小康後的貴州美麗鄉村。責任重大,事不宜遲。
12月27日,貴州省農業農村廳總獸醫師、貴州省生豬產業發展工作專班常務副班長唐隆強調研光明集團100萬頭生豬一體化項目建設情況。
生豬養殖業站上了十字路口。由傳統畜牧業向現代畜牧業轉型。村莊裡庭院內的零星養殖是明顯滯後於經濟社會發展和環境需求。規模化工廠化的工業化畜牧業,如果嚴重汙染環境,導致疫病藥殘等食物安全問題,亦難持續發展。
「現代化的生豬產業應該用『綠色』書寫。」貴州省農業農村廳總獸醫師、貴州省生豬產業發展工作專班常務副班長唐隆強說。
布局調整和數量調減,為形成種養配套、農牧結合的循環農業體系創造了有利條件。實踐證明,行之有效的業主小循環、產業中循環、區域大循環等一整套模式,得以進一步快速推廣。如今,貴州全省90%的規模養殖場採取了農牧結合、生態消納的處理方式,生豬養殖的規模化水平從原來零星散落的百千頭規模躍升到十萬百萬頭「超級規模」。豬尿糞變有機肥,廢水用來養殖淡水魚等現象屢見不鮮。
貴州富之源集團修文項目點,生豬養殖場圍牆外,獼猴桃果樹生機勃勃,通過無害化處理的豬糞將成為有機肥料,灌溉果樹,實現種養循環。
與傳統養殖場不同,從建廠之初,貴州富之源集團便從種養規劃、汙水處理、循環利用三個維度著手,打造「高大上」的綠色循環生產模式。以修文縣谷堡鎮折溪村10萬頭的生態循環養殖創新試點項目為「核心區」,形成了以花椒、獼猴桃等種植為主的「配套區」、「服務區」 ,相距20公裡,扎佐鎮建起年產50萬噸飼料加工廠,形成了相互給養關係,每年吸納超過1000名附近農民就業,儼然成為當地農村發展的「引擎」。
令人欣慰的是,像富之源一樣,這樣的「引擎」在貴州鄉村加速複製,「推進千企(場)引進和千企(場)改造「雙千項目」深度融合」的生豬產業高質量發展理念,已經在多彩貴州土地上紮根生長。一座座標準化、規模化、現代化農場成為生豬產業轉型升級的有效載體,實現著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重豐收,更為貴州鄉村描繪出「田園牧歌」般的發展新畫卷。(多彩貴州網 記者:張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