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22日 11:02:21
本文來自 華創證券研報,作者:王鶯。
摘要
非洲豬瘟在中國註定是場攻堅戰,疫苗研發麵臨巨大困難。截至目前,全球已有 62 個國家、地區發生非洲豬瘟,只有 13 個國家根除,其中 3 個國家出現復發。葡萄牙用 36 年根除非洲豬瘟、西班牙用了 35 年、巴西用了 6 年。今年 1季度中國周邊有 3 個國家——越南、蒙古、柬埔寨發生非洲豬瘟,此外越南非瘟疫病也在不斷加重,非洲豬瘟在中國註定是場攻堅戰。疫苗研發方面面臨巨大困難。雖然我國技術、人力資金支持充足,但是非洲豬瘟病毒特殊。存在研製不出非洲豬瘟疫苗的可能性,需要做好生物安全體系。截至目前,我國尚無研發單位拿出研發報告,證明可以研製出安全有效的非洲豬瘟疫苗,故市場上所流傳今年 8 月推出疫苗的消息是無稽之談。
國內政策重點方向--分區調運、車輛管理、加強屠宰環節檢測。目前,我國生豬產業存在的最大問題是能繁母豬存欄量大幅下降,此外還存在兩個現象:①近期發生的疫情都在邊遠區域,狀況非常嚴峻;②不同規模養殖場(戶)均有發生,其中 100-500 頭生豬出欄的佔比最高。非洲豬瘟疫病傳播途徑有三方面:車輛、人員、物品的帶毒傳播佔比 41.96%;生豬及其產品跨區域調運佔比15.18%;泔水等餐廚剩餘物餵豬佔比 42.86%。農業農村部目前圍繞切斷傳播途徑採取措施,接下來將把重點放在分區調運、車輛管理、加強屠宰環節檢測。
海外未研製出有效非洲豬瘟疫苗,飼料也是非瘟病毒傳播途徑之一。美國與 俄羅斯情均未研製出有效非洲豬瘟疫苗。從俄羅斯防治非洲豬瘟的經驗來看,病毒潛伏期平均在 4.1 天,整體區間為 4-13 天。發病後平均致死率達 94.4%。非洲豬瘟死亡率高低與豬場管理直接相關,關鍵在於早發現早預防,需採用快速有效的隔離措施,同時建議生產企業採取區域化策略、分區化策略。美國研究機構於 2018 年底進行模擬試驗,將飼料從國外海運至美國,到港 48 天后仍可檢測出非洲豬瘟病毒,實驗結果表明飼料也是非洲豬瘟病毒傳播途徑之一,但仍需要弄清:①需要多少病毒量可以致使生豬感染;②飼料中存在的病毒活力程度為多少才可感染生豬。預計今年年底可發布相關研究結果。美國目前沒有檢測出通過媒介傳播的非洲豬瘟,從美國生豬運輸方式來看,運輸路徑遍布美國各個聯邦,北美地區若出現感染非洲豬瘟的病例,預計會較快通過運輸致使病毒感染到整個美國生豬養殖業,但截至目前尚未出現。
南方六省試點分區調運,生豬產業呈現三大發展趨勢。目前兩廣是新的重災區,由於國內沒有非瘟疫苗,病毒和養豬業會共存,防控將成為常態,未來一段時間保供給成為嚴重挑戰。2019 年 3 月廣東、福建、江西、湖南、廣西和海南省政府共同籤訂《南方六省(區)非洲豬瘟等重大動物疫病區域聯繫會議框架合作協議》,明確 2019 年 5 月 31 日之後,僅 6 省區域內肉豬可在本區域內流通(發生非瘟疫情省份除外);10 月 31 日後,六省區域內省與省之間禁止肉豬跨省調運;3 年內力爭實現南方六省地級市與地級市之間由「調豬」轉為「運肉」。溫氏集團養豬事業部總裁羅總判斷生豬行業將有三大發展趨勢:①疫情衝擊下生豬養殖格局將深度調整,行業集中度加速提升;②大中型企業和中等規模養殖戶將成為未來從業主體;③長期看,屠宰業布局規劃將向生豬生產區傾斜,產能與生豬養殖規模、消費區域相適應。
中國復產速度或明顯快於海外。牧原董事長秦總認為,他國疫情對我國養豬業在豬瘟爆發後的發展趨勢提供了參考,中國復產速度將會更快,有望比東歐國家快一倍。此外,我國政府若能發揮體製作用,給予行業發展足夠的支持,生豬產業有望在五年內恢復到此前水平。企業應對非瘟疫病需要做好入口管理:一級入口:從場外傳入場內傳播,構建生物安全屏障:杜絕發生;二級入口:場內棟與棟之間傳播,疫病防控:防止蔓延;三級入口:棟內舍與舍之間傳播,防火牆:阻斷傳播;四級入口:舍內欄與欄之間傳播,快速檢測:早發現,拔點滅源。
風險提示:疫情;畜禽價格上漲不及預期。
目錄
正文
一、 行業領導發言
中國畜牧業協會會長李希榮發言:
1、政府方面已在考慮尋求豬肉替代品,應對行業內大幅去產能以及非洲豬瘟所造成的影響;
2、從市場整體供需端來看,當豬肉供給下降的同時,豬肉消費也出現下降;
3、對於未來發展趨勢來看,目前去產能的速度還未到頂峰,後續存在加速的可能性。但從當前時點看未來,並沒有明確性的結論,未來局面演化的情況難以預判。
湖北畜牧獸醫局副局長易俊東發言:湖北豬肉出欄量全國排第五位,且目前規模化率達 57%,年銷售種豬約 50 萬頭。
溫氏股份養豬事業部總裁、中國畜牧業協會豬業分會執行會長羅旭芳發言:當前我國養豬業發展到關鍵轉折點,我國正面臨非洲豬瘟疫病防控。在過去一年裡,針對非洲豬瘟發生及防控,共組織召開了三次行業會議,在今年 4 月舉辦的閉門會議後,生豬養殖核心企業提出 9 點建議,報送農業部。其中,鼓勵規模豬場和種豬場開展非洲豬瘟自檢已被採納,其他建議也有望逐步被採納。
非洲豬瘟疫病已對養豬行業造成嚴重損失,希望以協會為平臺,做到:①嚴防死守,保護好種豬場,尤其是國家核心育種場;②儘快擴大生產,有條件的地方儘快恢復生產。
二、《當前我國非洲豬瘟發展態勢及防控措施》——中國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農業農村部屠宰技術中心主任陳偉生
1、歷史中存在三個豬年較為突出:
1995 年 6 月:豬糧比 3.88,生豬養殖虧損,豬價極低;
2007 年 8 月:豬糧比 8.6,豬價大漲的一年;
2019 年 5 月:豬糧比 7.4,新一輪豬年開始。
2、目前存在的最大問題是能繁母豬存欄量大降,此外存在兩個現象:
①、近期發生的疫情都在邊遠區域,面臨的狀況非常嚴峻;
②、從散養戶到大型規模場,不同規模養殖場(戶)均有發生。從佔比看,100-500 頭生豬出欄的比重最高。
3、非洲豬瘟疫病傳播途徑有三方面:
①、車輛、人員、物品的帶毒傳播,佔比為 41.96%;
②、生豬及其產品跨區域調運,佔比為 15.18%;
③、泔水等餐廚剩餘物餵豬,佔比為 42.86%。目前,邊遠地區仍舊使用泔水,存在病毒傳播隱患。
非洲豬瘟病毒特性是高接觸性傳播、高致死率、高病毒存活力。目前無田間使用的疫苗。目前仍處於研究進程中,研製完成時間不確定。
4、針對傳染病「三要素」開展防控,綜合管理措施包括:
①、拔點滅源:監測、排查、報告;應急處置;
②、阻隔傳播(是政府層面最主要的政策):強化調運監管;禁止餐廚剩餘物餵豬;加大屠宰加工環節監管;出入境檢驗檢疫;
③、保護易感動物(企業為主體):加強養殖企業生物安全。
目前採取的措施,是圍繞切斷傳播途徑來解決的。調運下一步演化成分區域調運,是未來重點研究方向;且車輛管理是未來重點。
5、養殖環節風險控制:
①、入口:人員、設備、車輛消毒;
②、出口:出豬臺、中轉站升級改造;
③、運輸環節裝備升級。
④、在關鍵環節的屠宰環節加強檢測。全國 2600 萬家養殖場,只有 9476 家屠宰企業,要特別關注屠宰環節。
6、探索:
①、大型養殖集團生物安全體系
洗消中心功能設置:具備高壓熱水清洗、車輛烘乾、人員洗澡、物品消毒功能。(發現洗消中心運用甚至可以減少
其他疫病發生)
②、生豬養殖區域防控模式(福建南平)
防控非洲豬瘟最大的難題在「人」。需要通過勞動者的素質提高來促進產業升級轉型,決定了非洲豬瘟防控具有長期性、複雜性和艱巨性。
三、《飼料原料供求形勢分析及價格走勢》——國家糧油信息中心副主任王曉輝
從養殖端,需要觀察飼料及臨儲。5 月 14 日召開了今年夏糧收購會議,會議中透露今年夏糧生產形勢總體較好,預計產量和收購量都將保持較高水平,優糧優價導向作用更為突出,但普通品種糧食價格存在下行壓力,部分地區可能會啟動最低收購價執行預案。
此外,近期公布了三大數據:
1、5 月 10 日美國農業部發布新一季全球糧食供需報告,首次對 2019/2020 年度全球油脂、糧食做第一次預測,對全球價格影響非常大。
2、5 月 10 日公布了國家糧油信息中心發布的 2019/2020 年中國農產品、銷售、貿易、價格數據,可以通過國家糧油信息中心網站免費獲取。
3、5 月 10 日農業農村部照例發布 2019/2020 年預測報告。
核心結論:2015 年以來持續農業供給側改革,產區結構向更好的方向發展。2016 年玉米收儲制度改革後,玉米價格開始回升,此外,國內玉米深加工需求不斷增加。今年及明年玉米需求受非洲豬瘟影響會下降,但長期需求增長趨勢不變。
小麥庫存作為另一重要影響因素。歐洲大量的飼料企業在使用小麥做原料,小麥價格對全球糧食價格波動非常重要。只要小麥庫存量上升,國際糧價就會面臨很大壓力,每次全球糧價上漲必然都是小麥庫存下降。
四、《俄羅斯非洲豬瘟防控經驗介紹》——俄羅斯聯邦動物健康中心非洲豬瘟參考實驗室首席研究員;俄羅斯聯邦動物健康中心非洲豬瘟參考實驗室高級研究員
截至目前,沒有有效非洲豬瘟疫苗用以病毒防治。
從俄羅斯防治非洲豬瘟的經驗來看,病毒潛伏期平均在 4.1 天,整體區間為 4-13 天。發病後平均致死率達 94.4%。非洲豬瘟死亡率高低與豬場管理直接相關。關鍵在於① 早發現早預防;② 採用快速有效的隔離措施。同時建議生產企業採取區域化策略、分區化策略:
① 提高生物安全水平
② 加強所有領域監測
③ 所有獸醫官都要經過培訓
④ 提高獸醫的職能。
俄羅斯各養殖企業遵循相關準則進行防疫、消毒。關鍵細則如下:
① 分區:劃定保護區,半徑 5 公裡,監測區半徑 10 公裡,不一定是圓形;
② 對所有豬只進行無血屠宰,進行消毒;
③ 購買所有生豬、豬肉,並進行回收。
同時設立一系列針對發生非洲豬瘟之後的操作標準,對於大型養豬場有關鍵指導作用。細則如下:
① 確認運輸患病豬路徑
② 需要人力投入,為了消除非洲豬瘟,2 萬頭左右豬場對應 120 人兩班工作制;
五、《美國養豬業是如何防控非洲豬瘟的?》——北美肉類協會獸醫
美國市場方面,北美肉類協會會員肉類生產量佔美國總量的 35%。且食品安全在美國是重中之重存在嚴格監管。
針對非洲豬瘟,美國與俄羅斯情況類似,沒有對應的防治疫苗,在整個行業鏈過程中對非洲豬瘟病毒的防治非常關注。非洲豬瘟感染後致死率非常高,屬於高度感染性病毒,但其傳染性區別於經典豬瘟、口蹄疫,傳染性相對較低。
美國研究前沿,相關機構於去年底在飼料中檢測出非洲豬瘟疫病,其類似於偽狂、腹瀉、口蹄疫等病毒,都可以從飼料中檢測出來。同時機構進行了模擬試驗,模擬將飼料從海外海運至美國,在到港 48 天后仍可以檢測出非洲豬瘟病毒的存在。實驗結果表明飼料也是非洲豬瘟病毒傳播途徑之一,但仍需要根據兩點繼續研究分析①需要多少病毒量可以致使生豬感染;② 飼料中存在的病毒活力程度為多少才可以感染生豬。預計年底發布相關研究結果。
其他傳播途徑方面,美國目前沒有檢測出通過媒介傳播的非洲豬瘟。從美國生豬運輸方式來看,運輸路徑遍布美國各個聯邦,北美地區如果出現感染非洲豬瘟的病例,預計會較快通過運輸致使病毒感染到整個美國生豬養殖業,但目前沒有出現這種情況。
美國屬無疫區,沒有發現非洲豬瘟,對於病毒的監測已經連續實施 3 年。目前的防治措施以控制疫情為主,在感染之前斷絕可能性。相關 OIE 的規定提供了參照準則,保證未來國家沒有非洲豬瘟。但美國面對的潛在風險很高,因為美國運輸廣泛分布於全國範圍,若一個地區發生疫情,將會通過運輸很快傳播。
對此美國設立應對措施① 發生疫情後,美國國境線關閉致使美國成為一個封閉市場,以小時為計算單位停止運輸,隨之採取全面撲殺策略。對後續養殖提出要求,發病區不再繼續養殖非洲豬瘟陰性的豬,卡車及經過區域都進行消毒;② 進行持續通過血液、PCR 檢測,觀察口腔液體檢查病毒。保證當地繼續成為無疫區。每天檢查豬群,必須評估所有的死豬,發送診斷樣本;通過 PCR 進行診斷針對淋巴結、扁桃體等。
美國未來促進行業和政府合作,①.應報告所有病例,提升透明度。②.廠址和動物識別是追蹤動物運輸的必要條件。美國每頭母豬、每個養殖場都有追蹤號。③.制定行業標準:美國 PQA+,通過這一行業標準,解決動物健康、動物發力、抗生素使用、食品安全等問題。對應採取措施,使得行業標準運用於生產中,包裝場在包裝豬肉時,要求供貨商來符合這些標準。一旦有了標準,必須要不斷檢測。美國會盡所能讓豬只健康,每個人都以此為己任。
六、《農場與飼料場的生物安全:診斷》——Richard A. French 康乃狄克大學的終生教授,勃林格殷格翰健康管理中心負責人
生物安全理念在於:清洗、消毒、乾燥、審計。生物安全體系非常重要:生產者處於中心位置,必須參與各個層面,必須跟每個階段每個人合作。
目前已知豬病超過 200 種,在控制非洲豬瘟時需要關注 5 點:
① 生物安全
② 豬場生物安全、飼料場生物安全
③ 車輛生物安全
④ EDRR 早期檢測與快速反映
⑤ 早期隔離,停止運輸
除了非洲豬瘟,同時關注新疾病發生、非典型病例的發生。以 2018 年一種新病毒致死 2 萬多頭生豬事件為例。
七、《非洲豬瘟時期豬場消毒劑選擇及消毒管理》——碩騰(中國)豬業務部高級產品經理劉鋒
1、生物安全三板斧:① 隔離;② 清洗;③ 消毒。
2、影響消毒的因素:① 水質;② 表面材料;③ 溫度;④ 微生物類型。
八、《非洲豬瘟嚴峻形勢下切實抓好生豬基礎產能保護和肉品供給保障》——農業農村部畜牧獸醫局副局長陳光華
1、關於加強非洲豬瘟防控
目前,疫情發生勢頭明顯減緩,但疫情形勢依然嚴峻複雜:
①、潛伏期長、傳播途徑多;
②、傳統生產消費方式不利於防控;
③、動物疫病防控能力總體不強;
④、疫情跨境傳播風險長期存在。
農業農村部在以下方面做出努力:
①、強化疫情排查,及時發現疫情;
②、果斷處置疫情,嚴防二次擴散;
③、嚴管關鍵環節,努力阻斷疫情傳播途徑;
④、加強部門協同,形成工作合力。
疫苗研發方面面臨很大困難。雖然我國技術、人力資金支持充足,但是非洲豬瘟病毒特殊。存在研製不出非洲豬瘟疫苗的可能性,需要做好生物安全體系。截至目前,我國尚無研發單位拿出研發報告,證明可以研製出安全有效的非洲豬瘟疫苗,故市場上所流傳今年 8 月推出疫苗的消息是無稽之談。
農業部會全力抓好疫情防控:
①、切實屬地管理責任,強化追責問責;
②、穩定生豬生產,保障市場供給;
③、及時公開信息,消除恐慌情緒;
④、加強國際合作,樹立負責任大國形象。
截至目前,全球已有 62 個國家、地區發生非洲豬瘟,只有 13 個國家根除,其中 3 個國家出現復發。葡萄牙用 36年根除非洲豬瘟、西班牙用了 35 年、巴西用了 6 年。今年 1 季度中國周邊有 3 個國家--越南、蒙古、柬埔寨發生非洲豬瘟。此外越南非瘟疫病也在不斷加重,非洲豬瘟在中國註定是場攻堅戰。
農業部下一步防控重點
①、強化排查。要主動排查,儘早採取措施;
②、果斷處置;
③、全面阻斷。要把傳播途徑儘可能全部阻隔,海南有相當數量的養殖戶仍在使用泔水餵豬,隱患很大。屠宰企業要進行自檢,加強官方獸醫配備,這次將會擇機淘汰不符合要求的屠宰企業。
④、嚴防嚴堵;
⑤、促進轉型。
2、關於穩定生豬生產保障市場供應
①、豬周期平均每 3-4 年一次,改革開放以來共經歷 8 次,1988 年、2007 年、2011 年、2016 年波動幅度較大。豬周期成因分析:
Ⅰ豬肉季節性消費特徵明顯;
Ⅱ 我國生豬生產規模化水平相對較低。年出欄 500 頭以下的散戶提供 50%左右生豬出欄;
Ⅲ 生豬市場化程度高但產業化程度低;
Ⅳ 疫情等不確定性因素影響大;
Ⅴ 宏觀調控方面力量不足。
今年以來,豬肉價格在 CPI 權重大,豬周期再次成為熱門話題。在疫情衝擊之下,去年 8 月以來各個月母豬存欄量同比降幅超過 5%,市場各界對豬價上漲存在確定性預期。今年以來,母豬料下降 28.4%,仔豬料下降 27.6%。
②、穩定生豬生產的工作情況:
Ⅰ 切實落實穩定生豬生產發展的政策措施;
Ⅱ多措並舉維護正常生產秩序。要糾正生豬調運層層加碼的問題,保證生豬順利調運;
Ⅲ 積極引導鼓勵補欄增加。要穩定行業預期,宣傳防控要領;
目前市場出現積極情況,養殖戶補欄增養積極性逐步提升,產銷區供需逐步平衡。25 個省份已解除禁運,地區差價縮小。
③、當前及今後一個時期生豬生產形勢研判:
Ⅰ今年生豬和豬肉供給取決於去年下半年以來的母豬存欄量;
Ⅱ3月以來價格上漲對母豬補欄形成了一定拉動作用,對緩解明年元旦春節的豬肉供應緊張局面是有利的,但對增加年內豬肉產量幫助不大;
Ⅲ 今年全國豬肉有可能會出現一定幅度的減產,下半年消費高峰期豬肉供應可能會偏緊。
④、昨天國務院召開生豬電話會議,接下來要做好:
Ⅰ強化形勢監測和宣傳引導,鼓勵養豬場戶補欄增養;
Ⅱ 強化生豬養殖技術服務,推動養殖業提質增效;
Ⅲ 強化政策落實,促進生豬生產加快恢復。重點支持種豬場、規模豬場的發展。
九、《做好飼料安全,嚴防病從口入—飼料企業如何助力豬場抗非瘟》——雙胞胎分銷產品線總裁代廣軍
1、帶毒飼料是我國非洲瘟傳播蔓延的重要原因之一,主要影響因素在於:
①、玉米在收穫季節很容易受到非洲豬瘟汙染
②、受汙染的北方玉米於 2018Q4 未經高溫加熱即開始上市,導致北方豬瘟嚴重。
③、雙胞胎飼料廠採取的應對辦法:做好生物安全管理,做好非洲豬瘟防控;採用阻斷、殺毒、執行三步走策略;
3、雙胞胎飼料廠非瘟防控管理體系:
①、組織:一個強有力的組織
②、激勵:一套激勵機制
③、隔斷:四道隔斷防線:第一道防線:原料碼頭/車站;第二道防線:前置洗消點;第三道防線:飼料廠大門;第
四道防線:生產車間。
④、殺毒:四大殺毒手段
專家意見:中國科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豬瘟研究組負責人仇華吉:選擇熟化的全價料,已經試驗,80 攝氏度以上3 分種病毒被滅活,沒有任何問題。
十、《非洲豬瘟常態化下如何加快構建生豬全產業鏈的思路》——溫氏集團養豬事業部總裁羅旭芳
1、當前國內非洲豬瘟疫情形勢
目前兩廣是新的重災區,非洲豬瘟已經成為現在、未來養豬業最大的挑戰。當前國內沒有疫苗,故病毒和養豬業是共存的狀態,防控將成為常態,需要改變以往突擊應對的策略。未來一段時間內保供給成為嚴重挑戰。
根據最近農業農村部多省市調研結果顯示:河南省、廣東省、吉林省、江蘇省、重慶市和江西省的能繁母豬存欄分別下降 26%、26%、23%、28%、16.3%和 5.2%,其中部分地區能繁母豬減少高達 91%。農業農村部公布的 3 月份生豬存欄同比去年減少 18.8%,能繁母豬同比去年減少 21%。
2、非洲豬瘟對養殖業的影響
政策上出現變化:
①、從調豬到調肉。豬肉消費量下降十分明顯,禽肉消費替代顯現,禽肉價格快速上升,但豬肉價格未漲。非洲豬瘟將加速我國豬肉消費形式相應的轉型升級,伴隨著豬肉調運逐步取代生豬調運,我國消費者的習慣將會被迫逐步改變,冷鮮肉取代傳統熱鮮肉的比例會加速提升且較難逆轉。「集中屠宰、冷鏈運輸、冷鮮上市」模式將進一步擴大應用。
②、胡春華副總理四次非洲豬瘟防控會議都強調分區防控,明確防控目標,建立運行協調機制,協同聯防聯控,統籌謀劃生產供應。2 月 18 日,農業農村部發布了《全國非洲豬瘟等重大動物疫病區域化防控方案(徵求意見稿)》的徵求意見稿,提出要全國實施非洲豬瘟等重大疫病分區防控策略。將全國分為 5 大區:北部區、東部區、中南區、西北區和西南區。
分區防控:2019 年 3 月 7 日,廣東、福建、江西、湖南、廣西和海南省(區)人民政府共同籤訂了《南方六省(區)非洲豬瘟等重大動物疫病區域聯繫會議框架合作協議》。明確 2019 年 5 月 31 日之後,僅 6 省區域內的肉豬可在本區域內流通(發生非洲豬瘟疫情的省份除外);10 月 31 日後,六省區域內省與省之間禁止肉豬跨省調運;3 年內力爭實現南方六省地級市與地級市之間由「調豬」轉為「運肉」。
養殖企業面臨新的挑戰:
① 養殖結構調整加快,行業集中度提升
疫病、成本和環保推動了行業的周期波動,也推進了行業的規模化進程。據中國農業農村部披露,出欄 500 頭以上的規模豬場總出欄量所佔比重從 2006 年的 27%提高至 2016 年的 45%。環保整治行動可以說是影響 2015 年後規模化的最主要因素,在總量控制、禁養面積擴大等手段下,大量不符合標準的散養戶及部分規模養殖場被迫加速退出市場。
非洲豬瘟作為周期波動中的「疫病」因子,由於缺乏有效疫苗會對養殖戶規模和群體造成更快的結構調整,成為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②、非瘟降低了養殖環節話語權,促使養殖行業加快規模化進程,促使其向屠宰加工端延伸
非洲豬瘟發生前,毛豬市場價格以各個養殖企業為主導,屠宰企業被動接受議價能力較差。非洲豬瘟期間,在疫情地區屠宰企業掌握生豬產品流通資源,商品的定價權掌握在屠宰企業手中,養殖端、銷售端都要服從屠宰企業的安排。
3、非洲豬瘟對屠宰加工業的影響
①、屠宰產能基本情況及優質屠宰產能的分布
Ⅰ生豬屠宰業基本情況
農業農村部統計,早在 2016 年全國定點屠宰企業已建成屠宰茶能總量達 8.4 億頭,總體產能利用率約 30%-40%,低端產能多。屠宰集中度低,前 4 位僅為規上總屠宰量 15.6%。
Ⅱ華東、華北優質產能較多
若以一定規模(日宰 2000 頭,年設計產能約 70 萬頭以上),具有較完整的硬體設備和規範的操作工藝作為優質產能。
全國優質屠宰產能總共約 2 億頭,一共有 110 個左右屠宰項目,其中華東(山東、江浙)區域達 7000 萬頭,華北(如河南河北)區域達 3390 萬頭。
從省區分布來看,優質產能主要分布在山東、河南、四川等地。其中山東明顯領先於其他區域,優質產能達 3470萬頭,除了金鑼之外,還有相當數量日屠宰量 7000-8000 頭的中等屠宰企業,這也使其成為一個主要調入生豬而調出豬肉的較為特殊樣本。
②、非洲豬瘟對屠宰行業影響
Ⅰ、主產區--就地轉化為豬肉外調。外調量能否本地屠宰,涉及區域優質富餘產能匹配問題主銷區——本地富餘產能的閒置和轉移
Ⅱ、主銷區—本地富餘產能的閒置和轉移。若以優質產能的 30%作為富餘產能統計,則浙江、北京、上海、四川等銷區富餘屠宰產能較大;湖北、湖南、江西、吉林、遼寧、雲南、廣西河北、安徽等產區屠宰產能均不足;山東的優質產能將在未來調運禁止的情況下有更多的富餘,其省內眾多屠宰企業需要謀求新的出路。
③、屠宰行業發展方向—長期來看,屠宰業布局規劃重新調整,將向生豬生產區傾斜,產能與生豬養殖規模、消費區域相適應
一是與生豬養殖規模相適應。對於生豬主產區而言,將逐步重視本區域屠宰業布局,根據本地養殖規模、數量等因素適當增加屠宰企業數量,提高就地就近活本省屠宰比例,將肉外調,避免出現嚴重壓欄,影響後續補欄節奏,保證市場供應,穩定生豬產業長遠發展。
二是與消費區域與特點相適應。在有熱鮮肉和白條肉消費習慣的區域,需要在本地屠宰白條或臨近區域屠宰調運邊豬;對於本地習慣冷鮮肉而言,則可在產地進行精細分割,通過物流冷鏈供應系統一步到位;相應的,屠宰環節在功能分區和設計也體現出鮮明的區域差異。
三是企業一體化布局。養殖企業一體化布局,屠宰企業產區屠宰,銷區加工。
4、養殖企業如何構建全產業鏈
疫情衝擊下生豬養殖格局將深度調整,行業集中度加速提升;
大中型企業和中等規模養殖戶成為未來從業主體;
不同養殖企業在屠宰環節有不同的取向和考慮;
屠宰產能過剩,且區域分布不平衡。
①、大型養殖企業
排名前列的生豬養殖企業基本都是全國布局或跨幾大區域布局,基於當前形勢,未來定位於年出欄千萬頭以上的養殖企業都面臨著銷售通路問題。
大型企業構建屠宰產業鏈:
Ⅰ主要方向是自建屠宰業務。完善配套,變外部市場交易為內部分工環節,並且通過養殖和屠宰環節的打通平滑經營業績,降低豬周期的影響。
Ⅱ與屠宰企業共建。採用股權合作方式,深度捆綁,雙方優勢互補,減少風險,平穩開展業務。(溫氏股份也在考慮股權共建)
Ⅲ在部分產能充足區域吸引屠宰企業就近布局。可以採取豬源保量或輕度股權合作形式,憑藉生豬安全、質量可靠及規模供應等使屠宰企業入駐。
②中等規模養殖企業
產能布局相對分散,雖然有跨區域分布,但產能不夠大,不足以支撐單體屠宰項目。屠宰所需的資金投入是一個重要門檻。
中等規模養殖企業構建屠宰產業鏈:
Ⅰ業務合作。與當地屠宰企業發展深度對接,可以根據屠宰場的訂單,定製化養殖天齡和體重要求的生豬。
Ⅱ以反向訂單。如包租固定時段屠宰設備或屠宰線,鎖定屠宰場,並自己發展下遊銷售。
Ⅲ內行為產業鏈一部分。不排除中小規模養殖戶成為部分屠宰企業內部化,成為其發展養殖業務,提高自給率的一部分。
十一、《非洲豬瘟常態化下養豬企業應對策略》——牧原股份董事長秦英林
1、非洲豬瘟疫情帶來行業五大變化趨勢:
①、生物安全全面升級,標準更嚴格,措施更徹底,管理更實效;
②、養豬投資更大,養豬成本增加;
③、豬群更加健康,生產成績更好,預期收益更高;
④、食品安全更有保障;
⑤、有資本的支撐,養豬業發展得更快。
2、疫情倒逼行業升級
①、豬群健康管理,從控制疫病,上升到控制環境高度:舍內—場外
Ⅰ、著重抓疫病入口管理,依靠改善環境生態,支撐養豬發展
Ⅱ、潔淨的空氣,成為昂貴的資源;投資空氣淨化,是新的技術點
Ⅲ、生物安全工藝應用,實現高健康生產,擺脫對疫苗、獸藥的依賴
Ⅳ、無抗生產逐步實現,直接推進食品安全,走向世界先進水平
②、智能化養豬,應運而生;智能裝備投資,競相開展
Ⅰ、養豬產業快速實現「機械化、自動化、智能化」三級跳
Ⅱ、智能機器的應用。人與豬的接觸減少,疫病傳播風險降低
Ⅲ、跨界工程師進入養豬業,養豬生產逐步擺脫對人的依賴
③、產業服務:更理性,運作更規範:包括種豬、飼料、獸藥、疫苗,運料車、運豬車等,養豬場戶將會更受益。
④、中國養豬業,從技術到裝備面臨全面升級:未來復產速度加快,豬肉供給將會很快實現自足。
他國疫情對我國養豬業在豬瘟爆發後的發展趨勢提供參考:中國復產速度將會更快,會比東歐國家快一倍。中國在建豬場,大部分地區河北以南可以全年施工,黑龍江一年中只能施工半年(5-11 月)。此外關鍵在於國家更多政策支持行業發展,發揮體質作用,在效果好的情況下,產業有望在 5 年內恢復到此前水平。
3、企業應對措施:疫病入口管理
一級入口:從場外傳入場內傳播。構建生物安全屏障:杜絕發生
二級入口:場內棟與棟之間傳播。疫病防控:防止蔓延
三級入口:棟內舍與舍之間傳播。防火牆:阻斷傳播
四級入口:舍內欄與欄之間傳播。快速檢測:早發現,拔點滅源。精準拔點,減少損失,是明治之舉,符合國情。
4、一級入口—目標:杜絕發生
①、銷售系統:沒有活病毒
Ⅰ、拉豬車洗消中心,烘乾房;
Ⅱ、隔離裝豬臺,單向流動
②、飼料系統
Ⅰ、原糧烘乾滅菌,解決汙染;(中國原糧汙染是現實的,糧食就堆在豬舍邊上)
Ⅱ、集中供料,料車嚴禁入場;
Ⅲ、密閉輸送,員工免接觸
③、豬群移動:配置空氣過濾轉豬車,洗消烘乾;轉豬間。
④、揚塵傳播:空氣過濾;出風滅菌
⑤、入場人員:檢測人員的攜帶病毒狀況—非瘟,藍耳病….
⑥、死豬糞肥:病死豬運輸車,豬糞肥運輸車
⑦、進出物品:養豬生產物資,人員生產用品—肉品
⑧、場外動物:場外鼠、貓,飛鳥、飛蟲。
⑨、場外死豬:關注鄰居家的病死豬,做好場外死豬管理
公司重點做好前 7 項目,第 8、9 關注。
4、二級入口--場內棟與棟之間傳播
①、人員流動:獨立洗澡間,分區管理,批次管理
②、空氣傳播:空氣過濾,出風滅菌
③、場內豬群移動:空氣過濾轉豬道,空氣過濾車,一體豬舍
④、車輛流動:場內洗消、烘乾、業務定車
⑤、物品移動:烘乾+消毒+燻蒸,批次管理
5、三級入口—棟內擴散
①、棟內:減少使用公共走道,減少舍與舍之間傳播,前後排空氣傳播
②、舍間:門窗、糞便連通,杜絕空氣串通
③、舍間:隔牆密實,不得有裂縫,空洞杜絕
④、上下遊:檢測合格
6、四級入口—單元內部擴散
①、接觸傳播:高度接觸的豬群—保育育肥豬
②、飲水傳播:共用飲水槽的豬群—妊娠母豬
③、飼料傳播:共用食槽的豬群
④、人員傳播:進圈個體治療
⑤、物品傳播:共用其他物品
⑥、氣溶膠傳播:共同擁有空氣空間,同舍豬群。氣溶膠傳播是不可控的,危害最大。
7、去掉恐懼,重塑信心,重振養豬
十二、參會專家問答:
1.俄羅斯養殖場復產時間?
沒有特別的限制,有時 1 個月就能復產。
2.俄羅斯豬肉自給自足率?
目前俄羅斯已經能做到自給,而且考慮出口給其他國家,在此過程中,我們需要很謹慎,避免非洲豬瘟疫情死灰復燃。現在的關鍵,還是要清楚非洲豬瘟病毒。
3.中國未來復產預期?
牧原股份董事長秦總:俄羅斯遭受重創之後,已經恢復過來了,中國或許能以更快的速度恢復生產。
4.復產情況?有哪些挑戰?
溫氏羅總:目前還沒有復產很成功的案例。我們也在思考如何復產,需要考慮的問題包括:① 徹底清洗消毒,尤其是內部環境要徹底消毒;② 要防非洲豬瘟的措施;③ 人防控非洲豬瘟的意識要增強。只有做好以上三個方面,才有可能復產成功。
5.牧原、溫氏各自的劣勢?
秦總:就目前來說,我們也想探討更好的防控非洲豬瘟的模式,但沒有找到,所以公司會繼續做好自己的事情。
溫氏:認同秦總的觀點,互相的學習借鑑是有必要的。
香港交易所資訊服務有限公司、其控股公司及/或該等控股公司的任何附屬公司均竭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和可靠度,但不能保證其絕對準確和可靠,且亦不會承擔因任何不準確或遺漏而引起的任何損失或損害的責任(不管是否侵權法下的責任或合約責任又或其它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