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南州緊扣「八要素」,以產業結構調整為主線,持續深入推進農村產業革命,大力發展特色山地農業產業,不斷夯實高質量打贏收官戰的產業基礎,帶動群眾增收。
黔西南州屬典型的喀斯特地區,全域皆山。在產業革命中,黔西南向山地要潛力,調結構發展特色山地農業,帶動群眾增收。
2013年以來,安龍縣搶抓國家退耕還林政策和貴州省大力發展刺梨產業的機遇,通過引進實力企業,依託貴州大學、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刺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技術支撐,利用安龍的野生品種成功培育出適宜安龍地理氣候的優質新品種——「貴農5」號,並通過示範帶動推進規模化人工種植。
安龍縣運農刺梨開發有限責任公司負責人 趙應龍:這批苗木是通過優質的品種「貴農5號」,剪枝下來在這個地方進行扦插,這個「貴農5號」是貴州省農學院樊衛國教授研發出來的產品,是貴州省最好的苗木。
通過「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安龍縣已在招堤、棲鳳、普坪、龍山、萬峰湖等鄉鎮(街道)種植「貴農5號」刺梨近兩萬畝,成為了產業扶貧的一個有效載體。石旮旯裡生長的刺梨不僅成為了帶動當地群眾增收的「黃金果」「致富果」,同時也讓昔日的荒山荒坡披上了「綠裝」,有效治理了石漠化。
安龍縣運農刺梨開發有限責任公司負責人 趙應龍:整個面積掛果率都非常高,(今年)而且(是)這七年以來結的最好(的一年),估計產量應該達到每畝3000斤以上,畝產3000斤以上是沒有問題的。
目前,安龍縣正規划進一步擴大規模,建設刺梨初加工廠,研發刺梨系列產品,構建刺梨全產業鏈,打響「貴農5號」 刺梨品牌,持續帶動群眾增收。
安龍縣運農刺梨開發有限責任公司負責人 趙應龍:採取入股分成,和合作社進行合作,農民出土地,我們出技術,我們出苗木,這樣把刺梨種植搞上去。我們將會做一些刺梨乾果和一些果脯之類的,我們相應的建立一些小型的冷庫和小型的加工(廠),把刺梨的食品產業把它推上去。
黔西南州有500畝以上的壩區106個,通過「一個壩區、一個主導產業、一個龍頭企業、一種發展模式、一條聯結機制、一套工作方案」的「六個一」措施,在尊重農民意願的基礎上,黔西南不斷調優壩區產業結構,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
義龍新區就依託豐富的壩區資源,引進農業龍頭企業,規模化發展韭菜產業。今年2月,德臥鎮德臥村在貴州韭之興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的帶動下,發展種植了韭菜260畝,經過幾個月的田間管理,如今,韭菜已進入收割期。公司還在德臥鎮建設了韭菜分揀中心,從全區各鄉鎮收割的新鮮韭菜被運送到這裡進行分揀、清洗後,通過打包冷藏銷往全國各地。目前,貴州韭之興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在義龍新區已發展種植韭菜6320畝。
義龍新區吉豐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法人 王村:7月份開始慢慢見效,下一步的話,經濟方便的話,還要著手發展幾百畝。
貴州韭之興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法人 楊昌勇:我們的產業已經成型,但是實際對我來說這個只是開始,因為我們計劃要做成一個品牌,而且我們這個韭菜要走在國內的所有市場(前列),要打出我們品牌我們的商標。
義龍新區坪橋壩區過去以水稻種植為主,今年,當地引進貴州豐本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流轉340畝土地發展韭菜種植。通過土地流轉、務工,當地群眾實現了多渠道增收。
格沙屯村村民 劉朝云:每年每畝的土地租金是1000元,流轉費方面一年就增收了2800元。
貴州豐本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法人 周盛榮:每天的採收正常情況下是兩噸左右,按點工的話每天大約是80元到100元的工資,計件的話多的話每天(最多)有200塊錢左右。
目前,義龍新區韭菜產業已經形成了集生產、加工、包裝、銷售為一體的發展格局。下一步,新區將以5萬畝種植規模為目標,進一步加大及配套設施的建設力度,著力打造韭菜全產業鏈。
義龍新區農林水務移民局幹部 謝國順:圍繞鄉村振興、產業振興來做,打造義龍的一個品牌。我們的重點就是打造一個義龍的韭菜黔貨出山,甚至走到我們的粵港澳大灣區,我們的這個產業將給我們義龍下一步一縣一業、一鎮一特、一村一品打下一個紮實的基礎。
(黔西南臺 安龍縣 義龍新區融媒體中心 責編 方泓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