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語中國行】十三年磨一劍:「平臺型領導」研究與科研方法探索

2021-01-10 中國社會科學網

  我和張嘉祺、雷卓群、劉文琦在《管理世界》2021年1期發表的論文《平臺型領導:多維度結構、測量與創新行為影響驗證》,是一篇關於「平臺型領導」研究方面的開創性成果,標誌著13年來的辛苦探索,7年前首次提出、5年前學術上首次界定的「平臺型領導」,有了初步圓滿的結果。屈指算來,從1988年在《管理世界》發表的第一篇論文開始,已經發表了5篇。最近1篇是2012年發表的。時隔8年後,還能在《管理世界》發表論文,這算是新一年讓人興奮的特大禮包。興奮之餘,我深知這不是終點,只是未來繼續深入研究的起點。

  圍繞教學搞科研:「領導力」研究的緣起

  2008年,在系統研究領導力多年後,受邀為對外經濟貿易大學MBA學生開設了一門新課——領導力。第一次開課,選課學生很多,反響也很好。這給我極大的激勵,激勵我對「領導力」的問題繼續探索。探索解決教學中的問題,這應該是我按照學術朝天、實踐落地原則對領導力進行深入研究的初步嘗試。圍繞教學搞科研,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因為,科研是教學的基礎,高校教師的教學內容必須體現出科研之「源」,必須有教師最新的研究成果。教學不僅僅是傳播知識的過程,更是發展知識的過程,沒有科研的教學內容,是沒有深度的。正是這種樸素的想法,激勵我走高端研究,持續接觸實踐進行研究。

  尋前瞻、填空白:「平臺型領導」研究的嘗試

  科研,應該志存高遠,結合自己的專業,解決一些國家、社會、企業發展的重大問題。科研要追求大視野,追求高度,探索事物所能達到的程度及其表現。科研的選題,要求胸懷天下的大視野與大格局。立足微觀不陷入瑣碎,而是見微知著,能夠與時代、社會的發展形成緊密聯繫,以便立足本專業解決一些與社會、時代和企業發展有關係的重大課題。不能把眼界及思維局限在某些具體的、微觀的、個別的客觀知識或事物上,避免只是知識的搬運和轉換,在科研過程中應該向上引領。

  隨著調研的持續、資料的豐富、研究的深入,一系列問題在我腦海中逐漸從浮出水面到夢牽魂繞揮之不去:面對21世紀資訊時代背景下的組織機構具有創新地位日益提升、知識型員工崛起和去中心化趨勢等一系列新特徵,現實中管理實踐與傳統理論的相悖如何解釋?從什麼視角系統梳理近年來有關領導力的新成果?僅靠傳統的理論與方法還夠用嗎?是時代的呼喚激發了我思考的突破,逐漸提出並形成了「平臺型領導」的概念和理論體系。當時提出這個概念的初衷,也沒有拘泥於眼前,即使不能創立一個學派,卻也希望留下一點學術標籤。

  任何一個領域都不是靜止的,都沒有盡頭。因此,要取得科研的制高點,需要尋前瞻課題,找未來可能的熱點,引領學術方向。這個選題方法比較「高大上」,也比較難,要求研究者對這個領域非常熟悉,熟悉這個領域的由來、形成和發展及目前的研究現狀。尋前瞻的極致是填空白,這是最難當然也順理成章地成為最可能佔據學術「制高點」的選題方法。填空白,對研究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究者應該明確,學術空白,常常是指新現象、新問題、新動向,而且這種「新」,常人幾乎難以發現。研究者一生在某個領域,能夠填補一點點空白,也是極不容易的,這是學者一生的夢想。我想,從事科學研究,應該有這個夢想,同時要腳踏實地為這個夢想的實現持續努力。

  具體到領導力的研究,希望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高更遠。領導力的研究目前成果豐碩,變革型領導、交易型領導、魅力型領導等等理論令人目不暇接。但這個領域未來可能的方向是什麼?能夠回答這個問題,需要敏銳的頭腦、紮實的研究基礎和持續的努力。當時提出「平臺型領導」的初衷,就是希望解決目前實踐中的一些新課題,希望與變革型領導、交易型領導、魅力型領導等強相關構念進行初步對比分析。

  這個過程是漫長的。由此,我慢慢形成了自己的一些新想法,開始受到業界關注。2013年4月4日,我受邀在《中國企業家網》開設了「郝論領導力」專欄,開欄後一個半月推送了三篇文章 《領導力的本質》《領導力的N種境界》和《領導者應該具備的基本素質》,後來一個月內陸續發布領導者的胸懷、無私、眼光等等內容。我把這些內容進行了系統梳理,經過反覆精心打磨,在心裡提出了「平臺型領導」的新概念,為了保護智慧財產權。沒有貿然先在課堂和自媒體提出這個概念,而是一直在默默努力研究、寫作。直到《平臺型領導:自達達人》這篇不算太嚴格的學術文章在《北大商業評論》2014年9期發表,才正式首次提出「平臺型領導」的概念。當然,未在純學術期刊上發表相關論文,這個新概念的首創權是沒有學術保證的。因此,隨後我不斷參與訪談、調研,重新研究後完成一篇純學術論文,發表於《中國人力資源開發》2016年4月——《平臺型領導:一種新的領導類型》。首次在學術上完成了「平臺型領導」這種新領導類型的概念討論界定與初步的理論體系架構,首次在學術上保障了這一概念的首創權。

  挖深井:「平臺型領導」研究的深入及核心內容

  所謂「挖深井」,是一種形象的比喻,是一種縱深思維和聚集思維方式,即對現存的課題進行新的審視、分析、研究和處理,延伸對這個課題成熟看法的軌跡,突破原有軌跡的限制,比別人再多想一些,再多走幾步,充分挖掘這個課題的潛在價值。

  為什麼要挖深井?挖井的初衷是掘坑取水。這就可能出現兩種情況:第一,別人曾經挖過,但由於碰到石頭或其他障礙而挖的深度不夠,成為棄井。當你決定重新利用這口廢井再深挖時,只要搬掉井下的石頭,克服這個障礙,一直往下挖,挖掘到別人挖不到的深度,就完全有可能挖出甘美的水;第二,人們掘井到一定深度,就可獲得潔淨可口的地下水,既可飲用又可用於其他方面。這水就如同研究的課題,隨著井水的不斷使用,淺層的地下水逐漸減少,最後原來的井可能不再出水。要想在同一口井裡再找到水,只有繼續深挖,挖到足夠的深度,清純的井水就又出現了。「挖深井」實質上是聚焦定位,儘可能「小題大做」,亦即要想做大,首先做小;要想做大,首先做專;要想做大,首先做精。最後把一點做到極致。

  通過「挖深井」來進行科研,首先要明確:「在哪裡挖?挖什麼?怎麼挖?」利用核心優勢深挖。

  挖深井的過程,最重要的是挖井工具和技術的革新。挖淺井時,用一般的鐵鍬等手工工具挖掘即可。隨著井深的增加,原有的挖井工具已經不能發揮作用,人們必須依靠機械工具和鑽井技術的不斷革新來進一步挖掘井的深度。挖井工具和技術,就是老師的核心優勢,通過核心優勢來增加課題的深度。

  研究與其他工作有異曲同工之妙,那就是「揚長」,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尋找自己的優勢,然後不斷培養和強化自己的優勢。所謂優勢,就是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高。例如,我自己本科是工科專業,大學學習時有在鋼鐵企業實習的經歷,畢業後有企業工作的經驗,有在農機企業生產一線車間與生產工人一起上了半年夜班的直接經驗。我攻讀的是財經類專業的碩士,很多碩士同學現在在宏觀經濟管理部門尤其是金融系統擔任領導職位,因此,在企業、宏觀經濟管理部門有廣泛的人脈資源;我還在一些企業擔任顧問和獨董;又長期從事企業高管培訓,這些實踐使得我可以拿到大量的一手資料。另外,我幾乎每個假期都會考察企業,凡去企業,必到生產一線(包括井下、爐前)。所以相對而言,我對企業更為熟悉,也更接地氣,這顯然是我的優勢。同時,我還有著多學科的背景和視角,我在三所大學分別取得了工學學士、經濟學碩士、管理學博士,又有經濟學和心理學背景,年輕時系統講授過微觀經濟學、管理學、戰略管理、營銷學、證券投資、社會心理學、組織行為學、領導學等。我對心理學情有獨鍾,多學科的綜合視角有一些獨特的優勢。接地氣、多學科、基礎比較紮實、對某些學科興趣大同時鑽研得比較深,這就為我的科研和課堂教學提供了明顯的優勢。因此,我的研究選題就主要圍繞著這些優勢展開。圍繞這個優勢深挖,就可能出甜水。

  具體到領導力的研究,圍繞上述優勢我收集了調查問卷,進行了訪談,開設專欄與公眾號,對這個問題不斷深挖。領導—平臺型領導(概念、概念內容)—平臺型領導維度構建(量表開發、實證)。這是一個不斷深入的過程。

  早期認為,平臺型領導與傳統領導類型的本質區別主要體現為三:一是強調領導與下屬互相成全,一起成長,共同提高;二是強調領導、下屬藉助平臺不斷自我成長,促進平臺持續做大,進而形成一個良性互動的過程;三是平臺大小沒有止境,領導可以通過提高下屬素質、提高自身素質、積小勝為大勝等手段進一步做大平臺。為進一步論述平臺型領導為何是一種新的領導類型,經過數年的研究探索,隨著組織的「去中心化」和「去領導化」趨勢以及知識型員工的崛起導致領導者必須真正重視與下屬間的平等與共享關係,我們逐漸將平臺型領導明確定義為領導者重視自己和下屬的共同事業,重視事業的發展,也同時重視員工的發展,通過事業範圍的擴展和事業質量、層次的提高,激發自己和下屬的潛能,調動自己和下屬的積極性,通過這種方式影響自己和下屬的一種領導類型。在此基礎上,首次提出了平臺型領導的「四維模式」:第一,關注領導者和下屬的成長;第二,打造並不斷擴大事業平臺;第三,塑造相互成全的互動關係;第四,互動過程的動態優化。該模式雖尚未經過嚴格的學術論證,但對於深入理解平臺型領導的內涵有著重要的作用。

  平臺型領導是以組織環境動態化和知識型員工崛起為特徵的知識經濟時代背景下的新領導模式之一,其特色在於領導者通過構建共同的事業平臺以促進下屬、領導者以及組織共同成長。針對平臺型領導,前期研究停留在概念討論階段,未有量化的實證性研究,其原因在於欠缺具有一定信、效度的工具來測量這一概念,而在將管理經驗上升為管理科學以進一步指導實踐的過程中,量化測量是必不可少的環節。而且,研究要不斷深入,不能停留在只是一個新的概念上。我們一直構思如何將其發展成為概念定義明確、維度內涵清晰、量表準確有效、命題客觀真實的領導學理論,要嘗試解決「充分必要性」的問題,跟現有強相關構念進行了初步對比分析,要經過嚴格的學術規範,論證「平臺型領導」確實是一個有必要存在的、嶄新的構念,為何是一種新的領導類型。最終發表在《管理世界》的論文《平臺型領導:多維度結構、測量與創新行為影響驗證》,旨在構造平臺型領導這一新型領導模式的測量體系,基於紮根理論方法開發出以包容、個人魅力、變革規劃、平臺搭建、平臺優化、共同成長為中心範疇的平臺型領導構思模型,以探索性因子方法驗證了這6個維度的內容效度,開發出包含25個題項的平臺型領導專用行為量表;通過驗證性因子分析的方法對效度做了進一步驗證,最終確立二階六維度的平臺型領導最優測量模型。測量模型的建立為開展相關理論及應用研究奠定了基礎。

  感悟:學術有路勤為徑,研究無涯悟做舟

  圍繞教學搞科研有特殊重要的意義。科研選題應該志存高遠,強調尋前瞻及填空白。

  科研有很多種方法,除了上文論述的挖深井、揚優勢之外,還有滾雪球、追熱點(重點、難點)、守冷門、抓興趣、探邊緣(交叉)等等,這些都是有效的方法。我自己對挖深井、揚優勢、抓興趣和尋前瞻這些方法有特殊的偏好。科研最重要的是需要熱情、勤奮、堅持和積累,更需要敏銳、才華、靈氣和悟性。

  研究側記:十三年磨一劍

  十三年磨此一劍,從2008年正式講授「領導力」課程,2016年正式提出學術意義的「平臺型領導」,到2020年初《平臺型領導:多維度結構、測量與創新行為影響驗證》這篇文章正式成稿,從盲審通過後回答盲審專家非常專業、極富智慧和挑戰及建設性的問題,長達數月的完善,使得這篇論文更加完善。論文的完成前後經歷十三個寒暑,最終得以成文發表。期間飽含了太多人的努力、汗水。非常感謝我長期的合作夥伴北京聯合大學教授張士玉,他對論文思路和實證,提供了無私的幫助。感謝我的第一個博士生張嘉祺,他與我一起反覆討論「平臺型領導」的相關研究內容並整理調查數據,對論文的完成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感謝侯孟軒首次在嘗試構建概念維度並由趙玉雪進一步發展之,感謝雷卓群首次嘗試開發量表並由劉文琦開展實證研究,感謝我的博士生唐宇明為整理文本所做出的貢獻。

  當時提出這個概念的初衷是希望與變革型領導、交易型領導、魅力型領導等強相關構念進行初步對比分析。對這種領導類型的名稱思考了很長時間,原本打算用「事業型領導」,但又怕「事業」被誤解為與「家庭」相對,後來想著用「分享型」「共享型」領導,但總覺得這些概念無法表達這一新概念的內涵。最後決定採用「平臺型」這一新概念後,理論和實踐中出現了各式各樣的「平臺」,說實話「平臺型領導」跟這些「平臺」沒有任何關係。

  繼2008年為MBA開設「領導力」課程,2015年又首次在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為碩士開設了「領導力」的選修課,隨後2016年受邀為EMBA開設了這門課程,同年在博士人力資源專題課程講授「平臺型領導」專題,因為反響較好,教學質量不斷提高,「領導力」這門課程2018年被學校研究生院批准為精品課程,目前已經結項。2019年又被批准為精品慕課課程,將選擇合適時機開始錄製工作。

  (作者系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教授)

相關焦點

  • 《管理世界》|| ​郝旭光 等:平臺型領導:多維度結構、測量與創新行為影響驗證
    )雷卓群(華特迪士尼(中國)有限公司)劉文琦(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商學院)摘要:平臺型領導是以組織環境動態化和知識型員工崛起為特徵的知識經濟時代背景下的新領導模式之一,其特色在於領導者通過構建共同的事業平臺以促進下屬、領導者以及組織共同成長。
  • 「中國當代話語研究新視野」首屆學術論壇召開
    11月18至19日,「中國當代話語研究新視野」首屆學術論壇在福建師範大學召開。活動由福建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外國語言文學》期刊主辦,福建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話語傳播與國別區域研究團隊」承辦,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話語研究專業委員會提供學術支持。
  • 【中國新聞網】中國科研人員探索新方法 判斷「植物人」殘存的意識...
    【中國新聞網】中國科研人員探索新方法 判斷「植物人」殘存的意識水平 2020-05-27 中國新聞網 鄭瑩瑩 李姝徵 中科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 供圖  中國科研人員的一項最新研究把語言加工能力作為指標,結合相關神經表徵與機器學習方法,來判斷「植物人」殘存的意識水平,為患者的臨床診療提供新參考。
  • 中科院西安分院專家引領西安市第八十三中學生科研活動
    中科院專家引領中學生科研—中科院西安分院-西安市第83中學共建中學生科學探究活動課題第一期研究方法指導11月28日上午,西安市第八十三中學2020級創新實驗班和人工智慧班的學生們滿懷期待地迎來了專家課題指導活動,中科院西安分院的課題指導專家上官亦卿
  • 中國人腦圖譜研究科創平臺發布 科研及臨床大設施逐步實現自主可控
    近日,中國科學家與企業在此領域的探索也進入了全新階段。  今天,張江實驗室腦與智能科技研究院與上海聯影醫療科技有限公司聯合發布了「中國人腦圖譜研究科創平臺」。這一平臺將為科學家繪製腦圖譜,以及建設中國人腦圖譜圖像大資料庫提供關鍵技術支撐並奠定平臺基礎,對推動腦科學研究發展具有長遠影響。
  • 中國人腦圖譜研究科創平臺發布 科研及臨床大設施逐步實現自主可控
    實際上,腦機接口,乃至腦疾病、腦發育與衰老等等腦科學研究,都與「腦圖譜」息息相關。可以說,腦圖譜是開展腦科學研究的基礎與根基。近日,中國科學家與企業在此領域的探索也進入了全新階段。今天,張江實驗室腦與智能科技研究院與上海聯影醫療科技有限公司聯合發布了「中國人腦圖譜研究科創平臺」。這一平臺將為科學家繪製腦圖譜,以及建設中國人腦圖譜圖像大資料庫提供關鍵技術支撐並奠定平臺基礎,對推動腦科學研究發展具有長遠影響。
  • 六位教育家解讀《教育部關於加強新時代教育科學研究工作的意見》
    這一探索,在《意見》第三項第十三條得到了明確的支持。  最後,《意見》第五項的第十八、十九、二十條,既體現教育科學研究工作的困難與訴求,也是對教育科學研究工作者全面的關心與支持。第十八條提出「加強黨對教育科學研究工作的全面領導」。
  • 中國話語體系構建的基本維度
    原標題:中國話語體系構建的基本維度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構建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話語體系高度重視,提出加強話語體系建設,集中講好中國故事,不斷增強中國國際話語權,讓全世界都能聽到聽清聽懂中國聲音,讓世界認識一個立體多彩的中國。   話語體系是一定時代經濟社會發展狀態和文化傳統的綜合表達。
  • 「中國人腦圖譜研究科創平臺」在滬發布 為科學家描繪探索大腦「地圖」
    作為開展腦科學研究的基礎與根基,中國科學家與本土頂尖企業攜手探索「腦圖譜」進入全新階段。9月6日,張江實驗室腦與智能科技研究院與上海聯影醫療科技有限公司聯合發布了「中國人腦圖譜研究科創平臺」。  這一平臺將為科學家繪製腦圖譜,以及建設中國人腦圖譜圖像大資料庫提供關鍵技術支撐並奠定平臺基礎,對推動腦科學研究發展具有長遠影響。
  • 「中國人腦圖譜研究科創平臺」發布,助力實現科研及臨床大設施自主可控
    可以說,腦圖譜是開展腦科學研究的基礎與根基。近日,中國科學家與企業在此領域的探索也進入了全新階段。9月6日,張江實驗室腦與智能科技研究院與上海聯影醫療科技有限公司聯合發布「中國人腦圖譜研究科創平臺」。這一平檯曆經3年科研攻關,將為科學家繪製腦圖譜,以及建設中國人腦圖譜圖像大資料庫提供關鍵技術支撐並奠定平臺基礎,對推動腦科學研究發展具有長遠影響。
  • 中國人腦圖譜研究科創平臺發布,將描繪一幅探索大腦...
    馬斯克近日公布了其公司腦機接口最新成果,「腦科學研究」再次進入公眾視野引發關注。實際上,腦機接口,乃至腦疾病、腦發育與衰老等等腦科學研究,都與「腦圖譜」息息相關。近日,中國科學家與企業在此領域的探索也進入了全新階段。9月6日,張江實驗室腦與智能科技研究院與上海聯影醫療科技有限公司聯合發布了「中國人腦圖譜研究科創平臺」。
  • 中國人腦圖譜研究科創平臺發布將描繪一幅探索大腦的...
    馬斯克近日公布了其公司腦機接口最新成果,「腦科學研究」再次進入公眾視野引發關注。實際上,腦機接口,乃至腦疾病、腦發育與衰老等等腦科學研究,都與「腦圖譜」息息相關。 近日,中國科學家與企業在此領域的探索也進入了全新階段。
  • 中國人腦圖譜研究科創平臺發布,將描繪一幅探索大腦的「地圖」
    近日,中國科學家與企業在此領域的探索也進入了全新階段。9月6日,張江實驗室腦與智能科技研究院與上海聯影醫療科技有限公司聯合發布了「中國人腦圖譜研究科創平臺」。這一平臺將為科學家繪製腦圖譜,以及建設中國人腦圖譜圖像大資料庫提供關鍵技術支撐並奠定平臺基礎,對推動腦科學研究發展具有長遠影響。
  • 科研社交網絡與眾包平臺研究報告
    資本實驗室通過對該平臺4種領域、11家企業的研究,探索這些平臺的運行模式、進化歷史、融資過程以及未來趨勢。相對來說,科研社交與眾包平臺的發展更需要有一顆平常心、更需要平衡社會價值與商業價值、短期利益與長期利益。所以,本項研究還有一個重要意義,那就是讓我們進一步明確:科學來不得半點虛假、商業模式同樣來不得半點虛假。
  • 中國科研人員探索新方法,判斷「植物人」殘存的意識水平
    中國科研人員的一項最新研究把語言加工能力作為指標,結合相關神經表徵與機器學習方法,來判斷「植物人」殘存的意識水平,為患者的臨床診療提供新參考。中科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 供圖這項研究由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的王立平研究組與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的毛穎/吳雪海團隊合作完成,相關研究論文以《探索意識障礙患者層級語言加工》為題,於北京時間5月25日深夜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神經科學》上在線發表。
  • 加快推動科研高質量發展
    全面認識科研質量的內涵科學研究是人類以自然現象、社會現象、思維現象等為對象,探索客觀事物內在本質及其發展規律的系統性活動。在科學研究發展歷程中,逐漸開始出現專門的學術機構。自由探索性基礎研究要強化保障性投入力度和後期補償激勵機制;前瞻性基礎研究要集中優勢科研力量,催生從基礎理論到實際應用的系列重大原創成果;應用基礎研究要整合政府和科研機構優勢科研資源;應用研究為特定目的或用途提供新思路、新途徑、新方法等,要整合科研機構和用戶優勢科研資源。再次,要堅持文化自信,加強中國特色學術話語體系建設。一要加強頂層設計。
  • 中國科研人員探索新方法 判斷「植物人」殘存的意識水平
    中新網上海5月26日電 (鄭瑩瑩 李姝徵)中國科研人員的一項最新研究把語言加工能力作為指標,結合相關神經表徵與機器學習方法,來判斷「植物人」殘存的意識水平,為患者的臨床診療提供新參考。中科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 供圖這項研究由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的王立平研究組與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的毛穎/吳雪海團隊合作完成,相關研究論文以《探索意識障礙患者層級語言加工》為題,於北京時間5月25日深夜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神經科學》上在線發表。
  • 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話語建構
    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是一項偉大的系統工程。構建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子系統。說它是系統工程,一個重要的含義是說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是不可分割的,是互相制約、互相促動的,三個方面是同步進行的。
  • 打造免疫學細胞研究」全鏈條」,推動「流式平臺」與「單細胞平臺...
    此次科研盛會由大會主席上海市免疫學研究所所長蘇冰教授、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肝病研究所所長張政教授、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呼吸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趙金存教授等多位重量級嘉賓領銜,國內眾多頂尖生命科學領域的科研工作者齊聚一堂,聚焦生命科學領域的前沿技術、發展熱點以及新冠研究進展等課題,共同助力中國免疫學研究發展。此次峰會還提供同步直播平臺,讓更多無法來到現場的科研工作者在線上共襄這場學術盛舉。
  • 中國控煙公益廣告的十種話語框架:2008—2019
    我國於2019年實施「健康中國行動」,對控煙的力度和進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次研究以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和中國控制吸菸協會這兩大平臺發布的控煙公益廣告為研究對象,通過框架分析方法,辨識我國控煙健康傳播的主流認識。本次研究結果識別出十種控煙框架,通過分析框架策略和推理策略的話語元素,對這些框架表達的訴求、人物和行動力進行了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