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也有非主流,而且也會被歧視

2020-12-01 騰訊網

作者:同人於野

「主流科學」在很多情況下並不是一個好詞兒。科學記者眼中的主流科學界也許是一座可以威懾眾生的殿堂,而對那些敢想敢幹的年輕人來說,你跟他說主流科學認為怎麼怎麼樣,他的第一反應是怎麼證明這是錯的。「主流科學」,在某種意義上是固步自封甚至以權壓人的代名詞。比如2011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謝赫特曼,在做出其獲獎工作(發現準晶體)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就曾經飽受「主流科學」的打擊。 新華社有一篇報導 曾說:

他面對的是來自主流科學界、權威人物的質疑和嘲笑,因為當時大多數人都認為,「準晶體」違背科學界常識。「當我告訴人們,我發現了準晶體的時候,所有人都取笑我。」謝赫特曼在這份聲明中說。

2011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丹·謝赫特曼 | Wikimedia Commons

這個報導不能算說錯。雖然謝赫特曼本人的一個採訪視頻說的可能沒有這麼誇張,但仍然有點悲憤的情緒。準晶體被發現了,主流科學界卻沒有接受。既然如此,那麼現在主流科學界拒絕接受的很多東西,將來是否也都有可能被證明是正確的呢?「主流科學」到底是不是一個貶義詞呢?

本文試圖通過仔細分析這個事件,來說明一個關於科學進步的道理。當然根據孤證不舉的科學精神,你不能講一個故事就說明一個道理——所以我們講三個故事。在談論諾貝爾獎之前,我們先看主流科學是怎麼讓一個著名理論得不了獎的。

大陸漂移學說的故事

在《難以忽視的真相》紀錄片的一開頭,戈爾說了一件相當令人感嘆的事。他說他六年級時候的一位同學,曾在課堂上面對世界地圖當場指出南美洲大陸似乎曾經跟非洲大陸是一體的。這其實就是大陸漂移學說,現在已經成了科學常識。然而戈爾上小學的那個年代這個學說還沒有被「主流科學」接受,以至於他的老師立即告訴學生這純屬無稽之談——根據戈爾說的戲劇性結局,後來這位具有非凡眼光的學生成了一事無成的毒癮者,而老師卻成了布希政府的科學顧問。

第79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紀錄片 |《難以忽視的真相》

也許某些教育專家會痛心疾首地說「你看,天才就這麼被扼殺了」。可是如果你是一個科學老師,你會怎麼樣呢?不管別人提出什麼新奇的想法,你都鼓勵「是啊,這真是個有意思的想法,我認為它有可能是對的」麼?這樣一來你所能提供的有效信息其實等於零。「一切皆有可能」,就是一切都不太可能。真正的科學家應該敢於直接了當地告訴別人哪些想法不可能正確——總統科學顧問更得有這個氣質。哪怕最粗暴的判斷,也比廉價的鼓勵值錢。

早在1912年,也就是戈爾的小學同學出生之前,魏格納(Alfred Wegener)就提出了大陸漂移假設,認為地球大陸最早是連成一片的。傳說他也是看地圖得到的靈感,但魏格納並不是用小學生思維搞科研。除了各個大陸的形狀看上去似乎能合在一起,他還有其它證據。一個很有說服力的論點是各大陸發現的古生物化石驚人的相似,乃至一些現代生物也是如此。鑑於這些生物不太可能渡海走那麼遠,唯一的解釋似乎就是原始地球上這些大陸本是連在一起的。更進一步,人們發現幾個不同大陸上有相同的巖石構造。不但如此,漂移學說還可以解釋一些此前人們想不通的問題,比如說南極大陸上為什麼會有煤——要知道煤是古代植物累積形成的,南極那麼冷怎麼會有這麼多植物?

大陸分裂,形成現今的地理格局 | Wikimedia Commons

面對這麼多證據,一般人也許會認為大陸漂移是顯然的。但科學家不是一般人,卡爾薩跟說,「Extraordinary claims require extraordinary evidence」。超乎尋常的論斷需要超乎尋常的證據。生物化石最多只能算間接證據,而一個論斷想要被科學全面接受,除了要求超乎尋常的證據,還必須有一個機制。

關鍵是,科學家想不通大陸怎麼能漂移。比如,分裂大陸需要極大的能量,這些能量從哪裡來?魏格納曾經提出幾個假說,但都被一一否決了。結果大陸漂移學說在半個世紀內都是被主流所否定的。一直到後來人們發現地質板塊邊緣火山噴發和地震可以提供能量,並且的確發現了火山曾經在不同時期噴發的證據。再加上其它證據,比如發現海底巖石比陸地巖石年輕,才以「板塊構造理論」承認了大陸漂移。這時候魏格納已經死了。如果今天論功行賞,魏格納提出的東西只能叫做「假說」,甚至連科學理論都不算。

這還是聽起來合理的理論。而那些聽起來不合理的理論,就算你有證據也不太容易被接受。當然也有好消息,那就是這樣的理論一旦被接受,沒準就是諾貝爾獎。

諾貝爾化學獎的故事

歷史就好像非誠勿擾舞臺上的女嘉賓。你離著很遠看,和把她領回家細看,看到的東西都是真實的,但你可能會有不一樣的人生感悟。新華社的報導相當簡略,我們如果把謝赫特曼的講話視頻 、 一篇被廣泛轉載的英文報導 、 一個背景知識的介紹 、以及 以色列某雜誌的一篇非常牛的長篇報導 放在一起看,就會看到一個更有意思的故事。這個故事的每一步都值得深思。

謝赫特曼1982年在國家標準局的本職工作並不是探索晶體科學的新突破,而僅僅是為航空工業尋找合金材料。不但如此,當時晶體理論已經相當成熟,什麼樣的原子對稱結構能形成晶體是明明白白寫在教科書上的。人們根本沒指望發現新的晶體形態,就算要發現也輪不到謝赫特曼。

丹·謝赫特曼因其在準晶體領域的傑出貢獻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 Wikimedia Commons

某天上午,謝赫特曼用電子顯微鏡測定了他自己合成的一塊鋁錳合金的衍射圖像,發現是一個正十邊形的對稱結構——對尋常晶體來說這是一個不可能的對稱性,因為從數學上很容易證明不可能用正十邊形(或者簡化到正五邊形)去周期性地鋪滿平面。謝赫特曼認為這是一種全新的晶體,它的特點就是只具有準周期性,也就是「準晶」。

如果我們只看簡單的新聞報導,下面的故事就是謝赫特曼跟每一個同事通報這個新發現,但是沒人相信他,人們都認為晶體就應該是周期性結構,實驗組領導指著教科書說他胡扯,然後把他趕走了。但這裡有一個問題: 衍射圖像是明擺著的,難道他的同事們連十都不會數麼?

事實上,同事們對他的這個衍射圖像有一個解釋:孿晶。人們早就知道孿晶可以出現類似正五邊形旋轉對稱的衍射圖像,但它並不是一種新晶體。謝赫特曼進一步觀察,他找不到孿晶,堅持說這是新晶體。現在的局面是同事們相信這種衍射圖像有一個解釋,謝赫特曼不接受這個解釋。但不利的是,他也不能提供別的解釋

1982年,謝赫特曼在快速冷卻的鋁錳合金中發現一種新形態的二十面體相分子結構,開啟了研究準晶體的全新領域 | Wikimedia Commons

科學要求解釋。你不能說「我看到這個現象,而你們解釋的不對,所以它一定是個新東西」。全世界的實驗室中可能每天都會產生一些看上去不太對的實驗結果,它們中的絕大多數是……不對的。一個有個人榮譽感的科學家不會看到什麼都發文章,你得給一個理論。1983年,Ilan Blech 幫謝赫特曼搞出了一個數學模型,二人這才決定發表論文,結果被APL編輯拒稿。謝赫特曼回到國家標準局,在John Cahn幫助下進一步完善了數學模型,然後找了一位真正的晶體學家Denis Gratias入夥,最後文章被PRL發表。

到這一步,「準晶」這個發現才算被 正式提了出來 。謝赫特曼在論文中詳細說明了這個特殊合金的製備過程,使得很多實驗組重複驗證了他的發現。然而一直到這一步,仍然只有少數科學家接受這是一種新晶體。

關鍵在於,謝赫特曼實驗使用的是電子顯微鏡,而晶體學界的標準實驗工具是更為精確的X射線,他們不太信任電子顯微鏡的結果。不能用X射線的原因是生長出來的晶體太小。一直到1987年終於有人生長出來足夠大的準晶體,用X射線拍攝了更好的圖像,科學家中的「主流」才接受了準晶的發現。 這才是真正的轉折點。 等到人們在實驗室中又發現各種別的準晶體,乃至於在自然界又發現天然準晶,準晶就已經是絕對的主流科學,謝赫特曼也開始什麼獎都能拿了。

鈥-鎂-鋅十二面體準晶 | Wikimedia Commons

回顧整個過程,我們並沒有看到所謂「學術權威」在其中能起到什麼打壓的作用。的確有個兩屆諾貝爾獎得主至死都反對準晶,但並沒有聽說他有什麼徒子徒孫為其馬首是瞻。搞科研不是兩個門派打群架。 科學家之所以從一開始就質疑,恰恰是因為證據還沒有達到「超乎尋常」的地步。 而當X射線圖像一出來,不管那個諾獎大牛怎麼說,「主流」立即就接受了。

我們看被主流科學「打壓」,一般不會上升到人身攻擊的地步……除非你的理論侮辱了「主流科學家」。比如說要求他們洗手。

洗手的故事

1840年代歐洲醫院受到產褥熱的困擾。1841到1846年,維也納最好的一家醫院裡,產婦死亡率居然達到1/10,到1847年甚至是1/6。青年醫生伊格納茲·菲利普·塞麥爾維斯(Ignatius Philipp Semmelweis)決心找到解決辦法。他判斷,當前這幫所謂「主流醫生」根本不知道是什麼導致了產褥熱。有些醫生聲稱他們知道,而且還頭頭是道地列舉原理,但就是解決不了問題。

塞麥爾維斯的辦法是索性拋開主流醫學,直接上數據分析。通過大量統計,他發現一個最不可思議的事實:如果產婦在家裡生產,她的死亡概率比去醫院至少低 60 倍!哪怕最窮的女人,在街上生了孩子再被送到醫院的,也沒有得產褥熱。這使塞麥爾維斯懷疑導致產婦熱的不是別的,正是醫院。

19世紀,產婦在家生產的死亡率竟然低於醫院 | pixabay

塞麥爾維斯所在的醫院有兩個分開的病房,其中一個主要由醫生負責,另一個則是助產士負責。產婦被幾乎隨機地分配到這兩個病房,塞麥爾維斯暗中統計,發現醫生負責的病房,產婦死亡率是助產士負責病房的兩倍。難道是醫生讓產婦得病的麼?他對這個問題百思不得其解。直到看到一個教授在指導學生解剖屍體的時候被學生的手術刀劃到,然後患病死了,症狀與產婦熱相似,Semmelweis才獲得啟發。他推測,是醫生們離開解剖室直接進病房把什麼能致病的「屍體顆粒(cadaverous particles)」帶給了產婦。

而當時醫院無比熱衷於解剖,病人死了之後立即送解剖室。這可能就是為什麼之前的時代為什麼沒有這麼流行產褥熱。

於是塞麥爾維斯要求醫生解剖後必須洗手,結果產婦死亡率馬上降到了百分之一。

如果現在哪個醫生能有這樣的成就,說他是華佗在世也不為過,但塞麥爾維斯結局是直接被主流醫生「逼」瘋了。他不能解釋「屍體顆粒」是什麼東西,當時醫學並沒有微生物傳播疾病這個概念。塞麥爾維斯擺平了自己的醫院,但其他醫院的醫生根本不買帳,尤其反感他把病因歸罪於醫生。在塞麥爾維斯看來這些醫生是在迫害自己,他甚至自詡彌賽亞,最後得了精神病,死的很慘。

1860年42歲的塞麥爾維斯醫生 | Wikimedia Commons

一直到一二十年以後,醫學界才接受「微生物能傳播疾病」這個理論。而塞麥爾維斯?沒人拿他當科學家,科學史只記載了發現微生物的人。順便說一句,一直到現在,醫生仍然不怎麼愛洗手,至少不如護士洗得多。

一個道理

在以上三個故事中,主流科學到底做錯了什麼?我的答案是什麼都沒做錯。誰說對的理論一出來別人就得馬上承認?

如果「主流科學」是一個人,他既不是仙風道骨的世外高人,也不是充滿聖潔光輝的西方牧師,更不是溫柔嫵媚的小姑娘。他是一個淳樸實在的中年漢子,他認為任何事情背後都必須有明確的答案,明確到他可以把這答案原原本本地寫在紙上讓你看懂。他從來不讓你「頓悟」,他從來不讓你「信則靈」,他從來不讓你「猜」。他有什麼說什麼,不跟你打機鋒,不跟你玩隱喻,不跟你玩暗示。他不敢肯定自己的答案一定正確,但他敢用最明白的語言跟你辯論,一直說到你服為止。

「主流科學」是一個淳樸實在的中年漢子形象 | 《士兵突擊》

或者你把他說服為止。科學研究是一個充滿爭論的過程,科學家要是不爭論,科學就死了。比如現在超光速中微子,就遠遠沒有被接受為主流科學。統計出來的東西尤其不能作為成熟理論,而只能作為科學研究的緣起。 科學研究就是這麼一個把新思想逐漸變成主流的過程。 從這個意義上講,也許真正活躍的科學根本就沒主流,或者說主流科學都是死的科學,更嚴格的說是凝固了的科學。

怎樣才算主流科學?你必須得能用現有的理論去解釋你的新理論。如果主流科學是一棵大樹,你的新理論不能獨立於這棵樹之外。你必須告訴別人這棵樹的這幾個位置可以長出這麼幾個樹枝來,而這些樹枝可以連接到你的新理論上去——這樣你的理論就成了這樹的一部分。有時候你甚至可以宣布某個樹幹的真實形態其實不是人們之前想的那樣,但你不可能宣布這棵樹整個長錯了。

Kevin Kelly 在 What Technology Wants 這本書裡提到,早在哥倫布去美洲之前,美洲大陸就已經有人了,可是為什麼我們說是哥倫布「發現」了美洲呢?因為是哥倫布把美洲大陸這個知識和人類科學的「主流知識」聯繫在了一起。「孤島式知識」是不行的。

只此一家,別無分店。什麼新東西都得從我這兒長出去,這就是科學的態度。這種態度幹掉的錯誤想法比正確想法多得多, 比如「水變油」、永動機、黑洞發電之類。 只有這樣的態度才能建立一個高效而嚴謹的學術體系。 也只有這個體系才能確保一個實驗結果可以經得起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重複,一個技術可以隨便複製使用,既不要求使用者道德高尚人格完美,也不要求他掌握什麼不可言傳的心法。

如果「主流科學」真是小姑娘的話,向她求婚並得到許可並不容易。有時候可能你是對的,但她就是不理解,你悲憤也沒用——可是你也不能因此就說她不是女人啊。

排版:Yao

題圖來源:難以忽視的真相

參考文獻:《Super Freakonomics》

文章版權屬於果殼本文版權屬於果殼(guokr.com)

歡迎個人轉發到朋友圈

喜歡就點個「在看」吧!

相關焦點

  • 《第九區》: 非主流科幻片
    第九區是一部打著科幻片旗號的非主流科幻片。晃動的紀錄片式的鏡頭,各傳媒巨頭的直播,在如廢墟般一樣的貧民窟——「第九區」,隔離著從外星飛船來到地球的外星生物——被稱作「大蝦」的外星人,他們外形醜陋、骯髒不堪,以腐肉、垃圾為食物。
  • 中科院考研,是否歧視非985 211的考生?
    那麼,現在正式回答這個問題:中科院考研,是否歧視非985 211的考生?答案:不歧視,只看初試成績和複試表現。可能有人就會有人跳出來,說你看某某研究所,最後被錄取的以985 211的為主,這明明就是歧視我們雙非!
  • 黑人受歧視,亞裔被稱為模範少數族裔,美國白人接受亞洲人了嗎?
    面對問題時,群體中的個體持有不同的態度很正常,然而,縱觀美國的發展歷史,普遍勤奮節儉、溫和有禮的亞裔美國人所受到的歧視,和不公正待遇並不比非裔種族少,卻從沒有發生過具有全國性影響力的抗爭活動。以致在美國黑人民權運動時期,亞裔還被主流媒體冠以「模範少數族裔」的稱呼。
  • 我們為什麼 會有素食歧視
    中國大陸目前素食文化不發達,不僅素食人口少,大多數素餐館經營慘澹,更重要的是素食者在生活中受到歧視,不敢理直氣壯地吃素。參加聚會,包括去親戚家串門,說自己吃素,往往都感到不太好意思,覺得自己給別人添麻煩了。甚至連許多經常坐飛機的長期素食者,都不知道飛機上是可以提供素食的。這是因為素食者長期以來受到歧視,習慣了,以為別人不給自己提供素食是正常的。
  • 價格歧視:雙十一的真相
    歧視的含義每當我們說起歧視,總認為這是一個貶義詞,似乎與主流的道德價值觀相違背。其實在經濟學中歧視是一個中性詞,它是選擇的必然結果。(1)歧視不可避免首先我們要明白一個規律,就是歧視是一件不可避免的事。為什麼呢?
  • 日本人的「歧視鏈」
    最近種族歧視鬧得沸沸揚揚,日本也出現了遊行,為黑人發聲,我得到這個消息的時候還挺震驚的,黑人真的在日本有受到什麼歧視麼?感覺中國人受到的歧視會更多吧。因為之前很多同學會問我日本人會不會歧視中國人?其實日本人對中國人的態度的出現是包含很多的歷史因素的,也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在變化的。中國人對日本的態度也是一樣的。
  • ...市場:「非主流」水果買的市民並不多 醫生: 超量吃、選錯品種...
    除了「黑老虎」,近年來宣稱有保健作用的「非主流」水果還不少。這些水果合肥賣的怎麼樣?到底有沒有這麼神奇的功效?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進行了探訪。火箭筒新奇特的「非主流」水果也有,但一般只能在水果經營大戶的攤位上才能找到。
  • 鄭曉廷的成功能療救「民科歧視症」
    不用說,「民科」曾經是一個受人歧視並略帶貶義的詞彙。「民科」一般是指沒有受過科學訓練,不懂科學理論,卻專注於某項科學研究,或者宣稱解決了重大科學難題的人。方舟子甚至於稱這些人是「科學妄想家」。但是能夠在英國《自然》、美國《科學》等世界頂級科學雜誌發表論文,能夠吸引相關領域的科學家競相拜訪的鄭曉廷,顯然又不在此列。
  • WP遊戲開發商 莫比烏斯的「非主流」手遊之路!
    「非主流」創業?!在鹽科技看來,唐健和他的團隊在各個方面都很非主流,這一點唐健也非常認同。非主流首先體現在團隊上——莫比烏斯的核心成員包括唐健一共三個人,唐健是發起人和策劃,另外兩名隊員是程序。三人是多年的朋友,不過這是他們第一次一起開發遊戲。唐健說再招一兩個美術和策劃團隊就算是湊齊了。唐健想做的產品,也非常的「非主流」——他們想開發Windows Phone平臺上的手機網路遊戲。
  • 科學無性別,但科學家有性別,說說學術界性別歧視那點事
    如死於415年的帕蒂亞,她是當時亞歷山大學院最出色的哲學家、數學家、天文學家,「她在文學和科學上的造詣如此卓越,超越了同時代的所有大家。她繼承了柏拉圖和普羅提諾的衣缽,講解哲學的要義。很多學生遠道而來,只為接受她的指點。」然而她的影響力卻讓當時方興未艾的基督教感到恐懼,最終發動瘋狂的信眾將其殘忍殺害。
  • 王者榮耀:蝴蝶符號空白名,昔日大熱非主流,如今low似殺馬特
    可不是什麼煩人的新手教程,而是起一個新的ID,好的id能伴隨著我們度過很長時間,有的玩家甚至能夠以一個id使用幾年之久……那麼蘇音就來帶領大家回憶一下曾經的一些異常火熱的王者榮耀id,其中不乏一些非主流般的存在。
  • 歌壇隱形「王炸」,曾被嘲諷是「非主流」,如今抄襲事件證明實力
    常言道:「人紅是非多」,許嵩憑藉歌曲《城府》火遍大江南北,在當時這首歌曲基本上每個年輕人都會唱,就算現在提起他的歌曲,依然有很多人張嘴就來,可以說他的歌曲非常有魅力,會讓人不自覺的上癮。不過,在許嵩走紅之後,有的人因為嫉妒心太強說他是「非主流」,因為他的歌曲都是憑藉網絡走紅,並沒有通過正經選秀節目或者唱片公司出道,因此那個時候的人,都會戴著有色眼鏡來看他們,於是就給他們貼上「非主流」的標籤。
  • ID.4 X,能否改變主流合資車企在純電市場的非主流狀態?
    相比特斯拉,大眾的電動化起步雖晚,但是增長迅猛,增幅達到168%,而且其全球化純電車型才剛剛進入中國市場,兩者之間或有一場激烈較量。不是隱藏式門把手,但是拉手只是稍微凸起於車身表面,而且造型精緻。從側面看上去,只有大輪轂中心的LOGO才能顯示出它是一輛大眾車,它的側面造型不同於任何一輛現款的大眾汽車。
  • 大學生就業歧視現狀調查報告出爐
    一般來講,性別的區別對待被視為歧視。性別歧視是近年來越來越突出的問題,尤其在女大學生就業群體中。根據以往針對非大學生群體的調查,用人單位往往存在以貌取人之嫌,而且很多被調查者認為女性的外貌氣質、學歷和公關能力是用人單位所看重的,而女性求職者本身的能力卻沒有得到應有的強調。 調查顯示,59.14%的用人單位對大學生求職者的戶籍、地域有明確要求。
  • 文字控的男生,會喜歡非主流的女生嗎?那女生喜歡男生多些
    緣分是無奈的,也是無意的,有情人終成眷屬,有心人會成歸宿。生活在永遠的期待,未來還在無畏的等待,不變的路途,不易改變的生活。努力著,奮鬥著,還用心經營,那細心維繫,該是生活,讓愛情,不期而遇。非主流是呈現於眼前的生動和具體,顯得抽象,也是不同尋常。文字控是內心的模樣,用文字的形式呈現,還是別具一格。一個,個性張揚,表露直白,一個,內心沉默,不善言表,也許是互補,還是心中愛情對白的比較。
  • 一個圖釘的非主流印跡
    如果說設計也分主流和非主流,那麼他們就是擁有獨立思想的非主流設計師。本報記者特邀中央美院設計學院的蔣華和吳帆老師,一起探求這個偉大組合的設計內涵,上一堂理論實踐結合的設計課。這就是圖釘工作室的敘事方式,有時候看他們的作品,你會覺得像是兒童讀物,事實上,他們在做這些創作時約30歲左右,他們愛玩愛鬧,是覺得明天會比今天好的典型美國年輕人。晨報記者 張碩
  • 中國人不是沒有種族主義,只是不歧視白人
    事實上,網絡發達之後,每人都有了一個麥克風,你若有心會發現網上的種族歧視言論正在呈爆發之勢。剛剛過去的美國大選,更是一個絕佳的觀察窗口。  川普的支持者中有一支華裔拉拉隊表現十分搶眼,據說還是華裔高知中產群體。而在國內的網際網路上,川普粉更是摧枯拉朽。我不是說他們都是種族主義者,但他們中間有些人確實表現出強烈的選擇性種族歧視傾向。
  • 臉有傷疤大學生不應該受到歧視
    臉上有傷疤會影響工作嗎?據大河報1月12日報導,「這是個看臉的時代,我這或許是硬傷了……」24歲的蘆祥苦笑著說。一歲多時,蘆祥玩耍中被酒精燒了臉,之後就留了疤痕。如今,還有半年將從大學畢業的他,求職簡歷投出一封封,卻石沉大海。因所學專業熱門,同學被用人單位「一搶而空」,他卻因老闆們「五官端正」的要求,成了班裡男生中唯一的「剩餘」。臉上有傷疤,就屬於五官不端正嗎?
  • 你當年最愛的非主流在美國抖音復活了
    也許杜蘭特會願意花錢買斯佳麗詹森的洗澡水,但這個世界上確實會有男人花錢買一個e-girl的洗澡水嗎?答案是有,而且這樣的男人有一大把。誰能想到,在中國已經快消失在網際網路遺蹟裡的非主流居然在2020年的北美TikTok復活了。非主流鼻祖沉珂要是生在現在的美國,絕對是北美地區知名e-girl。對美國人來說,e-girl更像是曾經的噩夢借屍還魂。
  • 什麼學校複試有歧視?
    也有一些同學初試分高的不得了,卻莫名其妙的被刷掉。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哪些院校較為公平好考,那些學校比較偏心操作騷。而且它既要求調劑生初試分數高又要求名校出身,甚至有時更注重名校出身!16、南郵,重郵通信複試線高,但是公平17、揚州大學給夏令營和本校生專業課高分,複試名單出的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