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學家們對觀測結果感到困惑,這些觀測顯示黑洞撞擊了一個大小不尋常的神秘天。
《天體物理學雜誌快報》上發表的一項新研究描述了黑洞與尚未確定的物體之間的碰撞。黑洞的質量比我們的太陽大23倍,這個與黑洞碰撞的天體僅是太陽質量的2.6倍,這顯然很奇怪。
由西北大學天體物理學家維奇·卡洛格拉(Vicky Kalogera)共同撰寫的新論文背後的科學家說,較小的天體可能是黑洞或中子星,後者是爆炸恆星的超級密集殘餘物。一個2.6個太陽質量的黑洞將是有記錄以來最小的黑洞(已知最小的黑洞是5個太陽質量),而質量相同的中子星將是有記錄以來最大的一顆黑洞(最重的中子星是2.3到2.4個太陽質量)。因此,無論哪種方式,它都不是天文學家以前見過的——事實上,它可以代表一個全新的密集、緊湊的天體。
佛羅裡達大學的天體物理學家,新研究的合著者伊姆雷·巴託斯(Imre Bartos)在給我們的電子郵件中解釋說:「這一發現令人震驚,因為我們發現了一個意外的質量的天體。」他說,在大約2.2至5個太陽質量之間的這種緊湊物體範圍,指的是一種被稱為質量間隙的神秘天體質量類別。
「我認為,這項研究中最有趣的部分是在&39;中檢測到一個天體,該天體正好落在我們測得的最重的中子星和最輕的黑洞質量之間。」維吉尼亞大學和國家射電天文臺的天體物理學家謝恩·克羅瑪蒂(Thankful Cromartie)並未參與這項新研究,他在給我們的電子郵件中寫道,「不幸的是,這是不可能的,部分原因是中子星合併中通常可以檢測到的「潮汐變形」或中子星拉伸被這種合併的不對稱性所淹沒。」
也就是說,現有的觀測證據和可接受的中子星質量的理論預測,「表明該物體很可能是一個非常輕的黑洞,」她說。如果這真是一顆真正的中子星,「我們必須從根本上重新考慮物質在極高密度下的行為方式。」
天文學家以前曾目睹過黑洞作用於另一個黑洞,甚至中子星也撞擊了其他中子星,但黑洞卻沒有與中子星碰撞。如果得到確認,將是第一次大規模合併,命名為GW190814。
在2019年8月14日,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的雷射幹涉儀引力波天文臺(LIGO)和處女座(Virgo)探測器發現了GW190814。這次合併距地球八百萬光年,它是如此重要,以至於在時空的結構中造成了波紋,並以引力波的形式向外輻射,最終到達了地球上的探測器。兩個物體的質量差異為9:1,代表了引力波事件的新極端。先前的質量差異記錄屬於GW190412,這是一個涉及兩個黑洞的碰撞,其質量比為4:1。
以前涉及中子星的宇宙合併,如2017年8月探測到的GW170817,除了引力波之外,還產生了可探測的光波,但這次合併沒有檢測到光波,儘管在LIGO和Virgo科學家發出警報後,世界各地的幾個天文臺都在現場進行了跟蹤探測。作者說,考慮到涉及的遙遠距離,GW170817的光線可能太微弱了。或者,未知的天體是一個黑洞,儘管這個黑洞是一個令人驚訝的質量不足的黑洞。研究人員提出了另一種可能性:這是一顆中子星,被一個黑洞吞沒,快速合併,從而沒有產生光波。
令人振奮的是,正如LIGO科學協作組織成員、加的夫大學研究生查理·霍伊(Charlie Hoy)在一份新聞稿中說:"這是第一次看到一批新的緊湊型雙星系統。
克羅馬蒂說,較輕的天體不太可能是中子星,「儘管結果會令人興奮。」她說,「但是重要的是不要在考慮這種可能性上花費太多精力, LIGO團隊已明確表示不太可能。」
太陽質量為2.6的較輕天體的起源仍然是另一個謎團。巴託斯說,當大質量恆星在其自身引力作用下坍塌時,中子星和黑洞都會誕生,但是這個新天體「與這種演化不一致,因此除了垂死的恆星之外,還必須創造出某種東西。」
巴託斯說,一種有趣的可能性是,該物體是由兩個「正常大小」中子星的碰撞產生的,它們的質量通常約為1.3太陽質量,「所以其中兩個可以很好地構成我們在這裡觀察到的質量」,他告訴我們。
他補充說:
「發生星殘餘物與黑洞相撞事實,這表明這裡存在某種「裝配線」。實際上,在宇宙中存在大量黑洞和中子星的地方經常發生這樣的事情。在每個星系的中心都存在這種情況,在每個星系中都存在的中央超大質量黑洞的吸引力,而導致一些天體位置發生變化。如果大量的氣體湧入,在超大質量黑洞周圍形成一個吸積盤,然後收集並聚集較小的黑洞和中子星。實際上,這次事件的另一大驚喜,兩個碰撞天體的截然不同的質量,也指向了一次暴力相遇。」
下一步將是確認和研究更多的宇宙合併。好消息是,隨著我們的天文儀器穩步改進,預計在未來的幾個月和幾年中會進行更多的探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