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因地震損壞的福島核電站
日本原子能規制委員會近日宣稱,福島第一核電站儲水罐洩漏了大約300噸強輻射汙水,他們已考慮把事件程度從表示「異常」的1級上調至表示「嚴重」的3級。最新探測數據顯示,這些汙水可能已經流入海中。外界擔心,其他簡易儲水罐可能已接連發生洩漏。日本原子能規制委員長田中俊一說,福島核電站如同「鬼屋」,問題不斷。
兩年前,日本福島核洩漏事故發生後,為了給2號核反應堆洩漏的高放射性汙水騰出存儲空間,東京電力公司先後向太平洋排放了大約11500噸的低放射性汙水,汙水中碘131的濃度約為安全值的100倍,銫134和銫-137的濃度則為安全值的50倍~70倍。這些放射性物質究竟會去向何方,影響範圍多大,影響程度多深,日本政府一直沒有公布確切的數據,使國際社會尤其是日本鄰國十分擔憂。目前已經證實日本震區海底發現了變異的鯰魚及其魚卵。
美國麻薩諸塞州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研究員肯·比塞勒早些時候透露,福島核事故儘管發生已1年多,但核洩漏引發的核輻射並未停止,在距日本30公裡~640公裡的太平洋海域,檢測到的放射性物質銫-137濃度是正常值的10倍~1000倍。核輻射至少已經隨著海水擴散到了640公裡以外的地區,而且仍在向更遠的地方擴散。該海域的魚和浮遊生物體上也都檢測到了包括銫-137在內的核汙染物質,放射物已徹底融入了深達20釐米的海底泥土中。就像當年的車諾比核汙染一樣,在漫長的歲月中都很難消除。生態學專家說,海洋動物的卵和幼體對輻射較為敏感,輻射將改變它們的DNA。紐約萊曼學院海洋與江河口研究所負責人拉什林說,絕大多數變異動物無法倖存,一些動物還會將變異基因遺傳給下一代。如果海洋動物攝入受到輻射的植物和小型獵物,海洋食物鏈將受到汙染。
我國最關注的是日本福島核洩漏事故對中國海洋環境造成的影響。災後排放的放射性汙水向東漂移,主要影響日本以東的西太平洋海域,但日本附近海域存在極其複雜的中小尺度渦動,會將部分放射性汙水向太平洋西南方向輸送。從長期來看,中國海域不受影響似乎不可能。事實上,如果整個生物鏈中開始出現變異的DNA,全人類都將是受害者。
當前,更令人擔心的是福島核電站在繼續向大海排放放射性汙水。日本政府近期公布的估算結果稱,每天約有超過300噸汙水流向大海。鑑於事態在繼續蔓延和發酵,為了保障海洋環境安全以及防止核輻射汙水危害人類,國際社會尤其是日本鄰近國家,應積極敦促日本政府採取有力、有效措施,停止核輻射汙水繼續向太平洋海域排放,並對已經排放的汙水採取嚴格的監控措施,查清其擴散範圍以及影響程度,並將相關結論公之於眾。
同時,還應呼籲國際原子能機構以及國際海洋環境保護組織,聯合起草有關放射性物質排海的規定和標準。對此次日本福島核洩漏事故,針對人為原因造成的損失和危害,應該追究相關企業和個人的責任並由日本政府承擔國家賠償義務。(鬱志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