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島核事故的影響還會持續多久?

2020-12-04 求是網

    今年3月11日是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發生核洩漏事故六周年。六年來,與福島核事故有關的新聞不絕於耳。近日,2號機組內超高輻射劑量「秒殺一切活物」,「福島核汙染區食品流入中國」等話題再度引爆輿論圈。人們不禁帶著疑團發問:六年過去了,福島核事故的影響還會持續多久?

    福島核事故元兇與影響是什麼?

    福島核事故是核洩漏事故,對環境和人類影響的禍根在於放射性物質的釋放。

    6年前,日本東部發生的芮氏9.0級地震和海嘯摧毀了福島第一核電站的應急供電系統,核電站反應堆冷卻系統喪失作用,1-3號機組反應堆內部溫度過高導致極嚴重的堆芯熔化,之後1、3、4號機組反應堆廠房發生氫氣爆炸,引起大量放射性物質向環境釋放。

    漂浮在空中的放射性核素隨風擴散,或落在地表、建築物上,或隨風雨入土,或進入江河,是放射性汙染的源頭之一。

    有專家估計,福島核事故洩漏的放射性物質分布於日本、太平洋和世界其他地區的比重大約為18%、80%和2%。可見,就放射性物質大氣沉降而言,福島核事故的主要影響局限在日本本土,其他國家測量到的空氣及土壤等其他環境介質放射性活度較低。

    放射性汙染的另一源頭是核電廠放射性廢水排放。

    東電公司公布的相關信息顯示,福島事故後發生數次放射性汙水向海洋洩漏事件。最引人矚目的是2013年7月8日,日本政府原子能災害對策總部公布的福島核電站每天約有300噸核汙染水流入海洋的大範圍洩漏事件。

    事件的起因是,1-4號機組周邊每天流動著約1000噸地下水,其中約400噸流入反應堆廠房地下,剩餘600噸中約有300噸地下水流入與廠房相連的坑道後,受到滯留在其中的高活度汙水汙染,流向大海,另外的300噸地下水則是在未受到汙染的情況下流向大海。

    也就是說,福島第一核電站洩漏入海的放射性汙水每天至少能達到300噸,而這種洩漏可能從發生事故後就已經開始。

    眾所周知,這些汙水中含有大量放射性物質,其中主要是鍶-90和銫-137。

    鍶-90的半衰期長達29年,與鈣有著近似的性質,容易進入人體的骨頭,可能引起骨髓癌、造血機能障礙等疾病,對人體健康危害很大。

    銫-137的半衰期為30年,若通過進食或呼吸攝入銫-137,或受到沉降在地面上的銫-137所輻照,會對身體有較持久的影響,進入體內的放射性銫主要滯留在全身軟組織中,尤其是肌肉中。

    同時,還發生了數次人為排放放射性汙水事件。

    2015年9月14日,東電公司首次從福島第一核電站向海中排放地下水。這些地下水是從反應堆所在建築周圍汲取的,經過去除放射性物質後向海中排放,其放射物濃度低於東電公司規定的標準值。東電公司確認,此次所排地下水的放射性銫和釋放β射線的放射性物質濃度都在探測最低值之下,而水中氚的濃度是每升330Bq~600 Bq,也低於東電公司規定的標準。

    治理舉措怎樣?進展如何?

    電廠內恢復與整治

    為了指導核電站早日恢復,日本政府和東電公司共同制定了「事故恢復路線圖」,其是福島第一核電站事故後現場恢復行動計劃,主要解決5類10個方面的問題,如冷卻反應堆及乏燃料池、減少和控制地下水及積水等。

    這一計劃於2011年4月17日開始實施。2011年12月,即事故發生9個月後,福島第一核電廠1-3號機組安全功能重新建立,能夠可靠地維持穩定狀況,放射性物質向環境釋放達到可控,實現了「事故恢復路線圖」既定目標,至此1-4號機組進入退役階段。

    退役工作分3個階段實施,主要內容包括維持電廠狀態穩定,減少輻射劑量,緩解海水汙染,取出乏燃料,清理燃料碎片,研發退役關鍵技術,拆除反應堆設施,以及放射性廢物處理和處置等,完成退役工作的時間可能需要30年~40年。

    現在,在控制放射性汙水處理和貯存過程中洩漏的同時,清理燃料碎片成了一大難題。前些日子,東電公司向2號機組安全殼內投放附帶攝像頭的自動行走機器人去調查熔堆燃料碎片情況。結果顯示,調查時內部空間輻射量推算值為每小時530 Sv(希沃特),這是第一核電站發生事故以來觀測到的最大值,讓世人大吃一驚。

    其實,這是機內汙染狀況的真實反映,並不說明核洩漏的狀況在惡化。它證實了發生事故時反應堆內極為嚴重的情況,也凸顯反應堆報廢作業中取出燃料碎片的難度之大。

    下一步,東電公司將調整調查路徑,利用機器人繼續對2號機組安全殼內部情況進行調查。同時,為取出1號至3號機組乏燃料池中的燃料棒做準備,將於2018年夏天取出3號機組乏燃料池中的566根燃料棒,於2020年取出1號、2號機組乏燃料池中的燃料棒。

    場外恢復與治理

    福島核事故後,日本啟動了多層級、網絡型、立體式輻射環境監測系統,採用定點測量、重點測量、航空測量、巡測車測量等多種手段開展廣泛的事故後場外輻射水平調查。

    調查覆蓋日本全境47個都道府縣及一些離島,調查對象包括空氣、土壤、食品、自來水、地表水、海水和生物樣品,調查結果被實時公布在NISA、環境省、文部科學省等官網上。

    根據場外輻射水平,福島核電站周邊佔福島縣面積約10%的區域被劃為避難區,這一區域內輻射水平嚴重超標,居民被要求強制疏散。而經過去汙作業和環境整治,這一避難區面積已縮小至福島縣總面積的7%,預計到今年4月,將進一步縮小至全縣面積的2.6%。

    除福島核電站周邊「無人區」內空氣劑量率仍遠超正常水平外,設置在福島縣內公共設施、學校、保育所、公園等地的3700多臺實時輻射檢測儀顯示,現在福島縣內空氣輻射值已與世界主要城市處於同樣水平。目前已有10%左右強制疏散的原福島縣居民陸續返回家園,但還有近8萬人仍在縣內外避難。

    同時,日本政府出臺了多項環境修復法規,例如,《放射性物質汙染對策特別措施法》(法律110號)、《放射性物質廢物的修復和治理等法律實施規則》(環境省令第33號)等。闡明了修復的總則、方針、監測,環境放射性汙染修復,廢物處理及資金等方面的問題,規定了福島事故後放射性物質處理及修復的相關細則。

    目前,「汙染狀況重點調查區域」和福島縣公共設施的去汙工作已接近尾聲,去汙計劃預計將在近期內全部完成。

    存在哪些問題和隱患?

    從東電公司提供的2017年1月~2月的周報數據看,福島核電廠每天處理貯存的汙水能力在400 m3左右。目前核電站內容量為1000噸、高10米的巨型貯罐數量已達近千個,共存貯了近百萬噸經過淨化的核汙水,貯罐以每周1個的速度繼續增加,處理不斷增長的放射性汙水是目前最棘手的問題。

    另外,「多核素除去設施」 的大型汙水淨化裝置採用除鍶除銫吸附、反滲透、蒸發、多種核素去除等工藝(ALPS工藝),可除去汙水中的放射性銫、鍶等物質,但無法除去放射性氘。目前含氘汙水對海洋的影響知之甚少,所以不允許因為急於騰出貯罐而貿然把大量含氘汙水排放入海。據悉,解決方法已隱約可見。美國一家公司表示已研究出一種催化過程,可把福島核電站所有的氚集中到體積僅有5 m3的水中,其費用是10億美元。但其技術效果如何,日本政府是否認可?只能拭目以待。

    廢物安置、減容問題

    雖然日本政府已經在廢物處理方面做了大量細緻而繁重的工作,但目前依然存在諸多問題。根據環境省的估計,去汙中產生的汙染土壤、植物等廢棄物數量在政府直轄地區約為840萬m3,市町村實施的地區約為720萬m3,如此龐大的,帶有放射性的垃圾放在誰家,都是一大心病。

    有關福島縣內保管汙染土壤及廢棄物的過渡性貯存設施用地的談判,上個月新籤86人。至今政府已與2360名產權所有者中的719人籤約,取得的用地面積為336公頃,還只相當於預定面積的21%。過渡性貯存設施用地徵用及廢物處置庫選址急需得到當地居民理解和配合。如何溝通獲得民心是政府要直面的問題。

    巨大廢物量對廢物最終處置必然是一個巨大的負擔。現階段需要考慮為廢物減容以減少廢物安置用地和最終處置費用,比如通過各種技術對廢物進行分類、粉碎、乾燥、壓縮、濃縮等。由於福島事故產生的廢物來源多樣,物理、化學性質差異非常大,大量研究工作亟待開展。

    飆升的處理費誰埋單

    2013年末,日本經濟產業省(以下簡稱經產省)預估了福島核事故全部處理費總計為11萬億日元。然而,這一預算剛剛執行3年就顯現出嚴重不足,經產省2016年末重新制定了預算,核反應堆報廢費從2萬億增加到8萬億日元,賠償金從5.4萬億增加到7.9萬億日元,汙染處理費從2.5萬億增加到4萬億日元,放射性汙水臨時貯存設施建設費從1.1萬億增加到1.6萬億日元,總計處理費達21.5萬億日元,(約合1.3萬億元人民幣)。這比先前估算的處理費整整高了一倍。

    福島核事故處理費用預算陷入困境,經產省也在制定一個東電公司管理改革計劃,致力於將其所得利潤轉移到支付福島核電站事故的處理費用上。然而,不斷膨脹的費用正在威脅這一計劃的實施。日本政府力圖在近期決定如何分擔這筆財政負擔以及如何完成這項工作。提高電價和稅率也是正在考慮的一個策略,但這意味著民眾的負擔將會加重,不知百姓會不會買帳。

    雖然事故過去了6年,但核汙染的根治至少需要30年~40年時間。路漫漫其修遠兮,希望日本政府早日實現事故治理目標,給世界一個負責任的交代。

    作者單位:環境保護部核與輻射安全中心

相關焦點

  • 核輻射還會影響我們多久
    福島核電站洩露事故已經過去一年多了,但是它帶來的影響卻還沒有結束。最新的一些研究表明,福島核事故洩漏的放射性物質已廣泛擴散到海洋中;此外,日本各地核輻射量呈減少趨勢,但福島無明顯變化。核輻射對大氣和海洋造成了怎樣的影響?核輻射影響到了哪些人或生物?這些影響還會持續多久呢?
  • 日本福島核事故後廢水該如何排放?
    處理後廢水中氚等核素活度濃度超排放限值2011年3月11日,福島第一核電站發生事故,核反應堆停止運轉距今已有9年時間了。劉新華說,福島核電站產生的大量放射性廢水,主要來源於事故後為持續冷卻堆芯而注入的水、大量滲入反應堆的地下水以及雨水等。
  • 中國家門口的核事故:福島核洩漏8年後,真相仍被日本隱瞞
    這是人類歷史上最嚴重的核事故。時至今日,車諾比核電站周圍30公裡的區域仍然是人類的禁區。有專家推測,車諾比核事故的影響至少在800年內不會消失。由於車諾比核事故離我們太遠,地理位置也離中國很遠,中國才知道。然而,2011年3月11日日本福島發生大地震。因此,福島核電站發生了核事故。
  • 國家海洋局:日本福島核汙染暫未影響中國海域
    中新社北京8月26日電 (記者 董冠洋)中國國家海洋局監測發現,目前日本福島核汙染廢水洩漏,暫未影響中國管轄海域。對此,中國環境保護部核與輻射安全中心副總工程師陳曉秋26日分析稱,鑑於福島核電站周邊洋流流向日本以東的西太平洋地區,因此中國不會受放射性汙水影響,保持監測即可。  日本東京電力公司(東電)福島第一核電站日前被爆出放射性汙水大量洩漏事故。東電公司日前披露,19-20日,大約300噸高濃度放射性汙水從地面蓄水罐洩漏,這是2011年福島核事故發生以來最嚴重的單次洩漏。
  • 日本排放福島核廢水,會對中國產生什麼影響?
    廢水排放對海洋環境影響程度取決於所排放放射性核素的種類、濃度、總量,以及特定放射性核素與沉積物、海洋生物等海洋環境關鍵要素相互作用等情況。福島大量廢水排入海洋後,必將導致放射性核素在排放點附近海域的海洋沉積物和海洋生物中富集,部分核素將隨洋流等向北太平洋遷移、擴散,最終影響我國等日本周邊國家、北太平洋沿岸國家。
  • 日本福島核洩漏已經9年了,現狀依舊慘不忍睹,變異野豬橫行
    日本福島核洩漏已經9年了,現狀依舊慘不忍睹,變異野豬橫行。日本福島核事故,我想大家都不會陌生了,因為當年這起事件,其實是非常可怕的。2011年3月11日14時46分,日本發生了9.0級大地震,此次地震造成福島第一核電站一系列設備損毀、堆芯熔毀、輻射釋放等。
  • 福島核事故成「車諾比第二」
    福島將成為第二個車諾比?自東日本大地震引發福島核電站危機以來,這一問題長期存在。而日本政府昨日將福島第一核電站事故的嚴重程度提高到最高級別7級,與蘇聯車諾比核電站事故同級,更是加劇了外界的憂慮。受此影響,日本政府正急於向周邊國家和地區說明事故現狀及對策,以避免更多國家限制進口其農產品及加工食品。
  • 福島核事故:核輻射變異動物外遷,對日本的影響到底有多大?
    2011年3月11日發生的福島第一核電站的事故是自1986年前蘇聯車諾比事件後最大的核事故,在國際核事件級別中被分類為7級(特大核事故),堆芯全部熔毀,後續危害甚至比車諾比核事故還要嚴重!
  • 福島核事故:核輻射變異動物外遷,對日本的影響到底有多大?
    2011年3月11日發生的福島第一核電站的事故是自1986年前蘇聯車諾比事件後最大的核事故,在國際核事件級別中被分類為7級(特大核事故),堆芯全部熔毀,後續危害甚至比車諾比核事故還要嚴重!福島核事故發生後兩個月,日本生物學家大垣次二(Joji Otaki)(主要研究昆蟲)及其同事對福島進行了一次考察,發現有十分之一的昆蟲的眼睛凹陷,翅膀較小或觸角不對稱,甚至還發現成年蝴蝶會像幼蟲一樣越冬!
  • 福島核事故五周年:日本政府掩蓋了什麼?
    這其中,日本政府有意淡化核事故影響,而那些承受著痛苦與孤獨的甲狀腺癌患者家庭,始終被忽視和邊緣化;由於福島核事故對海洋造成了空前影響,「福島後遺症」也引發了國際社會的廣泛擔憂。在如此重大、影響深遠的核事故面前,無論對於深受其害的本國國民還是國際社會,日本政府都沒有理由選擇避重就輕。關於福島核事故,日本政府仍欠世界一個答案。
  • 福島核電站或再爆炸 核洩漏影響有多大?
    日本核電站危機目前持續擴大,繼福島核電站爆炸後,宮城縣的女川核電站和茨城縣的東海核電站當前都面臨緊急情況;而福島核電站的險情仍未排除,面臨再次爆炸。國際社會對此高度關切。女川核電站進入緊急狀態東京電力公司方面13日晚稱女川核電站輻射水平超標,比正常值高出數百倍。
  • 《車諾比》完結了,但核事故的陰影還在
    這部豆瓣評分高達 9.6 的短劇,本周已經完結了,但三十多年前的這起核事故,它的影響仍未消散。《車諾比》劇照從三裡島到福島一切可以回溯到 1938 年。這波浪潮一直持續到 1979 年。那一年的 3 月 28 日,美國三裡島核電站發生了一起嚴重的核洩漏事故。這是核能史上第一次反應堆堆芯熔毀的事故,由一系列人為操作失誤和機械故障的不斷疊加造成,直接經濟損失達 10 億美元。
  • 韓媒抗議日本排放核汙水,核汙染到底會持續多久
    核武器不搞了,但儘管如此,核能發展卻一直在持續,因為人們發現,核能不僅能當炸彈,同樣也是目前地球上能夠被利用最強大的一種能源,而在全世界應用比較多的就是各種核電站,一個核電站的發電量非常恐怖,頂過萬千個普通的發電站。 自此,人們進入核能發展時期。
  • 法核能人士稱日本核事故有望催生核安全新體系
    新華網巴黎5月27日電 法國著名核電企業——阿海琺核能集團總裁羅薇中27日說,日本福島核事故有望催生標準更為全面、協調性更強的國際核安全新體系。 阿海琺核能集團的專家目前正幫助日本方面處理福島核電站事故。羅薇中當天接受法國媒體採訪時說,八國集團發表的「多維爾宣言」強調各國應從日本福島核事故中吸取教訓,將核安全放在發展核能的首要位置。
  • 全球十大嚴重核事故回顧
    北京時間3月17日消息,3月11日,日本發生強烈地震並引發海嘯,福島第一核電站也在地震中受損並引發核事故。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的國際核安全和輻射事件等級(以下簡稱INES)共分7個等級。
  • 什麼是「核事故」?
    核洩漏一般的情況對人員的影響表現在核輻射,也叫做放射性物質,放射性物質以波或微粒形式發射出的一種能量就叫核輻射,核爆炸和核事故都有核輻射。它有α,β和γ三種輻射形式。α輻射只要用一張紙就能擋住,但吸入體內危害大;β輻射是高速電子,皮膚沾上後燒傷明顯;γ輻射和X射線相似,能穿透人體和建築物,危害距離遠。
  • 國際觀察:福島核電站還有多危險
    2011年核事故後,日本政府多次使用直升機等對福島及周邊縣距離地表1米的空氣核輻射水平進行調查。日本原子能規制委員會本月13日最新發布的數據顯示,除了鄰近第一核電站的福島縣東部地區外,關東和東北大部分地區的輻射值在每小時0.1微希沃特以下,東京以北的群馬、茨城、櫪木3縣部分地區的空氣輻射值為每小時0.1至0.5微希沃特。
  • 世界十大恐怖核事故
    2019年是美國歷史上最為嚴重的核電站事故三英裡島核事故40周年,而在三英裡島核事故30周年之際美國《時代》雜誌對歷史上發生的最令人恐怖的核事故進行了回顧,評出「十大核事故」,希望依此提醒世人,避免類似事故發生。
  • 同樣是核洩漏,車諾比至今無人敢去,福島旅遊業卻仍在發展?
    從整體輻射汙染來說,1986年4月26日的車諾比核事故和福島核洩漏事故是一個等級的。但是奇怪的是,同樣是核洩漏,車諾比至今無人敢去,而日本福島旅遊業仍在發展,這是怎麼回事呢?福島和車諾比核事故不同,日本福島的危害則是慢慢體現的。
  • 【地震特輯】日本科學通訊社:福島核事故問答
    對翻譯有任何疑問請參照 日文原文 和 官方英文譯文SMC Japan方面還在持續更新此Q&A,目前二號堆爆炸的QA還未放出,請大家關注本文更新動態,譯者會儘量跟進更新。 譯文中時間均為日本時間(東九區時間)。=== 以下為英譯中內容 ===目前事故情況非常複雜,我們正在不斷收集多名專家提供的資源以儘量保持信息的時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