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福島,核去核從!
近日,據日媒報導,日本政府擬將福島核廢水排入太平洋,排放量高達100多萬噸。這個方案預計需要2年的準備時間,100多萬噸核廢水全部處理完並排放入海需耗時約30年。日本環境大臣針對這一決策表示,除了將廢水排入太平洋之外,日本已經」沒有其他選擇」。
圖片來源:新華社
核廢水入海」全球」為之買單
2011年3月11日,日本東北部海域發生強烈地震並觸發海嘯,福島第一核電站發生核洩漏,為控制反應堆溫度,東京電力公司注入大量用於冷卻的水,100萬噸含輻射的汙水就這麼產生了。核洩漏事故處理完之後,大量核廢水被日本政府儲存在汙水罐裡,遲遲沒有得到處理。
圖片來源:NIPPON TV截屏
早在2014年就想把核廢水倒進太平洋,但迫於輿論壓力沒有執行,隨著時間推移,這些核廢水越積越多,目前福島的核廢水達到123萬噸,離承載力上限的130萬噸只有一步之遙。
眾所周知,任何汙染物只要進入海洋,都會隨著風、浪、海流和潮流,從一個海區遷移到另一個海區,甚至擴大到鄰近大洋,甚至波及全球。8月20日,發表在《科學》(science)雜誌指出,核廢水一旦排放入海,將會對海洋環境造成嚴重汙染,放射性物質還可能會擴散到整個太平洋海域甚至全球海洋環境。德國一家海洋科學研究機構,曾對福島核廢水擴散情形計算建模,結果顯示,57天內,輻射將擴散至太平洋大半區域,只需3年,美國和加拿大就會遭到汙染。
圖片來源:知乎
據《韓國先驅報》報導稱,排放入海的核廢水將最先到達韓國南部海域,而不是日本沿海。日本如果將核廢水排入大海,220天之後(也就是不到1年),汙水就抵達濟州島,400天後將到達韓國西海岸。濟州道知事元喜龍警告說,如果東京電力公司計劃排放核廢水,濟州道政府將會在國內和國際法庭上對東京電力公司提起訴訟。
今年6月,聯合國關注危險物質處置等問題的相關特別報告員就曾發聲,敦促日本政府不要無視在核廢料處理問題上的義務,不要借著疫情之機,不經過國際磋商,就強推核廢水入海。
迫於各方壓力,10月23日,日本政府表示將延緩做出如何處理核廢水的計劃。經濟產業大臣梶山弘志說:「為了不耽誤福島第一核電站的退役計劃,我們必須要儘快處理日益增長的核廢水問題。」同時,他承認當局需要對各種反對意見作出回應。
核廢水處理只能排放到海水中?
如何處置這些核廢水,對日本政府來說一直是個大難題。此前,日本經濟產業省的核廢水處理委員會曾提出五個處理方案,包括海洋排放、水蒸氣排放、基於電解的氫氣排放、地下掩埋和注入地層。今年2月,進過多方評估,日本政府發布報告,「排入海洋或大氣是最現實的選擇」,同時也被認為是最安全、最經濟的方法。
福島核廢水處理. https://www.tepco.co.jp
為了降低核廢水中的放射性物質,從2015年開始,日本投入使用「多核素去除裝置(ALPS)」。隨後,又建立了二次淨化處理系統,能夠將鍶、銫等60餘种放射性物質濃度降至一定的標準值以內,但放射性物質氚基本除不掉。據日本經濟新聞網報導,儲存的處理水中含有約860兆貝克勒爾的氚。美聯社則稱,處理水中還帶有其他放射性物質,包括能致癌的銫和鍶。
據《紐約時報》報導,東京電力公司去年夏天曾承認,僅有五分之一的核汙染廢水受到有效處理。根據經濟產業省11月發布的推算值,用1年時間將處理水排入海洋,周邊居民一年受到的輻射量約為0.052~0.62微西弗,如果排入大氣,則為1.3微西弗。經濟產業省稱,這還不到自然界輻射量(2100微西弗)的千分之一。如果用10年或100年時間排放,影響將更小。
然而,這一組數字並沒能解除當地人的擔憂。福島漁民和日本漁業協會都警告稱,把核廢水排入海裡會對該國漁業帶來「不可估量的傷害」。從福島核事故發生至今,當地漁民的工作仍未能完全恢復到災前狀態。同時,也有許多科學家指出,在不得不對即將無處可存的廢水進行處理的情況下,核廢水中的輻射物含量是否已經降低至安全水平,還需要進一步證實。
核廢水入海影響究竟多大?
核廢水洩漏對人體的傷害有多大?大部分專家認為,這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因為暴露在放射性汙染中所造成的健康問題可能在幾十年後才會表現出來。京都大學輻射生物學研究中心主任高田稔表示,放射性汙水不會對健康構成即時威脅,除非一個人去靠近受損反應堆。然而,長遠來看,他擔心洩漏可能導致日本癌症發病率升高。更加令人擔心的是海裡的魚類受到汙染,通過食物鏈危害人類。
Ken O. Buesseler.Opening the floodgates at Fukushima.Science 2020.DOI: 10.1126/science.abc1507
8月20日,發表在《科學》(science)雜誌上的一項研究表明,福島核廢水中含有多种放射性成分,核汙染成分包括銫 (Cs-131、133、137)、鍶(Sr90)及碘(I-131、135)等多种放射性元素,其中有一種同位素氚,含量非常高,難以被清除。另外一種同位素碳14,很容易被海洋生物吸收,碳14在魚體內的生理濃度可達到氚的5萬倍,這些放射性物質對人類具有潛在的毒性。
不同的同位素釋放量與和健康風險.
氚是研究最多的放射性核素之一,儘管已有成百上千關於其生物效應和其他性質的研究,但氚的性質仍然容易讓人誤解,如因其衰變釋放低能粒子而被視為「弱」核素, 因而認為氚的外照射無足輕重,對人體沒有危害。實際上,在輻射生物學中所謂的 「 弱」 粒子反而有更強的輻射生物效應。
2019年12月31日,東電報告的200多個儲罐的放射性同位素濃度範圍(按有效劑量(劑量係數)排列).
放射性同位素在生物系統中的濃縮程度不同.
氚可以通過皮膚吸收,吸人汙染的水蒸氣和攝人汙染的食物或水等途徑進人人體。一旦進人後,氚很快被人體吸收和利用,結合到蛋白質,脂類和碳水化合物,尤其是像DNA這樣的核蛋白質上的氮被稱為有機結合氛。多項研究顯示,受氚或其他類型輻射的人群中兒童白血病和先天畸形的病例增多。核電廠 附近的空氣,水和食物中含有高濃度的氚 , 因此會對周圍的居民造成輻射 , 並可能引發癌症或白血病。
《韓國時報》指出這是一場「破壞海洋生態系統環境的災難」。報導指出,福島核廢水中的氚元素即便經過反覆處理也不能去除,這种放射性元素會導致細胞的損壞和變形,如果長期積累在人體內,最終會導致癌症的發生。
此外,綠色和平報告稱,這些核廢水中含有放射性同位素氚和碳14,其中,碳14作為「人類集體輻射劑量的主要貢獻者,有可能損害人類DNA。」
來源:CNN截圖
德國綠色和平組織高級核專家肖恩·伯尼(Shaun Burnie)稱,存儲水箱中總共可能有多達63.6GBq(千兆貝克勒爾)的碳14。「這些及汙水中的其他放射性核素,在數千年內都將是危險的,並有可能造成基因損害。這也是必須放棄這一計劃(排放入海)的原因。」
海洋學家Buesseler認為,「洩漏的較高濃度鍶90更為複雜,因為它是一種趨骨性同位素。「銫就像鹽分,進入和排出你的身體都很快。然而「鍶會進入你的骨頭」。鍶90的半衰期長達29年,因為它和鈣有著近似的性質,容易進入人體的骨頭裡,有可能引起骨髓癌、造血機能障礙等疾病,對人體健康危害很大。」
1999年發生在日本東海村的核事故,由於工人誤操作導致鈾核裂變臨界事故發生,距離輻射源0.65米的大內久瞬間遭受了普通人年上限兩萬倍的核輻射。遠遠超過了致死劑量,在83天的治療中,以觸目驚心的方式逐漸死去。2011年3月,日本東北部海域發生9.0級地震並引發特大海嘯,受此影響,東電所有的福島第一核電站大量放射性物質洩漏,釀成蘇聯車諾比核事故之後最嚴重的核事故。
已經快10年過去了,福島第一核電站核洩漏事件仍沒有得到妥善的解決。截至今年9月,核電站內上千座儲罐存放大約123萬噸汙水,預計2022年夏季達到容量極限。如果這次日本真的要將核廢水排放入太平洋,這對整個地球的生態系統恐是一場滅頂之災。
來源:梅斯醫學綜合報導於央視新聞,中國新聞周刊,中國環境,央視財經,加拿大中文報,環球科學和國際在線等
原標題:《福島傾倒百萬噸核廢水入海,恐致海鮮變異,人患癌!》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