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商報訊 心臟收縮功能不好,肺功能也極差,嚴重貧血,且被診斷為胃癌,要切除全胃,這樣的心肺功能,能抗得過大手術嗎?
日前,在浙江醫院三墩院區,80來歲的施大伯順利進行了全胃切除手術,並且在術後三天後下地,術後五天進流食,他不禁感嘆:「我又有活下去的希望了!」
麻煩!心肺功能極差又罹患胃癌
8月初,從來沒有體檢習慣的施大伯,因頭暈、黑便三天來到浙江醫院急診就診,當時施大伯的血紅蛋白僅為4.3g(標準為13g以上),經腹部CT檢查,考慮消化道出血及胃腫瘤,在做急診胃鏡後,經胃鏡病理確定,施大伯果然患有胃癌。
聽到結果,施大伯家屬感覺晴天霹靂,然而,更為擔心的是後續的治療,患者胃癌伴出血,需要手術治療。
浙江醫院普外科主任王國良主任醫師表示,患者心肺功能不好,這對手術、麻醉及圍術期管理、護理都是很大的挑戰,任何一個環節出現紕漏,都可能出現嚴重後果。
轉機!多學科討論量身定製治療方案
「這需要多學科協作,優化措施,減少手術應激反應和併發症的發生,加速患者康復。」王國良將施大伯的病例帶到了多學科會診(MDT)專家組討論會上。
專家組由放射科、消化內科、腫瘤科、呼吸內科、心血管內科、重症醫學科、麻醉手術部和普外科共同參與,經過討論,為施大伯量身定製了周全的治療方案。
根據患者的術前影像,結合患者心肺功能較差的問題,專家們認為不適合新輔助治療,建議為施大伯行全胃切除術,術後根據病理決定下一步方案。
闖關!胃切掉了依然能照常飲食
對腫瘤的懼怕、對手術結果的不可知,加重了施大伯的緊張情緒。好在醫護團隊精心為他進行心理疏導,並輔導家屬進行營養支持治療和術前準備。術前,經過多學科團隊討論後,專家對施大伯進行營養調節、肺功能鍛鍊、改善心功能。
8月13日,手術順利進行。術中可見,胃竇巨大腫塊侵及大部分胃以及部分十二指腸,大小約10cm×9cm。在護士和麻醉醫師的密切配合下,王國良小心翼翼、精雕細琢,歷時不到3個小時,順利完成手術。
全胃切除後三天,施大伯下地,術後五天進食流質及半流質飲食,如今已漸漸恢復至術前狀態,無併發症,恢復良好。
知識!胃的消化功能不是必須的
為什麼全胃切除還能照常飲食?
王國良介紹,人體是有強大的代償能力的。胃和小腸儘管是不同的器官,但組成的細胞具有一定的共性,在全胃切除之後,可以通過小腸來替代胃的部分功能。
「(經過全胃切除)手術後,通過少量多餐,延長咀嚼的時間,來度過適應期。再經過3-6個月的適應期之後,大部分患者都可以恢復到手術前的部分飲食狀態,可以正常進食。再加上一些輔助營養手段,即使沒有胃的消化功能,患者也能相對正常的生活。」
他還指出,腫瘤的位置是不可控的,儘管會有一定規律性,但腫瘤長在哪只有發現的那一刻才知道。腫瘤的範圍某種程度上是可控的,比如重視癌症,具有癌症篩查的意識,早發現,範圍就小;晚發現,範圍就大。
通常來講,如果胃癌長在胃的下部,如常見的胃竇部,一般切除胃下面的2/3,再把周圍淋巴結的腫瘤清理乾淨就行;如果腫瘤長在胃的中間,也就是胃體,就要切除全胃了。
還有一種情況,腫瘤長在食管和胃的連接部分,也就是胃的上部,如果是腫瘤比較小,還在早期的話,可以切胃的上半部分,如果是比較大的腫瘤,擔心切不徹底,就應該做全胃切除。
此外,除了手術切除要徹底,一些具有復發和轉移風險的患者還要術後進行輔助化療,降低復發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