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16 16:2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在網購沒有那麼發達的年代
閔行各村口隨處可見的 「小三店」人氣爆棚
它就像哆啦A夢的百寶箱
裝滿了人們日常所需的各類物品
在老一輩人關於小辰光的記憶裡,都有這麼一爿 「小三店」。它和市鎮上的煙紙店相似,卻也有些不一樣。事實上,它是縣鎮供銷社開設在村裡的小店,因此也被稱為「下伸店」。
鄉民最早認識的,就是它的「排門板」了。一早,天蒙蒙亮,當夜住在店裡的營業員就起床,不緊不慢地把排門板一塊一塊卸下來。卸排門板,看似簡單平常,其實也是有竅檻的。每塊尺把寬的排門板都有企口榫頭,但又都不大一樣,所以店家就給每塊排門板編上數字,防止弄亂或弄錯了。
臨近夜裡打烊的時候,營業員就會先上半排門板,甚至只留下三塊門板不上。這樣,顧客便曉得「小三店」快打烊了,要抓緊時間買東西。但事實上,即使不在營業時間裡,你真有急需也是可以隨時叫開門的。
說起小店最吸引人的,當然是排門板打開後,一眼就能看到排列有序、花花綠綠的瓶瓶罐罐。裡面有裹著五顏六色紙衣的糖果;有三角紙包的鹽津棗;有黃澄澄、香噴噴的魚皮花生;有上面撒滿白砂糖的烘餅。常惹得小孩肚皮裡的饞蟲爬上來,情不自禁地流出口水。
有時候,每當家裡差使小孩買什麼東西時,總會多給幾分錢,讓他們買點小零食,小孩即使饞的要命,也會忍住,選擇去買心愛的鉛筆、練習簿。若是弟弟妹妹跟著,就給他們買點彩色的彈子糖,自己仍捨不得買吃的東西。當時還有人算過一筆帳,把小店裡能吃的都吃完,需要三十元,這頂得上當時農民起早摸黑幾個月的收入呢!
「小三店」裡
可不僅有小孩喜歡的瓶瓶罐罐
在那個年代
大多數人以務農為生
日常需要什麼
都可以來轉轉
店裡的貨品特別多:日用品、煤油、蠟燭、乾電池、蛤蜊油、痧藥水,應有盡有。甚至還能找到幹農活時需要的東西,如生產資料:扁擔、鐵搭鋤頭柄等;農忙時節,小店裡還有專門送貨下鄉的碳酸氫銨、過磷酸鈣等化肥、農藥。
「小三店」最大的特點就是,這裡的貨品可以拆賣。只要你自帶容器就可以拷油、拷醬油、拷酒;餅乾除了盒裝,也有裝在鐵皮聽裡拆零賣的;肥皂可切半塊,草紙可論張,縫衣針可數枚……不管是盒裝還是鐵皮聽,這裡的東西可以零賣。
鄉民們平時離不開的「小三店」,愈是臨近年關,經營年貨,店裡愈加忙碌。農民一年忙到頭,就是再苦再窮,還是要犒勞一下自己的。店裡不僅有紅棗、筍乾等南北乾貨,帶魚、黃魚等海產品;還有平時少見的進口貨,如古巴砂糖、伊拉克蜜棗、阿爾巴尼亞香菸等,當然,這些都是要憑票供應的。
記得20世紀70年代中期,每戶可以在春節憑票供應四大金剛:粉絲一斤,金針菜、黑木耳一包,再有棗子半斤,炒貨一件。供應還要分大戶小戶,四人以下是小戶,配給的還要少一點。這些年貨可都是來年努力農忙滿滿的動力。
「小三店」就是過去鄉民社會活動的一個窗口。農閒時,鄉民們還會隑著(靠著)小店的排門板孵太陽、聊農事、談山海經,它陪伴了農人幾十載,承載著那個年代人們的無限情懷,鐫刻在他們的記憶深處。
現在的「小三店」
已經逐漸消失在人們的視野裡
對於它,你還有什麼記憶嗎?
資料:白相到閔行
實習編輯:趙星悅
//本次推送還有↓↓
///
NOTICE
第3條:絕了!這個閔行人在薄如蟬翼的葉脈上作畫
第4條:你一定不知道!佳釀是這樣誕生的...
第5條:電熱水器有個小開關,用對了,太省電!
第6條:一男子傍晚6點出門跑步突然栽倒在路上!很多健康小夥中招
不要錯過喲
↑保存圖片-打開抖音
和我們一起抖吧↑
猜你喜歡
△
△
△
△
原標題:《「小三店」——上海人的那些記憶!或許這就是生活》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