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牛潔
「好幾家門店都關了,是不是不幹了?」近日,在鄭州,關於「綠茵閣」閉店的消息不脛而走。6月19日,經證實,「綠茵閣」在鄭州的門店確實均已閉店。
一家餐廳為何如此受關注?原來,鄭州綠茵閣是廣州綠茵閣的加盟品牌,於2003年來到鄭州,是當時鄭州最早的一批真正意義上的西餐品牌,甚至有鄭州人的「啟蒙西餐」之稱。2017年,綠茵閣更名為悅麗怡景,但許多「老鄭州」依然習慣稱它為「綠茵閣」。
曾經風光無限的「綠茵閣」閉店,鄭州人最初的西餐記憶也隨之落幕。
鄭州「綠茵閣」均處於閉店狀態
6月19日,記者來到悅麗怡景曼哈頓店,標誌性的綠色招牌仍在,只是店面已經易主,沙縣小吃等幾家小吃店正在經營。「早就不幹了,過完年就沒再做了。」旁邊,一家飲品小店老闆說。
記者又來到位於健康路與優勝南路交叉口附近的健康路店,大門緊閉且已經落鎖。「別看了,都關了半年了。」一位環衛工人說,其實,關門之前,店內的生意就不是很好,「聽說已經有新的餐飲品牌要進來,是做自助餐的。」
隨後,記者打開一網絡團購平臺,搜索「悅麗怡景」,除鞏義店顯示「暫停營業」外,其它店面均顯示「歇業關閉」狀態。記者撥打多家店面及企業的公開電話,均是無法接通或正在通話中。
「確實都已經閉店了,不是暫時休業,也不是裝修升級。」悅麗怡景品牌相關負責人通過「中間人」證實。據了解,悅麗怡景的店面大多為直營店,且聚集在鄭州,還有極少的加盟店,在平頂山等地市。目前,鄭州所有直營店均已停業。
記憶落幕,老顧客感慨「太可惜」
「上高中的時候,經常和朋友去『綠茵閣』,我最喜歡店裡的義大利麵。」和許多鄭州人一樣,土生土長的鄭州90後女孩小伊也習慣將悅麗怡景稱為綠茵閣。
據她回憶,當時鄭州的西餐廳不多,上初中時,在爸媽的帶領下,她第一次去「綠茵閣」,吃到了傳說中的牛排,味道至今難忘。
上了高中,手裡的零花錢多了,到了周末,她會偶爾約幾個朋友到「綠茵閣」坐坐,第一次全權支配金錢的成就感以及美好的「閨蜜時光」,成為她珍貴的青春記憶。「當時的人均消費是五六十元,要攢兩三周的零花錢才能奢侈一次,每次要去的頭一天都很興奮」。
小伊說,因為離家較近,她經常去「綠茵閣」大上海店。可是,後來上了大學,回到鄭州,她就再沒去過,「選擇越來越多,許多餐廳的環境和菜品早就超過了『綠茵閣』」。
30歲的王女士已多年不去「綠茵閣」,但提起它,依然有種特殊的情愫。「初中的時候,我和弟弟最喜歡去那裡。」王女士說,有一次,姐弟倆生氣,弟弟偷偷從「綠茵閣」打包了一份她最喜歡的泰皇炒飯,讓她瞬間感動到「哭」。
得知「綠茵閣」閉店的消息,王女士不禁感慨,「太可惜了」。
缺乏創新、競爭加劇導致「內憂外患」
曾經鄭州的人氣餐廳,為何如今全面閉店?
許多人將其歸因於2017年的更名,「改名後,流失了不少老顧客。」一位消費者說。據了解,2017年,因加盟費負擔以及經營理念相左,鄭州「綠茵閣」脫離原品牌,正式更名為悅麗怡景,原班人馬經營,店面地址不變。
「更名肯定有影響,但不是決定因素。」專注餐飲市場研究的赫茲學院CEO喬亞萌表示,首先,「悅麗怡景」四個字雖然很「西餐風」,但很難記憶。而且,對於不了解內情的人來說,他們並不清楚該動作只是簡單的更名,還是從人員到經營的「大換血」,所以必然會失去一部分老客戶。
喬亞萌認為,真正導致「綠茵閣」閉店的原因還是其沒有緊跟市場,保持創新。 她說,根據調查,進入鄭州市場十餘年來,「綠茵閣」的菜品、環境幾乎沒有變化,人均客單價只提高了12元左右,對於人力、房租快速增長的餐飲行業而言,這一數字是非常低的。
期間,「綠茵閣」並非毫無動作,幾年前,也曾研發了幾款「網紅」性質的產品,但這種「網紅」創意更傾向於內部思維,市場並不買帳。比如,螢光色的飲品,雖然吸引眼球,但作為飲品屬性產品,過於另類的顏色,導致消費者的實際接受度不高。
喬亞萌說,與此同時,一大批新興的西餐品牌快速成長,內憂外患之下,「綠茵閣」喪失機會。加上此次疫情的影響,最終導致了閉店的結果。
「精細化」將是鄭州西餐市場的大趨勢
「鄭州西餐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悅麗怡景的案例值得行業反思。」喬亞萌說。
首先,未來的鄭州西餐市場一定會更加精細化。細觀鄭州比較火爆的西餐品牌,都在打「精細化」戰略。比如,俄式廚房主打俄式西餐,「留白」主打義大利風格,五號公路主打美式風格。
而且,相應的環境、服務也在優化與跟進:俄式廚房有地道的俄羅斯舞蹈表演,留白的環境極具網紅潛質,成為不少小姐姐的打卡勝地。
「越是競爭激烈,越要有自己的標籤,這樣才能被快速識別和記憶。」喬亞萌說,此外,市場千變萬化,餐飲品牌還要時刻保持危機感,不斷創新。
「如何提煉並堅守自己的核心優勢,並不斷保持警惕性、擴大舒適圈,這兩點應該是『綠茵閣』給行業的最大啟示」。
來源:大河客戶端 編輯:任華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