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楊錫高 上海老底子
上海老底子每天呈送精彩文章一組
打開塵封的記憶,尋覓往昔的歲月
敘上海老底子事 憶上海老底子人
訴上海老底子情
上海人最講「識相」
楊錫高
人有各種各樣,有的風風光光,有的平平淡淡,有的渾渾噩噩;有的趾高氣揚,有的低調處事,有的低三下四;有的逍遙自在,有的寵辱不驚,有的提心弔膽;有的吃香喝辣,有的淡飯粗茶,有的寅吃卯糧;有的識相,有的不識相,有的很不識相。
家訓千千萬,上海人家最講究的一條就是「做人要識相」。爺娘對小孩千叮嚀萬囑咐,不管前面講了多少道理,不管後面還有多少關照,最最關鍵的總歸離不開這樣一句:「做人要識相」。
緊跟在「做人要識相」之後必定還會加上一句:「勿識相請儂吃辣火醬」。這是小辰光,所有大人都會對調皮搗蛋的「小赤佬」「小把戲」「小鬼(讀Ju)頭」發出的口頭警告,效果還是蠻靈光呃。老弄堂過街樓蘇北爺叔的兒子,讀書成績老是在班級裡排名倒數第一第二名。開始蘇北爺叔並不知情,後來老師家訪告狀,這才曉得自家「小把戲」在學校這副「吞頭勢」,於是每天嚴加管教,作業勿做好絕對勿準出去白相呃。蘇北爺叔每天的口頭禪就是「勿識相請儂吃辣火醬」。
蘇北爺叔絕對勿是信口開河隨便瞎講的,光起火來,隨手操起一把雞毛撣子,或者擀麵杖,「小把戲」嚇得「刮刮抖」,從此變得識相了。弄堂裡的鄰居都知道,「小把戲」白相心思蠻重呃,但小聰明也是有的。一年半載之後,「小把戲」讀書成績突飛猛進,班級排名進入前十名了。中考時考入區重點,高考也考了個二本。蘇北爺叔家裡祖祖輩輩出了一個「狀元」,開心煞了,逢人就發喜糖。在家裡,從前弄堂發到後弄堂;在單位,從車間發到食堂。當大家誇獎「小把戲」聰明時,蘇北爺叔總是表揚自己教育有方,說全靠那句口頭禪,「做人要識相,勿識相請儂吃辣火醬」。
識相勿識相,用上海話解釋,就是要會看「山勢」,用普通話講,就是要知趣。順口溜說:「十歲白相,二十賣相,三十亮相,四十吃香,五十識相,六十還鄉,七十藥箱,八十回想,九十夢想,百歲裝箱。」其實有些人勿要講五十識相了,一輩子也勿會識相,教也教不會。朋友阿俊前些年因為老宅拆遷,搬到了郊區,上下班不方便了,於是咬咬牙買了一輛新車。第一天開車上班,辦公室同事知道後都去停車庫「參觀」,點讚阿俊的車子「呱呱叫」。隔壁辦公室的小美女也來「軋鬧猛」,並跟阿俊開口道:「我跟儂同路,以後我上下班就搭儂車啦!」真是心直口快,當天下班她居然候在了阿俊辦公室門口。從此以後,兩人幾乎同進同出,成了公司裡的「花邊新聞」。
起初阿俊也是有想法的,都是有家室的人,每天這樣,算啥名堂?萬一被太太撞見跳進黃浦江也講勿清爽,但「扳面孔」拒絕又實在開不出口。小美女呢,真是不識相,搭就搭了,卻從來沒說過一句謝謝,好像名正言順、理所應當,還「像煞有嘎事」,每天大大咧咧坐在後排。同事看不下去,就私下裡跟阿俊咬耳朵:「搭車要識相,坐後排好像摜領導派頭嘛!」
順便普及一下坐車規矩。如果是公務車,有專職司機駕駛,領導坐後排右座,下級或秘書坐副駕座;要是兩個領導,那么正職坐後排右座,副職坐後排左座;要是還有一個領導,那麼職位低的坐後排中間座。如果是私家車,無論是領導還是同事搭車,都請坐副駕座,表示對車主的尊重;要是搭車人多,最尊貴的位子還是副駕座,然後可按後排右座、左座、中間座的次序就坐。有的人交關識相,一邊嚷嚷著「我人瘦,人瘦」,一邊主動搶著坐後排中間座;也有的人一點不識相,慢吞吞上車,等都上了車,留下來的就是後排右座了。所以,一個人識相不識相,看看他怎麼坐車就已「煞勒似清」。
有一次在酒桌上,朋友講了個笑話,說是他們公司十幾年前搞車改,中層領導一律自己開車,不再配備專職司機。有個處長,那天帶著處裡的一個幹事一起去參加市裡的大型座談會。處長親自開的車,幹事有點不識相,篤悠悠坐在後排右座。車到會場門口,車停,立刻有禮儀小姐打開車門,幹事從後排鑽出,禮儀小姐扶住車門,把纖纖玉手擋在車框上。隨後,幹事被當作領導,由禮儀小姐引領進了會場。而當處長到停車場停好車,再走回到會場門口時,被工作人員引到會場邊的一個小房間門口,處長抬眼一看,門上的牌子寫著「駕駛員休息室」。處長氣得阿噗阿噗,怪誰?怪你的部下不識相!
朋友講完這個笑話,一桌人哄堂大笑。笑完都在打聽處長是不是給那個「勿識相」的幹事吃了辣火醬?
再回到阿俊的話題上來。最讓阿俊勿適意的是,小美女坐在後排,哇啦哇啦電話打個不停。一歇歇打給閨蜜,說上個禮拜在港匯買了兩隻黛安芬,買一送一。一歇歇又打給老公,問老公今朝是啥日子還記不記得?老公猜了半天猜勿出。她就發嗲:「儂忘記啦?是阿拉第一次約會的紀念日呀!那天在靜安公園見的面,隨後又去對面的久光吃了日料。一大盤刺身上桌時,儂還幫我拍了好幾張照片。」
阿俊嘆苦經:「這麼私密的話當著我的面講,真把我當網約車司機了!」我們就跟阿俊出主意,以後下班就說:「不好意思,今朝夜裡我出去應酬,沒辦法順路了。」幾趟下來,她就識相了。
後來,阿俊說:「還好聽了你們的建議,及時『拗斷』了小美女的不識相,否則,家庭也要被伊拆散了。」我們問「啥情況?」阿俊說:「有一次太太在後排座墊上發現兩根捲曲的頭髮,便責問我啥意思!」阿俊還算頭子活絡,接口道:「這是公司女領導琳總搭車留下的吧!」太太緊逼:「是哪個小三吧?」阿俊回答:「儂一個月撥我多少零用鈿?我有啥個花頭養小三?就是有想法也沒得辦法呀!」阿俊的反駁,讓太太閉了嘴。
所謂識相,通俗點講,也就是做人要拎得清。老弄堂裡寧波阿婆有兩個女兒,大女兒是紡織女工,嫁給了廠裡的機修工阿斌,小女兒在電影院賣票子,找了跑片的阿湯。後來,紡織業不景氣,大女兒、大女婿先後下崗。大女兒索性居家照顧老娘,而阿斌去了附近一家公司當保安,做一休一,空閒的時間都用來搭把手,幫著太太一起照顧丈母娘,雖然日子過得緊巴巴,但一家子在一起其樂融融。沒過多久,電影院也嘸啥花頭了,好在阿湯跑片的辰光,積累了不少人脈,路道粗,帶著太太一起下海做生意了。幾年下來,鈔票賺了「木佬佬」。但小女兒、小女婿拎得清,逢年過節總是拿鈔票一大把一大把地往阿姐、姐夫口袋裡塞。晚上喝酒的時候,阿湯跟阿斌講:「姐夫,這些年全靠儂跟阿姐全身心照顧姆媽,我才可以一門心思做生意。一個家庭,每個人角色不同,分工不同,儂跟阿姐替小妹跟我多盡一份孝心,就是對家庭的最大貢獻,我們出點鈔票只能算聊表寸心,你們拿著千萬不要往心裡去,完全心安理得。」
左鄰右舍看到寧波阿婆總是交口稱讚:「阿婆,儂真是福氣!大女婿勿聲勿響,盡心盡力照顧儂;小女婿真是識相,大大方方摸鈔票貼補家用,從來勿抖豁。」寧波阿婆聽了之後總是眉開眼笑。
同樣一條弄堂裡,後弄堂老爺叔就嘸沒寧波阿婆福氣了。老爺叔兩個女兒一個小兒子。小兒子阿三頭讀書勿靈光,大學沒考進,就吵著要去日本。屋裡廂拿不出多少鈔票,兩個阿姐資助一點,老爺叔親戚朋友那裡借一點。結果阿三頭去了日本杳無音信,七、八年之後回到上海,帶回三十幾萬人民幣的積蓄。九十年代,三十幾萬屬於「立升」大、腔調濃呃!但阿三頭一點不識相,兩個阿姐那裡從來沒有意思意思,老爸那裡也不表示表示,當初借給他的鈔票都是「窩西空」。不識相的阿三頭拿了這些鈔票開了一家居酒屋,不料生意難做,月月虧本,加上阿三頭賭心成癮,幾年之後就輸得「淨蕩光」。老爺叔有苦難言,全弄堂的人都在罵阿三頭太不識相。
還有一種不識相,叫以貌取人。朋友阿炎是一家文化創意公司老闆,有一天心血來潮跑到離家不遠的奧迪4S店,想把自己的老奧迪換一輛Q7。因為是休息天,又離家不遠,所以隨意穿了一套居家休閒裝。進了店,那些「神抖抖」的汽銷人員卻沒有一個迎上前來接待,把他晾在一邊。相反,「隔手」進來一個拎著公文包的人,銷售員們點頭哈腰,爭著接待。氣得阿炎「調槍頭」,跑到斜對面的4S店,去買奔馳了。
奧迪店的銷售經理曉得後,在第二天的晨會上大光其火:倷勿要老傳統、老眼光看人了,現在啥時代啦,要與時俱進,懂伐?儂以為西裝革履就一定有「立升」啊?不一定!馬路上,大熱天也西裝筆挺,勿怕焐出痱子的,基本上是房產中介。風水輪流轉,時尚輪流翻。現在是有鈔票的穿布鞋,沒鈔票的穿皮鞋;有鈔票的吃野菜,沒鈔票的吃葷菜;有鈔票的屋裡廂踏腳踏車,沒鈔票的馬路上踏共享單車;有鈔票的小蜜兼老婆,沒鈔票的老婆兼小蜜。以後,倷要眼烏子睜睜大,要學會看「山勢」,每一個客戶,勿管大生意還是小生意,都是阿拉衣食爺娘,都要好好接待。哪怕不買車子,參觀參觀,也要好好接待。今天不買,不等於以後不買。這叫潛在客戶。勿要勿識相,「啥寧勿識相,請伊吃辣火醬」!
上海人的識相「理論」,好比央視節目,一套一套的。
配圖來源:騰訊網
攝影:陸元敏
鳴謝:楊錫高先生賜稿分享!
楊錫高先生熱文
原標題:《上海人最講「識相」(作者:楊錫高)》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