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海 鮮 / 每天吃的不重樣 /
屋久島是九州的一個島嶼,島上不僅有鹿、猴子和繩文杉,也有豐富的海產,這裡的餐廳每天推薦的魚種類都不同,味道也各有千秋,總之都很好吃,只不過水牌上寫的名字大多是當地土名,我特地跟廚師請教了一番,想知道每天吃的都是啥。
這些魚裡面最值得說的是飛魚,它巨大的胸鰭可以用來躍出海面滑翔,屬於白肉魚,但是體側有很大比例的紅肌,生吃肉質很軟、味道也淡,烤熟或炸熟後肉質變得類似雞肉,鮮味像被濃縮了一般升高了一個級別,和生吃是完全不同的兩種體驗。
還有值得一說的就是這裡的鯖魚,鯖魚的刺身不是很常見,是因為它本身脂肪多、容易腐爛,只有特別新鮮的才能做刺身。不過屋久島的餐館中鯖魚刺身基本每天都有賣,一是因為附近海域出產的是脂肪相對較少的花腹鯖,二是這裡有獨特的處理方法:把鯖魚撈上來後折斷頭頸放血,減緩變質速度,運回島上時還新鮮得能做刺身,這樣處理的鯖魚叫做「首折れ鯖」,直譯就是「撅脖子鯖魚」。
屋久島上還能吃到一種有意思的東西——龜足,看上去像是種貝類,但其實是和蝦蟹同宗的甲殼動物。龜足是藤壺的近親,幼年時期像蝦一樣在海水中遊泳,長大後固著在巖石上生活,與藤壺不同的是龜足軀體下方有一個短柄,柄中的肌肉就是可吃的部分了,煮熟以後口感像蝦肉,鮮味特別濃。據說龜足在西班牙是一種昂貴的海鮮,在屋久島也不便宜,這一小盤售價650日元,前邊那一整條烤飛魚才賣600,要問為什麼貴,那是因為它生活在潮間帶礁石縫中,採集費時費力。
02博 多 拉 面 / 各家店有各家風格 /
福岡市一帶以前叫博多,而說到博多,可能很多人第一個想到的東西就是豚骨拉麵。日式拉麵的湯大抵有醬油味、鹽味和味噌味三類,做法是在各店自己熬製的高湯的基礎上,分別加入醬油、鹽和味噌,博多的拉麵以鹽味居多,「豚骨」說是它使用的高湯。日本其它地方的拉麵,大部分用的是透明的清湯,而博多拉麵用的幾乎全都是用豬骨長時間熬製而成的濃湯,由於明膠都被熬出來了所以湯汁很黏稠,而且味道重、油多,吃的時候就先忘掉減肥大業吧。
博多的店老闆們並不是故意給客人增肥,而是因為他們的拉麵起初是面向魚市場員工提供的快餐,重油厚味才能滿足他們繁重忙碌的日常勞動需求。也正因如此,博多拉麵的麵條和吃法也別具一格,麵條大部分是極細面,稍微煮一下,硬著就吃,方便客人趕快吃完了去幹活。細麵條熟得快,泡在湯裡糟得也快,所以一碗裡面量很少,飯量大就單點加面(替玉),吃完碗裡的再續進去。
過去,博多拉麵店裡由於一直在熬豬骨湯,所以瀰漫著豬骨的臭味,而且顧客也都是無暇洗臉換衣服的體力勞動者,店裡的陳設和氣氛透著髒亂差,1985年才出現了以乾淨整潔為賣點的新式拉麵店,就是在我們國內也有分店的博多一風堂。這回從博多站出來,我就跑去吃了一次,他家的基本款拉麵叫「白丸」,加了辣醬等調料的叫「赤丸」,纖細的硬面配上脆韌的木耳絲,再加上醇厚的豬骨湯,熱乎乎的吃著很舒服。另外一碗是日式的擔擔麵,和四川擔擔麵除了名字之外幾乎完全沒關係,是一種加了肉醬的微辣湯麵,雖然沒有大片的叉燒,但是肉味很濃。
拉麵在鹿兒島的價格比其他地方都要高一點,而且沒有特別統一的風格,各家有自己的做法,有一家人氣比較高的連鎖店,名字乾脆就叫「我流風」,鹿兒島拉麵能算得上共性的大概有三點。首先是吃麵前先給每人送一份醋醃蘿蔔,另外這裡的拉面上桌前都會額外加一勺豬油,特別香,熱量也特高,還有就是鹿兒島拉麵的配菜中大量使用捲心菜。
有一家叫「三養軒」的店特別有意思,一進屋就看見老闆兼廚師舉著炒鍋和炒勺,熟練地下蔥花熗鍋,再抓大把的豆芽和捲心菜丟進鍋翻炒,最後加湯和紅味噌,現炒出深色的湯來下面,店裡炒湯的煙火氣令我霎時感覺這是中餐館而不是拉麵店。
03蔬 菜 和 水 果 / 鹿兒島獨有的特產 /
鹿兒島市的櫻島地區是火山地帶,大噴發幾十年一次,小噴發一年幾十次,豐富的火山灰培育出這裡最有特色的兩種物產:大號的櫻島蘿蔔和小號的橘子。櫻島人民對大蘿蔔的熱愛超乎尋常,碼頭裡的花壇中間就是一盆開花的巨大蘿蔔,將近一米高,根也不是一般白蘿蔔那種長條形,而是一個直徑將近半米的大球體,要問味道嘛……反正醃成鹹菜和普通的蘿蔔是沒啥太大區別。
櫻島的另一個特產小橘子,尺寸和我們的砂糖橘差不多,但由於季節原因我沒有吃到,吃了幾種當地的柑橘,也由於存放過久而不太好吃。但是在櫻島人的熱情招待下,我嘗到了另一種特產。
故事發生在櫻島當地的土產市場裡,當時我在琳琅滿目的柑橘中發現了一種從沒見過的東西,名叫「サワーポメロ」,個頭比橙子大、比柚子小,顏色淡黃,我問邊上的一位在挑水果的阿姨這水果是橘子還是柚子,她表示不太清楚,正在我們猶豫是不是要買一包嘗嘗時,那位阿姨喊來了一位大爺,細語幾句後大爺拿起這謎之水果直奔收款臺,交完錢剝開一個就塞給我們說「我也不知道這是什麼反正你嘗嘗吧。」我就在驚訝中嘗了一瓣,它內果皮很容易剝掉,類似葡萄柚,味道像是完全不苦的甜柚子,清香微酸,著實不錯,後來查了才知道這是九州特產的柚子品種,別名還有土佐柚子、大橘、珍珠柑和水晶柚子,柑橘屬的漢字差不多都被它用了。
到了福岡這個日本首屈一指的草莓產地,絕對不能錯過著名的博多甘王(博多あまおう),它是2005年培育出的草莓品種,名字是由紅(あかい)、圓(まるい)、大(おおきい)、甜(うまい)四個詞的首個假名拼在一起而成的,光看名字就能明白這是種什麼樣的草莓了。如果光看文字不太好想像,可以用我們熟悉的「紅顏」來做參照物對比一下。在日本對草莓的評價體系中,紅顏的甜味、酸味和硬度都是3分(5分制),甘王則是甜味4、酸味3、硬度2。
不要小看甘王這3分的酸味,這正是它的魅力所在。一般來說草莓總是越甜越受歡迎,有些高級品種能甜得像甜點心一樣,而甘王不管種得多好、糖度多高,果實總能嘗出恰到好處的酸味,配合濃鬱的草莓香,令人一個接一個地停不下來,回過神時盤中只剩果蒂。
而那2分的硬度,描述的是甘王果實嬌嫩不耐磕碰,洗的時候水衝得太急都可能造成損傷影響美觀,好在草莓成熟前基本不會噴藥,所以輕輕地衝洗一下就可以吃了。
最後,我來像一個真正的旅行青蛙一樣,帶回來明信片和特產吧。
左邊是模仿蛙兒子拍的旅行紀念照,右邊的就是輕羹啦,蛙兒子會帶回來的那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