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7 11:02:35 來源:中國國家地理BOOK微信公眾號
▲ 有些飛魚的胸鰭帶有鮮豔的花紋。
飛魚為什麼會飛?
在我們的認知中,「鷹擊長空,魚翔淺底」是普遍的共識。鳥嘛,就該在天上飛;魚的話,則應該在水裡遊。偏偏有種魚,不肯走尋常路,「飛」了起來。那麼,飛魚到底是什麼魚?它真的會飛嗎?
01 紅色的「飛魚」
在中國古代,有一種怪魚常被載於典籍。它叫「文鰩魚」,又名「飛魚」,據說長有雙翅,可以在空中飛。宋代的《爾雅翼》寫道:「文鰩魚出南海,大者長尺許,有翅與尾齊。一名飛魚,群飛海上。」典籍究竟可不可信?有人開始了考據。清朝有個奇人,叫做聶璜。他喜歡走南闖北,又愛畫畫,但並不喜歡畫傳統的山水,而是跑偏到了海洋生物。他雲遊四海,與漁夫交談,甚至跑到菜市場,親眼觀摩後一一畫下來。
▲ 飛魚。繪/聶璜
在康熙丁丑年(1697年)和巳卯年(1699年),聶璜曾兩次在福建菜市場目睹到一種魚。他認為,這就是傳說中的文鰩魚。憑什麼呢?就憑它的胸鰭特別巨大,末端都到了尾巴,這正符合「翅與尾齊」的記載。除此以外,聶璜還記下了這種魚的其他特徵:一、周身鱗甲皆紅色,二、頭有刺。這就不對了。現實中,長成這樣的魚倒是有,但絕對不會飛,自然也不是古籍中的文鰩魚。
▲ 除了單棘豹魴鮄,還有好幾種魴鮄身體也發紅,比如這個東方豹魴鮄
從畫中的頭有刺、身紅色、胸鰭長至尾部、鰭條突出等特點看,這應該是鮋形目、豹魴鮄科的魚,最有可能是「單棘豹魴鮄」。它是中國的豹魴鮄裡最紅的。也有可能是鮋形目、鮋科的蓑鮋,但是蓑鮋背鰭極長,身有明顯的虎紋,和畫中不符。暫且作為另一個選項吧。每個人一看到豹魴鮄,都會立刻產生一個感覺:這魚會飛,否則長那麼大的「翅膀」幹什麼呢?豹魴鮄的胸鰭極度發達,完全張開後,整個魚就像一個圓形的飛碟。
▲ 西方繪畫中,豹魴鮄被鯊魚追得飛上船
這麼大的翅膀,在空中飛行應該不是問題吧?不光聶璜,連西方人也這麼覺得。歐洲有很多老畫,畫的都是豹魴鮄飛行的場景。有的畫裡,豹魴鮄群為了躲避鯊魚、鯕鰍的捕食,慌忙飛向空中,撞在了帆船的桅杆上,把船員嚇得不輕;有的畫裡,豹魴鮄在空中飛行時,直接被海鷗叼走……
▲西方繪畫中,豹魴鮄飛起來的時候,被海鷗叼走。
遺憾的是,這些景象只存在於傳說、畫作中,從未得到過證實。不論從習性還是身體結構來看,豹魴鮄都是不會飛的。它的身體被堅硬的鱗片包裹,很僵硬,遊速很慢,就算拼了老命跳出水面,也只能無力地「啪嗒」落回水裡,無法達到起飛速度。至於另一個可能的真身——蓑鮋,就更飛不起來了,它基本上跟你家金魚的遊速差不多,搖搖擺擺的。
▲蓑鮋。也是一種不會飛的魚。
豹魴鮄平時是在海底生活的。底棲魚的胸鰭通常很大,這樣它們趴在海底時,胸鰭就可以和尾鰭形成鼎足之勢,支撐身體。貼著海底遊泳時,胸鰭也能保持平衡。而豹魴鮄的胸鰭還多了交流功能。鰭上有醒目的豹紋、眼斑。求偶時,雄魚、雌魚就會張開胸鰭相伴而遊,用顏色展示感情,就像海底的「比翼鳥」,畫面太美。
▲ 兩隻豹魴鮄。有《梁祝》內味兒了……
聶璜兩次親眼看到、引經據典考證出的「飛魚」,竟然既不能飛,也不是古籍中的文鰩魚,太尷尬了。但聶璜大概自己都沒意識到,他在《海錯圖》中畫下的另一種魚,反而是文鰩魚的真身。
02 鵝毛小魚,才是真身
古籍《匯苑》記載,東海有一種「鵝毛魚」,能飛。漁人抓這種魚不用網,只用一艘獨木小艇,刷上白色反光的蠣粉,夜裡劃到海上,支個杆子掛盞燈,照亮船身,鵝毛魚就紛紛飛進艇中。魚太多的話要趕緊熄燈,否則船就沉了。
▲ 鵝毛魚,這才是飛魚的真身。繪/聶璜
聶璜看文獻時,覺得這魚很有趣,卻一直沒有目睹過這種魚。他住在福建時,有位叫陳潘舍的漳南人告訴他:這種魚在我們這邊叫飛魚,就是用這個辦法捉的;它身體狹長,有細鱗,背青腹白,兩個胸鰭像翅膀,有二寸(約6釐米)長。尾鰭細長,能幫助飛行,並給聶璜畫了簡圖。但是聶璜認為,這種魚的翅膀不夠大,不符合古書中文鰩魚「翅與尾齊」的特徵,所以不是文鰩魚。其實,是他太摳字眼,導致一葉障目了。從各種線索看,鵝毛魚恰恰就是真正的飛魚,也是傳說中的文鰩魚。
▲ 水中的飛魚。可以看出胸鰭很發達
從對「鵝毛魚」的描述可以確定,它是頜針魚目、飛魚科的種類。飛魚科下有個「燕鰩屬」。這個燕鰩,其實就是科學家把古名文鰩魚和今天的俗名「燕兒魚」結合在了一起。飛魚身體修長,遊動迅速,常常結群行動,一旦被大魚追趕,它們就躍出水面,張開鰭滑翔。有的飛魚種類連腹鰭也發達,等於又多了兩個小翅膀。四個翅膀一起張開,飛得更好。
但飛魚不會像鳥那樣振翅飛行。它們的翅不動,只是滑翔。滑一段落回海面,還能用尾巴快速打水,再次起飛。遇到順風,飛100米遠都沒問題。晉代《吳都賦》有一句「文鰩夜飛而觸綸」,道出了飛魚的另一個習性:趨光。到了晚上,飛魚就特別喜歡聚到有光的地方,人類會利用這個習性抓飛魚。古人是用油燈,今人則用大功率的電燈,能把海面照得如同白晝。飛魚紛紛趨光而來,自投羅網。
▲ 飛魚用尾鰭擊水,讓自己滑翔得更遠
有一次我翻《中國動物志·頜針魚目》,發現裡面把「文鰩夜飛而觸綸」的「綸」解釋成羽扇綸巾的綸(音guan)。於是意思就變成了「文鰩魚夜裡趨光飛翔,撞在了漁人的頭巾上」。難道我一直以來都理解錯了?趕緊查一查,「綸」有兩個讀音,作頭巾講時,讀guan;作釣魚線講時,讀lun。唐代的李周翰為「文鰩夜飛而觸綸」註解過:「綸,小網也。」觸綸也是一個專門的詞,意為投入羅網,所以《中國動物志·頜針魚目》的解釋是錯誤的。
03 飛魚「能好怎」?
飛魚肉是很平價的海邊肉類來源。可以把它曬成魚乾、裹糊炸,日本人則把最新鮮的飛魚做成壽司料,用生肉捏制,或者醋漬、燎烤後再捏,入口味道清淡,甜味隨後而來。
▲ 夜市的炸飛魚
聶璜說有人告訴他,飛魚肚子裡「有白絲一團,如蜘蛛腹內物」。到晚上,它還會發出螢光。在當時,這東西是被拋棄不吃的。現在看來,這團物體就是飛魚的卵。它的卵非常小,白中透黃,彼此之間被絲狀物糾結在一起,看著就像蜘蛛絲和蜘蛛卵的混合物。所謂「如蜘蛛腹內物」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吧。
▲ 飛魚卵本身是黃色的
飛魚是在海面的漂浮物(海藻、樹枝等)上產卵的,那些絲可以把卵固定在漂浮物上。英國廣播公司(BBC)的紀錄片《生命》曾拍攝到這樣一段畫面:一大根椰子葉漂在海面,引來一大群飛魚產卵,眨眼間,椰子葉就被卵和絲裹成了大粽子,甚至還有好多飛魚被裹在裡面窒息而亡。由於卵太重,這個大粽子就帶著卵和死魚沉入了海底,畫面相當瘮得慌。在現代人看來,清朝人竟然把飛魚卵扔了,簡直太不識貨了,它在今天可是大名鼎鼎的食材。
▲ 染成紅色的飛魚卵
日本人喜食飛魚卵,軍艦卷上常見的小粒魚子就是飛魚卵。由於它本身的米黃色不好看,常被用食用色素染成紅色、綠色,在中國的日本料理店裡還總被誤稱為「蟹子」。
有動物保護人士擔心,飛魚也是其他海洋魚類的重要食物,大量撈卵,可能會破壞生態平衡,於是號召大家不要吃飛魚卵。我覺得個人不吃沒啥用,關鍵是得控制好捕撈量。只要科學捕撈,食客就不必有負罪感,可以盡興地享受這道美食。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