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法律人的思維分裂瞬間「法律文化」

2020-12-04 納蘭一更

之前參加某次培訓的時候,說過一句豪語:「我轉行做律師,是為了吵贏每一場架。」

律師是大多數人認為最能說的行業。入行了才發現,這是港劇和美劇塑造的虛假現象。事實是,我們開庭前都做好了充分的準備,開庭時自由發揮的空間很小。

但我的思維能力和脫口而出的能力確實是成為律師後得到了大幅提升的。如何用簡單而有力量的語言將龐雜的法律體系展現給當事人,同時做好萬全的假設,讓當事人不管從哪個角度都覺得我說的話無懈可擊;如何全面分析證據鏈,做好全方面多角度的假設,才能儘量讓開庭變數都盡在掌握之中。這應該是我大部分的工作。

如果說醫學是人體的藝術,那麼法律,就是思維的藝術。所以,在我的認知裡,一個律師的能力,都體現在開口說話的本事上。一個律師的溝通,應該是讓人如沐春光、暢酣淋漓的。這是律師的基本素養。也是我對自己的基本要求。

思維才是真正決定一個人階層的東西,它跟你讀多少書無關,也跟你的家境背景無關。它的重點,在於每天盤活。

前半年,我的崗位職責主要是談客戶,每天面對各種客戶的刁鑽問題,雖然刀光劍影,卻讓我的思維日益活躍。那個時候,說話出口成章,深入淺出,連我自己都覺得,我就是藝術本身。那個時候,連打辯論賽,都滔滔不絕,總有說不完的論點。

辭職後,本想休養一段時間,停擺了半個月。每天晚睡早起,大腦也停止運轉,思維也跟著枯竭。有一天朋友叫我去打辯論賽,猛然發現我已經想不出來有力的論點了。就像是有一個抓手,束縛了我的思想。

意識到這個,我抓緊又找了份工作。工作才是最重要的盤活。被動地接收一萬次,不如主動思考一次。

人生最好的狀態,應該是一個持續盤活的狀態。

我也很珍惜能夠持續盤活自己的人。通常遇到像我一樣,話說得藝術的人,我會毫不掩飾地表達我的喜歡。

思維是藝術,藝術來源於生活,生活在於折騰。所以,折騰本身,就是一門藝術。

相關焦點

  • 彭誠信:論民法典中的道德思維與法律思維
    民法典既有依據純粹法律思維的制度改善,也有受道德影響體現了不純粹法律思維的制度設計:其中既有值得肯定者(如高空墜物不明加害人對受害人的合理分擔補償),也有尚需改進者(如善意取得排除贓物等)。民法典對生物技術倫理的要求、環境保護意識的弘揚、救助他人好人條款的設計等均體現出受美德影響可生良法,而「共債共籤」等夫妻債務認定製度則體現出敗德對法律的不良影響。
  • 王澤鑑:案例是學習法律的根本,法律人做案例研習的核心是什麼?
    案例是社會生活的一部份,案例指向具有法律上爭議問題,有賴法律解決。案例是一切法律思維的開始,案例對於法律人極為重要。  在我個人的著作中,多都會放上具體案例,從理論中抽出具體的法律問題,作為法律思考之用,並引導幫助讀者,培養處理案例的能力。  法律人的能力為何?
  • 「書摘」哈特|《法律的概念》-自然法和法律實證主義
    其實,對某種形式的自然法學說的持久不斷的主張,一部分是由於求助於自然法是為擺脫神的或人的權威這種事實;一部分是由於如下事實:不管術語和眾多形上學如何(現在已沒有多少人接受它們),自然法確實包含著對於理解道德和法律有重要意義的某些真理。
  • 【法治文化】2020 年的 80 種法律好書
    ,通過對數百名暴力罪犯的深度訪談,得出了四階段「暴力化人格塑造」的發現,揭示出一名危險的暴力罪犯是如何誕生的。「彈劾總統」是美國政治制度設計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哈佛法學院著名教授凱斯·桑斯坦撰寫的這本小冊子,以引人入勝的方式向公眾講述了「彈劾」制度的歷史與現實,是理解美國政治的一個有趣切入點。27. 《耶路撒冷之前的艾希曼:平庸面具下的大屠殺劊子手》
  • 拉丁語法律諺語學習
    這不僅是因為古羅馬法學家最早強調「法律人的思維方式(Sententiae iuris)」,主張用簡潔、精準的語言來陳述法律規則(Regulae definitiones),更因為拉丁文在西方歷史上長期被視為「有教養者的語言」,曾經是歐洲人表述法律規則和法律命題的「通用語言」。
  • 法律人必知的 24 種邏輯謬誤
    邏輯思維一直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比較薄弱的環節。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我國法律語言和規範的建制艱難,也與傳統思維方法的缺失息息相關。如何應對?根本的辦法,是訓練邏輯思維。通俗而言,邏輯思維,就是每個論斷,都要明確前提,審慎推理,反思結論,為的是判斷真假,辨別是非,反擊謬誤。以下 24 種邏輯謬誤,在生活中隨處可見。
  • 中國民法的現代化與中西法律文化的整合
    中國民法現代化與傳統文化整合,不是要復歸傳統文化,而是要攝取傳統文化的優秀元素以完善新中國的現代法治;不是要拒絕外來的西方先進文化,而是要擇其精華並將其融入到我們的法治建設中來。中國傳統法律文化與西方民法文化的兼容和整合是實現中國民法現代化的關鍵。
  • 「深度思考」什麼是批判性思維?如何培養一個人的批判性思維?
    明白了我們為什麼需要批判性思維,以及為什麼批判性思維這麼重要,我們也要避免流於「為反對而反對」,那麼如何培養一個人擁有批判性思維去批判性思考呢?1、 學會提問。4、最重要的批判性思維技能就是論證。所謂論證,就是給某個結論或主張提供理據來支持它。強有力的論證能讓聰明人心服口服。而弱的論證則只能讓蠢人受騙上當。5、訴諸個人偏好、聯想、滑坡論證、無限制自由主義和既有法律條文的論證,都是相對弱的。
  • 論法律和自然性——裸秋
    維護這種運轉秩序的就是法律。如果沒有法律來維護這種秩序,那麼社會也將滅亡。這種法律秩序的結構,試圖達到科學的真理化,可它們永遠也是一種理論的深度化和廣度化。圖騰禁忌是法律起源的前身。未開化史前人,必須用圖騰禁忌來維繫這種進化過程中秩序的自律性。再往前探究它的起源是塔布。這是一種未開化的人類融入自然和依附自然的一種心律。這時的人還沒有把自己從自然界中分離出來。
  • 論法律學說的司法運用
    法律學說為確定中心論題提供智識支撐和經驗指引,幫助司法者凝練、聚焦中心論題。總之,法律學說作為源自法律實踐的理論,能夠基於個案的具體問題而反映普遍性的實踐問題,指引司法論證。  第二,從司法論證的目的來看,法律學說可以聚焦司法論證的核心論點。在論辯結構中,論點是核心要素。凡論辯必有論點,即體現言者的核心思想。
  • 「書摘」《自然法:法律哲學導論》|導論
    波洛克爵士( Sir Frederick Pollock)在一篇論「自然法的歷史」的傑出短文中說過:「自然法有其十足連續的歷史。」這個觀點,幾乎被所有近代政治思想史家所接受與強調。他們都一致強調:自從希臘人在我們文明初期鑄就了「自然法」一詞以來,它就一直固執地盤踞於倫理學與政治學中。
  • 「法律保護手冊」企業馳名商標智慧財產權法律保護手冊
    ——非物質文化遺產生存傳承的環境得到進一步改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更為深入人心,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機構更加健全,完成對急劇瀕危狀態的 100 個項目和 100 個傳承人進行搶救、保護、保存的搶救性保護「雙百工程」。
  • 從字源看中國古代法律思維的演變
    從字源看中國古代法律思維的演變作者:讀裁者黃遠輝,專注人文歷史,質量標準,智慧財產權推薦閱讀書單:《刑法學講義》《法律與宗教》《想點大事——法律是種思維方式》《超越法律》《所羅門之結》。楊孚《異物志》記載:「東北荒中,有獸名獬,一角,性忠,見人鬥,則觸不直者;聞人論,則咋不正者。」;「去」的意思,《說文解字》的作者許慎認為是去除壞人之意,亦有學者認為就是個聲旁。《說文解字》卷十灋[fǎ]方乏切記載:「刑也。
  • 論《國家安全法》的基本法律屬性
    從法社會學的角度看,立法是一種「創造」法律規範的活動,是產生普遍性規範和普遍約束力的法律後果的行為,是一個從認識和經驗的積累到創製行為規則的複雜創新過程,它以人與人之間在社會生活中的交互關係為基礎,是法律規範從社會中形成的過程,是一定社會經濟結構所內蘊的社會關係的應有模式和主體權利要求轉化為國家意志的過程。⑤當然,立法所創製的法律規範有可能存在不能符合或實現社會期待效果的結果。
  • 劉興亮:Uber無人車致人死亡,人工智慧的法律悖論
    事故發生後,Uber宣布「暫停」所有自動駕駛汽車的測試項目。從《舊金山紀事報》的跟蹤報導看,警方得出的結論讓人確信是行人不當的橫穿馬路行為導致了悲劇。聽起來,Uber公司似乎不必為此事承擔過高的道德風險和法律責任。值得注意的是,當時汽車前排座位上有一位司機,但他未能臨時採取包括剎車在內的任何措施,僅僅是聽到了「碰撞」的聲音。
  • 中國法律人起源近代 六代法律人為"法治中國"前赴後繼
    相較於「法律職業共同體」而言,「法律人」的概念更加古老,外延也更大。中國政法大學智慧財產權中心主任徐家力在一次講座上稱,一般來說,「只要是具有較高法律水平的人,推崇利用法律解決問題,內心嚮往法治的人,都可以被稱為法律人」。  在徐家力看來,「法律人」不一定是法學家,也不一定是法官、檢察官。
  • ...法律人對於法律規則形式與意義內涵明辨慎思、推敲琢磨;其業其...
    對法官職業的經典描述:「在事實與規則、法意於人心的輾轉互動中,法律人對於法律規則形式與意義內涵明辨慎思、推敲琢磨;其業其志,循名責實,同情而達理,求真以致用。」從加強法律實施的層面上看,庭審中心主義的落實與執行,與社會主義法治精神一脈相承;從法治信仰、法治觀念、法治思維層面上看,一些法治文化要素又會對庭審中心主義的實現產生積極促進作用。本文以這兩個層面的雙向交互為視角,嘗試対庭審中心主義涵攝的法治文化要素進行梳理。     以公平正義為追求目標     公平正義是與司法工作關係最為直接的政治文化,是司法的基本追求。
  • 突圍法律論證困境
    正如德國當代法哲學家漢斯阿爾伯特所說,雖然時代在進步,但無論是理性主義的演繹思維,還是經驗主義的歸納思維,都無法確保人類知識的百分之百「確定性」——我們通過直覺或內在反思所獲取的知識,在終極意義上是不牢靠的。知識的「確定性之牆」出現了深深的「裂痕」。現實生活中,「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或「自說自話」的現象,也確實屢見不鮮,而那些被非理性情感所控制的人們,更是將某些毫無意義的爭論無止境地進行下去。
  • 傳統法律文化研究的四種旨趣
    在法學理論界,關於傳統法律文化的研究,是法史學、法理學共同聚焦的宏大主題,也是具有恆久魅力的研究對象。從世界範圍來看,歷史法學派注重從歷史傳統中尋找法律的精神,不僅把傳統法律文化作為研究的對象,還把傳統法律文化作為研究方法、作為價值準則,這個學派對於傳統法律文化,可謂情有獨鍾。
  • 「數學思維繫列」談談歸納與演繹思維
    在西方古典哲學中一個很出名的論題就是演繹法的最好說明,該論題基於「蘇格拉底是人」和「人都是會死的」這兩個正確的假設,得出「蘇格拉底會死」這一結論。在數學中演繹法更是舉不勝舉,我們初中學的平面解析幾何基於一些公理推導出各種定理就是演繹法最好的詮釋。古希臘數學家歐幾裡得的《幾何原本》,總結了平面幾何五大公設,被認為是歷史上最成功的教科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