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球公轉特徵
1. 公轉軌道
①近似正圓的橢圓,太陽位於橢圓的一個焦點上
②近日點和遠日點:每年1月初,地球離太陽最近,這個位置叫近日點;7月初,地球距離太陽最遠,這個位置叫遠日點。
2. 圍繞中心:太陽
3. 公轉方向:自西向東,在北極上空俯視呈逆時針,在南極上空俯視呈順時針
4. 公轉周期:1個恆星年(365日6時9分10秒)
5. 公轉速度:
①平均速度:59′/日,約為1°/日。
②近日點(1月初)時較快,遠日點(7月初)時較慢。
③近日點(1月初)→遠日點(7月初):速度變慢。
(例如:6月22日日出日地距離最近,正午較遠,日落最遠。)
④遠日點(7月初)→近日點(1月初):速度變快。
(例如:12月22日日出日地距離最遠,正午較近,日落最近。)
小結
黃赤交角
二、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
1.太陽直射點的移動:
(1)原因:黃赤交角的存在引起太陽直射點的南北移動。
(2)影響。
①南、北回歸線:太陽直射點可能達到的最北和最南的緯度位置。
②南、北極圈:一年中因地球公轉導致現象晝夜交替消失的最大範圍的界線。
2.五帶的劃分
五帶:熱帶、北溫帶、北寒帶、南溫帶、南寒帶
界線:南、北回歸線和南、北極圈
①若黃赤交角變大,則熱帶、寒帶範圍變大,溫帶範圍變小,極晝極夜範圍擴大。
②若黃赤交角變小,則熱帶、寒帶範圍變小,溫帶範圍變大,極晝極夜範圍縮小。
③若黃赤交角變為45度,則熱帶、寒帶範圍變大,無溫帶,極晝極夜範圍擴大。
④若黃赤交角變為0度,太陽永遠直射赤道,無極晝極夜現象,各地全年都晝夜平分,各地無四季變化。
3.四季的更替
從天文含義上看四級,夏季就是一年中白晝最長,太陽高度角最大的季節;冬季就是一年內白晝最短、太陽高度角最小的季節;春秋二季就是過渡季節。中國傳統上以立春(2月4日或5日)、立夏(5月5日或6日)、立秋(8月7日或8日)、立冬(11月7日或8日)為起點劃分四季。但是,各地實際氣候的遞便與此並不一定相符。中國大部分地區在立春時,氣候上還處於冬季;立秋時,在氣候上還處於夏季。為了使季節與氣候相符合,氣候統計工作中一般把3、4、5三個月劃分為春季;6、7、8劃分為夏季;9、10、11三個月劃分為秋季;12、1、2劃分為冬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