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幾種主要肉用牛品種,簡要介紹和生產性能概要

2021-01-11 網易

  總結文/鄭小弟

  主要介紹幾種肉用品種,出名的奶牛荷斯坦奶牛和兼用品種西門塔爾等都沒有介紹。

  海福特牛

  原產地及分布:海福特牛(Hereford)原產於英格蘭西部的海福特郡,是英國最古老的中小型早熟肉牛品種之一。在18世紀初,英國對肉品的社會需求急劇增及,且作物播種面積不斷擴大,牧地相對減少,促使選擇生長快、早熟易肥、肉品質好和飼料報酬高的牛品種來適應這一變化。為此,當地將兼用牛轉向肉用牛,經長期選育,培育成世界著名的肉牛品種海福特牛。該品種以其優良的種質特性馳名全球,現分布於世界許多國家,成為歐、美洲的四大肉牛品種之一。

  

  外貌特徵:具有典型的肉用牛體型,分為有角和無角2種。頭短額寬,公牛角向兩側伸展,稍向下方彎曲,母牛角尖多向上彎曲。頸短、粗而多肉,垂皮發達。胸深,肋開張,軀幹呈圓筒狀。背腰寬而平直,臀部肌肉發達。全身骨骼細,四肢短而粗。從牛的體側看,體型呈矩形。全身毛色主要為暗紅色,具「六白」特徵,即頭、頸下、腹下、四肢下部、警甲和尾帚一般為白色。

  生產性能:海福特牛增重快,肉質柔嫩多汁,肌肉呈大理石紋狀,屠宰率一般為60%-65%,淨肉率達57%。據英國資料,海福特牛12月齡日增重為1.4kg,18月齡時活重達725kg。據我國黑龍江省的資料,哺乳期平均日增重公犢為1.14kg,母犢為0.89kg,7-12月齡平均日增重公母犢牛分別為0.98kg和0.85kg。海福特母牛年產奶量1100-1800kg。

  繁殖性能:海福將牛小母牛6月齡開始發情,15-18月齡(活重達500可初次配種,發情周期為21d(18-22d),發情持續期12-36h,妊娠期平均為277(260-290d)在歐美提倡早配,2歲左右產牧。公牛體重大,四肢短,體型笨重,但爬跨靈活,種用性能良好。

  推廣利用情況:我國各地用於雜交改良本地黃牛,海雜一代表現體格加大,體型改善,具有明顯的雜種優勢,與延邊牛為母本的雜交代育肥期日增重比母本提高2.11%。

  品種評價:海福特牛耐粗飼,適宜放牧飼養,對環境條件適應性強。在乾旱高原牧場冬季嚴寒(-48--50C)及夏季酷暑(38-40°C)條件下,以及在海拔1800m的高原上,均能正常生活繁殖和放牧飼養。繁殖能力強,性情溫順,容易管理。與地方黃牛雜交,可以形成各地區的配套生產體系。一般用作經濟雜交的父本及中小型黃牛向肉用方向發展的改良者,有希望成為中國肉牛的有效配套品種。

  安格斯牛

  原產地及分布:安格斯牛(Angus)全稱阿伯丁安格斯牛,因無角,毛色純黑,故也稱無角黑牛。原產於蘇格蘭北部的阿伯丁、安格斯和金卡丁等郡,是英國最古老的小型肉用品種之一。目前,安格斯牛分布於世界大多數國家。在美國肉牛總頭數中佔1/3,是澳大利亞肉牛業中最受歡迎的品種之一。

  

  外貌特徵:無角、黑毛是重要外貌特徵。體格較低矮,體質結實。頭小而方,額寬。頸中等長,背腰平直豐滿。體軀寬而深,呈圓簡狀。四肢短、較直,全身肌肉豐滿,具有典型的肉牛外貌。皮膚鬆軟,富彈性,被毛光澤而均勻整齊。有角或有角芽為失格。安格斯牛群體中,在B位點以一定的頻率潛存著隱性的非黑色基因b。所以牛群中偶有紅色個體,曾一度被認為是失格而淘汰。但澳大利亞的有關有種學家發現,部分紅色安格斯個體牛生長快、肉質好並加以保留,選有成紅安格斯牛。我國近年已從澳大利亞引進紅安格斯牛。安格斯牛成年活重,公牛為700-900kg,母牛為500-600。成年體高,公、母牛分別為131cm和119cm。犢牛平均初生重25-32kg。

  生產性能:安格斯牛具有良好的肉用性能,被認為是世屠宰率一.表現出生長發有快、早熟易肥、陰體品質好、出肉奉高、肉的大理石效好的特點。一般為60%-65%。哺乳期日增重900-1000g。育肥期日增重平均為70-900安格斯牛母牛乳房結構緊湊,泌乳力強(泌乳期產奶量為800kg),是肉牛生產配套系中理想的母系。4.繁殖性能安格斯牛早熟易配,12月齡性成熟,但常在18-20月齡初配。美國培育的較大型安格斯牛13-14月齡初配。發情周期為20d.發情持續期平均21d.妊娠期為28d.產核間隔期在10-14個月的佔87%。般都是12個月左右,產特間隔短,連產性好,難產極少。

  推廣利用情況:我國於1974年從英國、澳大利亞等國家開始引人,其中包括紅安格斯牛,目前主要分布在北方各省。改良我國小型黃牛效果顯著,以蒙古牛為母本的雜交代育肥期日增重比母本高13.79%,可作為經濟雜交的父本或用於山區黃牛的改良。

  品種評價:安格斯牛耐粗飼,對環境條件的適應性強,比較耐寒抗病。公牛性情溫順,母牛稍有神經質。因無角,故管理較易,適於集約飼養。遺傳穩定,繁殖性能好,極少難產。眼肌面積大、泌乳性能好。與地方黃牛雜交,可以形成各地的配套生產系。紅色安格斯牛符合我國民眾對牛毛色的喜好,具有良好的推廣應用前景。

  短角牛

  原產地及分布:短角牛(Shorthorn)原產於英格蘭東北部的諾森伯蘭郡和達勒姆郡,因角較短小而取名短角牛,是英國歷史最悠久的牛品種之一。現代短角牛分肉用型及乳肉兼用型。分布廣泛,現飼養短角牛頭數最多的國家有美國、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等。

  

  外貌特徵:肉用短角牛具有肉用牛的典型外貌。頭短、額寬,顏面部小,角短、細而稍扁,向內彎曲(或呈半圓形彎曲),角呈蠟黃色或白色,角尖黑色。鼻鏡為肉色。體軀寬、深,呈矩形。全身肌肉豐滿,發育良好。頸短而多肉,頸和胸部結合良好。肋開張,背線直,背腰寬閒,四肢短。兼用短角牛基本上與肉用短角牛一致,不同的是其乳房發育良好,體格較高大,體驅長,領較長而薄。全身毛色以紅色居多,也有白色和紅白交雜的沙毛個體。成年牛體序,公生為1母牛為13Cm成年公牛活重為900母牛為600-700kg。犢牛初生重為30-40kg。

  生產性能:肉用短角牛產肉性能高,肉質好,肌肉纖維細。17月齡活重可達500kg,日增重1kg以上,屠宰率65%以上。據報導,肉用短角牛皮下脂肪厚達2-3cm,肌肉及肌間脂肪過多,分割肉在西方牛肉市場不受歡迎或銷售不暢。在肉牛品種中,肉用短角牛產奶量較高,成年母牛產奶量為1800-3500kg;兼用型短角牛平均產奶量為3310kg,乳脂率3.69%。

  推廣利用情況:對我國北方地區適應性較好,主要飼養在吉林、內蒙古、河北等省(自治區)。曾參與蒙古牛改良,同時對中國草原紅牛育成起過重要作用。20世紀80年代中期,為提高秦川牛和草原紅牛質量,我國又引入過肉用型及兼用型短角牛。我國一直沒有對短角牛的自群繁育進行持續的育種工作,而它的--些優秀性狀對我國當地牛種改良和培育新品種起到了積極作用。

  品種評價:短角牛性情溫順,耐粗飼。早熟,繁殖力高,母性強。與其他引進品種相比,短角牛在適應性、毛色、泌乳量方面有較大優勢,在我國南方適應性良好。利用短角牛改良當地牛的生長速度、肉質、哺乳能力,有助於提高肉牛生產效益。

  夏南牛

  夏南牛(Xianan)是以法國夏洛來牛為父本,以我國地方良種南陽牛為母本,經導人雜交、橫交固定和自群繁育3個階段的開放式育種培育而成的肉牛品種,含夏洛來牛血37.5%,含南陽牛血62.5%。夏南牛的培育歷時21年,於2007年宣告育成,是中國自主培育的第1個肉牛新品種。

  

  產區及分布:中心產區為河南省泌陽縣,主要分布於河南省駐馬店市西部、南陽盆地東隅,屬亞熱帶與溫暖帶過渡氣候帶。

  外貌特徵:夏南牛體型外貌致。毛色純正,以淺黃,米黃色居多。公牛頭方正,額平直.成年公牛額部有捲毛,母牛頭清秀,額平稍長:公牛角呈錐狀,水平向兩側延伸,母牛角細圓,緻密光滑,多向前傾:年中等大小:鼻鏡為肉色。頸粗壯,平直。成年牛結構勻稱,體軀星長方形,胸深而寬,助圓,背腰平直,肌肉比較豐滿,尻部長、寬、平、直。四肢粗壯,蹄質堅實,蹄殼多為肉色。尾細長。母牛乳房發育較好。成年公牛體高142cm,體重850kg左右;成年母牛體高135cm,體重600kg左右。

  生產性能:夏南牛肉用性能好。30頭平均體重392.6kg的架子公牛,經過90d的集中強度育肥,體重達到559.53kg,日增重達1.85kg。未經育肥的18月齡夏南公牛屠宰率為60.13%,淨肉率48.84%,眼肌面積117.7em2,肌肉剪切力值2.61,肉骨比4.8,優質肉切塊率38.37%,高檔牛肉率14.35%。

  繁殖性能:夏南牛初情期平均432d,最早290d;發情周期平均20d;初配時間平均490d;妊娠期平均285d;產後發情時間平均為60d;難產率1.05%。公、母牛平均初生重38kg和37kg。

  推廣利用情況:夏南牛培育期間,項目區共繁育雜交牛70多萬頭。2007年育種群規模為1.3萬頭,其中核心群2310頭。2008年我國農業部把夏南牛作為唯一一個在全國推廣的肉牛品種在全國推廣,因此,夏南牛的發展前景十分廣闊。

  品種評價:夏南牛性情溫順,耐粗飼、易管理,抗逆性較強,既適合農村散養,也適宜集約化飼養;既適應粗放低水平飼養,也適應高營養水平的飼養條件,特別在高營養水平條件下,更能發揮其生產潛能。由於夏南牛具有生長發育快、肉用性能好、耐粗飼、適應性強等特點,已被廣大農戶、育肥場所接受,大面積推廣應用有較強的價格優勢和群眾基礎。夏南牛適宜生產優質牛肉,具有廣闊的推廣應用前景。但其耐熱性稍差,有待進一步提高耐熱性。

  延黃牛

  延黃牛(Yanhuang)是以延邊牛為母本、利木贊牛為父本培育的肉牛品種,是繼夏南牛之後,由農業部於2008年初宜布培育成功的我國第2個肉用牛新品種,2009年為農業部在東北肉牛區首推品種之一。延黃牛含延邊牛血75%,利木贊牛血25%:採用了雜交回交自群繁育、群體繼代選育幾個階段,歷時約27年,現群體總頭數9.8萬頭,自繁三世代以上基礎母牛2.97萬頭,有種基礎群母牛8400多頭,核心群1249頭。

  

  產區及分布:延黃牛的中心培育區在吉林省東部的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州內的圖們市、龍井市農村和州東盛種牛場為核心區。延吉、和龍、琿春等縣市也為繁育區。區內多山,號稱「八山一水半草半分田」。夏季多雨,冬季嚴寒,年均氣溫2-6°C,極端氣溫達一40C。年降水量500-700mm,屬中溫帶半溼潤氣候區。產地牧草種類豐富,飼養方式以放牧、放牧及補飼為主。

  外貌特徵:延黃牛體型外貌基本--致,全身被毛顏色均為黃紅色或淺紅色,股間色淡。公牛頭方正,額平直,角較粗壯,平伸;母牛頭部清秀,額平,角細圓,多為龍門角。頸粗壯,平直。骨骼堅實,體軀結構勻稱、結合良好,體軀呈長方形,胸深肋圓,背腰平直,尻部寬長。四肢較粗壯,蹄質堅實。肉用特徵明顯,母牛乳房發育良好,遺傳穩定。放牧條件下,成年公牛體高156.2cm,體重1056.6kg左右;成年母牛體高136.3cm,體重625kg左右。

  生產性能:延黃牛在放牧飼養條件下,未經育肥的18月齡公牛,屠宰率58.6%,淨肉率48.5%;集中舍飼短期育肥的18月齡公牛,平均宰前活重432.6kg,胴體重255.7kg,屠宰率59.5%,淨肉率48.3%,日增重0.8-1.2kg。

  繁殖性能:延黃牛母牛初情期8-9月齡,初配期13-15月齡,農村一般延後至20月齡。發情周期20-2ld,持續期約20h,平均妊娠期283-285d。公牛初生重平均30.9kg,母牛28.8kg.使用年限種公牛8-10歲,母牛10-13歲。公牛射精量平均3-5mL/次.精子密度9.5億個/mL,活力0.85,東精解凍復活率0.43;牛群平均的總受胎率90.7%,產犢間隔360-365d;成年母牛泌乳量達1002.5kg,乳脂率4.31%,乳蛋白率3.67%。

  推廣利用情況:延黃牛是吉林省肉牛生產的主要品種之,是延邊地區肉牛的主要品種,年提供肉牛5萬多頭,在延邊地區已形成了以延黃牛為主的種、養、加銷的產業化體系,為主產區乃至我國的肉牛業做出了突出貢獻。

  品種評價:延黃牛體質結實,性情溫順、耐寒、耐粗飼、抗逆性較強,飼料報酬高,生長發育速度快,肉質好,是我國目前較好的肉牛品種之一,有較好的推廣前景。但母牛泌乳力偏低,有待於今後繼續選育提高。特別是在我國北部和東北部。

  遼育白牛

  遼育白牛(LiaoyuWhite)是我國自行培育的肉用牛品種,以夏洛來牛為父本,以遼寧本地黃牛為母本級進雜交後,在第4代的雜交群中選擇優秀個體進行橫交和有計劃選育,採用開放式育種體系,堅持檔案組群,形成了含夏洛來牛血統93.75%、本地黃牛血統6.25%遺傳組成的穩定群體,該群體抗逆性強,適應當地飼養條件,是經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委員會審定通過的我國培育的第3個肉牛新品種。

  

  產區及分布:遼育白牛主要分布在遼寧省東部、北部和中西部地區,在遼寧省昌圖、黑山、寬甸、鳳城、開原等地飼養數量較多,採用舍飼、半舍飼半放牧和放牧等方式飼養。

  外貌特徵:遼育白牛毛色致,體質健壯,全身被毛呈白色或草白色,鼻鏡肉色,蹄角多為蠟色。體型大,體質結實,肌肉豐滿,體軀呈長方形。頭寬且稍短,額闊唇寬,耳中等偏大,大多有角,少數無角。頸粗短,母牛頸平直,公牛頸部隆起。無肩峰,母牛頸部和胸部多有垂皮,公牛垂皮發達。胸深寬,肋圓,背腰寬厚、平直,尻部寬長,臀端寬齊,後腿肌肉豐滿。四肢粗壯、長短適中,蹄質結實。尾中等長度。母牛乳房發育良好(見彩圖)。

  生產性能:遼育白牛適應性廣,耐粗飼,抗逆性強,抗寒能力尤其突出,可抵抗-30C左右的低溫環境,易飼養。增重快、宜育肥,6月齡斷乳後,持續育肥至16或18月齡,平均日增重可達1100g以上;300kg以上的架子牛經3-5個月的短期育肥,平均日增重可達1300g以上。18月齡育肥公牛宰前重達580kg,屠宰率58%,淨肉率48%,眼肌面積80cm2。肉質較細嫩,肌間脂肪含量適中,優質肉和高檔肉切塊率高。

  繁殖性能:遼育白牛母牛初情期10-12月齡,初配年齡為14-18月齡,發情周期18-22d.產後發情時間為45-60d;人工授精情期受胎率為70%,適繁母牛的繁殖成活率達84.1%以上,極少發生難產。公牛適宜初採年齡為16-18月齡,採精量平均5-8mL/次,精子密度8.1億個/mL,原精活力0.66,利用年限8-9歲。

  推廣利用情況:遼育白牛繼承了夏洛來牛高肉用性能和當地黃牛耐粗飼、抗逆性強的優點,具有生長速度快、產肉性能突出、耐粗飼、易管理的特點,深受當地廣大養牛戶的喜愛。在重點育種基地共有遼育白牛及其雜交改良牛25萬多頭,佔當地牛總數的70%以上。

  品種評價:遼育白牛具有較強的抗逆性,適應東北、西北和華北地區的氣候條件,除我國南方高溫潮溼地區外,其他地區均可飼養,推廣應用範圍非常廣泛。遼育白牛耐粗飼、易管理,採用舍飼、半舍飼半放牧和放牧等方式均可。遼育白牛遺傳穩定,生長速度快,產肉性能突出,可以用它純繁生產種公牛、種母牛,生產優質牛肉,也可以作父本用來改良其他地方品種牛,或在經濟雜交中用其作第二父本或終端父本,其推廣應用以及選育提高的前景非常廣闊。

  雲嶺牛

  雲嶺牛(Yunlingattle)育成於雲南,是由婆羅門牛(Brahman)、莫累灰牛(MurrayGrey)和雲南黃牛(YunnanYellwcattle)3個品種雜交選育而成。育種過程中,先用莫累灰公牛與雲南黃牛雜交,產生莫雲雜,再以婆羅門牛為終端父本,形成含1/2婆羅門牛、1/4莫累灰牛和1/4雲南黃牛血緣的雲嶺牛新種群。雲嶺牛從1984年開始,歷經31年培育,於2014年通過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委員會的最終審定。雲嶺牛是我國成立以來我國培育的第4個肉牛新品種;是南方第1個瘤牛型肉牛新品種,是第1個利用三元雜交後選育的肉牛新品種。

  

  產區及分布:雲嶺牛主要分布在雲南的昆明、楚雄、大理、德宏、普洱、保山和曲靖等地。

  外貌特徵:雲嶺牛以黃色、黑色為主,被毛短而細密;體型中等,各部結合良好,細緻緊湊,肌肉豐厚;頭稍小,眼明有神;多數無角,耳稍大,橫向舒張;頸中等長;公牛肩峰明顯,頸垂、胸垂和腹垂較發達,體軀寬深,背腰平直,後軀和臀部發育豐滿;母牛肩蜂稍有隆起,胸垂明顯,四肢較長,蹄質結實;尾細長(見彩圖)。成年公牛體高(148.92士4.25)cm、體斜長(162.15士7.67)cm、體重(813.08士112.30)kg,成年母牛體高(129.57士4.8)cm、體斜長(149.07士6.51)cm、體重(517.40士60.81)kg。

  生產性能:雲嶺牛成年母牛體重450-700kg,公牛700-1000kg。12-24月齡日增重,公牛1.1kg,母牛0.9kg;24月齡屠宰率,公牛63%,母牛59%;淨肉率,公牛54%,母牛51%;眼肌面積,公牛85cm?,母牛70cm',肉質細嫩、多汁,大理石紋明顯。

  繁殖性能:母牛初情期8-10月齡,適配年齡12月齡或體重在250kg以上;發情周期為21d(17-23d),發情持續時間為12-27h,妊娠期為278-289d;產後發情時間為60-90d;難產率低於1%(為0.86%),雲南草地動物科學研究院昆明小哨核心群的繁殖成活率歷年在80%以上。繁殖成活率高於80%。公牛18月齡或體重在300kg以上可配種或採精。

  推廣利用情況:自2006年中試開始,在雲南、貴州、廣西、重慶、四川、廣東、海南和福建等省(自治區、直轄市)30餘家企業及緬甸、寮國等周邊國家,累計推廣種牛7580多頭,凍精500萬劑,擴繁及生產雜交牛300萬頭。

  品種評價:雲嶺牛母性極強、繁殖性能好,適應性強,適宜於山區飼養,特別是在低營養、天然牧場放牧的粗放管理條件下仍能保持很高的繁殖力,使用年限長,是雜交肉牛生產的優秀母本。從氣候條件上講,雲嶺牛推廣應用的範圍比較廣泛,溫帶到熱帶均適宜於其生長繁殖和發育,對於南方高溫高溼地區,更是首選品種之一-。

  利木贊牛

  原產地及分布:利木贊牛(Limousin)原產於法國利木贊高原。並由此而得名。原為役肉兼用牛,逐步培育成現在的專門化大型肉用品種。其群體數量70餘萬頭,在法國儀次於夏洛來牛,居第2位。

  

  外貌特徵體:軀呈圓筒形,頭短、嘴較小,額寬,母牛角細,向前彎曲,公牛角粗而較短,向兩側伸展,並略向外捲曲。胸寬、深,肋圓,背腰較短,尻平,背腰及臀部肌肉豐滿。四肢強壯,較細。全身骨骼較夏洛來牛略細。被毛為黃棕色。法國比較好的成年公牛活重為950-1200kg,母牛為600-800kg。成年公牛體高為140cm,母牛為130cm。在巴黎農業展覽會上展出的一-頭公牛活重為1520kg。初生重公犢牛為36kg,母犢牛為35kg,這種初生重小,成年體重大的相對性狀,是現代肉牛業追求的優良性狀(見彩圖)。

  生產性能:產肉性能高,眼肌面積大,肉嫩,脂肪少而瘦肉多,肉的風味好,因此,銷路廣且常常佔居高價。該品種的特點是小牛產肉性能好,為生產早熟小牛肉的主要品種。8月齡小牛就具有成年牛大理石紋狀的肌肉,肉質細嫩,沉積的脂肪少,瘦肉多(佔80%-85%)。小公牛3-4月齡活重可達140-170kg,屠宰率為67.5%。在良好的飼養條件下,哺乳期平均日增重860-1000g,公牛10月齡體重即達408kg,周歲時達480kg左右,胴體產肉率74%。成年母牛平均產奶量為1200kg,乳脂率為5%,個別母牛產奶量達4000kg,乳脂率為5.2%。

  繁殖性能:利木贊牛般在15-21月齡開始配種,2.0-2.5歲產第1胎。母牛利用年限為9歲,平均產犢6.4頭。難產率極低是利木贊牛的優點之一,無論與任何肉牛品種雜交,其犢牛初生重都比較小,般要輕6-7kg.其初產牛的順產率也較高,為雜交體系和高效生產提供了便利條件。

  推廣利用情況:利木贊牛具有體格大、體軀長、結構好、較早熟、瘦肉多、性情溫順和生長補償能力強等特點,在肉牛雜交體系中起著良好的配套作用,受到世界不少國家的關注和引人,許多國家用其改良當地牛或進行經濟雜交,美國和加拿大主要用於生產小牛肉。我國1974年首次從法國引入,因毛色接近中國黃牛廣受群眾歡迎,是用於改良本地牛的主要引入品種。改良我國地方黃牛時,雜種後代體型改善,肉用特徵明顯,生長快,18月齡體重比本地黃牛高31%,22月齡屠宰率達58%-59%,既可用於開發高檔牛肉和生產小牛肉,又能改善黃牛臀部發育差的缺點,是優秀的父本品種。

  品種評價:利木贊牛性情溫順,對環境條件適應性強,耐粗飼。早熟,生長速度快,難產率低,適宜生產小牛肉。我國用利木贊牛作為父本雜交改良本地黃牛,其雜交後代都表現出顯著的雜交優勢,飼料利用率、生長速度和屠宰性能等方面優勢明顯。

  夏洛來牛

  原產地及分布:夏洛來牛(Charolais)是現代大型肉用育成品種之一。原產於法國中部的索恩羅亞爾省夏洛來地區和涅夫勒省,原為古老的大型役用牛,18世紀開始系統選育,主要是通過本品種嚴格選育而成。該品種佔法國牛隻總頭數的15%,或佔肉用牛總頭數的37.8%。已輸出到世界五大洲66個國家和地區,現不少進口國建有自己的夏洛來牛育種基地,從而推動了該牛種的進一步提高。

  

  外貌特徵體:格大,體質結實,全身肌肉非常豐滿,尤其是後腿肌肉圓厚,並向後突出,形成「雙肌」特徵。頭中等大,顏面部寬,嘴寬而方。角圓、長,向兩側並向前伸展,角為蠟黃色。頸粗、短,胸深,肋圓,背部肌肉厚。體軀呈圓筒狀,四肢正直,體為蠟黃色。公牛常見有雙髻甲和背凹者。被毛細長,毛色為白色。成年公牛體重為1100-1200kg,體高、體長和胸圍分別為142cm、180em和244cm;成年母牛活重700-800kg,體高、體長和胸圍分別為132cm、165cm和203cm。

  生產性能:夏洛來牛在生產性能上表現出的最顯著特點是生長速度快,眼肌面積大,瘦肉產量高。在良好的飼養條件下,平均日增重6月齡公犢牛為1296g,母犢牛為1062g;8月齡相應為1175g和946g。屠宰率一-般為60%-70%,眼肌面積為82.90cm2,胴體瘦肉率為80%-85%。夏洛來母牛平均產奶量為1700-1800kg,個別母牛超過2500kg,乳脂率為4.0%-4.7%。

  繁殖性能:夏洛來母牛初次發情在396日齡,初次配種年齡在17-20月齡。法國多採用小群自然交配,公母牛配種比例為1:(10-30)。缺點是難產率高(平均為13.7%),因此在原產地將配種時間推遲到27月齡,要求配種時母牛體重達500kg,約在3歲時產犢。

  推廣利用情況:目前夏洛來牛在中國比較受歡迎,其雜交改良牛超過百萬頭,僅次於西門塔爾牛。在黑龍江、遼寧、山西、河北、新疆等省(自治區)用夏洛來牛同當地黃牛雜交,雜種牛體格明顯加大,增長速度加快,雜種優勢明顯。在粗放的飼養管理條件下,以當地牛為母本,夏雜一代公牛1.5歲屠宰時即可獲得胴體重300kg的效果,很容易達到目前國內平均水平;當選配的母牛是其他品種的改良牛時,尤其是西門塔爾改良母牛,則效果更明顯。由於夏洛來牛晚熟,繁殖性能低,難產率高,不宜作小型黃牛的第-一代父本,應選擇與體型較大的經產母牛雜交,在肉牛經濟雜交中適宜作「終端」公牛。

  品種評價:夏洛來牛是在放牧條件下培育的,因此適應放牧飼養,耐寒和耐粗飼,對環境條件的適應性強,早期生長發育快,產肉性能高,胴體瘦肉多和眼肌面積大,在改良我國黃牛生長速度和體型等方面具有較大優勢,但要注意難產率高的現象,在目前國內肉牛生產情況下,應該科學的利用這--引進品種。

  皮埃蒙特牛

  原產地及分布:皮埃蒙特牛(Piedmontese)原產於義大利北部的皮埃蒙特地區,是義大利的大型肉用牛品種。其培育歷史悠久,原為役用牛,經長期選育成為生產性能優良的專門化肉牛品種。由於其具有「雙肌」基因,是目前國際公認的終端父本,已被世界20多個國家引進,用於雜交改良。

  

  外貌特徵:體格大,體質結實,背腰較長而寬,全身肌肉很豐滿,體軀呈圓簡狀。管圍很細,皮薄。角中等大小,角向兩側平出稍前彎,角尖黑色。毛色為白暈色或淺灰色,公牛性成熟時,眼圈、頸及肩部、四肢下部為黑色。母牛全白,有的個體眼圈為淺灰色,耳郭為黑色。犢牛出生至斷乳階段毛色為乳黃色,4-6月齡胎毛褪去後,呈成年牛的毛色。各齡公、母牛的鼻鏡部、蹄及尾帚均呈黑色。成年公牛活重不低於1100kg,母牛平均為650-800kg。公、母牛平均體高分別為143cm和130cm;體斜長分別為178cm和159cm;胸圍分別為227cm和187cm。平均初生重公犢牛為41.3kg.母犢牛為38.7kg。因有的犢牛初生重大,出生死亡率達4%,產活率95%,流產率1%(見彩圖)。

  生產性能:皮埃蒙特牛以屠宰率高、淨肉率高、眼肌面積大、肉質鮮嫩而著名。由於選育注重肌肉發達程度和皮薄骨細,該品種胴體含骨量較小,脂肪低,屠宰率及瘦肉率高,膽固醇含量低於其他牛肉,特別適合國際肉牛市場的需要。其純種屠宰結果:胴體重329.6kg,屠宰率68.23%,胴體瘦肉率84.13%,含骨率13.6%,脂肪僅佔1.5%,眼肌面積為121.8cm2。公牛屠宰適期為550-600kg活重,--般在14-15月齡即可達到此值。母牛14-15月齡體重可達400-450kg。

  繁殖性能:皮埃蒙特牛妊娠期為289-291d,有一-定的雙胎率,母牛年平均產奶量為3500kg,乳脂率4.17%,產奶量高於夏洛來牛及利木贊牛,即皮埃蒙特母牛在哺育犢牛方面優勢顯著。與中國黃牛雜交所生雜種母牛因產奶量高,在三元雜交中再作母系有利於犢牛培育。經產母牛無難產問題。

  推廣利用情況:我國1987年開始從義大利引進皮埃蒙特牛的凍精及胚胎。在山東省高密市、河南省南陽市及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等地設有胚胎中心,不斷擴繁種群,可以提供凍精和胚胎,已推廣到我國的主要牛肉產區,對我國的肉牛生產起到了一定作用。與南陽牛雜交,雜種公牛在適度育肥下,18月齡活重達496kg,雜交後代眼肌面積達114cm2。皮埃蒙特牛與西門塔爾牛和本地牛的三元雜交組合的後代,在生長速度和肉用體型上都有父本的特徵。其級進雜交的後代已與皮埃蒙特牛純種體型十分接近。

  品種評價:皮埃蒙特牛作為肉用牛種有較高的泌乳能力,改良黃牛其母性後代的泌乳能力有所提高。在組織三元雜交的改良體系時,以皮埃蒙特牛改良母牛作母本,對下一輪的肉用雜交十分有利。皮埃蒙特牛能夠適應多種環境,可在海拔1500-2000m的山坡牧場放牧,也可以在夏季比較炎熱的地區舍飼餵養。性情溫順,具有雙肌基因,是目前肉牛雜交的理想終端父本。

  總結

  隨著全球經濟的發展和牛產品市場的一體化以及動物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國內外相互引進牛品種(活體及冷凍精液、胚胎)的工作將更加頻繁。

  國內外發展養生生產、提高牛產品質量及經濟效益的許多實踐證明,必須高效利用世界上優秀的牛種資源,即引進國外良種雜交改良當地牛(利用雜交優勢)、培育新品種(或類群),才能提高生產性能,生產出優質的牛奶、牛肉等產品。

  但在引人國外良種時,要做好兩方面工作:一是要繼續選留好中國原有的地方良種,作為雜交改良的主要對象;二是要做好引人品種的純繁工作,選育出合乎中國國情的外來種群,作為優良基因的來源。

  這就要求我們首先了解牛種的分類及世界牛品種的特性,才能科學地進行牛品種選擇、培育、繁殖、生產及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並為制定品種的區域規劃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陳幼春,現代肉牛生產[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9.

  [2]程德軍,等,肉牛科學養殖技術[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4.

相關焦點

  • 牛的品種和生產性能介紹
    大家對牛這種家畜一定很熟悉,牛肉已經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蛋白質來源,目前國內的養殖人數很多養殖的品種也都不一樣,還有很多人也想加入養殖的行業中來不過因為不了解牛的品種和性能所以都停留在原點觀望。今天小編就帶大家去了解一下吧。
  • 牛品種大全,這些品種你都見過嗎?
    安格斯牛 安格斯牛的特徵是黑色無角肉用牛。起源於蘇格蘭東北部的阿佰丁,金卡和安格斯郡,是英國古老的肉用品種之一。安格斯牛隻是一個品種。即使美國的安格斯牛,也是從歐洲體系帶過去的,雖然全世界各個地方都可以養安格斯牛,但是根據自然環境,養殖模式,其直接影響牛肉品質,不可否認,到目前為止,美國的安格斯牛的品質是最受歡迎的。
  • 牛品種介紹:蒙古牛
    蒙古牛(公、黃色)    蒙古牛是中國三北地區分布最廣的地方品種,原產於蒙古高地,在東部以烏珠穆沁牛最著名,西部以安西牛比較重要
  • 養牛也要看品種,牛的品種你知道哪些?
    安格斯牛,安格斯牛的特徵是黑色無角肉用牛。起源於蘇格蘭東北部的阿佰丁,金卡和安格斯郡,是英國古老的肉用品種之一。美國的安格斯牛的品質是最受歡迎的,安格斯牛的品質相當出色,油花分布均勻,瘦肉和油脂巧妙地相互交織,使得肉質十分細膩,鮮嫩多汁。西門塔爾牛,西門塔爾牛原產於瑞士阿爾卑斯山區,並不是純種肉用牛,而是乳肉兼用品種。比利時藍牛肌肉感爆棚!
  • 肉牛的品種有哪些,著名肉牛品種
    發展養殖肉牛業,可以有效地將大量粗飼料、農作物秸稈和食品加工副食品轉化為高品質的動物性食品,尤其是動物性蛋白。肉牛是反芻動物,食量較大,每天的糞便排洩也比其它的家畜多,故年產氮、磷、鉀也相應的多。大力發展肉牛養殖業,對農副產品進行「過腹還田」,這對減少環境的汙染,促進生態農業持續發展,高效利用農業資源,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常見的肉牛品種有以下幾種: 牛品種大全!
  • 全球著名的牛種有哪些,你了解嗎?
    日本和牛首先日本牛肉以和牛種類聞名於世,是當今世界公認的品質最優秀的良種肉牛,其肉大理石花紋明顯,又稱「雪花肉」。和牛的養殖生產主要分布在日本與澳大利亞。雖然因為日本國內狂牛症的原因,但是考慮到日本和牛在世界牛肉中的地位,今天在這裡仍要為大家介紹一二,大家以了解為主。如有機會去日本,不妨品嘗一下。日本有三大和牛分別是松坂牛,神戶牛,近江牛。
  • 「中國黃牛」牛起來——我國肉牛品種40年保育發展記
    為了讓黃牛多產肉、快產肉,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我國大批進口外國牛種,期待快速改良我國本土黃牛生產性狀。但由於缺乏長遠的規劃和科學的管理,從國外引種雜交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黃牛的退化。同時,我們建立遺傳評估系統、數據收集系統和性能測定站,完善肉牛品種的基礎資料庫,實現技術共享,推進聯合育種。」李俊雅說。除了平涼基地,近三年來,中國農科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組織了兩次全國種公牛拍賣會,成立肉用西門塔爾牛育種聯合會和育種公司,加速了我國肉用「華西牛」的培育進程,一步一個腳印地為我國肉牛品種改良努力著。
  • 世界上最主要的的牛種你認識嗎?
    大家肯定看過各式各樣的牛,比如大黃牛,奶牛,水牛、鬥牛、犛牛......但是你知道世界是最主要的牛種是哪些嗎?都叫些啥名字嗎?讓小編來告訴你吧!海富特牛:海富特牛它是英國最古老的肉牛品種之一,全身橙紅色與白色相間,屠宰以後的淨肉率可是達到了
  • 世界上最好的牛,太牛X了!
    在漫長的歷史中,牛在人們的生活中一直佔據著極其重要的地位。牛是六畜之首,在古代的農耕文明中,因勤勞苦幹、腳踏實地得到人們的讚揚。而在現代,牛肉更是因滋味鮮美、營養豐富受到人們的歡迎。今天帶大家看一看全世界都有哪些牛品種。安格斯牛的特徵是黑色無角肉用牛。起源於蘇格蘭東北部的阿佰丁,金卡和安格斯郡,是英國古老的肉用品種之一。
  • 一山和牛:什麼是和牛?和牛的種類有哪些?
    日本和牛,是當今世界公認品質最優秀的良種肉牛,其肉大理石花紋明顯,又稱「雪花肉」。許多人用「霜降」一詞,來形象形容這種在牛肉肌理之間網狀的細小脂肪。因而和牛肉也是當今世界上最貴的牛肉,其以肉質鮮嫩、營養豐富、適口性好馳名於世。由於日本和牛的肉多汁細嫩、風味獨特,肌肉脂肪中飽和脂肪酸含量很低、營養價值極高,因而在日本被視為「國寶」,在歐洲市場也極其昂貴。
  • 我是新手,想養牛,養什麼品種牛比較好?
    該區域具有豐富的飼料資源,飼料原料價格低,肉牛生產效率較高,平均胴體重高於其他地區。該區域內的養殖戶,建議使用西門塔爾牛、安格斯牛、夏洛來牛、利木贊牛以及黑毛和牛等品種的改良牛。該區域內的地方品種,如延邊牛、蒙古牛、三河牛和草原紅牛等,具有繁殖性能好、耐寒耐粗飼料等特點,也可考慮選擇使用。 4.西部區域。
  • 各種牛的品種簡介
    牛按經濟用途一般可分為乳用牛、肉用牛、肉乳兼用牛和役用牛。其共同點為牙齒32枚,其中門齒 8枚,上下臼齒24枚,無犬齒。上顎無門齒,只有齒墊。胃分瘤胃、網胃、瓣胃和皺胃等4室,以瘤胃最大。反芻。蹄分兩半。鼻鏡光滑溼潤,如出現乾燥,即為患病的徵兆。
  • 我國目前養殖的優良肉鴨品種有哪些?
    (1)北京鴨我國目前飼養的優良肉鴨品種主要有北京鴨和瘤頭鴨。北京鴨是世界著名的肉鴨品種,原產於北京市及周遍郊區。現在全國各地飼養的體形類似於北京鴨的大體形白羽肉鴨均是北京鴨的後代。我國的北京鴨在鴉片戰爭期間(1873年)被掠入美國,隨後被引入歐洲各國和日本。
  • 西門塔爾和土黃牛的差別在於品種,通過改良的牛優勢很多!
    很多地方都是以養本地土牛為主,這種牛隻種類長勢慢,出欄時間長,至少需要2-3年才能出欄,但2-3年的生長時間,本地土黃牛體重也不會超過一千斤,而且市場的屠宰率不高,也就能售價一萬多。而通過改良過的西門塔爾牛,收益是很高的,但可能對於不會養牛或擔心養牛有風險的人來說,想實現養牛快速賺錢是有些困難的。為什麼實力如此懸殊?主要就是因為品種改良差異。在北方吉林地區,早在1983年就開始了本地母牛和西門塔爾牛進行改良,將近40年的進階改良,到現在基本達到三代四代的西門塔爾改良牛,通過改良的牛,生長速度快耐粗飼,體型大適應能力強,溫順也好管理。
  • MEMS陀螺儀的簡要介紹(性能參數和使用)
    MEMS陀螺儀的簡要介紹(性能參數和使用) 工程師3 發表於 2018-05-08 16:25:00 MEMS傳感器市場浪潮可以從最早的汽車電子到近些年來的消費電子
  • 肉牛品種哪個好 世界十大著名肉牛排名
    肉牛是指以生產牛肉為主的牛,這種牛產肉性能好,肉質口感佳,豐富了人們的餐桌,滿足了人們的味蕾。我國雖然是肉牛生產大國,但肉牛的出肉量確實非常低的,雖然造成這一差距的原因有許多,但肉牛品種絕對算是關鍵因素。那麼肉牛品種哪個好呢?益速寶為大家帶來了世界十大著名肉牛排名,一起來看看。
  • 對於日本和牛你了解嗎?一起學習,這五個品種的由來
    全世界畜牧牛品種有200多種,主要分為奶牛、肉牛、耕牛及肉奶牛四類。其中奶牛和內生的數量佔較大比重,除了日本享譽全球的黑毛和種牛,還有其他四種品類。日本主要牛種日本特有的肉牛品種有黑毛和種、日本短角種、褐毛和種及無角和種,只有這四個品種之間雜交出的肉牛才能被稱為「和牛」。
  • 利木贊牛-利木贊牛價格=利木贊牛養殖基地
    利木贊牛原產於法國中部的利木贊高原,並因此得名。在法國,其主要分布在中部和南部的廣大地區,數量僅次於夏洛來牛,育成後於20世紀70年代初,輸入歐美各國,現在世界上許多國家都有該牛分布,屬於專門化的大型肉牛品種。
  • 家兔的養殖,幾種常見的家兔品種
    在中國本兔中,除白兔外,亦有土黃、麻黑、黑色和灰色等,但以白色者居多。中國白兔歷來主要供肉用,故亦稱中國菜兔。中國白兔是我國勞動人民長期培育和飼養的一個古老的地方品種。我國各地均有飼養,但以四川等省區飼養較多。1.體型外貌:中國白兔體型偏小,但全身各部結構緊湊而勻稱,頭型清秀,嘴端較尖,耳短小而直立,被毛潔白而緊密,眼睛紅色。2.生產性能:成兔體重2.0-2.5kg,體長35~40cm。
  • 科學網—聯合育種,讓肉牛「牛」起來
    《中國科學報》注意到,今年的種公牛拍賣會上,競拍者紛紛關注GCBI這一專業性很強的指標,即「中國肉牛基因組選擇指數」。 目前基因組選擇已成為動物遺傳育種領域的研究熱點。這一評估指標的普及透露出中國肉牛育種界聯合創新的風向。 用科學指標判定種公牛質量 拍賣會上,《中國科學報》發現了一位熟悉的競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