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網青島6月29日訊 (記者 趙曉)於永浩是萊西市店埠鎮東莊頭村黨委書記。從1990年開始任東莊頭村書記一直幹到現在。在他的帶領下,東莊頭村建起了全國規模最大的村級蔬菜批發市場,經過多年的發展,現在市場年交易額已經突破百億。而富裕起來的村集體也將更多的資金投入到保障和改善村民的生活當中,村裡的學校、廣場和老年公寓等設施陸續建設起來。
建起全國規模最大村級批發市場 年交易額過百億
東莊頭村歷來有種菜的習慣,早些年種了菜,要麼是天不亮就起來,推著獨輪車、帶點乾糧去城裡的集市上佔位置;要麼騎著自行車走村串巷去吆喝著賣。佔勞力不說,還得繳費,菜也賣不上價。於永浩想,要解決賣菜難,就得建市場。壽光、蒼山、城陽這些配發市場,在當時就很有名氣,於永浩和其他村幹部就多次去學習,還專門請了青島魯建規劃設計研究院的專家來現場指導。1992年5月份,一個佔地僅有5畝的東莊頭蔬菜批發市場終於建起來了。市場建起來得有人來買賣才行,於永浩就跟村委班子的夥計們商量,分片區挨村到村委廣播裡廣播、宣傳,凡是到我們東莊頭市場買賣的一律免費。那時候,交通工具就是自行車,大冬天頂風騎著自行車跑村莊聯繫真是不容易,可是尋思尋思群眾種的菜爛在地裡的場面,為了把市場搞活,再大的風咱也得頂下去。
市場流通起來不長時間,問題又來了,一幫小混混開始走進市場強買、強賣,欺負外地人,嚇得有些外地人不敢來買賣。村裡組織了由村兩委成員、退伍軍人組成的治安巡邏隊,由於永浩帶隊天天到市場巡邏。因為市場上的蔬菜買賣從半夜就開始交易了,我們就分批從晚上12點開始在市場巡邏,維護治安,看到欺行霸市的我們就當場制服並扭送到當地派出所。經過一階段的整治,明的欺行霸市現象銷聲匿跡了,小混混們開始搞起了暗的欺行霸市,要麼在村口攔截客戶,要麼在高速路口攔截客戶。小混混變手段,於永浩他們也變整治方法。我們分小組在村口和高速路口蹲守,夏天、秋天好說,最遭罪的是冬天和初春季節,為了行動方便,於永浩他們不敢穿的太多,感冒了,白天掛吊瓶,晚上接著蹲守,將客戶迎進來,再護送出去。一段時間後,連暗的欺行霸市現象也銷聲匿跡。
從1995年開始,市場日益形成規模,市場也由原先的免費交易開始正規的收費,集體增收逐年增加,從剛開始的幾十萬元,到現在年收入400多萬元。同時,根據需要市場也不斷擴大規模,市場從開始時的5畝地到15畝地,到30畝、60畝一直到發展到現在的480畝。經過近20年的滾動發展,市場年交易量達到15億公斤,交易額達到15.6億元,成為全國最大的村級蔬菜產地批發市場。為了升級改造現有的市場,今年我們鎮裡通過招商引資,引進總投資約33億元的大型國際農產品交易市場,佔地總面積約3500畝,建成後將成為膠東半島第一大農產品物流中心,農產品年交易額可達100億元以上。
市場的發展,在帶動了農民種菜增收的同時,也帶動了其他產業的發展:村莊通過招商引資,建起了佔地400多畝的東莊頭食品工業園,引進了魯林和納新兩個大規模的食品加工企業和20多個與市場蔬菜運輸需要相配套的大型冷風庫,吸納勞動力6000多人;以市場為軸心,物流、裝卸、包裝、餐飲、維修、加油、商貿等服務業風生水起,個體私營業戶達到430多家,市場吸納勞動力達3000多人。
村集體收入改善村民生活 舊辦公室用了30多年
東莊頭村委辦公室是1973年建的,年久失修,頂棚塌陷。因為考慮村集體有錢了,1997年,村「兩委」想建一座新辦公大樓,可是「民主日」活動提交後,有的村民指出: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應緩建辦公大樓,建一座像樣的小學教學樓,這一提議被村民表決通過。村「兩委」根據村民提議,投資120萬元建起了一座現代化的小學教學樓。小學建成後,村「兩委」又將辦公樓提到「民主日」上研究,再次被村民否決,改為整修村內主街道。兩次被否決提議,是群眾給幹部上的生動一課。我們村「兩委」深刻認識到,只有想村民所想,辦村民想辦,為村民謀利益,才能得到群眾的擁護和支持。在以後的「民主日」裡,村「兩委」再也沒有提辦公樓的事,相反,先後提出建老年公寓、人民紀念堂、秸稈氣化站、幼兒園、休閒廣場等建議都得到村民一致通過。現在,我們村裡從幼兒園、小學教學樓、老年公寓樓、村莊公墓以及村莊路燈、休閒廣場等都由村集體投資高標準建設,村集體每年免費為村民供應液化氣,村民從生、老、病、死以及休閒娛樂我們村委都想的非常周到。直到去年統一建設社區服務中心,我們才搬進了新的辦公室。
東莊頭村在黑龍江省虎林市租了5000畝土地,由於條件差,主要是村幹部前去管理。有的村民擔心幹部會藉機亂花錢,找到了於永浩。於永浩當時的第一個念頭就是:村民質疑我是他的正當權利,他要主動解釋。第二天,我在村財務公開欄中公布了村幹部每人每月才200多元生活費。後來,那位質疑我的村民提了瓶酒給我道歉,我說:「你質疑是應該的,不質疑才是權利的放棄。」
投資33億元,佔地3500畝的新市場清障問題十分棘手,在東莊頭村,村民一個佔地1畝的大棚年收入3萬多元,補償標準每畝僅僅1000元,與農民的收入相差30倍,村幹部們從未動過粗,村裡670畝的清障任務我們20天就全部完成。什麼辦法?除了我們黨員幹部帶頭,細緻做工作,群眾知道咱幹部是跟他們一條心。很多群眾說:「永浩,你們這幫幹部都是為全村老少爺們著想,俺們心裡就是再怎麼不願意,再怎麼捨不得,衝著你們這幫幹部,俺們也不能影響未來整個全村甚至全鎮老少爺們的利益。」
村裡的於永夏老人,今年八十五、六了,屬孤寡老人,現在住在村裡的老年公寓裡,他以前在27軍當過兵,參加過濟南戰役、渡江戰役和抗美援朝,由於文革時期一些歷史原因,他當兵的信息一無所有,因為上世紀80年代上級有政策,像於永夏老人這樣的當兵經歷,每年可以領到7000多元的補貼。每年7000多元,這不僅僅是國家的溫暖政策,更是一種認可,再說,每年7000多元對於一個農村老人可是天大的事情,不能因為沒有信息而讓他感受不到黨的溫暖。因為他的事,除了電話多方聯繫,於永浩連北京、上海、濟南都跑了好幾趟,有些當初部隊的番號都已經撤了,我只能根據老人的描述找現在自己在北京等地的老戰友幫忙,老戰友笑我:「老於,你可不夠意思,這麼多年了就通個電話,多虧了有村裡的事,要不你能親自來北京看我?」經過半年多時間的多方面查找,老人的當兵信息終於如願查到並轉回地方,老人也如願享受到了上級的補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