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會物理學》自信地宣布,統計學可理解一切社會現象。
作者:西閃(騰訊·大家專欄作者,書評人)
當奧古斯都·孔德(A.Comte)準備用「社會物理學」來命名他的新科學時卻發現,這一概念已經有人用了。不得已,他只好改用了一個不大準確的詞彙——「社會學」。因為在他的心目中,失去了「物理」這一定語,社會學很可能會忘掉它的根本——實證的精神。
有趣的是,「搶走」孔德心儀之概念的,恰是最符合所謂實證精神的人。這就是統計學家阿道夫·凱特勒(A. Quetelet)。作為拉普拉斯的學生,凱特勒是第一個將概率論與統計學結合起來的人。而這一結合,意味著統計學在現代意義上的新生。因此,在統計學的發展史上,凱特勒的重要性絕不亞於後來公認的現代統計學之父K·皮爾遜。而他將統計學引入社會研究的創舉,則奠定了他在社會學發展史上的地位。科學哲學家伊恩·哈金(I. Hacking)認為,凱特勒的統計學既影響過進化論,又催生了統計物理學,不愧為19世紀「統計學運動的發電廠」。
1835年,凱特勒出版了代表作《論人類及其能力之發展,或社會物理學》,簡稱為《社會物理學》。他在這本書中提出,任何社會現象,其背後都隱藏著固有的物理規律。而這類規律,人們完全可以通過統計學,用量化計算的方式來揭示。他自信地宣布,統計學就是社會這一身體的解剖——事實上也的確如此。凡在凱特勒目力所及的範圍內,無論道德、法律、政治、經濟……社會領域的諸多方面,他都將其置於統計學的觀照之下。
《論人類及其能力之發展,或社會物理學》
凱特勒尤其熱衷他所謂的「高斯-拉普拉斯綜合」,也就是正態分布的運用。在今天社會學的教材中,這一概率分布常常以鐘形曲線的面目出現。作為比利時中央統計委員會的終身主席,凱特勒不僅將正態分布運用於人口統計,還用於犯罪統計、自殺統計、婚姻統計、疾病統計等各個方面。有人甚至因此把正態分布「把持」社會統計的思潮稱為「凱特勒主義」。
正是基於全方位的社會統計,凱特勒在《社會物理學》裡創造了一個叫「平均人」(average man,也譯為「普通人」)的概念,來解釋複雜多變的社會現實。在他看來,一群人的特性,無論是生理的、心理的、道德的還是文化的,只要經由大量的數據統計,都會呈現出圍繞某個平均值上下波動的概率分布。他說:「在我們對於多數人進行觀察的時候,人的意志就平均化起來,並且不留任何顯著的痕跡。所有部分意志的作用,和純粹受偶然原因所制約的各種現象一樣,它們即被中和或抵消了。」因此一個統計學家,或者說社會學家,要研究社會上種種偏離「平均人」的差異性,找出其中的原因。他進一步推斷說,假如一個社會上所有的人偏離「平均人」的程度越小,這個社會的矛盾肯定越緩和。所以,如何減少每一個人與「平均人」的偏差,從而降低他的社會危害性,應該成為社會學的研究方向。
必須強調的是,凱特勒認為他所說的「平均人」,不是一個空泛的抽象值,不能簡單地做字面上的理解。並不存在結過1.6次婚的男人,也沒有生出2.3個孩子的女人。凱特勒把「平均人」看作物體的重心,看不見摸不著,卻是恆定不變的「實在」。
然而問題在於,相對於社會的這一「實在」,有著豐富細節的眾多個體反倒成了「表象」。就像凱特勒自認為的那樣,致力於發現統計學規律的社會學,只須抓住「平均人」的特徵,就能夠抓住人類歷史與社會的結構特徵。他表示:「不應當注意個別的人,而應當把個別的人當作群體的一部分來考察。只有把人的個性去掉之後,我們才能把存在於人們中間的所有偶然的東西摒棄殆盡。這樣,那種對於大量現象僅起極小作用的或完全不起作用的個別特殊性,就自然會平均化起來,從而我們就能把握住綜合的結果。」從他的這句話裡可以看到,社會學甫一誕生,就註定要像統計學一樣,在服從於規律的謙遜與統攝一切事實的狂傲中反覆煎熬。
在這一內在衝突中,早期的社會學既保守,又偏激。它鍾愛秩序,卻又渴望進步,力圖用統計學來證明任何它希望證明的東西。這種矛盾的痕跡,從凱特勒的直接傳人涂爾幹(E.Durkheim)一直延續到一個世紀之後的帕森斯(T.Parsons)。它導致社會學喊著走向物理學的口號,腳步卻朝向管理學。更嚴重的是,它在統計學思維的浸淫下,也成了國家權力進行社會控制的潛在工具。其標誌事件就是1896年在《美國社會學雜誌》上出現的第一篇有關社會控制的文章,題目就叫《社會控制》。
不可否認,在發展的過程中,統計學逐漸建立了自身的學術獨立性。然而就像「平均人」所啟示的那樣,統計學思維決非工具理性那麼簡單。它的觸鬚已經深入社會實踐的各個領域,從經濟到歷史,從政治操作到交通管理。它悄悄地改變著我們對於自身的理解,甚至成為我們自身的一部分。而通常與知識密不可分的權力,看到了其中的價值與空間,一直在藉此違背乃至扭曲我們的意志。就像歷史學家E.H.卡爾說的那樣,權力可以通過利用知識,來「說服現代人為未來人做出犧牲」。權力也可以利用統計學,通過壓制一部分人來維護另一部分人。
布萊洛克(H.M. Blalock, Jr.)是一位當代的統計學家,他清楚地看到了這一歷史景象。因此他提醒我們,要批判地看待知識,包括統計學。他說:「統計學最好先說明自己不是什麼。」(《社會統計學》)首先,統計學不能成為這樣一種方法:用它來證明你想要證明的任何一個觀點。統計學的確是基於數學理論建立起來的,但是一旦要將其運用到現實中,就必須通過假設,以及與假設相關的現實判斷。而所謂的假設與判斷,則根據應用領域的不同,分別受到哲學、目的、傳統以及數據的意義等等因素的影響。所以,檢視這些因素,以防止統計學的濫用,是運用這一學問的首要原則。
在我看來,這也是統計學帶給所有人類知識的啟示。
——————
本文系騰訊·大家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關注騰訊·大家微信ipress,每日閱讀精選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