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突然死亡主要病因分析,太全了!
【公眾號】豬病百科2019-02-25 16:35:40
閱讀(1227)
豬突然死亡的病例很多,病因也不相同。發生時豬的體重大小、病程早晚也不盡相同。引起豬突然死亡的主要病因有仔豬白
豬突然死亡的病例很多,病因也不相同。發生時豬的體重大小、病程早晚也不盡相同。
引起豬突然死亡的主要病因有仔豬白肌病、哺乳仔豬的口蹄疫、急性黃麴黴中毒、仔豬水腫病、豬痢疾發病初期、急性仔豬黃痢、急性豬丹毒、腸出血綜合症和應激綜合症等。
1.主要發生在仔豬的突然死亡疾病
1)豬痢疾:
仔豬49~84日齡,四季發生,先急性爆發,後為慢性,不易清除。流行初期,未顯症狀突然死亡。
多數不同程度腹瀉,先拉軟便,漸為黃色稀糞,內混粘液或血。主要是結、盲腸黏膜腫脹、充血和出血,腸腔充滿粘液,有麩皮樣偽膜。顯微鏡檢查腸黏膜塗片有大量密螺旋體。痢菌淨口服和注射非常有效。
2)急性仔豬黃痢:
以1~3日齡最為多見,最急性的仔豬於生後數小時看不到症狀突然死亡。發病仔豬排黃色稀糞,內含凝乳小片,順肛門流下,其周圍多不留糞跡,易被忽視。
腹瀉重時,小母豬陰戶尖端和後肢被糞液沾汙、病豬減吃或不吃奶、精神差、肛門鬆弛、排糞失禁、脫水消瘦、最後倒地昏迷死亡。
3)白肌病(肌營養不良):
白肌病多發生於20日齡左右的仔豬,患病仔豬身體健壯而突然發病。體溫正常、食慾減退、精神不振、呼吸迫促,喜臥、常突然死亡、發生白肌病的原因是硒缺乏。
4)吃奶仔豬的口蹄疫:
通常呈急性胃腸炎和心肌炎而突然死亡。
5)仔豬水腫病:
多發於斷奶前後,一年四季均可發生,多見於營養好和體壯的仔豬,突然發病死亡。有些先輕度腹瀉後便秘,有些眼瞼等水腫,或作共濟失調等神經症狀。
解剖表現主要是水腫,胃大彎、賁門部胃黏膜與肌層膠凍樣水腫,腸繫膜、皮下等也水腫。
2.其他中大豬突然疾病
1)黃麴黴中毒:
豬吃發黴飼料後5~15天出現症狀,急性病例可在運動中死亡或發病後兩天內死亡;
病豬表現精神萎頓,食慾降低或不吃食,後軀軟弱、走路搖晃、黏膜黃染、體溫正常、糞便乾燥、發病後幾天內死亡,或沒有出現症狀而突然死亡。
2)急性型豬丹毒:
呈敗血症症狀。流行初期,個別健壯豬未表現任何症狀突然死亡,多數病豬則表現減食、或有嘔吐、寒戰、體溫突然升高達42℃以上、常躺臥不願走動、大便幹。
有的後期腹瀉;皮膚上出現形狀和大小不一的紅斑指壓時退色,若小豬得丹毒病時,常有抽搐神經症狀。
3)腸出血綜合症:
指豬腸道大量出血所致的突然死亡症候群。
發病多見於無特異病原(SPF)的豬群和瘦肉型種豬群,可發生於斷奶後所有年齡的豬,但以青年後備母豬,6~9月齡的公豬和斷奶後4~8周齡的豬發病率較高。
呈暴發性發病,散發,病程一般很短。應激因素是本病的誘因,尤以個別散發的6~9月齡的公豬及肥豬突然應激死亡,剖檢時發現小腸出血等證實。
臨床上主要表現突然死亡,死豬和同群中病豬則多呈現皮膚蒼白,排洩鬆軟的帶有血液的糞便或帶有纖維蛋白管型糞便,其它方面正常。
生長期間多發育不良,周期性排出帶血糞便。剖檢可見小腸內有大量血液,出血通常從迴腸擴展到整個小腸與大腸,找不到明顯的出血點。
慢性病例,由於繼發細菌感染,可發展為壞死性腸炎。防治方法對伴有增生性腸病和黏膜彎桿菌的感染,飼料中加泰樂菌素200毫克/公斤或配合使用青黴素100毫克/公斤,加以控制。對急性病例使用抗組織胺藥、皮質類固醇、維生素配合聯用,曾獲得成功。
4)猝死性應激症候群:主要是受到強烈應激原的刺激時,並無任何臨床病徵而突然死亡。
如配種時公豬過度興奮而猝死;追趕時豬過於驚恐,或運輸時過度擁擠等,都可能由於神經過於緊張,"交感-腎上腺"系統受到劇烈刺激時活動過強,引起休克或循環虛脫,造成猝然死亡。
防治方法:
應根據應激原及應激症候群的性質選用具體的防治措施:A清除應激原,改進飼養管理如豬舍要通風良好,防止溼熱擁擠、忽冷忽熱、噪音和騷擾。
出欄前12~24小時內不飼餵或減飼,飲用口服補液鹽水;注意車船運輸或陸路驅逐,避免過分刺激;或在出欄運輸前,對就激敏感的豬,應用抗應激素、抗應激添加劑或用氯丙嗪等鎮靜劑以防止發生應激現象。對熱應激中暑病豬,用涼水澆頭,冷水灌腸。
注意選育繁殖工作,對膽小、神經質,難於管理、容易驚恐、皮膚易起紅斑、體溫升高、外觀豐滿的豬,多為應激敏感型,最好不要選作種用。
豬肺疫最急性型:
多見於流行初期,常突然死亡。咽喉紅、腫、熱、痛,急性炎症,嚴重者局部腫脹可擴展到耳根及頸部。
呼吸極度困難,口鼻流血樣泡沫,多經1-2天窒息而死。病程稍長者,表現高熱達41-42℃,結膜充血、發紺。
耳根、頸部、腹側及下腹部皮膚發生紅斑,指壓不全褪色。
豬鏈球菌病最急性(敗血型):
發病急、病程短,常無任何症狀突然死亡。或突然減食或飲食廢絕,體溫升高達41-43℃,全身發紅,突然倒地,呼吸迫促,多在24小時內陣發痙攣死亡。(資料來源:網際網路)
看完後請您分享到朋友圈,讓更多人受益!
免責聲明:本微信平臺圖文信息來自網際網路收集,主要供大家學習、交流使用,版權歸原作者,我們深表感謝!如有侵權,敬請告知,我們會儘快刪除並致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