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行我show!中國醫院管理案例評選,醫院卓越管理實踐大秀場。
點擊查看「50年後,中國甚至是全世界男人會不會都患上無精子症,男人會不會被毀滅?」9月7日—9月8日,第三屆婦幼健康研究會生育調控學專委會年會在京召開,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計生研究所原所長熊承良對日漸減弱的男性生育力問題直言不諱。
連續兩天的會議,重點圍繞生育力保護、優生優育、避孕節育、輔助生育等熱點話題展開探討,闡釋新形勢下如何「保護生育力、共赴新使命」。
人工流產成罪魁禍首
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2017年全國出生人口為1723萬人,比2016年減少63萬人。其中一孩724萬人,佔比43%,比2016年減少249萬人。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婦產科醫院教授黃麗麗指出,引起女性生育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有四:高齡、不良生活方式、不良生育行為,還有精神壓力大。
隨著生育力下降和生育年齡後延,生育力保護更具重要意義。
作為醫生,如何擔起生育力保護的責任?北京協和醫院婦產科教授劉欣燕指出,在婦產疾病治療中,醫生必須以保護生育力的理念,幫助患者做出最合適的治療決策。一些女性無法避免地需要在生育年齡接受節育避孕手術、腔鏡手術或子宮肌瘤手術,醫生應該始終關注手術操作和術後管理規範,達到保護女性生育力的目的。
其中,人工流產作為避孕失敗後的一種主要補救措施,其安全性和對婦女生殖健康所造成的潛在危害日益受到關注。由於大眾避孕意識薄弱或未能採用高效避孕方法,人流例數尤其是近期人流、重複人流數量高居不下,由此導致的不孕不育問題日益嚴重。
劉欣燕提到,人工流產手術易導致輸卵管堵塞,阻礙卵子和精子結合,引起術後不孕症的高發。尤其是在多次人流後,女性繼發性不孕的發生率明顯增多。
除此之外,天津總醫院婦產科主任顧向應提到,人工流產也成為引起宮腔粘連的主要原因。由於宮腔粘連子宮內膜受破壞,子宮容積減小,將影響女性生育力,導致不孕或反覆流產、早產。
再高超的醫術都無法彌補人工流產給生育力造成的傷害,實施高效可逆避孕措施才是破解之道。劉欣燕表示,「如今,我們更要提倡預防,把關口前移到術前,從亡羊補牢到防患於未然。」
什麼在扼殺男人的精子
女性生育力在下降,男性也面臨同樣的問題。
「10個捐精的人中只有2至3人符合標準」 熊承良指出,男性精液質量下滑的趨勢越來越嚴重。對於男性,特別是40周歲後的高齡男性的生育力保護,尤為重要。
據高齡男性精液參數的系統統計發現,高齡男性的精子參數逐年下降,包括精子濃度、精子質量、精子活力和正常形態精子數目,下降速度分別為0.3%、0.4%、0.6%和0.7%。
這組數據說明什麼問題?熊承良分析道,按照這個速度,終有一天中國男性甚至全世界男性或將全部患上無精子症,「想想還是很可怕的。」
精子質量是男性生育力評估的基石,是生育的根本,而精液檢查是分析男性生育能力的一個重要依據。在男性生育力評估中,一般通過精液常規化驗來檢測精液量、液化狀態、精子濃度、精子前向運動百分比、精子正常形態百分比和白細胞等。在會上,熊承良對比分析國內外各種數據指出,隨著時代的變化,男性精液的質量逐漸下降。
到底是什麼在扼殺男性的精子質量?不良的生活習慣是重要原因之一。熊承良舉例,「很多人習慣把手機放褲子側面口袋,這會讓睪丸受到輻射影響;電腦放雙腿間也讓精子運動能力受到不良影響。」 飲食方面,熊承良提到,儘量少吃豆制食品、芹菜,「芹菜是殺精子的。」
合理膳食、適量運動、戒菸戒酒、心理平衡,這「四大基石」是保持男性生殖健康最基本的生活習慣。
生,就要優生
全面二孩政策實施後,我國高齡孕產婦明顯增多,出生缺陷發生率也隨之增加。因此,產前診斷的重要性越來越受到重視。
「《中華人民共和國母嬰保健法實施辦法》和《產前診斷技術管理辦法》,均明確提出預產期年齡大於35歲的孕婦是產前診斷的目標人群之一。」北京協和醫院教授邊旭明指出,高齡孕婦需要進行產前診斷的觀點已深入人心。
產前診斷,即運用一些檢查方法判斷胎兒發育是否正常,是否患有家族遺傳性疾病或先天性不可治疾病。總體來說,產前診斷可以避免一些遺傳病兒和畸形兒出生,是優生的一項重要措施。
我國從1978年完成第一例產前診斷至今,產前診斷工作已走過40年曆程。在產前篩查領域不斷出現技術發展和模式更替的同時,產前診斷技術領域也發生巨大的變化。
據邊旭明介紹,產前診斷技術從細胞遺傳學領域向細胞分子遺傳學領域發生轉變,以染色體微陣列分析技術(CMA)和高通量測序技術為代表的分子遺傳學診斷技術,大踏步地進入今天的產前診斷領域,推動染色體病和基因病產前診斷能力邁上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