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清時校長:用禪定深度開發自己的意識

2020-12-08 佛教在線

朱清時

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中國綠色化學的主要倡導者和組織者、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南方科技大學創校校長、1994年獲海外華人物理學會亞洲成就獎和湯普遜紀念獎。

 

像用科學儀器可以延伸五官,藉助禪定能夠深度開發意識,使你做意識的主人。

朱清時

(2020.5.15)

像用科學儀器可以延伸五官,藉助禪定能夠深度開發意識,使你做意識的主人。

 

問:你最近寫了不少文章,既不是佛學,又不是科學。你為什麼非要把佛學往科學上靠呢?

答:因為佛學的有些智慧對於今天的人類仍然十分寶貴,我想用現代科學的語言和方法,來看佛學的知識中哪些可以被重新解讀。雖然佛學並非一定要由科學來解讀,但是它能被科學解讀那些部分,就可以藉助科學工具迅速發展。

 

問:哪些佛學智慧現在仍然寶貴呢?

答:首先,佛學的初心是找到讓人類「離苦」的方法。今天雖然物質生活豐富了,但是人們的精神痛苦更加普遍,佛學的滅苦智慧十分寶貴;第二,禪修可以改善意識,讓人活得更健康、更快樂,還能提高做事能力。雖然禪修在佛學之前就出現了,但是佛學為禪修積累了大量寶貴的知識和經驗。

 

1.  《壇經》的「呈心偈」

問:佛教稱為「空門」, 「空」幾乎是佛學的標誌。但是佛學中最難理解的正是「空」這個概念。例如慧能的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雖然意境痛快、優美,但是太難懂了!既然「無一物」,為什麼還要與菩提、明鏡、塵埃聯繫起來呢?

答:這個偈的本意是說明一切有為法皆如夢幻泡影,教人不要妄想執著。難懂是因為它隱藏著一個悖論。作家二月河曾用淺顯的話說,這個偈說的是:「什麼也沒有,明白這道理你就是佛!」這個很直白的話,讓人容易發現問題:當什麼也沒有、「徹底空」的時候,人生所認為的一切美好的東西也會消失,沒有人類的這些東西,就沒有人類能夠理解的意義,「佛」就變成一個空洞的符號。

這個問題很少人想,也難想清楚。顧城有一段講人生的話可以幫助理解這個悖論:大家都認為人生美好,都希望能永生不死,以為那樣的人生就完美了。可是只要一有這個不死,那一切人生的其他美好就會隨即消失。愛情、親情、勇敢、正義、思想、學習、智慧、創造,所有這些都是面對死才在的,或者說所有這些令人生美麗值得留戀的東西,都是人至痛恨的死帶來的。給你一個不死,取消所有它們,那麼你以為你是生是死呢?實際就是:當取消死的時候就死了。

如果把這裡說的「不死」換作「空」,就可以看出:只要空了就成佛,如同顧城說的只要不死人生就完美的了一樣,其實隱藏著悖論。

 

問:這個偈真是慧能悟道的「呈心偈」嗎?

答:其實這個偈並不一定是慧能自己說的,因為在不同時期的《壇經》各種版本中,這個偈一直在演變。我們看到這個形式的偈,在慧能離世幾百年後才出現,所以不大可能是慧能本人說的。

印順在 「中國禪宗史」中說:《壇經》有各種版本,教煌寫本是「現存各本中最古的」,特別是關於六祖事跡的記載「最為古樸」。倫敦大英博物館藏的「斯五四七五號」冊子,就是斯坦因從敦煌得到的壇經手抄本。其中慧能「呈心偈」在當時有兩首:「菩提本無樹,明鏡亦無臺。佛性常清靜,何處有塵埃?」又偈曰:「心是菩提樹,身為明鏡臺。明鏡本清靜,何處染塵埃?」

圖1

十一世紀西夏文譯的《壇經》殘本還保存這兩首的原樣。譯成漢語是:「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佛法常清靜,如何有塵埃?」和「心是菩提樹,身即如明鏡。明鏡本清淨,如何惹塵埃?」(西夏文譯本及漢譯,見北平圖書館館刊四卷第三號)。
日本京都崛川興聖寺本《壇經》,其底本是紹興二十三年(1153)蘄州刻本,而蘄州刻本的底本是天聖九年(1031)晁回第十六次看過的惠昕在乾德五年(967)改訂的兩卷十一門寫本。此本的《六祖呈心偈》已刪兩首,存一首:「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有塵埃?」其中原來的「佛法常清靜」變成了「本來無一物」,雖然語言更痛快了,但是概念上的悖論也突出了。

從敦煌寫本到惠昕本,「呈心偈」的變化如此明顯,說明這個偈演變得很快。敦煌本只有11500字,惠昕本卻有15200字,多出3700字(見《20世紀佛學經典文庫-胡適卷》,麻天祥主編,武漢大學出版社,p330),說明加進了許多東西。例如膾炙人口的慧能初見五祖的故事,敦煌本只有簡單幾句話,惠昕本卻變出了一段生動的對話(圖2)。我們現代流行的壇經來自明藏本,它又對惠昕本做了改動。下面這個對照表說明了這個情況。

圖2

問:在佛經中這樣的情況多嗎?

答:其實傳世的佛經都有這種情況。佛陀傳道只用口授與記誦方式,而且使用稱為「俗語」的多種古印度區域性語言(方言)。佛滅度後不久的「第一次結集」,由阿難和優波離分別背誦出了後來成為「經藏」和「律藏」的原初內容。此次結集所用的語言已不可考。較為肯定的只是,公元前的佛教幾乎不以梵語為傳播語言,更沒有形成這種語言文字書寫的典籍。任何翻譯都是改用另一種語言文字進行重新闡述,是一次再創作。譯者需要完整準確地理解原意,這並非易事。而且兩種語言的詞句往往不是一一對應的。因此譯後的佛典一定會多多少少差別於原典。現在流傳的佛經中,有以下四種情況:

第一, 一般認為比較接近佛陀原始教法的佛典,主要是兩大塊,一是巴利語經藏的五大部;二是梵語的《阿含經》。漢譯的四部《阿含經》是從梵語翻譯過來的;

第二,雖非佛陀本人所說,但卻是佛陀本人的教法在特殊的情境中的推論或發揮;

第三,雖非佛陀本人所說,也不屬於佛陀教法的推論或發揮,但與佛陀的教法並不衝突;

第四,不僅不是來源於佛陀本人,而且與佛陀本人的教法多多少少存在一些矛盾或衝突的。

問:應該怎樣學習佛經呢?

答:慧能的南宗後代有個著名的大師-藥山惟儼,他不要求弟子看佛經,自己卻常常看經。有一天他在看佛經,弟子問:"和尚尋常不許人看經,為什麼卻自看?"他回答:"我只圖遮眼。"弟子問是否可以學他也看經?惟儼則說:"若是汝,牛皮也須看透。"(《景德傳燈錄》卷四)意思是怕弟子看不透而阻礙修行。這說明佛經應該讀,但一定要會讀。初學的弟子應該先修行,有證悟之後再讀經。佛學應以實證為主,讀經是為了印證。

 

2.  「無我」與空性

問:既然「空」不是佛學的標誌,那麼佛學的標誌是什麼?

答:「三法印」:諸法無常、無我,人生是苦。三者相互關聯,最核心的是「無我」。

 

問:什麼是「無我」?

答:我們通常認為有一個「人」,有一個「我」,從「我」出生以來一直都存在,在我們的觀念中,認定「我」這個「人」是一直存在的,恆常不變的。這樣有「人、我、眾生」的執著,就會生起一切貪、嗔、痴的煩惱。

「無我」指在包括每一個心法與色法在內的、所有無常的現象之中,沒有永恆不變的自我。「無我」並非來自思考,而是來自直接觀察事物生滅的現象。

佛學修行的目的,就是讓你親身體驗到身心的生滅過程中,從這一剎那到下一剎那,事物的生起是自然的過程,沒有「我」做主宰。所有的名法和色法的生滅現象,都遵循自然的法則,這種生滅現象是超越人為的控制的。

在佛陀滅度後的部派佛教時期,「無我」又被具體表述為「無自性」。自性這個概念既可以理解為事物自身固有的不變的本質屬性,或者也可以理解為不變的自體,即自己的存在,其基本意義就是常一不變,天然而有,不由造作。

但是無常和沒有永恆不變的自我並不是一無所有的空。因為佛學的最高目標是「解脫」和「涅槃」,是什麼東西解脫出來,到達涅槃呢?佛陀本人沒有講,可能他覺得太明顯不過了,然而後世的人一定要說清楚是什麼?就從佛陀本人的教法中進一步推論出阿賴耶識。當然,佛學的「空」宗,特別是龍樹的「中觀」,認為阿賴耶識也是空的。

 

問:有人認為「無我」就是「空性」,對嗎?

答:在根本佛教中的「無我」或「無自性」,可以看作「空」這名詞的第一個含義,但兩者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佛學認為眾生感官所認識的「名色」是無自性的。為了幫助大家理解上述的說法,佛學用印度常見的芭蕉樹來比喻。芭蕉樹的樹幹很粗,但是中間是空心的,正好可以用來譬喻「眾生」只有一組能夠被感官觀察到的「名色」,在「名色」之中卻找不到一個自性。於是,人們開始使用「空性」這個帶有比喻性質的新詞來描述「眾生(補特伽羅)無我」。

另一方面,佛學常將能認識客觀世界的「心」譬喻為一個空房間;「根塵相對生起心」時就好比房間中被放進了東西;用正確的態度來對待客觀事物就好比東西放進來後又被及時搬走了,房間依然是空的;而用錯誤的態度來對待客觀事物就好比東西放進來後沒有全部搬走,房間裡可用的空間就會越來越小;只要放進來的東西能夠及時搬出去,不論什麼東西被暫時搬進來一下都沒關係的。這樣就把「心」比喻作「虛空」。

總之,在根本佛學中說的「空」,無論上面哪一種,都只是一個比喻,不是後來說的「一無所有」、「萬法皆空」。

 

問:佛學的「萬法皆空」很難被人理解,但是卻與現代物理學的弦論不謀而合,是嗎?

答:在二十世紀的後期,弦論的一個基本觀點就是自然界的基本單元,如電子、光子、中微子和夸克等等,看起來像粒子,實際上都是很小很小的一維弦的不同振動模式。如果把宇宙看作是由宇宙弦組成的大海,那麼基本粒子就像是水中的泡沫,它們不斷在產生,也不斷在湮滅。我們現實的物質世界,其實是宇宙弦演奏的一曲壯麗的交響樂。這的確與「萬法皆空」有些類似。

但是佛陀一再堅持強調過,佛學不關注任何關於世界的本體是「空」還是「有」這類問題。因為一旦進行這樣的討論,無論意見如何,都使佛學走向哲學化的道路,偏離了航向。

 

問:佛陀對這個問題是怎樣說的呢?

答:據《中阿含箭喻經》第十所載:佛陀遊舍衛國,在勝林給孤獨園時。有一天,鬘童子向佛陀一些問題:(一)宇宙是永恆的?(二)還是不永恆的?(三)是有限的?(四)還是無限的?(五)身與心是同一物?(六)還是身是一物,心又是一物?(七)如來死後尚繼續存在?(八)還是不再繼續存在?(九)還是既存在亦(同時)不存在?(十)還是既不存在亦(同時)不存在?等等。鬘童子說:」如果世尊為我解釋,我就繼續在世尊座下修習梵行。如果世尊不為我解釋,我就要離開僧團到別的地方去。」

佛陀認為這些問題愚蠢,作了一個比喻。有人被毒箭所傷,他的親友想找醫生把毒箭拔出來,為他療傷。然而那受箭傷的人卻說:我不願意把這箭拔出來,除非我知道是被什麼弓所射中,弓弦是什麼樣的;那一型的箭;箭羽是那一種羽毛做的;箭簇又是用什麼材料所制的。這樣還沒有找到答案,人就已經命終了。佛陀說,佛學只講「苦、苦的生起、苦的止息、和滅苦之道」,就是把箭拔出來療傷,不去講弓和箭是怎樣造出來的。後一類問題也許很有用,然而它們是科學關注的問題,與佛學無關。

但是,後世的弟子們忘記了佛陀的諄諄教導,開始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在與本體論相關、卻與修道無關的問題上,使佛學向哲學化方向發展。

 

3.  緣起與禪修

問:佛陀出家去創立佛學的初心是什麼?

答:佛陀在世的印度是一個動蕩的時代,很多小國被大國吞併,戰亂不斷人們像淺水池塘裡的魚,常處於互相傾軋帶來的痛苦之中,使人心十分恐怖和厭惡。在巴利語《執杖經》中,佛陀坦言了他舍離世俗生活的原因,並總結了當一個人獲得了解脫證悟後的狀態。在此經文中,佛陀把世間比喻為如同快速乾涸的池塘中的魚在掙扎翻轉,世間的人為了有限的資源輾轉競爭。佛陀更指出,生命的本質就是無常與苦。

「935請看人們互相爭鬥,從執杖中產生恐怖。我將按照我的感受來說明這種苦惱。936看到人們像淺水池塘裡的魚一樣亂蹦亂跳,看到他們互相傾軋,恐怖湧上我的心頭。937世界毫無價值,四方動蕩不定;我想為自己找個住處,卻找不見一處無人居住。938看到眾生互相爭鬥,我的厭惡產生。我看見一支難以看見的、射進人心的箭。939被這支箭射中的人四處亂跑,而拔去了這支箭,他就不再奔波,坐定下來。940不要陷入世上的種種束縛,看透了愛欲之後,應該自己學會涅槃。」

佛陀洞察到人們的內心被一支貪、嗔、痴之箭射進,指出人們應該拔去這支箭,不再陷入世上的種種束縛,學會涅槃。

 

問:如何拔去人們心中的這支貪、嗔、痴之箭呢?

答:巴利語三藏中記載的佛陀 「解脫道」是建立在三個基本原理之上:(1) 一切能夠被六根體驗到的諸法俱是緣起法;(2) 「十二緣起」之間存在「此有故彼有和「此滅故彼滅」的關係。(3) 「四聖諦」是「十二緣起」規律的直接推論。這三個原理的核心思想是緣起。

 

問:這三個原理容易懂。懂得它們是否就拔去了心中的這支箭呢?

答:僅靠講理在概念上懂得它們是不夠的。比如有顆蘋果,你聽說它多汁又香甜可口,形成了對它的概念認知。但是如果不去咬一口,你就無法知道蘋果的真實味道。我們應該在一切身心現象(名、色)發生的當下,按照它們原原本本、實實在在的樣子,去體驗它們,了知它們,而不存任何成見,用任何的推理、分析、反省,或者用任何哲學的角度去理解判斷。

 

問:怎樣才能得到諸法 「緣起」的如實知見呢?

答:為了得到這個如實知見,需要對客觀世界中諸法的緣起進行深入、細緻、準確的觀察,並在此基礎之上通過「實踐 → 認識 → 再實踐 → 再認識」的方法,覺知諸法都是緣起,無常無我。然而一般人的心識的專注度清晰度和敏銳度都不足,無法進行這樣的觀察。

人對世界一切的觀察,都是以「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的體驗為基礎。為了更多、更好地觀察世界,需要對六根的狀態進行改善。科學技術創造出了許多精美的觀測儀器,它們可以使人的五根在「意」的輔助之下作功能延伸。然而對「意」的改善更重要,這類改善技術不必受科技發展程度的限制,靠單純的禪修訓練即可。

禪修訓練的目的就是要提高「意」在認識特定的所緣時的專注度、清晰度、認識變化著(包括在「運動」中)的所緣時的靈敏度。「科學儀器」可以視為「眼、耳、鼻、舌、身」這五根功能的某種延拓;而「禪修」則是「意」的功能的深度開發。

 

4.  禪修如何深度開發「意」的功能?

問:為什麼要用禪修來改善意識呢?

答:我們在不用意識時,對周遭的事只能做直覺的反應。使用意識,我們能夠衡量事件的輕重緩急,並據此做出適當反應,甚至我們還能創造出虛假的信息,如做白日夢、說謊、譜寫美麗的辭章或導出科學理論。意識一方面可以使你極為能幹又有創造力,另一方面又使很多人的頭腦「心猿意馬」,無法平靜下來。這些心理噪音令你失去生活中樸素的快樂,喪失自己本然的平衡。

意識是人類的神經系統湧現出來的功能。人類的神經系統已發展得極其複雜,甚至能改變自己的意識狀態,不受基因或客觀環境的影響。人生最重要的事是學會控制自己的意識,改進它,不管外界發生什麼,都讓自己活得更快樂,工作得更有績效。

人生的最大挑戰,是做意識的主人或是終生受意識控制。

 

問:禪修怎麼開發意識呢?

答:第一步是培養正念正知。「念」 是指心對目標不迷惑、不忘失,處於「記得」目標的狀態,猶如石塊沉入水中一般穩固,而不會像浮萍或泡沫一樣在水面漂浮不定。在做任何事情時,無論動態還是靜態心都投入目標,不忘失目標,這是正念;清楚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清晰地知道目標,這是正知。由於正念和正知是同時運作的,所以一般只稱為正念或正知。安般念或入出息念是禪修的主要方法之一,就是是通過保持正念專注於呼吸的修行方法。

 

問:「培育正念」聽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嗎?

答:開始實修時培育正念是很難的。困難有兩方面。第一,大多數人的頭腦從未安靜過,「心猿意馬」,這些心理噪音令你無法專注於自己在做什麼,更不能清晰地知道目標;第二,即使你專注了,又會發現一個新問題:由於專注度、清晰度和敏銳度不夠,看不清目標,就像射箭看不見靶,當然難以射中。

 

問:亂打亂撞很費時間,有沒有辦法解決這個問題呢?

答:當然有。佛學的禪法就從這類方法開始。這裡以安般念或入出息念為例。這是通過保持正念專注於呼吸的修行方法(參考帕奧西亞多的《親知實見》,瑪欣德等譯,西雙版納州佛教協會等印行)。

在開始禪修時,先以舒適的姿勢坐著,並在鼻端的的某處感覺到入出身體的氣息。不要跟隨氣息進入體內或出到體外,因為這樣你將無法成就禪定。只單純地覺知入出息,培育這個正念。呼吸的概念是入出息念的所緣,也是你必須專注以培育定力的所緣。以這種方式專注呼吸的概念時,如果不行,建議用數息。你應該在完成每一次呼吸後數數「入、出、一,入、出、二…」數到十。這樣數息時,能讓心專注,使其只是平靜地覺知呼吸。

 

問:我也曾試過這樣做。但是一數息心就亂了。把注意力集中在鼻端也很不容易,一關注鼻端,其它地方的感覺也出來搗亂。如何才能讓不想關注的身體部位不要出感覺呢?
答:你說的情況在初學者中很普遍。原因不光是雜念多,而且身體也僵硬,沒有放鬆。

在《清淨道論》中,用了個比喻講如何使入出息變得微細。有人從山上跑下來,或者把重負從頭上卸下而站立時,其入出息是粗的,甚至不能用鼻子需要用口呼吸。當他除去疲勞,洗了澡,喝了水,把溼布裹在胸口,躺在陰涼處時,則他的入出息變得微細,乃至是有、是無都難以辨別。
這告訴我們,不僅是專注造成入出息微細,而且入出息要微細才能專注。所以禪修者要先把身體活動開,使之放鬆,之後再靜下來禪修,就會容易專注。打坐需要行禪,但是很多人只是簡單走走,這還不夠。一定要活動開整個身體,使之完全放鬆。

 

問:專注和平靜之後做什麼?

答:你的心能夠這樣專注至少半小時之後,應開始練入出息念的第一和第二個階段:入息長時,了知:我入息長;出息長時,了知:我出息長;入息短時,了知:我入息短;出息短時,了知:我出息短。在這個階段,你應該培育對入出息是長或短的覺知。在此階段,你所應做的只是如此了知而已。不應故意使它變長或變短。

如果能如此平靜地專注約一個小時,你應進一步到第三個階段:我將覺知全身而入息。我將覺知全身而出息。這時你覺知從頭到尾的整個氣息(「全身」指息之全身,即呼吸的初、中、後)。

如果能平靜地覺知全息大約一小時,那麼應進一步到第四個階段:我將平靜身行而入息。我將平靜身行而出息。要做到這點,你應決意使氣息平靜,然後持續不斷地覺知從頭到尾的氣息。除此之外,不應使用其它任何方法,否則定力將會退失。在這個階段,你所需要做的只是決意平靜入息,並持續不斷地如實覺知它。

 

問:這樣禪修能使人的六根變得更加專注、清晰和靈敏嗎?

答:是的。「入出息念」分為四個階段:入出息-長短息-全息-微息。起初由於心比較散動、波動,還沒有平靜、呼吸也較粗,禪修者體驗到的呼吸是明顯的,這時就只是注意入的息、出的息。這稱為專注入出息的階段;禪修者的心稍微平靜時,呼吸有時緩慢一些,知道這是「長息」;有時稍快一些或明顯一點,知道這是「短息」。這是專注長短息的階段;隨著心越來越平靜,呼吸變得越來越緩慢、綿長,進入了全息的階段。全息是呼吸從開始、中間到結尾的整個過程。

隨著定力的提升,呼吸會變得緩慢、綿長,如果這時還是專注入息與出息,未免會因為心不夠細,不能與此時較綿長的呼吸相應。因此,在全息的階段應把心再調細一些,對呼吸的整個過程都保持正念正知,了知呼吸的開始、中間、結尾。在入息開始時,了知「初」;中間階段了知「中」;結尾階段了知「後」。對出息也是如此了知。

 

問:為什麼你說的「全息」與通常「十六特勝」中的「知息遍身」不一樣?

答:這是對「我將覺知全身而入息」這句經文的兩種不同理解。在巴利語中「身(kaya)"有三種:色身、名身、呼吸身。

《解脫道論》是早期的上座部論著。在《解脫道論》中把「覺知身而入出息」中的「身」理解作色身,把「一切身」譯為「遍身」,這一步的修法變成通過全身的毛孔來出氣、入氣。後來的《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二十六云:「問:此觀息風從鼻而入還從鼻出,何故乃說我覺遍身入出息耶?答:息念未成觀入出息從鼻入出。息念成已,觀身毛孔猶如藕根,息風周遍,於中入出。問:若爾何故非出定耶?答:意樂加行,俱未息故。如菩薩時雖作此觀,而不出定,亦以意樂加行未息,故無有過。」隨後的漢譯佛經都繼承了這個解釋。《達摩多羅禪經》說這是「念與息俱」,跟著氣息到它所到處。

公元五世紀,佛音在《解脫道論》的巴利語本基礎上增補改訂成了《清淨道論》。對入出息念的修行細節作了改變(見《清淨導論》,覺音尊者造,葉均居士譯,第八講)。南傳佛教的安般念修法中,繼承了《清淨導論》的解釋,認為這裡說的「身」是「呼吸身」,而不是色身,因此把巴利語(sabbakaya)直譯為一切身,意譯作全息,意指呼吸從開始、中間到結尾的整個過程,是聚合的意思。

以上可以看出,從《解脫道論》到《清淨道論》,對「覺知全身而入出息」的具體做法,有一個很大的轉折。南傳佛教流行的這種修法,方法和次第都比較清晰明了。禪修時你只把注意力集中在鼻端的接觸點,在此處覺知氣息。一旦跟隨氣息進入體內或出到體外,你就會用遍身的細胞來覺知氣息,這樣一般人將無法成就禪定。

問:可以用科學儀器觀測禪修對意識的改善嗎?

答:可以。這樣的禪修者可以感覺到六根變得更專注、清晰、敏銳。這些不僅是主觀感覺,而且可以用心理學實驗來檢測。

速示器(tachistoscope)是一種短時呈現視覺刺激的儀器,用於在知覺、記憶和學習等方面的研究中把刺激呈現給被試,以記錄他們的反應。用速示器做測試,顯示禪修者察覺單一閃光更快,對連續出現的閃光的區別也更準確。資深禪修者的心靈或知覺的反應過程也更敏銳;有些人甚至可以看到單一閃光的開頭、持續和消失。

 

5.  禪修與腦科學

問:如何用現代的科學語言來解釋禪定或三摩地?

答:用心理學的語言,它們是人生的最優體驗,與「心流」是相通的。

 

問:心理學中的「心流」是什麼?

答:它是人生本能的最優體驗狀態,這時的人感覺最快樂,做事有顛峰績效。莊子講的「庖丁解牛」處於這種狀態,飛馳的賽車手和即興演奏的鋼琴師也處在這種狀態。其實無論處境多麼不堪,一個人仍然可以通過主觀獲得最優體驗。

我們做任何事都有一個過程,在過程中包含著許多信息交流或反饋。如果每條信息反饋都在讚美「幹得好!」就會使你更專注、幹得更好。這就會造成最優體驗。這時的人往往覺得被一股洪流帶領著,所以心理學家稱最優體驗為「心流」。

 

答:為什麼說禪定或三摩地與「心流」是相通的呢?

答:從上面講入出息念可以看出這點。這段經文雖然很短,但已經講了從沒有定力直到證得第四禪的方法。這段經文把禪修者專注呼吸的過程分為四個階段:入出息-長短息-全息-微息。如果在每個階段中所交流和反饋的信息,都與目標親和,沒有失序現象需要整頓,自我充分掌控意識,意識更有秩序,就能進入禪定或三摩地,這也是一種最優體驗或心流。

 

問:腦科學觀察怎麼發現禪定或三摩地與「心流」對應於相同的大腦活動?

2007年德國的H?lzel 等人【1】,用fMRI觀察內觀禪法(vipassana meditation)激化什麼腦區。禪修者用入出息念禪修。實驗結果顯示,禪修者的大腦前扣帶回和內側前額葉有比較強烈的激發。值得注意的是,在持咒、觀想的實驗中,大部分皆顯示前扣帶會被激化。

圖3 取自《打坐與腦》朱迺欣著

另一個實驗是森舸瀾介紹的【2】,科學家們做了一個觀察心流的實驗。他們讓爵士樂鋼琴手躺在磁共振成像儀裡彈琴,先彈奏一段熟悉的旋律,然後根據這段曲調進行即興演奏。在即興演奏時,鋼琴手沒有刻意控制自己的身體,也不在意手指是怎麼運動的,但此時,他並非完全做習慣性直覺動作,而是對整個演奏效果和自己的心情有非常機警的感知。這時他進入了心流狀態。然後用磁共振成像進行觀察。

腦成像研究提出,當樂手從演奏固定旋律轉向即興演奏時,前額葉側面的激活程度出現大面積下降。與此同時,負責直覺動作的那些腦區卻變得更加活躍了,比如說運動皮層的一些部分。這說明此時,意識參與的行為減弱了,而無意識的直覺增強了。

在即興演奏時時,還有一個很特殊的腦區也變得更加活躍了,那就是前扣帶皮層。

這兩個腦區的激發與禪修有關。側前葉皮層(lateral PFC)和前扣帶腦皮層(ACC),前者在前腦皮層與意識有關、後者在舊腦與直覺有關。這兩個區域是大腦的認知控制區(cognitivecontral regions)。

【1】  Holzel B.K.,Ott U.,Hempel H.,et al (2007).Differentialengagement of anterior cingulate and adjacent medial frontal cortex in adeptmeditators and non-meditators.Neurosci Lett 421:16-21.

【2】  森舸瀾(Edward Slingerland)的《為與無為:當現代科學遇上中國智慧》,史國強譯,現代出版社。

相關焦點

  • 梁冬對話朱清時:打坐可以重塑大腦
    朱清時,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前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中國綠色化學的主要倡導者和組織者、南方科技大學創校校長、1994年獲海外華人物理學會亞洲成就獎和湯普遜紀念獎。朱清時先生作為科學家(物理化學家),頭頂中國科學院院士頭銜,曾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南方科技大學創始校長。
  • 朱清時:曾任中科大和南科大校長的院士為何沉迷於真氣和虛無?
    在當選為中科院院士後,朱清時進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工作,並開始逐漸走向高校的管理崗位。1996年,朱清時被任命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副校長,兩年後轉正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堅持不擴招的第七任校長中科大校長從1998年開始擔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到2008年卸任,朱清時執掌中科大校政達10年之久。在這一時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取得了許多發展的亮點和成績。朱清時上任後,中國科學院、教育部和安徽省籤署了共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合作協議,成為國家985建設的首批9所高校之一。
  • 名牌大學校長,朱清時先生退休後情寄何處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曉看紅溼處花重錦宮城《春夜喜雨》_____杜甫據說前中科大,前南方科大校長朱清時的名字就來自這首詩網上有篇文章:為何「老校長」沉迷於虛無?文章梳理了朱校長的「前生今世」。結論:老校長在崗時建樹頗豐值得讚嘆,「下崗」後親近「虛無」耐人尋味……文章所說的虛無指的是佛學,氣功,和禪定(原文如此)。實際上禪定也是包括在佛學之內的。
  • 南科大校長朱清時:當了3年的校長學會了忍
    就是在這個時分,南方科技大學校長朱清時從深圳飛來了,第一次以招生的名義,來到杭州。  提前兩天到杭的南科大浙江招生組組長郭旭崗,也終於鬆了口氣。因為大雪,他一直擔心校長的這次招生宣講之行,會被耽擱。  今年南科大新增了6個招生省份,朱清時全部都要親自去當地高中宣講,杭州是他此行的第一站。今天講完後,朱清時將立馬飛回南科大。
  • 爭議校長朱清時的5年教改成績單
    未來就在我們身上,我們自己就是未來的種子。要用無窮的智慧和創造使它發芽,讓它迅速生長吧!勤奮學習吧!永遠相信未來吧!未來總是用微笑歡迎我們的。9月1日早上8時,南方科技大學舉行2014年新生開學典禮。南科大首任校長朱清時以校長身份,作了他任職期間的最後一次演講。
  • 朱清時回應質疑:我尊重佛學,真氣經絡需用新方法研究
    新京報記者付珊 攝6月10日,中科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學前校長朱清時的一席話,讓他成為輿論的焦點的當日,他在北京中醫藥大學以《用身體觀察真氣和氣脈》開展講座。他表示,「真氣是神經元運行時的隊列」,真氣和經絡是可能存在,但需要用新的方法來研究。講座引起輿論爭議。
  • 南科大校長朱清時:當3年校長學會了忍—新聞—科學網
    就是在這個時分,南方科技大學校長朱清時從深圳飛來了,第一次以招生的名義,來到杭州。 提前兩天到杭的南科大浙江招生組組長郭旭崗,也終於鬆了口氣。因為大雪,他一直擔心校長的這次招生宣講之行,會被耽擱。 今年南科大新增了6個招生省份,朱清時全部都要親自去當地高中宣講,杭州是他此行的第一站。
  • 南科大校長朱清時將卸任:不改革對社會是打擊
    不久前,一位記者讓朱清時為自己的教改成果打分,他給出60分,這被解讀為朱清時與南科大的不斷迂迴和斡旋。  他有些委屈,澄明自己所打分數的意思是,從長遠目標來看,南科大依然有眾多可能,但目前已經跨了出來,「走了很多步」,「而且自己給自己估分,顯然不能打高分,沒想到這個謙虛的態度被理解為自認失敗。」  這並不是最糟糕的時候。
  • 朱清時院士:「人生的真相」
    禪定可以重塑大腦,意指長期禪定可以產生神經重塑。這很像長期彈鋼琴、拉小提琴、學習外語,可以改變特殊腦區的構造和功能。內心專注和樂、空、慈悲等正面思維,可以使相關腦區的結構和功能加強。這些研究是溝通科學與佛法的可喜進展,但是還很初步。它們還未觸及禪定使色身轉化的原因。在現代科學的知識體系中,人體是個很複雜的系統,很難用一般概念和公式把這個原因分析清楚。
  • 朱清時或卸任南科大校長 拒回應"教改失敗"說法
    今年9月,朱清時校長職務的5年聘期屆時將滿,有媒體稱朱清時可能不會連任校長。南科大新任黨委書記李銘,幾天前從深圳市公安局局長的位置上卸任。據悉,李銘曾有高校工作經歷。但有教育專家認為,原政府公職人員任黨委書記,可能標誌著南科大去行政化的失敗。
  • 朱清時:要把南科大辦成加州理工 自己不過是CEO
    很顯然,深圳市領導深深意識到一個校長對一個學校氣質和方向的重要性。2008年7月,南方科技大學基建進行的同時,深圳市成立南方科技大學(籌)創校校長遴選委員會和校長招聘工作小組,委託獵頭公司全球搜尋、遴選校長。一時間,全球的各路校長紛紛向深圳官方遞交簡歷,希望出任南科大的創校校長。
  • 最具爭議校長朱清時:這五年沒有失敗,把南科大好好交給深圳
    南方科技大學的校園裡,新生們拖著大包小包,欣喜地張大眼睛左顧右盼,盤算著自己的新生活。行政樓三樓的校長室,朱清時正忙於交接工作。       9月1日早8點,這所學校的開學典禮如期舉行,在短短的40分鐘裡,校長朱清時一如既往,堅定地向在座的學生和家長保證:南科大將繼續改革之路。
  • 朱清時:不可思議的量子意識
    導言:朱清時先生是在擔任南科大校長時,曾經在一期節目中有機會和他對話,討論中國教育改革的問題。朱先生信仰佛教,作為科學家,公開表達自己的佛教信仰,也是不多的。朱先生在很多場合說過這段話,也引起了很大的爭議。科學究竟是什麼?世界的本體又是什麼?意識和觀念的能量又是什麼?很多年,我都為這樣的問題所困惑。佛學博大精深,一念起萬水千山,一念滅滄海桑田。我們所有悟,但沒有辦法用科學的思維來解釋。
  • 李知非:朱清時院士的「意識決定物質論」是不是太簡單了?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李知非】 一向善作驚人之語的朱清時院士最近又火了一把。6月10日的一場演講中,朱清時院士聲稱自己真實體驗到「真氣」的存在,並且認為真氣是意識層面的存在。 事實上,朱清時院士的這些想法由來已久,早就有相關著作在網絡上流傳。
  • 朱清時
    朱清時:第一學期我們的固定師資不足,多數都是客座聘任,第二學期我們自己聘的教授到位。現在我們只有43個學生,但教授已經有五、六十個了。雖然這五十多個教授不是每個人都給他們講課,但所有教授都跟學生們生活在一起,可以跟學生座談,學生可以問他們問題,所以現在學生學得很好。
  • 中科大學校長朱清時:近親繁殖危害大學創新能力
    新華網合肥9月19日電(記者蔡敏、楊玉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中科院院士朱清時19日在「一流大學建設系列研討會——2006」上說,調查顯示,大陸高校六成教師畢業於本校,日趨嚴峻的近親繁殖現象危害了大學的創新能力。
  • 「更新」· 朱清時:教改「逆行者」的堅持與妥協
    朱清時篤定自己的觀點。二十年過去,談起自己的「逆行」,朱清時略帶一絲委屈,「我就是抱有一個很樸素的觀點,但我不知道為什麼這個話大家都不承認。」中科大第一個任期結束,2003年,朱清時連任校長。在全球範圍內遴選校長。已退休的朱清時因位列南科大校長候選名單,再次成為關注焦點。用他的話說,自己一開始一律拒絕邀約,進入候選名單後,連獵頭公司都沒見。
  • 朱清時南科大這5年:慘勝
    但與此同時,他對崇高話語並不抵制,喜歡用「責任感」、「使命感」一類的宏大詞彙解釋受聘南科大的動因。在採訪中,他向《人物》記者重複了曾反覆出現在媒體標題欄的說法,「我就是要為中國高教改革做一場實驗。」  一些熟悉朱清時的採訪對象傾向於將其退休後再任校長的原因歸結為某種「壯志未酬」。
  • 南方科技大學創校校長朱清時:大學應創新教學模式
    南方科技大學創校校長朱清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