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黃河是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永續發展的千秋大計。」與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國家戰略同等重要,黃河流域的生態保護任務已被提上日程。黃河流域在勾勒出一條從北方向內陸縱深發展的保護帶的同時,由此也在「全國一盤棋」的大局中迎來「大治時代」。
「黃河寧,天下平」。據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介紹,黃河流域水資源總量佔全國水資源總量的2.6%,在全國七大江河中居第4位。同時,桀驁不馴的黃河又是世界上水情最為複雜、治理最為艱巨、保護難度最大的河流之一。黃河流域的生態特徵有古老、多樣、敏感、脆弱等特點,一旦破壞恢復難度極大,甚至是不可逆的。作為「生命之泉」,近年來黃河水資源量持續減少,日漸「消瘦」。
但黃河的治理和新時代的要求仍有一段長路要走。根據《2018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數據,過去一年黃河流域呈輕度汙染狀態,主要汙染指標覆蓋氨 氮、化學需氧量和五日生化需氧量。監測的137 個水質斷面中,與2017年相比,Ⅰ類水質斷面比例上升1.4個百分點,Ⅱ類上升16.1個百分點,相對應地劣Ⅴ類下降3.7個百分點。幹流水質為優,主要支流為輕度汙染。具體如下圖所示:
「治理黃河,重在保護,要在治理。」強調「大保護、大治理」,則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定下了調子,明確了指導思想和努力方向。考慮到黃河流域在我國生態安全格局中的重要性和其生態系統的脆弱性,首要任務是加強空間管控,明確生產、生活、生態空間開發管制界限。加強對汾河等支流劣V類水體整治,推進入河排汙口排查、監測、溯源、整治,鞏固提升黑臭水體治理成效。
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黃河流域的高質量發展意味著要推動開放發展、協同發展和創新發展。「解決缺水問題是推進區域生態建設的根本措施。」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協副主席馮志強呼呼,進一步具體到特定地區、特定用途、特定產業,同樣面臨著水資源和生態環境容量的「天花板」。對此,下一步還將建立健全全流域生態保護與管理的統一規劃和協調機制,通過開展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強化監督等舉措,進一步加強黃河流域生態環境監管。
而在過去的一年裡,曾經的黃河「善淤、善決、善徙」,這些年的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讓河流變暢、兩岸變綠。經水利部批准首次專門分配20億立方米水量用於個省區河道外湖泊溼地,為實施生態補水預留了指標。通過水量統一管理、依法管水、增加節水投入、用經濟槓桿調控等措施,同時實施南水北調,1999年至今黃河已連續20年不斷流。目前,生態環境部已成立了長江流域、黃河流域等各流域海域生態環境監督管理局。
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非一日之功。另據權威媒體報導稱,煥發「新顏」後的黃河流域治理必將輔以更高水平、更綜合的規劃。此次定調後,一系列頂層設計正在緊鑼密鼓進行中,這對於沿岸省份發展也是一大利好。未來,黃河流域將推進實施一批重大生態保護修復和建設工程,並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