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職員到諾獎,他為公司掙了上億,但得到了700元獎勵

2020-10-03 探旅世界奇觀

說起諾貝爾獎,相信很多人都覺得只有那些從事科學研究的大神才能夠獲得,但是日本有一位學渣卻逆襲成為諾貝爾獎獲得者,並且用專利為公司盈利了上億,卻喜得獎勵700元。


2002年日本諾貝爾獎獲得者名為田中耕一,他既不是學術界的牛人,也不是化學領域的專家,而是一個公司最普通的一線工人,可以說是最底層的員工。並且他僅僅有著本科學歷,當時還因為的雨掛科而多留級一年,並且當時畢業後索尼沒錄取他,而是通過介紹進入了島津製作所,也就是在這裡成就了他不一樣的人生。


26歲的田中耕一在一次工作中,不小心將甘油倒入了鈷試劑中,他覺得鈷試劑挺貴的,就決定將錯就錯,繼續將實驗做到底。但是沒想到的是,從小勤儉節約的他竟然找到了使生物大分子完整分離的辦法。而他卻並沒有覺得這是什麼非常了不起的東西,每天依舊進行著工作,就算後來申請了專利,他也沒有得到公司的重用。而是兩年後的一次會議上他介紹了他的發明,當時很多生物化學界的大佬都在場,很多教授都建議讓他將這個方法整理成學術論文,並發表在了歐洲的科學雜誌上。


再後來就是大家能夠猜到的,田中耕一成功獲得了諾貝爾獎,而他的公司也是憑藉著他的發明盈利上億日元,而他本人卻僅僅得到了公司獎勵的一萬多日元,也就是人民幣700元。但是田中耕一卻非常高興,或許這就是他能夠獲得諾貝爾獎的原因吧。


相關焦點

  • 學渣逆襲諾獎,發明專利為公司賺上億,公司高興得獎勵他700元
    當然,當時發現這一切的田中耕一併沒有覺得自己發現了什麼了不起的東西,雖然申請了專利,但並沒有得到公司的重用。而直到兩年後,他才在一次分子質量測定會議上口述了他的發現,而此時會議來了許多生物化學界的教授,在公司嚴重這個發現沒有得到重視,是因為公司也並不知道這個發現到底有什麼意義。
  • 從學渣到諾貝爾獎,他用專利為公司盈利上億,卻喜得獎勵700元
    說起諾貝爾獎,相信很多人都覺得只有那些從事科學研究的大神才能夠獲得,但是日本有一位學渣卻逆襲成為諾貝爾獎獲得者,並且用專利為公司盈利了上億,卻喜得獎勵700元。2002年日本諾貝爾獎獲得者名為田中耕一,他既不是學術界的牛人,也不是化學領域的專家,而是一個公司最普通的一線工人,可以說是最底層的員工。並且他僅僅有著本科學歷,當時還因為的雨掛科而多留級一年,並且當時畢業後索尼沒錄取他,而是通過介紹進入了島津製作所,也就是在這裡成就了他不一樣的人生。
  • 員工因弄錯材料,不料意外為公司賺了一億,老闆激動:獎700元
    媒體詢問在分析諾獎節目的日本在場嘉賓,上一屆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野依良治教授的時候,教授也不知道此人是誰,只好尷尬的表示:這說明只要自己努力,不在學術界活躍也能得到諾貝爾獎。很快,田中耕一將這個發現,上報給了公司,對儀器進行改良,用更短的時間獲得了更好的測量結果,同時也迅速申請了專利。當時的島津製造所,用這個成果,很快獲利了超過一億元的利潤,老闆很是激動,然後發給了田中1萬1千日元獎金,其中申請專利被接受時獎5千日元,被批准時6千元。折合人民幣700元。。。
  • 員工放錯材料,意外發明專利為公司賺1億,老闆激動:獎他7百元
    可惜索尼人才濟濟,田中耕一面試一輪遊就失敗了,他只好去島津製作所,這就是他獲得諾獎的公司。,他當時立馬反應過來,但由於鈷粉價格很貴,他捨不得把試劑丟掉,就繼續拿著用,可誰想得到田中耕一就是因為這個失誤促使他獲得了諾獎,他在裡面測量到了維生素B12分子量,他就按照這個辦法研製出了分析儀器,並且申請了專利,專利幫公司最少賺了1億日元。
  • 他是小職員,因一失誤獲得諾獎,公司獎1000萬,卻說是痛苦的開始
    而在日本,這類隨處可見的職員被蔑稱為「社畜」。田中耕一,於1959年出生於一個貧困的家庭,自幼父母雙亡,由叔父養大成人。他自幼喜歡看自然雜誌,學習科學知識,高中三個年級的班主任老師都給予他的評價是:「研究心旺盛」。雖然田中耕一對科學非常有興趣,但是從天賦上來說,似乎還欠缺了一點。說白了,就不是讀書的料。
  • 他搞研究錯放材料,反倒讓公司掙到1億,還成諾獎「奇葩」獲得者
    歷史上曾經發生過很多「歪打正著」的,卻又意外地改變世界進程的事情,比如哥倫布本想航行到亞洲卻意外發現了美洲大陸;又比如一顆蘋果意外地砸到了牛頓頭上,牛頓因此得出了牛頓定律;再比如現在熱銷全世界的可口可樂,最初也只是被發明用來作為抑制嗎啡上癮的藥劑。
  • 日本男子搞研究錯放材料,結果讓公司反賺1億,還被通知得了諾獎
    歷史上曾經發生過很多「歪打正著」的,卻又意外地改變世界進程的事情,比如哥倫布本想航行到亞洲卻意外發現了美洲大陸;又比如一顆蘋果意外地砸到了牛頓頭上,牛頓因此得出了牛頓定律;再比如現在熱銷全世界的可口可樂,最初也只是被發明用來作為抑制嗎啡上癮的藥劑。 2002年的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田中耕一是一個傳奇的人物,他是所有諾貝爾獎獲得者中的一朵奇葩。
  • 43歲日本學渣竟拿下諾貝爾獎…逆襲後,他花16年做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
    他慚愧地說,首先是因為專業理論知識不足,不知道大分子不能這樣分析;其次他只是失手,不小心把甘油倒了進去,又因為節儉慣了捨不得扔,陰差陽錯做出了一個專利……內心煎熬了一陣後,他公開說自己只是僥倖,希望撤銷授獎。諾方給出了溫暖的回應:諾獎是用來獎勵那些,率先提出改變人類思維方式的原創性成果,你的得獎是慎重、公平公正的決定。失意的人,請不要輕易否定自己。
  • 日本研究員因做實驗放錯材料,結果為公司賺了一億,榮獲獎金7百
    而當田中耕一自己知道自己獲得了諾獎之後,更是掐了掐自己的臉,我居然得諾獎了?是的,為什麼說田中耕一幸運了,那就是他對諾獎沒有報什麼希望,甚至沒有想過,但諾獎偏偏降臨到了他的頭上!我們來看田中耕一的一生,總結兩個字「幸運」!田中耕一在大學學得是電氣工程,這是個什麼專業呢?
  • 諾獎得主40多篇論文作假?諾獎背後的風起雲湧
    Gregg是Johns Hopkins醫學院的教授,他關於能夠使癌症因子適應無氧環境的HIF-1的研究帶給了他巨大的榮耀,包括2019年的諾貝爾獎——為獎勵他們對「細胞如何感知並適應氧氣供應」的發現。
  • 14億人1個諾貝爾獎?拿不拿獎沒關係,嘲諷諾獎才危險
    諾貝爾獎的延時性,從根本上杜絕了急功近利的可能性。急功近利者為了達到目的,很可能會造假,而檢驗真假最好的辦法就是時間。所以,諾獎的延時性其實是有科學原因的。 02為什麼會嘲諷諾獎?為什麼我們有些人會嘲諷諾貝爾獎?估計是他們沒有清醒認識到諾獎的意義。
  • 日本研究員因做實驗放錯材料,結果為公司賺了一億,榮獲獎金7百
    還有半個月就到六一兒童節了,又到了給孩子們準備禮物的時候了。所以這裡不二給大家推薦一個非常好的禮物,這個禮物就是《日本肯高便攜顯微鏡》。當然,在介紹這個《日本肯高兒童便攜顯微鏡》之前,我們先來看看日本的兩大黑科技,畢竟這個顯微鏡是日本的,自然要說說日本的科技技術!說到日本的科學技術,那麼一定要提到諾獎自然科學獎!我們先來說說日本最幸運的諾獎得主是誰?
  • 從成績倒數第一到拿諾獎,他是如何實現傳奇逆襲的?
    ,眼前的這位76歲的諾獎得主,甚至都算不上一個「好學生」。上了大學後的小柴昌俊,從來沒正經上過一節課,他幾乎將全部精力都放在了打工賺錢養家上,一不留神就到了大四,也許畢業就意味著失業。這時小柴昌俊就只剩考研這條路了,他找到從事物理理論研究的山內恭彥教授,說:「我想要到先生的研究室來學習。」說起來,山內恭彥也是夠神奇,竟然一口答應了這位差生的請求,並且後來通過自己的好人緣,為小柴昌俊申請了獎學金。
  • 員工無意放錯材料,卻讓公司淨賺1億,老闆大喜,給他發700元獎金
    然而就這樣一個人,卻因為一次「意外」,讓公司賺了1個億,而他本人也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你沒看錯,是鼎鼎大名的諾貝爾獎,全日本都因為他而歡呼雀躍,今天,我們就來說說他的傳奇故事。於是他採用雷射照射,促使甘油揮發,希望可以「救活」試劑。沒想到這一次意外,徹底改變了田中耕一的人生。在接下來的實驗中,田中耕一竟然從試劑中檢測到了維生素B12的分子量!這在當時可是跨時代的發現,他採用的軟雷射脫著法更是成為推動化學界發展的重要存在,當然了,此時的田中耕一哪裡知道自己的這個意外發現那麼牛,但島津製造所卻憑藉這個成果,累計獲利超過1個億,老闆簡直做夢都要笑醒。
  • 諾獎又一次提醒中國經濟學家,研究要多務實
    而經濟學家則需要像「工程師」一樣,面對不同的市場環境,了解每個具體市場的複雜細節,為不同的市場制定不同的規則。下面,我們通過介紹今年獲獎的拍賣理論及其應用,來看一看作為「工程師」的經濟學家是如何將理論運用到現實,並在不同市場上作出調整的。研究拍賣具有現實意義拍賣最早可以追溯到古羅馬時代,債主通過拍賣交易借款人無力償還的債務借條。
  • 2020,諾獎將至
    諾獎究竟在獎勵什麼,其獎勵的顛覆性原創成果是否真的越來越少?如何評價低被引的「冷美人」成果?怎樣提出諾獎級的科學問題?中國如何搶佔國際科學發展的至高點?獎勵光環和熱度之下,更需要冷靜的思考。他介紹道,諾貝爾在遺囑中說:「將基金所產生的利息每年獎給為人類作出傑出貢獻的人。」為人類作出傑出貢獻的諾獎成果有什麼標誌?首先就是原創性,是開創者,即所謂「Door Opener」;其次是廣泛持續的影響力,深刻改變學術體系和人們的生產生活。
  • 中村修二:被諾獎相中的「小人物」
    原標題:中村修二:被諾獎相中的「小人物」 一個小公司的技術員也能搗鼓出世界級的發明,正應了中國那句古語:山不在高,有仙則名。不過,儘管中國早有英雄不問出處的說法,但實際上卻總會以出身論英雄。要想從小研究所、小公司脫穎而出,恐怕比登天還難,更別說搗鼓出能獲得諾貝爾獎的成果了。 不過,中村修二的創新能力和自信也是逼出來的。
  • 請回答2020|諾獎得主克特勒:我也想掙大錢但科研有分工
    請回答2020|諾獎得主克特勒:我也想掙大錢但科研有分工 2020-12-29 11:1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