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有一個詞特別火,那就是「逆襲」,意思是「反擊,扭轉局勢,反守為攻」,人們常常會在處於困難時期時,鼓勵自己一定要「成功逆襲」,其實這個詞語並不是中文原有詞彙,而是由日語「ぎゃくしゅう(逆襲)」翻譯過來的。
今天故事裡的主人公,就被日本人稱為「逆襲的小職員」,他的前半生,平凡得如同一條鹹魚,雖然考上了好大學,卻因為掛科被留了一級,好不容易成功畢業,準備去心心念念的索尼集團工作,結果面試第一輪就被淘汰了。好不容易被人介紹了一份工作,結果20多年都還在最底層幹活,完全就是公司的小透明。
然而就這樣一個人,卻因為一次「意外」,讓公司賺了1個億,而他本人也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你沒看錯,是鼎鼎大名的諾貝爾獎,全日本都因為他而歡呼雀躍,今天,我們就來說說他的傳奇故事。
田中耕一(Tanaka Koichi),1959年出生於日本富山縣富山市,學生時代的他,就是個平平無奇的孩子,成績一般,也不愛參加學校活動,沒啥朋友,不過畢業考試的時候,田中耕一卻超常發揮,考上了日本東北大學(它的前身是仙臺醫科大學,魯迅先生讀的那個)。
結果田中耕一根本對未來沒有規劃,稀裡糊塗選了個電氣工程專業,其實他根本就不感興趣,大二還因為必修課德語掛科而被留級1年,1983年,田中耕一終於拿到了畢業證書,這一年他已經24歲,畢業後,他決定面試索尼公司,結果不善言辭且內向的他第一輪就被刷掉了。
屋漏偏逢連夜雨,備受打擊的田中耕一此時還迎來了一個壞消息——你現在的父母不是你的親生父母。原來,田中耕一的母親在生下他以後便因病去世了,他自幼便被過繼給叔父叔母,田中耕一的世界瞬間破碎了,從此他決定,研究醫用測試儀器,拯救更多人的生命。
經過朋友介紹,他進入了島津製造所,從此專心埋頭於實驗室,工作幾年後,田中耕一終於升職當了主任。這裡大家肯定會疑惑,筆者不是說他在公司底層幹了20年嗎?其實各位有所不知,在日本企業,主任基本就是底層人員,因為他的上面還有系長、課長代理、課長、次長、部長等等。
但好消息是,在日企,只要你幹得夠久,且沒有犯啥大錯,就一定會升職加薪,也就是工作時間和職位高低成正比,只要通過簡單的升職考試。然而田中耕一卻根本不在乎,他認為自己就是想搞科研,啥升職加薪根本就不重要,反正他一人吃飽,全家不餓,於是多年來,他拒絕了所有升職考試,繼續研究他的儀器。
1985年,田中耕一迎來了人生的轉折點,當年公司引進了新技術,想要研發新的儀器,於是勤勞肯幹的田中耕一被老闆派去負責測定生物大分子質量的技術工程,但說實話,田中耕一學的是電氣工程,在化學方面,他確實不太行,不過想著這也是提升自己的好機會,田中耕一答應了。
結果在檢測維生素B12分子量的實驗中,田中耕一竟然把甘油(丙三醇)當成丙酮,加入了試劑。要知道,當年鈷粉可是很貴的,田中耕一的錯誤操作直接毀了這些鈷粉,向來節儉的田中耕一心想,也許還有救?於是他採用雷射照射,促使甘油揮發,希望可以「救活」試劑。沒想到這一次意外,徹底改變了田中耕一的人生。
在接下來的實驗中,田中耕一竟然從試劑中檢測到了維生素B12的分子量!這在當時可是跨時代的發現,他採用的軟雷射脫著法更是成為推動化學界發展的重要存在,當然了,此時的田中耕一哪裡知道自己的這個意外發現那麼牛,但島津製造所卻憑藉這個成果,累計獲利超過1個億,老闆簡直做夢都要笑醒。
當然了,老闆也沒有忘記「大功臣」田中耕一,為了表示鼓勵,他們象徵性地給田中耕一頒發了11000日元,折合成人民幣也就700多塊,這獎金,少得讓人「想打人」。但文章看到這裡,相信大家已經知道田中耕一是個啥性格的人,他根本不在意,然後繼續回到實驗室搞研究,為公司做奉獻。
興許是老天爺都不想讓田中耕一吃啞巴虧,2002年10月9日,諾貝爾獎的工作人員們終於來聯繫田中耕一了,結果田中本人接到電話時,因為聽不懂電話那頭人「嘰嘰呱呱」說的英語,就掛電話了,直到公司的領導急急忙忙跑來找他,他才知道自己竟然獲得了諾貝爾獎!
也許是怕媒體知道當年公司只給了田中11000日元獎金,來攻擊他們,公司的領導立刻給田中耕一頒發了100多萬元的獎金,同時還提拔他為首席工程師,還將他拉入了董事會,真是有些可笑。
當然了,田中耕一也沒有生氣,反而因為獲得巨額獎金和諾貝爾獎受寵若驚,他甚至害羞地表示「自己沒那麼了不起」,還因為自己穿著工作服接受採訪而感到抱歉,等到領完了獎,接受完了採訪,田中耕一再次消失在大家的視野裡,繼續做研究。
這樣的人,真是令人敬佩呀!當然了,筆者還是希望像他這樣踏實肯幹的人,早點獲得應有的待遇,而不是拿著700塊的獎金,幹1億元的活兒,你們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