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世界上第一個被原子彈毀滅的城市——日本廣島

2021-01-09 相膠時光

1945年8月6日,美國陸軍航空隊B-29超級堡壘轟炸機「艾諾拉蓋」在廣島投擲核武器「小男孩」。

「小男孩」是一顆鈾彈,長3米,直徑0.7米,內裝60公斤高濃鈾,重約4噸,梯恩梯當量為1.5萬噸。

原子彈在離地600米空中爆炸,爆炸後發出令人眼花目眩的強烈的白色閃光,廣島市中心上空隨即發生震耳欲聾的大爆炸。頃刻之間,城市突然捲起巨大的蘑菇狀煙雲,接著便豎起無數根火柱,廣島市瞬間淪為焦熱的火海。

爆炸造成了廣島許多民眾極大的傷亡, 7 萬 4 千人失去了生命,7 萬 5 千人身負創傷。放射源造成許多人在二十年裡相繼死亡。

這是人類歷史上首次將核武器用於實戰,廣島成為第一座遭受原子彈轟炸的城市。

廣島原子彈後屍橫遍野。

相關焦點

  • 第一個死於原子彈的是日本人,第一個死於氫彈的也是日本人
    【歷史】在二戰中,原子彈等核武器的出現,使得戰爭的性質和影響完全逆轉,美國2顆原子彈在日本爆炸,瞬間毀滅日本兩個城市,幾十萬人死傷,廣島長崎成為人間地獄。為此,日本也成為世界上唯一遭受原子彈轟炸的國家,但是,你知道麼?除了原子彈,第一個死於氫彈的人也是日本人,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 8.6高分紀錄片《廣島》:原子彈爆炸,沒你想得那麼簡單
    提到廣島、原子彈、二戰這些詞,我的腦海中總會想到蘑菇雲、城市的毀滅等,但是這些意象都十分的模糊,像是年代久遠的古老傳說,直到最近看了紀錄片《廣島》,才真正體會當年廣島原子彈爆炸的真實狀況,震撼到無以復加,甚至一切語言都是蒼白無力的。
  • 原子彈在廣島爆炸那刻,年輕寡婦原地蒸發,日本官方說是天降隕石
    我已成為死神,是世界的毀滅者。 經過重重考慮,美軍把投放地點選在了日本廣島,因為廣島是日本的陸軍之城,是日本第二司令部的所在地,所有前往中國方向的日軍都是從這裡出發的,原子彈如果在這裡引爆必將引起巨大的傷亡。
  • 原子彈炸後百年內寸草不生,今廣島和長崎卻住滿了人,怎麼回事?
    1945年,"胖子"和"小男孩"這兩顆原子彈被空投到了日本廣島和長崎這兩座城市上空,核彈瞬間毀滅了這兩座城市,同時也使得席捲了全球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終於畫上了個句號。隨著原子彈的出現,人類邁入了核能階段,這意味著大國之間的戰爭已經到達了毀滅世界的階段。
  • 毀滅世界毀滅地球的惡因——原子彈!
    當分針再往前前進一格,歷史的格局馬上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九點一十五分,美國扔下的一顆原子彈頃刻間就使六萬多廣島人魂飛西天,整個廣島頓成一片廢墟,當時的慘象就仿佛地獄出現在人間。時隔未久,八月九日,日本工業城市長崎也遭到了美國原子彈的襲擊,爆炸當口,血腥大海剎那間奔流而出。但慘劇並未就此終結,二戰之後一直到現在,大大小小的國家和地區間戰爭、衝突從未間斷過。
  • 原子彈爆炸上百年不能住人,為何廣島長崎現在人滿為患?
    原子彈是人類迄今為止發明的威力最強大的武器,自從它誕生的那一刻開始,世界所有武器都黯然失色,從來沒有哪一種武器能夠帶給整個人類如此大的震撼。因為原子彈,人類現代戰爭的模式甚至都發生了改變。一直以來,我們都把可能發生的核衝突視為人類文明的最大威脅。
  • 原子彈爆炸後有大量輻射,為何日本廣島和長崎,很快就能居住了?
    眾所周知, 上世紀發生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戰爭史上最慘烈的一場戰爭, 全球共計有六十多個國家或地區被捲入這場戰爭中, 七千多萬人因此失去生命, 而最為駭人的一場戰爭事故, 當屬原子彈事件了。 美國僅向日本的廣島和長崎兩地分別投放了一顆原子彈, 就將兩座城市化為了一片廢墟, 幾十萬平民因此死亡, 世界各國對此大為震驚。
  • 日本用四個字徹底激怒美國,原子彈空襲警報響起,廣島居民為何無...
    很快,美國陸軍部收到了正式作戰命令:第509混合編隊將在天氣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自1945年8月3日起對如下四個目標城市進行第一次特殊轟炸,四個城市是廣島、小倉、新瀉、長崎。剛剛下達這份命令的時候,很多人都對這四個目標城市感到疑惑。眾所周知,日本的核心是東京,但是為什麼轟炸目標裡卻沒有它呢?
  • 人類歷史上首次將核武器投入實戰 親歷者稱整個世界被毀滅
    「小男孩」的原子彈,這是人類歷史上首次將核武器用於實戰,日本廣島成為第一座遭受原子彈轟炸的城市。就在這一瞬間,這個城市本身地表上的礦物、植物和動物都遭到毀滅」。圖為在原子彈爆炸中被燒傷的兒童。 1945年10月,在日本廣島的街頭,人們戴著口罩來阻擋屍體散發的惡臭。 1945年9月7日,在日本廣島,原子彈爆炸後許多建築消失,一個從建築上脫落的散熱器躺在顯眼的位置。 一名婦女在廢墟中挖東西。
  • 七國外長到訪日本廣島 克裡拒為原子彈道歉
    日本政府和媒體當天大肆報導G7外長,特別是美國國務卿克裡等參觀廣島和平紀念公園並向「原子彈爆炸慰靈碑」獻花的經過。曾在日本投下原子彈的美國,以及英法等有核國家現任外長訪問廣島核爆紀念地是第一次,日本外相岸田文雄興奮地歡呼稱「這將成為歷史性的一天」。日本顯然是利用這次G7會議打起了如意算盤:塑造其核受害者形象,妄圖洗白其二戰侵略者罪行。
  • 二戰廣島原子彈,從投彈到爆炸僅用43秒,美軍轟炸機怎麼逃生?
    原子彈作為最廣為人知的核武器,在人類歷史上僅有兩次被運用於實戰,分別是二戰中美國在日本廣島與長崎投下的"小男孩"與"胖子"。1945年8月6日,美國在日本廣島投下了第一枚原子彈"小男孩",它是一種鈾槍型炸彈,爆炸威力大約是14000噸三硝基甲苯(TNT)當量。
  • 史上威力最大武器,比廣島原子彈威力大3846倍!
    在二次世界大戰將要結束前夕,美國出於加速日本投降以減少傷亡和震懾日本的目的,在1945年8月6日和8月9日,向日本的廣島和長崎投放了一顆原子彈,在戰爭結束時給日本人以沉重悲慘的記憶。這是人類製造出核武器以後第一次使用,也是至今最後一次使用,而且今後也可能不再使用。
  • 日本廣島原子彈爆炸威力有多大?一群「無家可歸」的孩子在廢墟烤火
    對於日本激進分子如此「狂妄」的態度,美國軍方為了避免自身更多的傷亡,在日本廣島投下了一顆原子彈,瞬間將廣島這座工業重鎮夷為平地由於日本情報機構不知道美國還有多少原子彈,礙於美國有能力不費一兵一卒把整個日本摧毀的可能,日本天皇從內心深處膽怯了,思考良久之後選擇投降,結束戰爭。 然而雖然戰爭結束,但其帶來的傷疤並未自此消散,我們暫且不說日本軍隊在其佔領地區犯下的罪過。
  • 原子彈爆炸半衰期高達幾萬年,為何廣島和長崎現在就能居住了?
    當時適逢原子彈試爆成功,於是美國為了能夠減少本國士兵的傷亡,臨時取消了登陸計劃,轉而給日本送了兩份「驚喜大禮包」,而日本在認識到原子彈的威力以後,也知道要是再負隅頑抗,日本將會消失在世界版圖之上,於是日本天皇出面,宣布日本戰敗投降,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戰宣告落幕。
  • 原子彈轟炸72年後:日本廣島、長崎還有核輻射嗎?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向日本投放了兩枚核彈。這引發大眾的深思,長崎和廣島還存在核輻射嗎?答案是「NO」,長崎和廣島目前放射性基本屬於正常水平。詳細的答案需要相關的解釋,在下面會一一為大家解釋。
  • 廣島核爆沒什麼,日軍根本不服,長崎再現蘑菇雲,日本徹底慫了!
    美國總統杜魯門沒有耐心再等下去了,既然日本負隅頑抗,那就用具有毀滅性的手段在最短的時間裡結束這場戰爭。美國將廣島定為首選目標,這是一座陸軍之城,有很多重兵都在此地,且此前它從沒有經歷過大規模的轟炸,建築都保存的比較完整。因為這些原因,美國認為這裡是試驗原子彈威力最好的地點。
  • 都說原子彈威力極大,為何廣島和長崎在短時間內,就有人生活了?
    核武器的威力相信大家都有所耳聞,它對世界的破壞不僅僅體現在一瞬間產生的巨大殺傷力,在它爆炸之後,產生的持續核輻射更是會對爆炸地區帶來持久的傷害。車諾比核電站洩漏之後就產生了非常嚴重的核汙染,知道現在被汙染的地方還不能供人類生存,即使做好了全套防護進入這片地區也有可能會被核汙染波及,據了解,這片地區的核汙染要徹底消失的話還要再等上百年,但是,在強烈的核輻射面前,曾經被美國原子彈轟炸過的日本廣島和長崎卻早就恢復了昔日的車水馬龍,現在這兩座城市還是日本的繁華都市,廣島和長崎到底是怎麼做到的?
  • 原子彈轟炸後百年不能住人,可是廣島和長崎卻很繁盛,這是為何?
    二戰又再次迎來,規模擴大,傷害擴大,死亡率加大,殺傷力最大的當然是美國在日本投下的兩顆原子彈,都說原子彈轟炸後百年不能住人,可是廣島和長崎卻很繁盛,這是為何?在投下原子彈之前,日本拒絕同意《波茨坦公告》,拒絕了這種「和平」的投降方式,並且一再強調「一億玉碎」的口號,最終激起美軍的憤怒,不僅僅是報復,儘快結束戰爭,同時還有測試原子彈的性能如何,日本恰恰成為了美軍的「試驗品」!不過最終卻達到了世界最想看到的結果——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如果當初接受《波茨坦公告》,日本將免受原子彈的傷害!
  • 要不是美國造出了原子彈,這個世界可能都毀滅了!
    原子彈,作為現代核武器之一,對維護世界和平有著絕對的話語權。從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到現在差不多有80餘年的歷史,但目前還有很多國家懷揣夢想,研究著原子彈。眾所周知,原子彈是二戰時的產物,最早被美國科學家組團研發出來。
  • 原子彈爆炸後100年不能住人?為何廣島和長崎現在就能居住
    說到戰爭,很多人一定都會想到二戰,畢竟這場戰爭可是世界上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戰爭,它使得各國不敢再輕易發動戰爭,只能非常小心謹慎地處理彼此之間的外交關係。同時也在最大限度上改變了世界未來格局。二戰的落幕一定程度上得益於美國向日本扔了兩顆原子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