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訊(記者 吳嬌穎)10月15日,2020中國海洋經濟博覽會在深圳開幕。在本屆海博會舉辦的海洋資源開發論壇上,中國科學院院士高德利就海洋油氣資源開發與工程技術創新發表主旨演講。
高德利接受新京報記者專訪表示,要建設海洋強國,一定要重視海洋資源的開發利用。目前,我國深海油氣資源的開發仍處於初期階段,發展空間很大,亟需通過創新驅動加快相關技術與裝備的自主化與國產化進程。
在2020海博會海洋資源開發論壇上,中國科學院院士高德利發表主旨演講。圖片來源:海博會官網
新京報:我們要建設海洋強國,需要進行哪些突破?
高德利:要建設海洋強國,一定要重視海洋資源的開發利用。其中,海洋油氣資源十分豐富,目前我國在深海油氣資源開發方面還處於初期階段,發展空間很大,特別需要自主掌握相關核心技術,通過創新驅動加快關鍵技術與裝備的自主化與國產化進程,比如深海油氣鑽採作業平臺、水下機器人及智能控制等。
海洋油氣工程裝備,涉及的零部件較多甚至成千上萬個,我們不可能每一個都自主製造,但應該掌握其產業鏈中的關鍵技術環節,這需要更多的資金、人才等投入,以及開展更廣泛的國際合作,不斷加大軟硬體技術的創新力度。
新京報:我國深海油氣資源開發目前面臨怎樣的機遇與挑戰?
高德利:近10年來,全球的重大油氣發現一多半都來自深海,深海將成為油氣資源的重要接替區之一。在中國南海海域蘊藏著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含天然氣水合物)資源,但其中的70%以上都埋藏於深水區,相應的油氣勘探開發及其工程作業面臨著許多技術難題和挑戰。
目前,我國海洋油氣鑽探的最大水深已超過2600米,實現了從淺水到超深水的跨越,躋身國際先進行列。但深海油氣勘探開發及其工程作業具有高技術、高風險、高投入及高回報的特點,始終面臨「入地、下海」的雙重挑戰。對於深海油氣工程來說,出現任何工程作業事故都可能極大地增加作業時間和成本,嚴重時還會導致災難性的後果。
新京報:深海油氣資源開發的核心技術是什麼?
高德利:深海油氣資源開發,很多數據必須進行實際測量。在水下尤其是深海進行測量面臨的挑戰較大,這是國內外面臨的共同挑戰。比如,怎樣設計出可以在南海深水高溫高壓環境下正常使用的精密儀器和高端裝備,怎樣確保井眼的測量精度,如何更好地開發利用大量的現場測量數據,都需要下大功夫研究解決。
深水鑽井技術就是深海油氣勘探開發不可或缺的關鍵核心技術之一,有關研究與實踐在國內外備受關注,也是我們需要不斷突破的重大研究方向之一。
新京報:未來,深海油氣資源開發的發展趨勢是什麼?
高德利:我們在南海深水區已經發現了豐富的天然氣及其水合物資源,但其安全高效開發面臨著許多技術挑戰,迫切需要建立相適應的高效開發模式及其技術裝備支撐體系。未來,應通過持續的創新驅動,不斷提升海洋鑽採與儲運技術體系的先進性與安全高效應用水平。
同時,在深海油氣工程中應高度重視安全環保問題,要特別注意防止發生井噴、洩漏等惡性事故的發生。
伴隨著信息、材料、人工智慧等相關學科領域的科技進步,深海油氣資源開發必然朝著信息化與智能化方向加速發展。
新京報記者 吳嬌穎
編輯 樊一婧 校對 陳荻雁
來源:新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