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中科院院士高德利:深海資源開發亟需實現核心技術自主化

2020-10-17 新京報

新京報訊(記者 吳嬌穎)10月15日,2020中國海洋經濟博覽會在深圳開幕。在本屆海博會舉辦的海洋資源開發論壇上,中國科學院院士高德利就海洋油氣資源開發與工程技術創新發表主旨演講。

高德利接受新京報記者專訪表示,要建設海洋強國,一定要重視海洋資源的開發利用。目前,我國深海油氣資源的開發仍處於初期階段,發展空間很大,亟需通過創新驅動加快相關技術與裝備的自主化與國產化進程。

在2020海博會海洋資源開發論壇上,中國科學院院士高德利發表主旨演講。圖片來源:海博會官網

新京報:我們要建設海洋強國,需要進行哪些突破?

高德利:要建設海洋強國,一定要重視海洋資源的開發利用。其中,海洋油氣資源十分豐富,目前我國在深海油氣資源開發方面還處於初期階段,發展空間很大,特別需要自主掌握相關核心技術,通過創新驅動加快關鍵技術與裝備的自主化與國產化進程,比如深海油氣鑽採作業平臺、水下機器人及智能控制等。

海洋油氣工程裝備,涉及的零部件較多甚至成千上萬個,我們不可能每一個都自主製造,但應該掌握其產業鏈中的關鍵技術環節,這需要更多的資金、人才等投入,以及開展更廣泛的國際合作,不斷加大軟硬體技術的創新力度。

新京報:我國深海油氣資源開發目前面臨怎樣的機遇與挑戰?

高德利:近10年來,全球的重大油氣發現一多半都來自深海,深海將成為油氣資源的重要接替區之一。在中國南海海域蘊藏著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含天然氣水合物)資源,但其中的70%以上都埋藏於深水區,相應的油氣勘探開發及其工程作業面臨著許多技術難題和挑戰。

目前,我國海洋油氣鑽探的最大水深已超過2600米,實現了從淺水到超深水的跨越,躋身國際先進行列。但深海油氣勘探開發及其工程作業具有高技術、高風險、高投入及高回報的特點,始終面臨「入地、下海」的雙重挑戰。對於深海油氣工程來說,出現任何工程作業事故都可能極大地增加作業時間和成本,嚴重時還會導致災難性的後果。

新京報:深海油氣資源開發的核心技術是什麼?

高德利:深海油氣資源開發,很多數據必須進行實際測量。在水下尤其是深海進行測量面臨的挑戰較大,這是國內外面臨的共同挑戰。比如,怎樣設計出可以在南海深水高溫高壓環境下正常使用的精密儀器和高端裝備,怎樣確保井眼的測量精度,如何更好地開發利用大量的現場測量數據,都需要下大功夫研究解決。

深水鑽井技術就是深海油氣勘探開發不可或缺的關鍵核心技術之一,有關研究與實踐在國內外備受關注,也是我們需要不斷突破的重大研究方向之一。

新京報:未來,深海油氣資源開發的發展趨勢是什麼?

高德利:我們在南海深水區已經發現了豐富的天然氣及其水合物資源,但其安全高效開發面臨著許多技術挑戰,迫切需要建立相適應的高效開發模式及其技術裝備支撐體系。未來,應通過持續的創新驅動,不斷提升海洋鑽採與儲運技術體系的先進性與安全高效應用水平。

同時,在深海油氣工程中應高度重視安全環保問題,要特別注意防止發生井噴、洩漏等惡性事故的發生。

伴隨著信息、材料、人工智慧等相關學科領域的科技進步,深海油氣資源開發必然朝著信息化與智能化方向加速發展。

新京報記者 吳嬌穎

編輯 樊一婧 校對 陳荻雁

來源:新京報

相關焦點

  • 高德利院士:深海天然氣工程亟待突破核心技術
    作者 |高德利中國海洋石油天然氣資源十分豐富,但其大多數都埋藏於深水區,相應的油氣勘探開發工作面臨著「入地、下海」許多難題和工程技術挑戰。歷經多年的探索與實踐,我國海洋深水鑽探工程已經實現了從淺水(水深300米以內)到超深水(水深超過1500米)的跨越,並在南海發現了豐富的天然氣及其水合物資源,亟待進行安全高效開發,因而對相應的開發工程模式及其技術支撐體系提出了重大需求。
  • 高德利院士:我國深海天然氣工程亟待突破核心技術
    )的跨越,並在南海發現了豐富的天然氣及其水合物資源,亟待進行安全高效開發,因而對相應的開發工程模式及其技術支撐體系提出了重大需求。海洋深水區(以下簡稱深海)油氣資源勘探開發日趨活躍,如墨西哥灣、西非、巴西、北海、澳大利亞及中國南海等深水海域。近10年來,全球的重大油氣發現一多半都來自深海,深海將成為油氣資源的重要接替區之一。
  • 深海天然氣工程亟待突破核心技術
    ■高德利中國海洋石油天然氣資源十分豐富,但其大多數都埋藏於深水區,相應的油氣勘探開發工作面臨著「入地、下海」許多難題和工程技術挑戰。歷經多年的探索與實踐,我國海洋深水鑽探工程已經實現了從淺水(水深300米以內)到超深水(水深超過1500米)的跨越,並在南海發現了豐富的天然氣及其水合物資源,亟待進行安全高效開發,因而對相應的開發工程模式及其技術支撐體系提出了重大需求。
  • 「土行僧」高德利在渝「探氣採氣」 要讓涪陵頁巖氣井降本增效
    高德利說,所以我們要推進頁巖革命,加大勘探開發力度,要讓頁巖氣的探明儲量和產量逐年大幅度增長。 重慶頁巖氣地質資源位列全國第3位 高德利已經是重慶頁巖氣的老朋友了,近年來他和他的團隊成員常來重慶。他也是涪陵頁巖氣公司「院士工作站」的成員之一。
  • 高德利:石油鑽井的探路者與領路人
    這一飛躍帶來了土地資源的節約和鑽井成本的降低,解決了諸如救險、繞障及海洋鑽探等複雜工程問題,並特別有利於特殊油氣藏的勘探與開發。特別是石油鑽井從定向井發展到水平井,更是被譽為當今石油工業的革命性技術進步,在全世界受到高度重視。
  • 中國電子總經理助理宋黎定:構建自主化工控體系,深化核心技術攻關
    如何打破技術「卡脖子」的問題?宋黎定介紹,工業控制系統是智能製造的基礎,應用廣泛,是涉及國計民生和國防安全的基礎通用核心設備。他剖析了我國工控系統的現狀,目前核心自主產品可控性低,工業大數據作為企業核心資源面臨嚴峻的安全風險,是前所未有的挑戰。宋黎定說,中國是製造業大國,實際上不是強國。
  • 院士說丨周守為院士:中國海洋能源開發未來的主攻方向及建議
    「海洋石油981」是中國海洋石油工業發展史上的裡程碑中國海上作業資源日趨完備,已經具備全鏈條海上作業能力,深海油氣開發艦隊初步形成,其中以「海洋石油981」(圖3)和「海洋石油201」(圖4)最具代表性。
  • 中科院院士白春禮:關鍵核心技術關係國家前途命運 我國在高技術領域仍有短板,會令工業大廈「地基」不牢
    科技創新在國家發展中的戰略支撐作用越來越凸顯,能否做到科技自立自強,掌握關鍵核心技術,關係一個國家民族的前途命運。」白春禮指出,客觀來講,我國的科技創新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與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相比,與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的要求相比,還有較大差距。五中全會對當前科技創新發展的一個重要判斷是「創新能力不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集中反映出我國科技發展的差距和不足。
  • 我國實現氫燃料電池全產業鏈自主化
    科技日報1月22日消息,國家電投集團總經理江毅22日在此間透露,作為國內五大發電集團中唯一具有核電牌照的企業,國家電投正尋求在代表能源未來的核電前沿技術和系列儲能前沿技術上取得突破,並已在氫燃料電池開發領域獲重大突破,完成了相關催化劑、擴散層、膜電級、雙極板、電堆組裝、系統控制、空壓機等系統設備自主研發
  • 院士專家呼籲:破解計算技術難題亟需更多青年人才
    在近日舉行的中科院「先導杯」並行計算應用大獎賽決賽暨頒獎典禮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大獎賽專家諮詢委員會主席李國傑面向現場一張張年輕的面孔,提出一個期待:希望更多的青年人才從事並行計算的科研和技術攻關,讓我國成為名副其實的並行計算強國。在他看來,並行計算不是陽春白雪,而是計算機從業者需要掌握的基本功。更為重要的是,大力發展以並行計算的代表的軟體技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彌補硬體的不足。
  • 我國掌握第四代核裂變反應堆核心技術
    記者4月9日從位於合肥科學島上的中科院核能安全技術研究所獲悉,該所先進核能研究團隊在第四代核裂變反應堆堆芯核心技術上取得重要突破,研發出新型燃料組件及包殼材料,解決了鉛基堆堆芯高份額燃料、高密度冷卻劑、耐高溫耐腐蝕結構材料等關鍵技術難題。這一成果打破了國外相關技術壟斷,標誌著我國已成功掌握第四代核裂變反應堆核心技術。
  • 重慶專訪:中科院院士袁亞湘——「鬼點子」 推動原始創新
    重慶專訪:中科院院士袁亞湘——「鬼點子」 推動原始創新 2020-12-20 21: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科院深海所:創新海洋科技 扛起深海科研的海南重責
    位於三亞的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深海所)內,像「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這樣的深海科研「神器」不在少數。工程實驗室內,「海鬥」號無人潛水器、「海翼」號深海滑翔機、「天涯」號深淵著陸器等深海科考設備依序排列,展示著我國在深海科技事業中所取得的豐碩成果。 坐擁得天獨厚的海洋資源,海南在開展深海進入、深海探測、深海開發等活動方面頗具優勢。
  • 「奮鬥者」萬米深潛海試:中科院發揮核心關鍵作用
    作為人類歷史上第4艘全海深載人潛水器,為實現萬米海底作業目標,「奮鬥者」號在研製建造及海試電視直播過程中突破了一系列關鍵核心技術。「奮鬥者」號正在布放入水,準備開展下潛作業。中科院 供圖中科院金屬研究所、理化技術研究所、聲學研究所、瀋陽自動化研究所、力學研究所等單位,與中國船舶集團第七〇二研究所等單位密切配合、集智攻關,順利完成了鈦合金載人艙、固體浮力材料、高速數字水聲通信系統、自動控制系統、機械手等關鍵技術攻關工作,為「奮鬥者」號總裝集成提供了核心技術支撐,為實現「奮鬥者」號關鍵技術國產化目標做出突出貢獻。
  • 中科院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中科院深海所重要指示精神
    白春禮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高度出發,提出建設海洋強國戰略思想,著力推進海洋強國建設,推動我國海洋事業發展取得巨大成就;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再次強調了要「堅持陸海統籌,加快建設海洋強國」。新時代推進海洋強國建設離不開科技興海,全院幹部職工必須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進一步增強發展海洋科技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 周守為院士:中國海洋能源開發未來的主攻方向及建議|科協年會專刊
    加大深海油氣勘探開發力度,打造中國油氣產業未來的重要接替區深水是世界海洋能源開發主戰場和科技創新的前沿,2006年以來全球油氣新發現儲量中,深水油氣儲量佔 50% 以上(圖 10)。必須大力發展深海技術,努力提高深海資源勘探和開發技術能力。
  • ...甘肅手機報(2018.9.7)中科院院士丁林被聘為蘭州大學雙聘院士
    評論現已開啟,請看官們在文末發表觀點中科院院士丁林被聘為蘭州大學雙聘院士蘭州大學雙聘院士聘任儀式9月3日下午在該校舉行,中科院院士丁林被聘為蘭州大學雙聘院士,並擔任蘭州大學地質科學與礦產資源學院學術院長
  • 中科院在「奮鬥者」號研製和海試中發揮核心關鍵作用
    中國科學院所屬10餘家單位全面參與了「奮鬥者」號研製和海試工作,是研製任務的核心單位,海試任務的牽頭組織單位,「奮鬥者」號的業主單位。  中科院是「奮鬥者」號研製任務的攻堅隊。作為人類歷史上第4艘全海深載人潛水器,為實現萬米海底作業目標,「奮鬥者」號在研製建造及海試電視直播過程中突破了一系列關鍵核心技術。
  • 中科院A類先導專項「深海/深淵智能技術及海底原位科學實驗站...
    11月7日,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A類)「深海/深淵智能技術及海底原位科學實驗站」啟動會在京召開。中科院院長、黨組書記白春禮,海南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毛超峰等出席會議。會議由中科院副院長、黨組成員相裡斌主持。  會上,中科院重大科技任務局副局長徐帆江宣讀了立項通知和專項總體組等有關任命文件。
  • 曾慶存院士:中科院地球系統模式,自研巨系統大規模高性能計算
    ,是我國高度自主化研發的完整地球系統模式。其作為一門學科,核心之一是建立地球系統動力學模式的模擬研究。曾院士特別強調了多學科多院所的融合工作特色,他談道:「在計算機上實現算法和軟體,具有高精度、高效、省時、可長時間連續計算。計算過程可實時監控、調節、切換。這得益於研製人員、計算與計算科學多學科團隊與專家高度的融合工作。貢獻者包括,在三維耦合器與嵌套算法方面,何卷雄、張東凌、畢訓強。在陸冰模式方面,張懷、高欣、張東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