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二十載 問天不停歇

2020-12-01 新華網客戶端

  將6艘載人飛船、5艘無人飛船和2個空間實驗室順利送入太空;護航11名中國航天員、14人次完成太空之旅——

  築夢太空,問鼎九天。長徵五號遙三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北鬥全球組網進入衝刺期、嫦娥翩然落月背、空間實驗室完成服役返回……過去一年多,我國航天事業發展步履鏗鏘、碩果纍纍。1999年11月20日清晨,神舟一號飛船發射,我國載人航天大幕徐徐開啟。轉眼20年,作為我國載人太空飛行器研製設計工作的主力軍,神舟團隊書寫了一項又一項驕人成績:將6艘載人飛船、5艘無人飛船和2個空間實驗室順利送入太空;護航11名中國航天員、14人次完成太空之旅,最長在軌時間達30天;實現太空出艙、交會對接、太空授課……而這支優秀的團隊,平均年齡僅有33歲,他們將自己的熱血青春與祖國發展同頻共振,時刻以衝鋒的姿態,託舉起中華民族的載人航天夢。

  ——編 者

 

  歲末年初,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載人航天總體部的大樓裡,神舟團隊的科研工作者們步履匆匆。

  去年7月,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完成任務、順利返回,神舟團隊又立刻投入到下一項研發任務中。20多年來,神舟團隊將6艘載人飛船、2個空間實驗室成功送入太空;護航多位航天員完成太空之旅;完成太空出艙、交會對接、組合體飛行等任務……這張驕人的成績單背後,是科研團隊長達幾十年的科研攻關。

  向未知領域,探路!

  「關鍵核心技術是買不來的」

  「每一點航天領域的科技進步,都是人類向著浩渺星空邁進了一步」,年過八旬的陳祖貴老先生,向記者講起了我國載人航天事業的發展歷程,往事猶如捲起的畫卷,徐徐展開……

  「圜則九重,孰營度之?惟茲何功,孰初作之?」這首詩描寫了中國人探索宇宙的夢想,從那個時候開始,飛天夢就深埋在了中華民族的血脈裡。

  1999年,發生了三件大事:新中國成立50周年、澳門歸回、神舟飛天。一時間,人們探索宇宙的熱情被再次點燃。「『神一』的意義,我認為比『神五』更大。」回首過往,神舟號飛船首任總設計師戚發軔院士頗有感觸,他說,在神舟五號飛船載著航天員楊利偉安全返航的時候,他卻想去看看「神一」回收的地方。

  「那是在多麼艱難的條件下幹出來的事業!」戚院士說。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我國就有了第一代返回式衛星——「曙光一號」的研製計劃。「受制於計算機技術水平,直到上世紀80年代,我國載人航天事業仍進展不大。我們想自主研發星載計算機晶片,推動載人航天事業快速發展,經過不懈努力,終於成功了。」陳祖貴說。

  硬體做了出來,軟體編寫成了難題。在一次星—地對接仿真實驗中,團隊發現衛星姿態數據明顯異常。「當時沒有相關軟體,很難定位問題源,團隊壓力特別大。」隊員們沒日沒夜工作在實驗室裡,累了就趴在桌子上休息一會,餓了就隨便吃一點。經過反覆排查,最終發現不是軟體問題,而是晶片上的一個存儲單元壞了。

  就是在這種艱苦條件下,陳老帶領團隊先後攻克了計算機控制衛星姿態的控制系統研製,掌握了衛星全姿態捕獲技術、衛星應急控制器技術等。後來在神舟科研攻關期間,他們還成功研製出我國載人飛船GNC系統,並成功應用於9艘神舟飛船。

  1992年,我國載人航天工程正式啟動。「那時候,沒有實驗場地和設備,可謂困難重重。」戚院士說,只有把地面試驗做充分,才能確保成功,這就要求必須建立完善的科研基地。

  「飛船研製要用到哪些設備,這些設備如何研製?這個挑戰一點也不比研製飛船本身小。」戚院士說,那時候,航天五院邊設計、邊出圖、邊建設,在北京建成了採用AIT一體化設計思想建成的總裝廠房、亞洲最大的真空罐和電磁兼容實驗室以及振動臺……

  載人航天總體部總設計師楊宏覺得自己是個「幸運兒」,一參加工作就趕上「神舟」立項。「起步階段,我們對整個載人航天系統的認知都不到位。」他記得自己曾經在一次地面檢測中,「燒」壞過4臺設備。「因為電路設計、電源器件的研製,都需要在實驗中一點點摸索。」

  早期研發階段,團隊也曾向國際同行尋求幫助。「但關鍵核心技術是買不來的。」陳祖貴回憶,很多所謂的「核心」技術,只不過是從公開發表的文章裡抄下來的。

  團隊沒有氣餒。「就拿海上回收來說,5200公裡的海域,我們沒有依託於航母的海上救生技術,海上回收成了巨大的難題。」楊宏說,為此,團隊研發了海上定點回收技術,確保海上迫降後航天員能順利上岸。

  「為了研發海上定點回收技術,我們不知編寫了多少程序、做了多少實驗、測試了多少數據。」楊宏感慨。

  航天員安全,守護!

  「要時刻問自己,敢不敢坐自己研發的飛船」

  「5,4,3,2,1,點火!起飛!」這串口令,每一個神舟人都爛熟於心。每個數字代表著不同任務指令,要不假思索、形成慣性動作。「500秒內,發出100多條指令,決不能出現任何差池。」楊宏說。

  「航天產品可靠性為0.97,因為要保障人的安全,載人航天的失敗率必須控制在3‰以內。兩個要求同時滿足,故障率必須在三十萬分之一以內。換句話說,每天發一次,30年都不能出問題。」對此,戚院士對團隊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要時刻問自己,敢不敢坐自己研發的飛船?」

  要保障安全性,就必須用上所有的可靠性措施。「從起飛到把飛船送到預定軌道,有8種故障救生模式。在飛船入軌之後,還有180多種故障對策。實際上,在大約70萬條電腦程式中,30%是應付正常飛行的,70%用於應付故障。」戚院士介紹。

  從「神一」發射至今,團隊創造了「0失誤」和回收「10環打靶」的優異成績,但「一次成功不代表次次成功,這次成功不代表下次成功。我們時常告誡自己,每一次都必須『從零開始』。」楊宏告訴記者。

  在神舟三號發射前,飛船已經進入靶場時,團隊卻發現一個電連接器出現障礙。「必須返廠做失效性分析。」楊宏回憶,返廠後發現,電連接器本身有設計缺陷,要重新設計,但同樣的元器件在飛船上用了77個,重新設計生產需要三個月。

  「堅決不能讓有哪怕一絲缺陷的飛船上天!」指揮部當即決定,暫停發射計劃,全員撤場。楊宏作為當時的主任設計師,受到了處分,這也成為楊宏職業生涯中最痛的事。

  「地面測試就要暴露問題,暴露越多,上天后就越安全。」陳祖貴說,他曾受邀觀看航天員訓練。在離心機旁,航天員身上壓著相當於自身體重4—8倍的載荷,這種訓練讓他們臉色蒼白,表情痛苦。陳老看在眼裡,疼在心裡。

  「那一刻我感覺責任重大,當即向航天員們許下承諾,不僅要讓他們安全回來,還要讓他們舒舒服服回來!」陳老字字鏗鏘。經過團隊設計,神舟五號飛船返回時,楊利偉實際承受的載荷僅有自身體重的3.2倍,可以用「舒服」來形容。

  「我們和航天員的關係猶如『廚師』和『顧客』。以前,我們要讓航天員『吃飽』,現在要讓航天員『吃好』,這就需要我們去『試吃』。」曾任天宮二號總體主任設計師的柏林厚做了個形象的比喻。

  2016年10月19日凌晨,神舟十一號與天宮二號完成交會對接,景海鵬、陳冬開啟30天太空生活。這次「超長待機」對飛行器宜居設計提出巨大考驗。

  怎麼住得舒服?團隊下足了功夫:開發天地一體化多媒體系統,讓航天員可以看球賽、聽新聞,還能跟家人、戰友視頻聊天;設計可摺疊多功能平臺,讓航天員就餐和進行科普活動時更方便;研製無線頭戴設備,解決有線頭戴設備「相互糾纏」問題,讓航天員在艙內更自由地與地面對話……

  在地面研製時,柏林厚和同事們經常把自己模擬成航天員,進艙實際體驗。再根據自身感受和航天員反饋,不斷完善艙內人性化設計,比如降噪、廢棄物處理等。

  引領高技術,突破!

  「科研的最終目的是服務生活」

  科研人員,都是幕後英雄。每一次成功背後,都是他們默默付出、接續奮鬥的結果。

  載人飛船系統副總設計師馬曉兵習慣稱自己為「愛找麻煩的人」。「做事情就要做到極致」,這是航天人堅持的準則,入行15年的馬曉兵感觸頗深。

  2016年的一個深夜,值班人員發現航天員與地面的語音通信系統出了問題。「因為有故障預案,問題得以順利解決。就是要在地面把『所有可能出現的問題都考慮到』。」馬曉兵回憶說。

  對此,團隊建立了地面監測防漏洞工作機制,出現問題第一時間解決,並形成「零缺陷、零故障、零疑點」的團隊文化。

  創新,是團隊的另一種文化。

  「新一代航天人必須要有創新精神。」馬曉兵介紹說,遇到緊急情況時,飛船必須在4個小時內快速返回,否則航天員生命安全就會受到威脅。這就需要有大量的數據支持,在地面研製階段,這些都需要考慮進去。

  比如,在太空飛行器交會對接中,飛船會有多次變軌,軌跡預期經常會有偏差。如何保證數據的實時更新,減少誤差的發生,這讓馬曉兵及其團隊犯了難。

  「花了3年時間,團隊利用神經網絡算法,加入自主計算程序,通過提取飛船高度、飛行速度等參數,解決了數據誤差問題,為航天員的救生提供了重要的技術保障。」馬曉兵告訴記者。

  「就拿天宮一號來說,僅用5年時間,就實現了大型壁板技術、控制力矩陀螺儀技術等11項關鍵核心技術的突破。」楊宏說。

  據了解,為了滿足太空艙航天員生存需要,確保長期密封艙裡的空氣環境質量達標,團隊嚴格控制艙內所有金屬、非金屬材料的使用;為了解決工作設備發熱對航天員生存空間的影響,他們採用通風換熱方法,利用機器熱量保障艙內溫度……人性化的設計,多學科多維度的科研探索,讓太空艙成了航天員溫暖的家。

  「科研的最終目的是服務生活。」戚院士說,載人航天工程作為「863計劃」的一個重要項目,會帶動各個科研領域的進步。「比如,未來空間站建成後,可以開展多個學科實驗項目,將對農業、林業、醫療、新材料、環保、生物、新能源技術等領域產生極大的推動作用,這些最終都將改變人們的生活。」楊宏說。

  載人航天大事記

  1999年11月20日

  我國自主研製第一艘無人試驗飛船神舟一號成功發射升空

  2003年10月15日

  楊利偉駕乘神舟五號向太空進發,在繞地球14圈、飛行21小時後啟動返回程序,順利返回

  2005年10月12日

  費俊龍和聶海勝駕乘神舟六號進入太空,在太空中停留了5天

  2008年9月25日

  搭載三名航天員的神舟七號成功發射,航天員實現出艙行走

  2011年9月29日

  中國第一個目標飛行器天宮一號發射升空;隨後,神舟八號與天宮一號完成自動交會對接

  2013年

  神舟十號與天宮一號實現交會對接;航天員們開展了首次實時「太空授課」

  2016年

  天宮二號發射升空;隨後兩名航天員通過飛船進入天宮二號,駐留長達30天

  2017年4月22日

  天舟一號與天宮二號自動交會對接成功,多次向天宮二號補給燃料

  預計2022年前後

  中國空間站建成(劉涓溪 餘建斌 吳凱)

相關焦點

  • 神舟二十載 問天不停歇(講述·特別報導)
    1999年,發生了三件大事:新中國成立50周年、澳門歸回、神舟飛天。一時間,人們探索宇宙的熱情被再次點燃。「『神一』的意義,我認為比『神五』更大。」回首過往,神舟號飛船首任總設計師戚發軔院士頗有感觸,他說,在神舟五號飛船載著航天員楊利偉安全返航的時候,他卻想去看看「神一」回收的地方。  「那是在多麼艱難的條件下幹出來的事業!」戚院士說。
  • 護航11名航天員進太空 神舟團隊二十載書寫驕人成績
    將6艘載人飛船、5艘無人飛船和2個空間實驗室順利送入太空;護航11名中國航天員、14人次完成太空之旅——神舟二十載 問天不停歇(講述特別報導)築夢太空,問鼎九天。1999年,發生了三件大事:新中國成立50周年、澳門歸回、神舟飛天。一時間,人們探索宇宙的熱情被再次點燃。「『神一』的意義,我認為比『神五』更大。」回首過往,神舟號飛船首任總設計師戚發軔院士頗有感觸,他說,在神舟五號飛船載著航天員楊利偉安全返航的時候,他卻想去看看「神一」回收的地方。
  • 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行圓滿成功
    2008年9月25日至9月28日,神舟七號搭載三名中國航天員五載光陰,三度跨越,從神舟五號到神舟七號,從中國人首次問天到首次漫步蒼穹,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太空出艙技術的國家。這是9月25日21時10分,長徵二號F型運載火箭點火,神舟七號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升空。
  • 【夢圓九天】 神舟五號
    接下來的一段時間裡,大漠問天將帶大家一起再了解、回顧神舟家族這些「兄弟們」的神奇之旅…今天我們一起來回顧「神舟五號」飛船。中國飛天第一人楊利偉        2003年10月15日9時整,「神舟五號」飛船載著我國第一位太空人楊利偉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二號F型捆綁式火箭發射升空,飛船在太空繞地球飛行
  • 25載「天地通信」!浙江硬核女航天工程師:從神舟一號到神舟十一號...
    「神舟十號」「太空授課」前的一次演練中,信號突然中斷,20秒後才恢復正常。易欣和團隊立即連夜調試,經過多次驗證後,最終確保了那堂45分鐘「太空授課」直播畫面零失誤。每次載人航天發射,易欣負責天上地下所有圖像、聲音源的接送任務。
  • 時間,讓事業不朽——讀《問天之路——中國航天發展紀實》有感
    >100多年前,一位科學家曾說:「很難說什麼是不可能的,因為過去的夢想既是今天的希望,又是明天的現實。」「從東方紅衛星到載人航天,從嫦娥探月到北鬥問天,從兩彈一星的元勳到新一代航天員」,中國航天至今已走過60個年頭。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問天之路——中國航天發展紀實》真實再現了中國航天走過的60年崢嶸歲月,「中國航天可敬的大發展、大跨越、大輝煌」,都在書中一一呈現。
  • [視頻]回首"問天"之路:從"神舟一號"到"神舟七號"
    中國第一艘不載人的試驗飛船――神舟一號     1999年11月20日6時30分,中國第一艘不載人的試驗飛船――神舟一號,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    中國第一艘神舟號無人飛船的發射升空,揭開了中國載人航天技術發展新的一頁。
  • 千錘百鍊冰火考驗:火星環繞器"問天"之路經歷了什麼
    新華社北京7月28日電 題:千錘百鍊、冰火考驗:火星環繞器「問天」之路經歷了什麼?新華社記者胡喆隨著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的成功發射,火星探測走進人們的視野當中。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計劃一次性完成對火星的「環繞、著陸、巡視」三項任務,實現多個工程及科學目標。
  • 千錘百鍊、冰火考驗:火星環繞器「問天」之路經歷了什麼?
    新華社北京7月28日電題:千錘百鍊、冰火考驗:火星環繞器「問天」之路經歷了什麼?新華社記者胡喆隨著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的成功發射,火星探測走進人們的視野當中。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計劃一次性完成對火星的「環繞、著陸、巡視」三項任務,實現多個工程及科學目標。
  • 問天之路:中國航天發展紀實
    >  書名:問天之路作者簡介李選清,《解放軍報》社原副總編輯,少將軍銜,連續策劃組織報導了從神舟一號到神舟七號發射:發射一波三折神舟二號:發射火箭磕傷了神舟三號:插座故障推遲發射計劃神舟四號:挑戰低溫極限
  • 四年未發射的神舟飛船,新年將來個兩連發,貨運飛船也同樣如此
    2016年11月返回地球至今,已經有四年多時間中沒有神舟飛船的發射任務,我國也沒有航天員隨其他太空飛行器發射上天,看上去我國的載人航天發射活動似乎處於停滯狀態,實際上並非如此!,它們回來之後,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和天舟三號貨運飛船也將升空與之對接,這些航天任務基本都會在2021年完成,航天員在軌駐留時間將長達半年左右,因此明年「神舟」號飛船將「兩連發」,「天舟」號貨運飛船也將兩連發。
  • 追隨神舟飛船軌跡:神舟十一號邁入第四階段
    階段二:載人飛船  代表成員:神舟五號、神舟六號、神舟七號  神舟五號  發射時間:2003年10月15日9時整  發射地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運載火箭:長徵二號F  所載航天員:楊利偉  神舟六號  發射時間:2005年10月12日9時整  發射地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運載火箭:長徵二號F  所載航天員:費俊龍、聶海勝  任務:神舟六號飛船是一項真正意義上有人參與的空間科學實驗,它執行2人多天的飛行任務,航天員要進入軌道艙工作、生活多天,多圈次進行科學實驗的操作
  • 神舟七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
    25日下午,胡錦濤和周永康等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聽取了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行任務有關情況匯報。胡錦濤充分肯定了各參研參試部門和單位為完成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行任務所做的大量準備工作。胡錦濤說,現在,任務準備已全部就緒,飛船發射已進入倒計時。
  • 攝蝶二十載:從攝影愛好者到生態記錄者
    中新網貴陽3月18日電 題:攝蝶二十載:從攝影愛好者到生態記錄者  作者 周燕玲 黃蕾瑾  「瘋子」,坐在一張黑色椅子上的陳正軍,這樣形容自己二十載行攝貴州的蝴蝶之旅。  「我朋友和家人都說我是瘋子,為了拍到清晰的蝴蝶我確實是一個瘋子」。陳正軍笑著說到。
  • 神舟七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 中國人三度登太空
    荊楚網消息 (湖北日報) 北京時間9月25日21時10分04秒,我國航天事業又迎來一個歷史性時刻,我國自行研製的神舟七號載人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21時19分43秒準確進入預定軌道。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親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現場觀看飛船發射。  吳邦國、賈慶林、李長春、習近平、李克強等領導同志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觀看飛船發射實況。
  • 神舟一號20年·記憶
    人體代謝模擬裝置和假人被安置在飛船上以檢驗飛船生命保障系統的功能2001年1月10日,神舟二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資料圖)2002年神舟三號與神舟四號>2003年,38歲的飛行員楊利偉從1500人參與的嚴苛選拔中脫穎而出楊利偉在返回艙(資料圖)2003年10月15日9時長徵二號F火箭再次點火載著神舟五號與楊利偉
  • 神舟九號:微重力下的細節
    太空執行任務時的環境、控制響應、控制耦合和其他不確定風險等都是地面無法完全設想和模擬的,更多的要依靠航天員隨機應變的能力。6月24日,劉旺操縱飛船,電視直播畫面中兩個十字慢慢對準,飛船一米一米地靠近並最後輕輕碰在一起。此前,對接的控制在地面上已經操練了上千次。
  • 紅門倥傯二十載 老兵再踏新徵程
    在新疆伊犁州消防支隊有這樣一位特勤老兵,他瘦小的個頭,略黑的膚色、見人一笑,話語不多,若是丟在「兵」堆兒裡,怎麼看都是個不起眼的兵,但這個兵卻堪稱伊犁乃至整個新疆消防部隊裡名符其實的——兵王,他叫竇志強。
  • 神舟十一號發射引熱潮 盤點全世界著名航天基地
    神舟十一號飛船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 李剛 攝    10月17日早晨7時30分,神舟十一號飛船在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人類自古就嚮往太空,神舟十一號飛船進一步引發了國人對航天探索的熱潮,讓普通人眼中神秘的航天基地也受到關注。其實,國內的酒泉、西昌、文昌等航天發射基地已經部分對外開放,而像美國的甘迺迪航天中心、休斯頓太空中心、法屬蓋亞那的蓋亞那太空中心更是一直受到遊客的青睞。本期,我們就趁著神舟十一發射成功的熱潮,盤點這些世界著名航天基地。
  • 登月50周年 致敬人類永不停歇的腳步
    50年後,世界各地人們齊聲紀念,以各種方式來慶祝這二十世紀以來人類最偉大的創舉,撇開時代背景因素,這項人類事業直到現在依然足夠激動人心,人類對於這個給予了自己無數浪漫幻想天體的探索熱情從未改變。 前赴後繼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