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木星衛星之間的引力拉拽可能能解釋其變暖現象

2020-12-03 環球網

本文轉自【cnBeta.COM】;

據外媒報導,來自亞利桑那大學的一項新研究表明,木星的四顆最大的衛星之所以溫暖是因為它們的重力場相互拉拽而產生的潮汐力。這種潮汐加熱可能有助於解釋木星的衛星系統進化方式。自1973年NASA的Pioneer 10飛越木星以來,這顆巨大的行星就給我們人類帶來了越來越多的驚喜。

而令人困惑的是,木星80個衛星中最大的4個--Galilean Moons Io(木衛一)、Europa(木衛二)、Ganymede(木衛三)和Callisto(木衛四)並不是距離太陽4.84億英裡(7.78億公裡)的冰封巖石球。相反,其中三個衛星的溫度高到可以在地表下形成全球海洋,而第四個衛星的內部溫度也很高,其布滿了活火山。

對此最明顯的解釋是由木星引力產生的潮汐力引起,當潮汐力對衛星進行拉伸和擠壓時它們的溫度會上升到足以使衛星內部保持液態且不會隨著地質年代的推移而冷卻下來。然而,根據加州帕薩迪納噴氣推進實驗室博士後Hamish Hay的亞利桑那小組的研究顯示,這些木星的潮汐不足以解釋星球內部擁有如此大熱量的現象。

這是因為木星的四大衛星太小,它們無法產生那種大的潮汐反應來產生如此顯著的升溫,不過如果木星系統中其他衛星的引力則就另當別論了。此時出現一種被稱為潮汐共振的現象。

「共振會產生更多的熱量,」Hay指出,「基本上,如果你推任何物體或系統然後放手,它就會以自己的固有頻率擺動。如果你一直以正確的頻率推動系統,這些擺動會越來越大,就像你推鞦韆一樣。如果你在正確的時間推動鞦韆它會蕩得更高,但如果時機不對鞦韆的運動就會被抑制。」

「這些潮汐共振在這項工作之前就已經被發現了,但只有木星引起的潮汐最近才被發現,它只有在海洋非常薄(小於300米或低於1000英尺)的情況下才會產生這種共振效應,而這是不太可能的。當潮汐力作用在海洋上時,它會在表面產生潮汐波,最終以一定的頻率或周期繞赤道傳播。」

亞利桑那州的研究小組通過運行計算機模型發現,單是木星不足以在衛星中產生正確的共振頻率,但當把其他衛星插入這個方程式後,潮汐力開始跟每個衛星的共振頻率相匹配。此時就會產生更多的熱量,如果地下海洋的厚度在正確的範圍內,那麼內部的水或巖石就會融化,這跟目前的估計要接近得多。

根據Hay的說法,目前的模型假設潮汐共振仍是相對溫和的,所以下一步將是消除這個限制。除了提供一個機制來解釋伽利略衛星的加熱,這個模型還可以幫助計算它們海洋的真正深度。

相關研究報告已發表在《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上。

相關焦點

  • 研究:木星衛星之間的引力拉拽可能能解釋其變暖現象
    據外媒報導,來自亞利桑那大學的一項新研究表明,木星的四顆最大的衛星之所以溫暖是因為它們的重力場相互拉拽而產生的潮汐力。這種潮汐加熱可能有助於解釋木星的衛星系統進化方式。自1973年NASA的Pioneer 10飛越木星以來,這顆巨大的行星就給我們人類帶來了越來越多的驚喜。
  • 研究稱「潮汐加熱」可能使木星衛星變暖
    發表在《地球物理研究快報》上的新研究表明,這些衛星本身要為自己的變暖負責,或者至少它們要為彼此的變暖負責這可能聽起來很奇怪,但當考慮到引力的影響時,它實際上是非常合理的。新研究的重點是一種稱為「潮汐加熱」的現象。簡而言之,「潮汐加熱」是指衛星在繞著宿主星球的軌道上經過時, 經由潮汐摩擦過程產生。 木衛二歐羅巴被認為在其冰凍的地殼下深藏著一個地下海洋。
  • 木星的衛星可能彼此變暖
    木星衛星的引力推和拉可能比氣體巨星木星更容易變暖。在一個稱為潮汐加熱的過程中,木星衛星和地球本身的引力拖船將衛星拉伸和擠壓到足以使它們變暖的程度,結果,一些冰月衛星的內部溫度足以容納液態水海洋,在巖石月球的情況下,潮汐加熱將巖石融化為巖漿。
  • 研究稱「潮汐加熱」或使木星衛星變暖
    研究稱「潮汐加熱」或使木星衛星變暖(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cnBeta:外媒BGR報導,木星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中體積最大的行星,而且有一大堆衛星圍繞著它運行。事實上,這顆氣態巨行星有近80顆衛星。
  • 木星的衛星之下為什麼能存在液態海洋?能量不是來自太陽
    ,木星的四顆最大的衛星之所以溫暖是因為它們的重力場相互拉拽而產生的潮汐力。這種潮汐加熱可能有助於解釋木星的衛星系統進化方式。自1973年NASA的Pioneer 10飛越木星以來,這顆巨大的行星就給我們人類帶來了越來越多的驚喜。
  • 木星不會燃燒,但它的衛星為何比理論更溫暖?誰在給它們加熱?
    既然木星不能進行核聚變,它們的溫度又為何會高於理論值呢?長期以來,科學家們給出的說法是:木星自己產生的熱量也被這些衛星所共享。不過,最近的一項研究表明,這些衛星的升溫機制不是直接來自於木星,而是它們自己之間相互產生的。在這個過程中,木星並沒有直接參與,但是它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地球物理研究快報》最近發表了這項研究成果,向我們介紹了這個特殊的過程。
  • 木星的海洋衛星互相抬高潮
    新的研究表明,木星的「海洋世界」衛星可能對彼此產生強烈的引力作用,從而在彼此的地下海中引發大潮。研究小組成員發現,令人驚訝的是這些月潮汐力可能比巨型木星的引力拖船在衛星海洋中產生更多的熱量。「這很有趣,因為木星是該系統中最大的質量,所以它的潮汐力要比另一個月球大得多。」科學家哈米什·海伊在聲明中說,在亞利桑那大學的月球和行星實驗室進行了這項工作。
  • 地球只有一顆天然衛星 木星的衛星為什麼那麼多?
    在搜索新天體可能存在的區域時,謝潑德和同事們意外發現木星剛好在搜索範圍附近,於是他們決定暫時擱置原先的研究目標,轉而暫時觀察一下木星。木星衛星的各種分類,新發現的衛星軌道以粗線顯示。圖中綠色線顯示的是一顆特立獨行的衛星Valetudo,以羅馬神朱庇特的曾孫女命名。它穿梭於逆行衛星的軌道間,但本身軌道是順行的。
  • 木星的衛星可以通過掀起潮汐使彼此保持溫暖
    對於木星最大的衛星,一項新的分析表明,其中某些熱量的來源令人驚訝:彼此之間。天然氣巨人的四個最大衛星中的三個,即木衛三,卡利斯託和歐羅巴,被認為在冰冷的殼下藏有液態水海洋(SN:5/14/18)。第四,火山月亮Io可能包含一個內部巖漿海洋(SN:8/6/14)。
  • 木星的衛星為啥這麼多?
    這4顆衛星是最早被發現的木星衛星,在分類上屬於木星的主衛星群,又被稱為伽利略衛星。它們的半徑比任何矮行星都大,是太陽系中除太陽和八大行星以外最大的天體。木衛三是木星衛星中最大的一顆,其直徑甚至大於水星,隨著觀星技術變得越來越先進,人們又發現了這4顆衛星的更多同伴。
  • 為什麼木星的引力作用竟然比天然衛星間的潮汐力還小?
    最近科學家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木星的天然衛星之間引起的潮汐力非常的強大,甚至比木星對這些衛星的影響還大。按常理來說,木星在這個系統當中的質量是最大的,因此木星對它的天然衛星的作用力也應該是最大的。科學界認為這些極有可能是被木星捕獲的小行星。根據地球與月球之間的潮汐作用,我們知道木星與它的衛星之間也會產生相似的引力。而且木衛二、木衛三和木衛四的冰殼下藏有豐富的液態水海洋,木衛一則是擁有一個地下熔巖海洋。
  • 為什麼木星有如此多顆衛星?
    木星是太陽系中的最大行星,它的質量相當於300個地球。它也是太陽系中擁有衛星最多的行星。地球只有月亮一顆衛星,而木星則有79顆衛星。科學家將原因歸於其龐大的質量而進而擁有巨大引力。就在兩年前,當時天文學家又發現了12顆我們以前不知道的衛星。
  • 月球竟然可能是人造物?關於月球,無法解釋的離奇現象
    而且這種純鐵是不可能自然形成的,現在這些都無法解釋。如果月球真的是一個小行星撞擊地球後產生的地球碎片,並且分離出來後地球轉的話,那他兩個的成分應該是差不多的,但事實卻剛好相反。,在經過地球的時候,被地球的引力捕獲住了,並且一直繞著地球轉。
  • 為什麼木星有 79 個衛星,而地球只有一個?
    木星有這麼多衛星而其他行星(例如我們的行星)卻很少有一個原因。 一切都歸結為引力。引力的影響天文學家將太陽系中的行星分為兩類。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是所謂的「陸地」或「內」行星,而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則被分類為「氣體巨星」,也稱為「外行星」。
  • 「朱諾號」數據顯示,木星的一些衛星在其極光中留下了「足跡」
    近來,「朱諾號」探測器傳回的一些最新信息涉及它的兩顆衛星如何影響木星最有趣的大氣現象之一。正如學者們在研究中解釋的那樣:「可以看到北部和南部的主極光橢圓形,周圍環繞著與伽利略衛星相關的小規模發射特徵。由朱諾飛船獲得的紅外觀測結果顯示在木衛一的情況下,這種發射呈現出的漩渦模式,在外觀上類似於馮·卡門渦街。」
  • 木星可能不是伽利略衛星的潮汐力主宰
    伽利略衛星的地質活動都相當活躍,因為木星巨大的潮汐力不斷拉伸及擠壓它們,現在有科學家認為,四個衛星表面下可能存在的液態海洋或熔巖,對彼此的潮汐力影響將更大。  研究人員解釋,因為伽利略衛星地下海洋各自的潮汐,彼此在互相靠近時又產生了「潮汐共振」的效應,這種效應遠比木星本身的潮汐力影響更顯著,如果地下海洋的黏度比較大的時候,產生的熱量將相當可觀。
  • 火星與木星之間是第10顆行星破碎的殘骸?火星上河流痕跡是假的?
    火星與木星之間是第10顆行星破碎的殘骸?火星上河流痕跡是假的?你知道火星和木星之間有什麼嗎?在太陽系裡存在著很多我們還無法解釋的巧合,而且讓人困惑的是,關於這些知識在我們的課程和教育裡是無法學習到的,對普通大眾來說是完全未知的世界。
  • 木星可能有600顆小衛星?新發現的天體能不能算是衛星?
    圖片來源:愛德華·阿什頓/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據「sky&telescope」官方網站近日消息稱,一組加拿大天文研究團隊發現,被稱為「行星之王」的木星可能擁有大約600顆直徑在800米以上的候選衛星!它們大部分分布在寬闊、形狀不規則的逆行軌道上。而這一新發現也引發出新爭論:可以被稱為衛星的天體,其尺寸的界限到底是什麼?
  • 為什麼木星和木星有那麼多衛星 而地球只有一顆?
    去年關於木星衛星的大發現,是由卡內基科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在執行柯伊伯帶(一個位於海王星之外的巨大碎片環)新的天體搜尋工作時發現的。正因為這一次偶然的發現,讓他們站在了偉大的天文學家伽利略的肩膀之上。若不是土星在兩周前新發現了20顆衛星,使它的衛星總數(82顆)超過木星,可以說太陽系中沒有其他行星能與木星媲美。天王星只有27顆衛星,而海王星則只有14顆,地球的近鄰火星只有兩顆衛星。這樣的情況下,你會不會為我們的地球只有一顆衛星而感到不安或失落?想想水星和金星,你或許能得到安慰,因為它們都沒有衛星。
  • 太陽系中衛星最多的行星並非木星,土星新發現20顆衛星17顆逆行
    太陽系形成的初期,木星引力巨大,導致眾多物質形成了木星環,木星環中也產生了很多大質量的衛星,然而衛星運動過程中會發生碰撞減緩速度,最後它們無法抵抗木星的引力,許多衛星就被木星吞噬了;另外木星的運動也在放緩,引潮力也在改變衛星的軌道,使它們逐漸遠離木星。然而現在一個重大的發現,將使土星取代木星,成為太陽系中衛星最多的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