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故事2020丨賈茹:我的生活,離不開殘疾人

2020-12-08 河北頻道

去年,賈茹獲選全國脫貧攻堅獎奉獻獎。在河北省行唐縣,她成了遠近聞名的扶貧先鋒。榮譽攜著責任紛至沓來,那些獎盃和證書,放在辦公室,像一雙雙眼睛看著她。賈茹說,自己本也不敢懈怠,在她的生命裡,早已和貧困殘疾人無法割離。

如果不是投身公益事業,1975年出生的賈茹,經商20餘年,早已過上了衣食無憂的生活。但她心中對殘疾人的執念,推著她不斷跨過各種關口,直到2018年殘疾人雙創園建成,屬於她的幫扶貧困殘疾人事業,進入新的階段。

「農村的殘疾人很難,他們出不了門,離不開家。如果通過我做的一些事,能看到他們的改變,那我的人生就值得。」賈茹說,「我覺得他們離不開我,我也離不開他們。」

「傻就傻吧」

行唐縣城東北,光明街。

賈茹創辦的昊騰殘疾人雙創園並不難找——園區之外大多是耕地,那幢四層殘疾人宿舍樓,成了天際線的頂點。

「賈媽媽回來啦?」正在打掃衛生的張旭,看到賈茹,高興地打著招呼。體態微胖、留著齊耳短髮的賈茹,按她自己的話說,是個大大咧咧、雷厲風行的人。過去三年,她每天都在為不同的事忙碌著,手機常年插著充電寶。

甚至,她要求自己少喝水,因為「耽誤時間」。

賈茹正在接受鳳凰網河北頻道專訪

以一個規模不大的縣城作為參照,賈茹顯然保持著快節奏的生活。眼下,她的殘疾人雙創園有100多名貧困殘疾人入住,在這裡生活和工作。春節之後,他們加班加點趕製口罩,並逆市將售價降低了1/3,「為了回饋幫助過我們的人。」賈茹說。

時近五一,賈茹有一樁心事。

患強直性脊柱炎多年的郄大門,儘管已經65歲,卻是手工車間效率最高的工人。春節後,郄大門心臟不舒服,只能在家休養。賈茹隔幾天就去看望一次,帶食物、帶藥,帶去關懷。

雙創園工作人員去郄大門家中探望

「其實我不太敢去了。」賈茹說,郄大門終身未娶,家裡無人照應,在黑黢黢的小屋裡,一坐就是一天。「家裡都下不去腳,每次去我都恨不能馬上把他接回園區工作,只不過他身體條件還不允許,過了五一看看吧。」

和郄大門的家相比,殘疾人雙創園是另一個世界。窗明几亮,即便是室外的地上,也沒有一點雜物。在這一點上,賈茹頗感自豪:「我們沒有請一位專門的保潔員,都是殘疾人自己拾掇的。你看看,每一間宿舍裡邊,一點兒異味都沒有。」

秩序井然的園區,良好的環境只是一方面。在每一個車間,無論是拉花、插花、糊燈籠還是縫紉,殘疾工人們都在忙碌著。

各司其職、各盡所能。這樣的秩序,來自賈茹的精心設計與經營。「園區本身是不掙錢的,我把利潤都給殘疾人。我有其他的產業,掙的錢能讓園區運轉就行了。」

有人說賈茹傻,賈茹就乾脆承認自己傻,「如果我幹的『傻事』能給殘疾人的生活帶來些改變,傻就傻吧。」

「他們需要的不是施捨」

雖然出生在上世紀70年代的農村,但和同齡人比起來,賈茹的童年,條件要好一些。

「我上小學的時候,家裡開著一個小賣部。父母去地裡幹活,就讓我看店。」賈茹說,不忙的時候,她走出店門,總能看見流浪漢和乞討者,很多人都身有殘疾,讓她心生憐憫。「就是覺得他們挺不容易的,就把店裡的吃的、煙,拿給他們。」

在賈茹的學校門口,有一對40多歲的殘疾夫婦,丈夫老嚴少一條腿,妻子聾啞,兩人以修鞋為生。幫助老嚴夫婦,成為年少的賈茹心中,賦予自己的使命。從家帶的午飯,會留一份;從家偷的方便麵,會泡好了拿過去。

畢竟小本生意,父母會因此而責怪賈茹。那時的賈茹並不能完全理解,父母為什麼不能大方一些。她依然纏著母親要買一雙皮鞋,她要等鞋壞了,拿去讓老嚴修。

「他話很少。給他東西,也沒什麼反應,就是對我笑,淳樸地笑。」賈茹說。「現在想想,他的手藝並不好,但我心中是尊敬他們的。」

正在園內工作的殘疾工人

多年以後,賈茹回想往事,認真地說出這句話。和其他的乞討者比起來,老嚴他們,靠自己的雙手吃飯,而不是單純地索取。

真正觸動賈茹的,是她離開學校,工作之後:「我23歲結婚,從百貨公司辭職,自己開了菜店。」因為做買賣,賈茹經常能接觸到貧困殘疾人——那個年代,幾乎沒有殘疾人在物質上是豐盈的,她能少收錢就少收錢,有時,乾脆就白送。

「有一天,有個十六七歲的小夥子,坐著輪椅來買菜。」對於當時的對話,賈茹依然記得很清楚,「我說菜錢我就不要了。他說,不,不用這樣,我能掙錢,能靠自己養活自己。」

賈茹心中一怔,突然意識到,自己多年對殘疾人的幫助,也許還沒有真正切中要害。

「我很內疚,很自責。」賈茹說,「他們不需要區別對待,不需要純粹的施捨。或者說,很多殘疾人真正需要的,是別人幫助他們真正地自立,在精神上『站起來』。」

「什麼樣的工作可以居家就業?」

自從去年賈茹獲得全國脫貧攻堅獎貢獻獎,來自媒體的邀約就多了起來。尤其是今年,賈茹幾乎每周都要接受採訪。自己的成長經歷,與殘疾人相處的點滴,她不知講了多少遍。每講一遍,賈茹自己也在梳理,究竟是什麼,決定了自己的人生軌跡。

「我受我母親影響很大。」賈茹說,自己的母親是個古道熱腸的人,村裡、鄉裡誰家有什麼事,母親總是願意伸把手。

另一方面,父母也是敢想敢幹的人。改革開放後不久,在相對閉塞的行唐縣,像賈茹家一樣能開門市部的並不多。不管是樂於助人,還是擅於經商,這些基因都在影響著賈茹。

被那位年輕的殘疾人拒絕施捨後不久,賈茹做了一個決定,她開始嘗試著「授人以漁」,給殘疾人提供直接的工作機會。「我那會兒開連鎖菜店、開商場、開超市,需要的人不少,但說實話,畢竟是與人直接接觸的服務行業,殘疾人能勝任的並不多。」

大多殘疾人的自卑寡言,阻礙著他們真正融入健全人的生活,這也成為賈茹要解決的課題。「我在想,什麼樣的工作可以居家就業?後來就做的服裝廠。」

投入七八十臺縫紉機,賈茹開始在十裡八鄉招募殘疾人。「你看,輕度殘疾的、聾啞的、一個腿不舒服的,都能上縫紉。重度殘疾的、上點歲數的,可以剪剪線頭,打打包裝,做副工。這就能容納好多殘疾人。」

在賈茹的規劃中,服裝廠不是生意,只是公益。「我不指著服裝生意過日子。」賈茹說,「我有我的菜店,做成了連鎖,我有自己的餐廳、商場和超市,我能盈利。服裝加工,回來多少錢就都給他們,我沒有利潤。」

2005年之後,賈茹的服裝加工生意逐漸打造了品牌,但她的所有決策,依然沒有背離自己的初衷。「即便有了品牌,我還是做簡單的產品,適合大眾的。比如馬甲,一年做三四十萬件,我們不出亂七八糟的(款式)。」

依從這樣的思路,是因為這些產品工藝簡單,銷路相對穩定,更適合殘疾人的雙手。從那時起,在行唐縣至少有100多位貧困殘疾人,跟著賈茹過上了每月有工資收入的生活。

「去做點兒啥,去改變他們」

看著自己僱傭的殘疾人一點點在改變,賈茹很欣慰。她又開始嘗試新的模式,來帶動更多的殘疾人脫貧脫困。

2014年,賈茹建立了服裝直營庫房。她把服裝廠的產品,發到全省各地700個殘疾人的手中,每人100件棉馬甲。

「我們把價格規定好,售價15塊錢。成本10塊,4塊錢的利潤給幫我們銷售的殘疾人,我們只留1塊錢。」賈茹說,「貨賣完了再把這11塊錢給我們,他們不需要一分錢的投入。」

棉馬甲價格便宜、質量好,在很多地方,不到兩天就能把100件賣光。賈茹又繼續擴大出貨量,這下,出了問題。

「比如說,有一個山區縣的阿姨,少了一條胳膊。我給了她2000件褲襪,一件能掙5塊錢。她都賣完了。」然而,這2000件褲襪的貨款,卻遲遲沒有返還。

賈茹決定,去當地看看。「到了那個阿姨家裡,才知道,還有一個殘疾的孩子。她說那些錢都給孩子看病了,沒了。」

賈茹心軟。她本就是為了幫助這些貧困殘疾人,看到如此情景,「就不知道怎麼收(錢)了。」

糟糕的是,資金無法收回的並非個例。「有的人覺得,你給他是應該給的,所以連本帶利都沒有了。」那一年,賈茹因為直營庫房,損失了100多萬元。「也生氣,也寒心。但是能怎麼辦呢?打官司不行,走進每一家的時候,你看到他們的生活,確實……」

賈茹沒有再說下去。她只是說,做慈善也要有現實基礎,她的身家還遠不足以這樣施捨,況且這也不是她本來的目標。所以,她終止了直營庫房的業務,開始另尋思路。

「這些殘疾人,有的人一輩子沒有工作過,或者說沒有機會工作過。他們的想法千奇百怪。」賈茹說,「相對於身體的殘缺,更多的,是精神上站不起來。我就想,能不能做一個園區,去做點兒啥,去改變他們。」

她和身邊人談了這樣的想法,卻被潑了不少冷水。「他們說,你帶著這群人,生活都是問題。不過我這人就是這樣,認準了,就要去幹。」

相關焦點

  • 3769戶殘疾人與龍湖的故事 看11個殘疾人創業扶貧基地的滴水效應
    溫暖萬家一雨露助殘」(以下簡稱「雨露助殘」)項目在涪陵區啟動,項目重點支持農村貧困殘疾人種養殖創業扶持,這11位殘疾人創業者是直接受益人。脫貧增收後,他們又建立起11個殘疾人創業扶貧基地,輻射帶動了周邊380戶農村貧困殘疾人家庭脫貧增收。
  • 河北省殘疾人脫貧攻堅工作綜述
    行唐縣殘疾人雙創園負責人賈茹來到付學淨家裡,在她的鼓勵與幫助下,付學淨終於「邁」出家門,成為行唐縣雙創園的一名工作人員。在這裡,付學淨主要從事圖文標註工作,月收入1500元左右,園區免費提供食宿,除了生活用品,也沒有太大的開銷。而且不久後,行唐縣委、縣政府出資幫助她手術治療,依靠輔助工具,她終於站了起來。
  • 我的扶貧故事丨黃大江:認真履職 踏實做好脫貧攻堅工作的「螺絲釘」
    我的扶貧故事丨黃大江:認真履職 踏實做好脫貧攻堅工作的「螺絲釘」 2020-11-11 17:4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南充產業扶貧新思路:因人施策,電商「造血」賦能殘疾人
    「政府不僅幫我解決了就業問題,還讓我享受到了最低生活保障、重度殘疾人護理補助、困難殘疾人生活補助……補貼標準從幾十塊到幾千塊,大大小小共有近20項,真的太感謝了!」蘇金龍說,如果沒有政府幫忙,光靠他一個人掙錢,又沒有文化,脫貧那是不可能的。
  • 張海迪:為殘疾人創造美好的小康生活
    2020年,我國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殘疾人兄弟姐妹和他們的家庭對小康生活更是充滿期盼!  黨中央、國務院十分關心殘疾人、重視殘疾人工作。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對殘疾人要格外關心、格外關注,讓殘疾人安居樂業、衣食無憂,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是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的重要體現,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必然要求」,要「推動我國殘疾人事業在新的徵程中不斷邁上新臺階」。
  • 「我的脫貧故事」從三尺講臺到扶貧,收穫最美家庭丨仁懷市火石鎮...
    我叫蔡兵,今年33歲,自2013年從教師轉行,加入到火石鎮脫貧攻堅戰以來,記不清有多少個周末和節假日,都「扎」在扶貧這場戰役中。我的妻子何永茂,也是一名教師。為支持我扶貧工作,她不僅要兼顧工作和照顧孩子,還時常陪我下鄉扶貧。
  • 「我的扶貧故事」與貧困戶手拉手,心連心丨鎮遠縣都坪鎮扶貧工作站...
    我叫龔永慧,是貴州省黔東南州鎮遠縣都坪鎮扶貧工作站的一名基層幹部。2016年10月,因為工作需要,我成為了天印村包組團隊的一名包組幹部。天印風景宜人,茶香飄散在空氣中,沁人心脾。而兒子務工傷到了頭部,造成智力和身體的多重殘疾,生活無法自理,只能靠母親照顧。其實這戶並不是我的幫扶戶,可是作為兩個組的包組幹部,頻頻接觸了幾個月,早就有了感情。「咦,衣服正合適啊,可以的,莫脫了,穿著暖和。」「謝謝你們哦,謝謝政府關心我們,我們拖累你們了。」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的「單車少年」丨織金縣化起鎮大山村駐...
    我叫蓋家春,2015年11月參加工作,2017年9月入黨。2016年3月至2020年2月,在貴州省畢節市織金縣化起鎮大山村任駐村幹部,2020年2月到桂果鎮工作。期間,我和貧困戶之間有過爭執,有過爭吵,但我們都沒有放棄彼此,那份情更濃,那份愛更深。
  • 最美扶貧人物風採丨產業扶貧的「雙喜」故事
    產業扶貧的「雙喜」故事——記湘鄉市湘中惠農公司負責人鄭雙喜湘潭在線11月28日訊(湘潭日報社全媒體記者黃武平)時令進入冬季,以空心菜、莖(葉)用紅薯為主打特色產品的湖南省(湘鄉市)湘中惠農農業綜合開發有限公司
  • 快來聽聽這個鐵路精準扶貧的故事
    快來聽聽這個鐵路精準扶貧的故事 2020-06-10 04:3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國際殘疾人日丨關愛殘疾人 每一個生命都值得尊重
    主題教育開展以來,省殘聯深入基層開展「點對點」調研,到衡水、保定、邯鄲等4個市、10個縣的村(社區)、殘疾人康復託養機構、特教學校、福利企業和殘疾人群眾家中進行實地調研。省殘聯在調研中了解到,家裡有無無障礙設施,直接關係到殘疾人的生活質量,不少貧困殘疾人家庭有強烈的無障礙改造需求。
  • 「我的扶貧故事」用雙腳丈量土地 用真心拉近距離丨錦屏縣平略鎮八...
    2015年10月,我從大學畢業生的角色轉換到了基層幹部的角色,成為了一名幫扶網格員,逐漸開始接觸扶貧、了解扶貧。錦屏縣平略鎮八洋村就是我幫扶的村落,在扶貧路上,我與同事們一起過五關斬六將、越過重重關卡,曾經的搶晴天戰雨天、曾經的走村串戶、曾經最難做工作的村,我們都一一克服過來了,這些經歷正是我作為一名扶貧幹部的最大收穫。「姜妹,我家已經結束訪談了,感謝你們這段時間的付出。」2020年8月8日,遠在浙江省富陽區跟崗學習的我接到了來自幫扶戶梁鳳花的「報喜」電話。
  • 【我的扶貧故事】南充閬中市白堡村第一書記時德才講述他的扶貧故事
    點擊圖片觀看扶貧故事Vlog四川新聞網消息(李婷婷 曹鑫 記者 郭建坤)白堡村地處南充閬中市河溪街道東北部,構溪河國家溼地公園穿全境而過,緊鄰雙廟場和五馬鎮,白堡村共12個社,383戶1098「在這700多個日日夜夜裡,我踏遍了我們村的每個角落,走訪了所有的農戶,把鄉親們當做家人,與他們同吃同住同勞動。」2018年4月,時德才受南充市委宣傳部派駐到閬中市河溪街道白堡村任該村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隊長。時德才駐村兩年來,不斷入戶走訪,傾聽鄰裡鄉親們的心聲,為他們解決生活中的難事。
  • 互動丨難忘2020——這些封面背後的故事
    全民抗疫,英雄輩出;扶貧攻堅,步履不停……中國人民既打贏了疫情防控阻擊戰,又奪取了扶貧攻堅全面勝利。歲末回顧,這一年的《軍嫂》封面也折射出社會變遷,有白衣為甲的醫護戰士,有身披婚紗的幸福新娘,有俏皮活潑的母女倆,有默契恩愛的軍警夫妻……定格的精彩瞬間,無論是生活日常中的情意濃濃,還是工作崗位上的敢打硬拼,講述的都是家國故事。
  • 《中國扶貧案例故事選編2020》英文版圖書在隴南首發
    中國甘肅網11月24日訊(本網記者 李紅軍)今天下午,2020全球減貧夥伴研討會在甘肅省隴南市召開,《中國扶貧案例故事選編2020》英文版在研討會上首發
  • 「我的扶貧故事」只要用心就沒有脫不了的貧丨 德江縣穩坪鎮鮓魚村...
    第一次到最基層工作的我,一開始並不知道怎麼去和群眾交流,溝通,這使我著實苦悶了一段時間。在一次參加群眾會後,我恍然大悟,群眾愛聽的是國家的政策、方針,而不是大道理、誇誇其談。於是在接下來一段時間,我惡補了農村危房改造、易地扶貧搬遷、產業發展等一系列政策,不斷向村裡的幹部請教,提升了自己的業務水平。光提升業務水平還不夠,群眾對駐村幹部不買帳工作也難開展。
  • 「我的扶貧故事」理論聯繫實踐,將論文寫在養殖場裡丨貴州省農科院...
    「我的扶貧故事」理論聯繫實踐,將論文寫在養殖場裡丨貴州省農科院水產研究所楊明舉2020-11-13 15:28: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天眼新聞        瀏覽量: 986次 我要評論 我叫楊明舉,2018年1月,我作為省級科技特派員到施秉縣開展科技服務,三年來,作為一名基層科技工作者,我不斷探索符合現代農業產業的研究目標和科研發展方向,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
  • 「我的扶貧故事」用心用情扶貧的小劉「哥哥」丨劍河縣仰阿莎街道...
    「小劉哥哥,快進屋來坐坐」,這是每次我遇到川洞村民時他們對我開口的第一句話。我叫劉常茂,是劍河縣仰阿莎街道川洞村駐村幹部、網格員。川洞村是仰阿莎街道辦事處辦所轄7個社區和11個村中貧困發生率最高的村,全村人口為苗族,我負責的第一網格是一、七兩個村民小組,有46戶,199人,其中貧困戶22戶98人。川洞村的青壯年基本外出務工,留在村裡的都是老人和小孩,老人們便按他們習慣喊自家兒子「哥哥」加上我的姓稱呼我為「小劉哥哥」,這類似於他們對自己兒子乳名的稱呼,這種稱呼我感覺到他們與我之間如同一家人,好親切。
  • 【我的扶貧故事】劉梓越:扶貧不是冷冰冰的數字,而是充滿了人情味
    【我的扶貧故事】劉梓越:扶貧不是冷冰冰的數字,而是充滿了人情味 2020-11-25 18:0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張海迪:帕運健兒讓更多殘疾人看到生活希望
    原標題:帕運健兒讓更多殘疾人看到生活希望——專訪中國代表團團長張海迪 新華社裡約熱內盧9月17日體育專電(記者姬燁 顧涓 何軍)2016年里約帕運會即將於18日結束,中國代表團發揮出色,暫列金牌榜和獎牌榜雙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