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69戶殘疾人與龍湖的故事 看11個殘疾人創業扶貧基地的滴水效應

2020-11-28 網易房產重慶站

11月18日,在涪陵區藺市鎮萬松村,來自涪陵區各個地方的11位殘疾人創業典型人聚在了一起,與龍湖公益基金會的負責人一道,開展了一場殘疾人創業扶貧交流座談會。

早在2014年,龍湖集團與重慶殘疾人福利基金會合作的「龍湖年貨?溫暖萬家一雨露助殘」(以下簡稱「雨露助殘」)項目在涪陵區啟動,項目重點支持農村貧困殘疾人種養殖創業扶持,這11位殘疾人創業者是直接受益人。脫貧增收後,他們又建立起11個殘疾人創業扶貧基地,輻射帶動了周邊380戶農村貧困殘疾人家庭脫貧增收。

他們的創業故事充滿艱辛,但他們將愛心傳承,幫助更多疾疾人的故事,卻溫馨而感人。

愛心傳承,她多年資助50位殘疾孩子

今年51歲的楊安蓉是這11位殘疾創業者之一。2000年,她因病截肢,留下三級殘疾。

2003年,楊安蓉開始創業,貸款承包了家鄉499畝荒山養羊。靠著山羊給帶來的收入,2006年,她種植了400多畝梨樹。2014年,雨露助殘項目啟動後,楊安蓉和家鄉人成為最大受益者。項目撬動了區政府配套資金50萬,楊安蓉就得到了20萬,區殘聯配套了10萬元,修通家鄉幾輩人渴望的公路。

當1.5公裡長,3.5米寬的公路修通時,幾百村民自發放鞭炮慶祝。

公路通了,現在村裡的穀子、土豆、水果、油醪糟等土特產,在家門口就被商販收走了。楊安蓉的觀賞苗木基地,雖養成深山,但卻通藉助公路直通城區。

困難時刻受到幫扶,也在楊安蓉內心埋下「將愛心傳承下去」的想法。

去年當十多戶殘疾創業者遭遇豬瘟,豬全部死了。楊安蓉捐出2萬元,為每戶人送去100隻一斤重的小雞。楊安蓉還與其他幾個殘疾人創業大戶一起捐出3萬餘元,給受災的蹇海燕送去五頭母豬。

多年來,楊安蓉一直在幫助殘疾學生和殘疾人的子女,希望他們通過知識文化為改變自己和家庭的命運。她每年資助5人,到現在共資助了50位殘疾孩子讀書。這些學生中,已有兩人考上了大學。受到幫助的孩子都親切地叫她楊媽媽,孩子們也表示,一定要把這份愛傳承下去。

楊安蓉說,「困難時政府和愛心企業拉我一把。我要將愛心傳承的接力棒,交到下一輩人手中,大愛得以延續。」

幫助別人是對愛心企業最好的回饋

和楊安勞蓉一樣,彭從剛也是一位殘疾人。兩歲的時候,他患上小兒麻痺症。

但他並未向命運低頭,靠發展種養殖和開辦農家樂,成為村上第一位殘疾人企業家。現在他的擁有4000餘平米的養殖場,農家樂加上魚塘有面積有五十來畝地。還有300多畝的苗圃基地。

在他二十來年的創業過程中,獲得了涪陵區殘聯、龍湖的幫扶。感恩的彭從剛決定通過自己帶動,讓更多貧困殘疾人增收致富。他每年都會不定時地給區內貧困殘疾人免費贈送種母豬和160斤的飼料,同時還提供養殖技術。

「要說雪中送炭,送錢送米送油,這些都不算。只有龍湖這個項目,才是從根本上幫助殘疾人持續增收致富。」彭從剛介紹說,從2014年龍湖集團啟動這個項目以來,通過他送出了120頭種豬給殘疾人,種母豬所生的豬崽可由他回收,每戶人均實現了萬元增收工程。

彭從剛表示,自己是殘疾人,從小被別人瞧不起,內心比較自卑。現在自己成功了,能明白殘疾人心中的艱辛,希望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幫助更多的殘疾人走出困境,也算對曾經幫助過自己的殘聯、愛心企業的回饋。

兩頭種豬救了我老婆一條命

將老婆從生死邊沿接回來的高聯洪,也是「雨露助殘」的受益者。

他從小患兒麻痺症而殘疾,四十歲才娶上老婆。但在2015年下半年,他愛人查出患有宮頸癌,手術費用需要五萬多元。當時,他家還欠外債三千餘元,手術費讓他一籌莫展。

正在這時,龍湖集團為他送來了兩頭種豬,一年就生了三四十頭小豬仔。高聯洪將它們養成肥豬,終於籌得愛人手術費用。當他推著愛人走出醫院時,兜裡還節餘5000餘元。

現在高聯洪成了「鄰裡守望助殘志願者團隊」一員,在隊長楊安蓉的帶領下,對周邊的殘疾人創業就業進行幫扶,一起走上脫貧增收的道路。

2級肢體殘疾人蹇海燕同樣如此,靠著「雨露助殘」項目送來一頭種豬,當年就實現了萬元増收。走上養殖致富路,他擴大規模最多時養了200多頭豬。年收入最高時達到10多萬元。

脫貧致富的蹇海燕開始反哺這個公益項目,他利用自己所長,採用送種豬的方式,輻射帶動了20戶周邊貧困殘疾人。

馬武鎮板橋村2組的殘疾人夏家權,就是最早送豬給蹇海燕的人。他是養殖大戶,最多時養了八九百頭豬。2014年,「雨露助殘」項目啟動後,搭建起了以夏家權負責的專業合作社為合作平臺,實施精準扶貧。合作模式就是企業出錢向合作社購買種豬,贈送給貧困殘疾人;合作社則提供免費的養殖技術和幫助銷售等後續服務。至今,這種合作模式已為涪陵區龍橋、龍潭、馬武、義和等多個鄉鎮街道的130名貧困殘疾人免費贈送了130多頭種豬。

「殘疾人不容易,生存不易,生活更不易!扶上馬,還要送一程,「合作」是這個平臺最大的特點。」夏家權說,他至今電話都是24小時開機,隨時為他們解答各種疑問。

龍湖公益形成滴水效應讓殘疾人站穩腳跟

涪陵區殘聯理事長何小林介紹,「龍湖年貨?溫暖萬家一雨露助殘」農村貧困殘疾人種養殖創業扶持項目,共資助涪陵區殘疾人種養殖創業扶持資金共136.8萬元,精準扶持了11個殘疾人創業扶貧基地,搭建了貧困殘疾人脫貧致富平臺,輻射帶動了周邊380戶農村貧困殘疾人家庭。有力地改善了農村貧困殘疾人家庭的生活質量,其中89%的家庭實現了萬元増收,不少家庭走上了致富之路。增收效果非常明顯,為全區脫貧摘帽奠定了基礎。

據悉,自2011年以來,龍湖集團先後捐贈資金4280萬元,用於重慶涪陵、巫溪等地區,實施農村貧困殘疾人危房改造 、農村貧困殘疾人脫貧增收和殘疾人高科技領域就業創業等項目,幫助3769戶殘疾人增加收入六千多萬元,受益人群超萬人。

未來,基金會將在助老扶貧領域繼續投入,通過老年關愛中心等方式,豐富貧困地區老年人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完善「授人予漁」的幫扶鏈條,實現幫扶對象持續、穩定的「自我造血」。

採訪手記:

「授人以漁」讓公益善舉成為脫貧發酵劑

公益很簡單,慈善能體驗。這是此次採訪途中,記者最大的感受。而往往是一個簡單的善舉,可能會改變一個家庭,改變一個人的一生。創業難,殘疾人創業更難,做公益,做慈善,不是簡單的送油送米送錢,更要扶上馬,還要送一程。

「龍湖年貨?溫暖萬家一雨露助殘」這個項目就是如此,它所折射出的,不僅只是一個企業的簡單慈善行為,更具有廣泛的社會意義。要阻斷殘疾家庭的原生貧困,找準貧困根源,從根上扶貧,徹底修復幫扶對像的造血功能,做到可持續,可複製,可推廣。

另外,「贈人玫瑰,手留餘香」也是龍湖項目的特有之處,從接受幫扶,到轉身幫扶更多人,這個良好品質,在受助人群中擴散,將手中這朵「玫瑰」傳遞給更多人,從而使幫扶觸及面由個體向群體,產生1*10,10*100的翻倍效果。這樣的公益模式,是一次有益的探索,開創出全新公益慈善之路。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相信有更多像龍湖集團這樣的企業,創新扶貧,創新公益,一定能讓幫扶受益者在後扶貧時代穩定持續發展,增強自我造血功能,鞏固扶貧助殘成果。

本文來源:網易房產重慶 責任編輯:毛練_cq10

相關焦點

  • 南充產業扶貧新思路:因人施策,電商「造血」賦能殘疾人
    南充,屬於川北重鎮,全市9個縣(市、區)中,有4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3個省級貧困縣,有貧困村1290個、建檔立卡貧困人口57.8萬,貧困人口數量居全省第三位,佔全省貧困總數十分之一、佔南充農業人口十分之一。同時,南充現有各類殘疾人55.18萬,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殘疾人為5.18萬。貧困程度深、範圍廣、人口多。「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殘疾人一個也不能少。」
  • 河北省殘疾人脫貧攻堅工作綜述
    從城鎮殘疾人就業到農村殘疾人託養,從技能培訓到創業就業,從政府政策兜底保障到全社會協同推進,河北省為殘疾人提供全方位、多角度、立體式保障服務,全省建檔立卡貧困殘疾人數量迅速下降,從30.3萬到24.53萬到16.87萬到7.68萬,截至去年年底剩餘7774名,書寫了一個又一個脫貧攻堅的動人故事。
  • 100戶農村家庭今年可免費安裝光伏發電設備 貧困殘疾人將有「陽光...
    在這次理事會上,大家著重探討了扶貧助殘的新方法,基金會顧問莊威提出一個新想法:「我看廈門一些學校在教學樓屋頂建了光伏發電站,既能發電自用,又是科普教育基地。我們能不能也把光伏發電引入助殘工作,做一些新嘗試?」  這個建議得到基金會理事的熱烈肯定,大家就自身所接觸了解到的光伏信息紛紛建言獻策。「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
  • 石家莊重度殘疾人丁玉坤:帶動更多殘疾人踏上追夢之旅
    丁玉坤(左)在第二屆全國殘疾人展能節上與相關企業代表洽談。    從吃低保到幫助吃低保的貧困殘疾人,從自己找不到工作到安排殘疾人就業、幫助殘疾人創業,近年來,石家莊市重度殘疾人丁玉坤在努力活出人生精彩的同時帶動更多殘疾人踏上追夢之旅。
  • 「輪椅天使」丁玉坤:帶動更多殘疾人就業創業
    「對於殘疾人而言,努力工作的意義不僅僅是養家餬口,更是人生價值的體現。」丁玉坤曾飽嘗疾病痛苦,也深知創業的艱辛,她暗下決心:「我要帶動更多殘疾人就業創業,努力實現人生價值。追夢路上,我們一起走。」 「我身邊很多殘疾人都會製作手工藝品,但沒有銷售渠道,不知道怎麼賣出去。」
  • 扶貧故事2020丨賈茹:我的生活,離不開殘疾人
    在河北省行唐縣,她成了遠近聞名的扶貧先鋒。榮譽攜著責任紛至沓來,那些獎盃和證書,放在辦公室,像一雙雙眼睛看著她。賈茹說,自己本也不敢懈怠,在她的生命裡,早已和貧困殘疾人無法割離。如果不是投身公益事業,1975年出生的賈茹,經商20餘年,早已過上了衣食無憂的生活。但她心中對殘疾人的執念,推著她不斷跨過各種關口,直到2018年殘疾人雙創園建成,屬於她的幫扶貧困殘疾人事業,進入新的階段。
  • 以首善標準推動殘疾人事業融合發展 首都殘疾人幸福感、獲得感不斷...
    同時,通過實施保障性住房優先分配、加大租金補貼力度,為6135戶城鎮重度殘疾人家庭解決基本住房困難;制定農村殘疾人危房改造和山區搬遷補助政策,惠及農村殘疾人家庭2781戶。探索建立包保聯繫人制度,為7300名重殘特困、孤殘、老殘一體以及因疫情遭遇特殊困難的殘疾人,推行「五包一保」措施,兜牢殘疾人民生底線。
  • 講好重慶殘疾人故事:田應生求真務實推進綦江區石角鎮殘疾人事業...
    華龍網11月23日15時訊(記者 劉柳)連續五年擔任綦江區石角鎮殘疾人聯合會理事長,田應生在殘疾人工作中不斷改善殘疾人的生產生活狀況,以確保社會穩定為重點,求真務實,愛崗敬業、勤政為民、真抓實幹,切實推進該鎮殘疾人事業不斷向前發展。
  • 國際殘疾人日丨關愛殘疾人 每一個生命都值得尊重
    主題教育開展以來,省殘聯深入基層開展「點對點」調研,到衡水、保定、邯鄲等4個市、10個縣的村(社區)、殘疾人康復託養機構、特教學校、福利企業和殘疾人群眾家中進行實地調研。省殘聯在調研中了解到,家裡有無無障礙設施,直接關係到殘疾人的生活質量,不少貧困殘疾人家庭有強烈的無障礙改造需求。
  • 脫貧攻堅 l 化隆殘疾人自強自立自主創業脫貧典型馬忠孝事跡
    從2008年至2014期間,向親朋好友舉債25萬元,自主創業在青海省化隆縣牙什尕鎮經營起了「風之緣網絡會所」,通過勤勞和智慧的經營,僅僅用了一年多的時間,就還清了所有的債務。在2012年被評為海東地區就業創業先進個人.走出困境的他,時刻不忘提升自己,積極參與到社會活動中。期間還客服種種困難,考取了汽車殘疾人專用駕駛證,自己買了一輛小汽車,從此便是如虎添翼,為以後的創業之路打好了堅實的基礎。
  • 張海迪:為殘疾人創造美好的小康生活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能讓殘疾人掉隊,這句樸實而溫暖的話語,是黨和政府的莊重承諾,是殘疾人兄弟姐妹的心聲願望,是殘疾人工作者的歷史使命。  紮實做好殘疾人基本民生保障  保障殘疾人基本民生,特別是貧困和重度殘疾人基本民生,是加快推進殘疾人小康進程的基礎。
  • 國際殘疾人日:四川殘疾青年在新電商重塑人生
    紅星新聞網12月2日報導 12月3日是第二十九個國際殘疾人日,殘疾人就業一直是政府與社會關注的話題。隨著網際網路經濟的飛速發展,這個議題也在時代浪潮中有了新的答案。記者觀察發現,不少四川殘疾青年利用電商平臺創業,重塑自己的人生。
  • 西城殘聯27名殘疾人走上講臺 展示不一樣的創業夢想
    來自社會各方的優質資源正無償地向殘疾群體傾斜,殘疾人也跳脫出依賴政策扶持的思維定式。他們和健全人一同在社會大舞臺上競技,也幫助其他殘疾人擺脫困境。3月底,西城區殘疾人聯合會舉行了一場特殊的「創業投資」大賽,所有參賽選手都是殘疾人。
  • 殘疾人藍皮書:中國殘疾人事業發展指數呈穩步上升態勢
    《殘疾人藍皮書:中國殘疾人事業發展報告(2020)》主辦方供圖  中新網北京12月27日電 (李京澤)南京特殊教育師範學院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7日聯合發布《殘疾人藍皮書:中國殘疾人事業發展報告(2020
  • 脫貧路上的強者:記明光市張八嶺鎮3名殘疾人自強自立脫貧故事
    近日,明光市張八嶺鎮在表彰光榮脫貧的「十佳脫貧戶」中,有3名殘疾人自強自立,在脫貧路上擺脫貧困,跨上致富行列。他們脫貧的故事發人深省,給人啟迪,無不為之點讚。
  • 一二級殘疾人2019年才能享受的8個好政策
    有條件的地方可擴大到非重度智力、精神殘疾人或其他殘疾人,逐步推動形成面向所有需要長期照護殘疾人的護理補貼制度。   不過,隨著國家政策越來越放寬,目前已經5個省份護理補貼擴大到非重度智力殘疾人和非重度精神殘疾人。
  • 棗莊發布新政,將貧困精神和智力殘疾人納入城鄉最低生活保障
    二、認定條件(一)成年無業精神和智力殘疾人,只要殘疾人或監護人提出申請,應按照單人戶納入低保(不含整戶納入低保範圍的困難家庭),不計算供養人的家庭收入和財產總額。(二)依靠父母供養的未成年精神和智力殘疾人,民政部門在計算家庭總收入時,按30%予以扣減。扣減後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員人均月收入低於低保標準的,予以整戶施保,高於低保標準,但低於低保標準2倍的,按照單人戶納入低保。
  • 溫州招行舉辦 「國際殘疾人日」公益活動
    溫州招行舉辦 「國際殘疾人日」公益活動 2020/11/30 07:48 來源:溫州商報 編輯:遊歷 瀏覽:1494
  • 國際殘疾人日:殘疾人做主播迎來生活新希望
    工人日報客戶端12月3日電 12月3日是國際殘疾人日。在喜馬拉雅1000萬主播裡,有這樣一個特殊的群體——殘疾人。他們雖然身有殘缺,但是心無障礙,追夢的步伐永不停歇。他們憑藉自己的勤奮和努力,藉助喜馬拉雅豐富的有聲內容資源和成熟的主播孵化體系,用聲音開創了新職業。
  • 失明者為殘疾人「點燈」
    多年來,在當地殘聯對口服務下,他憑著智慧和勤勞脫掉低保戶的「帽子」,拖著一家五口多殘的親情,不等不靠,創辦實業和發展種植飼養業,並幫助和帶動很多殘疾人創業就業,在當地殘疾人中,樹立起了一面脫貧奔小康的旗幟。獨自扛起「一戶多殘」的家庭今年48歲的鐘樹權,出生的時候虎頭虎腦,身體康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