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在涪陵區藺市鎮萬松村,來自涪陵區各個地方的11位殘疾人創業典型人聚在了一起,與龍湖公益基金會的負責人一道,開展了一場殘疾人創業扶貧交流座談會。
早在2014年,龍湖集團與重慶殘疾人福利基金會合作的「龍湖年貨?溫暖萬家一雨露助殘」(以下簡稱「雨露助殘」)項目在涪陵區啟動,項目重點支持農村貧困殘疾人種養殖創業扶持,這11位殘疾人創業者是直接受益人。脫貧增收後,他們又建立起11個殘疾人創業扶貧基地,輻射帶動了周邊380戶農村貧困殘疾人家庭脫貧增收。
他們的創業故事充滿艱辛,但他們將愛心傳承,幫助更多疾疾人的故事,卻溫馨而感人。
愛心傳承,她多年資助50位殘疾孩子
今年51歲的楊安蓉是這11位殘疾創業者之一。2000年,她因病截肢,留下三級殘疾。
2003年,楊安蓉開始創業,貸款承包了家鄉499畝荒山養羊。靠著山羊給帶來的收入,2006年,她種植了400多畝梨樹。2014年,雨露助殘項目啟動後,楊安蓉和家鄉人成為最大受益者。項目撬動了區政府配套資金50萬,楊安蓉就得到了20萬,區殘聯配套了10萬元,修通家鄉幾輩人渴望的公路。
當1.5公裡長,3.5米寬的公路修通時,幾百村民自發放鞭炮慶祝。
公路通了,現在村裡的穀子、土豆、水果、油醪糟等土特產,在家門口就被商販收走了。楊安蓉的觀賞苗木基地,雖養成深山,但卻通藉助公路直通城區。
困難時刻受到幫扶,也在楊安蓉內心埋下「將愛心傳承下去」的想法。
去年當十多戶殘疾創業者遭遇豬瘟,豬全部死了。楊安蓉捐出2萬元,為每戶人送去100隻一斤重的小雞。楊安蓉還與其他幾個殘疾人創業大戶一起捐出3萬餘元,給受災的蹇海燕送去五頭母豬。
多年來,楊安蓉一直在幫助殘疾學生和殘疾人的子女,希望他們通過知識文化為改變自己和家庭的命運。她每年資助5人,到現在共資助了50位殘疾孩子讀書。這些學生中,已有兩人考上了大學。受到幫助的孩子都親切地叫她楊媽媽,孩子們也表示,一定要把這份愛傳承下去。
楊安蓉說,「困難時政府和愛心企業拉我一把。我要將愛心傳承的接力棒,交到下一輩人手中,大愛得以延續。」
幫助別人是對愛心企業最好的回饋
和楊安勞蓉一樣,彭從剛也是一位殘疾人。兩歲的時候,他患上小兒麻痺症。
但他並未向命運低頭,靠發展種養殖和開辦農家樂,成為村上第一位殘疾人企業家。現在他的擁有4000餘平米的養殖場,農家樂加上魚塘有面積有五十來畝地。還有300多畝的苗圃基地。
在他二十來年的創業過程中,獲得了涪陵區殘聯、龍湖的幫扶。感恩的彭從剛決定通過自己帶動,讓更多貧困殘疾人增收致富。他每年都會不定時地給區內貧困殘疾人免費贈送種母豬和160斤的飼料,同時還提供養殖技術。
「要說雪中送炭,送錢送米送油,這些都不算。只有龍湖這個項目,才是從根本上幫助殘疾人持續增收致富。」彭從剛介紹說,從2014年龍湖集團啟動這個項目以來,通過他送出了120頭種豬給殘疾人,種母豬所生的豬崽可由他回收,每戶人均實現了萬元增收工程。
彭從剛表示,自己是殘疾人,從小被別人瞧不起,內心比較自卑。現在自己成功了,能明白殘疾人心中的艱辛,希望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幫助更多的殘疾人走出困境,也算對曾經幫助過自己的殘聯、愛心企業的回饋。
兩頭種豬救了我老婆一條命
將老婆從生死邊沿接回來的高聯洪,也是「雨露助殘」的受益者。
他從小患兒麻痺症而殘疾,四十歲才娶上老婆。但在2015年下半年,他愛人查出患有宮頸癌,手術費用需要五萬多元。當時,他家還欠外債三千餘元,手術費讓他一籌莫展。
正在這時,龍湖集團為他送來了兩頭種豬,一年就生了三四十頭小豬仔。高聯洪將它們養成肥豬,終於籌得愛人手術費用。當他推著愛人走出醫院時,兜裡還節餘5000餘元。
現在高聯洪成了「鄰裡守望助殘志願者團隊」一員,在隊長楊安蓉的帶領下,對周邊的殘疾人創業就業進行幫扶,一起走上脫貧增收的道路。
2級肢體殘疾人蹇海燕同樣如此,靠著「雨露助殘」項目送來一頭種豬,當年就實現了萬元増收。走上養殖致富路,他擴大規模最多時養了200多頭豬。年收入最高時達到10多萬元。
脫貧致富的蹇海燕開始反哺這個公益項目,他利用自己所長,採用送種豬的方式,輻射帶動了20戶周邊貧困殘疾人。
馬武鎮板橋村2組的殘疾人夏家權,就是最早送豬給蹇海燕的人。他是養殖大戶,最多時養了八九百頭豬。2014年,「雨露助殘」項目啟動後,搭建起了以夏家權負責的專業合作社為合作平臺,實施精準扶貧。合作模式就是企業出錢向合作社購買種豬,贈送給貧困殘疾人;合作社則提供免費的養殖技術和幫助銷售等後續服務。至今,這種合作模式已為涪陵區龍橋、龍潭、馬武、義和等多個鄉鎮街道的130名貧困殘疾人免費贈送了130多頭種豬。
「殘疾人不容易,生存不易,生活更不易!扶上馬,還要送一程,「合作」是這個平臺最大的特點。」夏家權說,他至今電話都是24小時開機,隨時為他們解答各種疑問。
龍湖公益形成滴水效應讓殘疾人站穩腳跟
涪陵區殘聯理事長何小林介紹,「龍湖年貨?溫暖萬家一雨露助殘」農村貧困殘疾人種養殖創業扶持項目,共資助涪陵區殘疾人種養殖創業扶持資金共136.8萬元,精準扶持了11個殘疾人創業扶貧基地,搭建了貧困殘疾人脫貧致富平臺,輻射帶動了周邊380戶農村貧困殘疾人家庭。有力地改善了農村貧困殘疾人家庭的生活質量,其中89%的家庭實現了萬元増收,不少家庭走上了致富之路。增收效果非常明顯,為全區脫貧摘帽奠定了基礎。
據悉,自2011年以來,龍湖集團先後捐贈資金4280萬元,用於重慶涪陵、巫溪等地區,實施農村貧困殘疾人危房改造 、農村貧困殘疾人脫貧增收和殘疾人高科技領域就業創業等項目,幫助3769戶殘疾人增加收入六千多萬元,受益人群超萬人。
未來,基金會將在助老扶貧領域繼續投入,通過老年關愛中心等方式,豐富貧困地區老年人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完善「授人予漁」的幫扶鏈條,實現幫扶對象持續、穩定的「自我造血」。
採訪手記:
「授人以漁」讓公益善舉成為脫貧發酵劑
公益很簡單,慈善能體驗。這是此次採訪途中,記者最大的感受。而往往是一個簡單的善舉,可能會改變一個家庭,改變一個人的一生。創業難,殘疾人創業更難,做公益,做慈善,不是簡單的送油送米送錢,更要扶上馬,還要送一程。
「龍湖年貨?溫暖萬家一雨露助殘」這個項目就是如此,它所折射出的,不僅只是一個企業的簡單慈善行為,更具有廣泛的社會意義。要阻斷殘疾家庭的原生貧困,找準貧困根源,從根上扶貧,徹底修復幫扶對像的造血功能,做到可持續,可複製,可推廣。
另外,「贈人玫瑰,手留餘香」也是龍湖項目的特有之處,從接受幫扶,到轉身幫扶更多人,這個良好品質,在受助人群中擴散,將手中這朵「玫瑰」傳遞給更多人,從而使幫扶觸及面由個體向群體,產生1*10,10*100的翻倍效果。這樣的公益模式,是一次有益的探索,開創出全新公益慈善之路。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相信有更多像龍湖集團這樣的企業,創新扶貧,創新公益,一定能讓幫扶受益者在後扶貧時代穩定持續發展,增強自我造血功能,鞏固扶貧助殘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