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農民工的數量、結構和特點
從80年代中期開始,農村勞動力開始大規模地進城務工,至今已有二十多年的歷史。其間農村外出勞動力的規模不斷擴大,截至2009年全國外出農民工[1]的數量已經達到14533萬人。同時,農民工內部也出現了代際更替,80年之後出生的外出農民工,通常我們也將其稱為「新生代農民工[2]」,逐漸成為外出農民工的主體並且在整個經濟社會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影響。準確把握新生代農民工群體的數量、結構和特點,已經成為制定農民工相關政策的迫切需求。
為了全面和準確地掌握新生代農民工的狀況,國家統計局在常規的農民工監測調查[3]的基礎上,2010年在10個省進行了新生代農民工專項調查[4],採用電話訪問的方式了解新生代農民工在外的工作、生活狀況、主觀滿意度和城市融入等方面的信息。
調查結果表明:(1)新生代農民工總人數為8487萬,佔全部外出農民工總數的58.4%,已經成為外出農民工的主體。(2)與上一代農民工相比,新生代農民工文化素質整體較高;大多數人不再「亦工亦農」,而是純粹從事二三產業;就業主要集中在製造業,工作勤奮,仍是吃苦耐勞的一代。(3)新生代農民工在融入城市的過程中,還存在諸多問題。部分新生代農民工有較大的工作壓力,對收入的滿意度較低,在「市民」和「農民」的身份認同中處於尷尬境地。近一半的新生代農民工有在城市定居的打算,但是收入太低和住房問題成為制約新生代農民工在城市定居最主要的困難和障礙。具體情況如下:
一、新生代農民工的數量和結構
(一)新生代農民工的數量達到8487萬人,佔外出農民工總數的58.4%
根據2009年對全國31個省的農民工監測調查,在所有外出農民工中,新生代農民工即80年之後出生的外出農民工的比例超過了一半,佔到58.4%。按照2009年外出從業6個月及以上的外出農民工數量為14533萬人來推算,新生代農民工的數量已經達到8487萬人。
從圖1所示的人口金字塔中可以直觀地看到農村人口、農村從業勞動力和外出農民工的年齡結構的分布。與農村從業勞動力相比,外出農民工的年齡構成更加年輕。在農村從業勞動力中,16-29歲、30-39歲、40-49歲和50歲以上的比例分別為26.4%、19%、25.3%和29.3%;而在外出農民工中,16-29歲、30-39歲、40-49歲和50歲以上的比例分別為58.4%、23.8%、13.1%和4.7%。也就是說,80年之後出生的農村從業勞動力佔全部農村從業勞動力的26.4%,但是80年之後出生的外出農民工已經佔全部外出農民工的58.4%,使得新生代農民工成為外出農民工的主體部分。
圖1:2009年農村從業勞動力和外出農民工的年齡結構
新生代農民工之所以逐漸成為外出農民工的主體,這主要是由於在進行就業選擇時,較為年輕的農村勞動力選擇外出從業的傾向明顯更高。圖2示出了不同年齡段的農村勞動力的主要就業選擇[5],以20-29歲和40-49歲這兩個年齡組的農村勞動力為例進行對比,20-29歲年齡組的農村勞動力選擇從事本地務農、本地非農活動和外出從業的比例分別為37.6%、13.2%和49.3%,而40-49歲年齡組的農村勞動力選擇從事本地務農、本地非農活動和外出從業的比例分別為67.2%、21.1%和11.7%。
圖2:不同年齡段的農村勞動力的主要就業選擇
(二)68.6%的新生代農民工來自中西部
從輸出地看,東部地區外出農民工中新生代農民工的比例為57.5%,中部和西部地區中新生代農民工的比例分別為61.2%和56.3%。可以看到,中部地區外出農民工中新生代農民工所佔的比例最高,超過了60%。這主要是由於在中部地區80年之後出生的農村勞動力更願意選擇外出從業所導致的。就新生代農民工這一群體本身而言,來自東部地區、中部地區、西部地區的比例分別為31.4%、38.2%和30.4%。
(三)72.3%的新生代農民工在東部地區務工
從輸入地看,分別在東部地區、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務工的外出農民工中,新生代農民工的比例分別佔到61.4%、54.7%和49.8%。就新生代農民工這一群體本身而言,在東部地區、中部地區、西部地區務工的比例分別為72.3%、12.9%和14.4%。與上一代農民工相比,新生代農民工更傾向在東部地區務工。
表1:新生代農民工的總量和地區分布
新生代農民工的人數 | 8487萬人 | |
佔外出農民工總數的比例 | 58.4% | |
新生代農民工的地區分布 | 輸出地 | 輸入地[6] |
東部地區 | 31.4% | 72.3% |
中部地區 | 38.2% | 12.9% |
西部地區 | 30.4% | 14.4% |
(四)新生代農民工中女性的比例達到40.8%
在全部農村從業勞動力中,女性的比例為46.8%;而在全部外出農民工中,女性的比例僅為34.9%。而且,女性的比例與外出農民工的年齡高度相關。分年齡段看,如圖3所示,隨著外出農民工年齡的增加,女性的比例逐漸降低。在較為年輕的外出農民工中,男女比例較為均衡,16-20歲之間的外出農民工中女性的比例基本上接近50%。但是,當外出農民工的年齡超過40歲時,女性的比例已經降到約25%。總的來說,新生代農民工中女性的比例達到40.8%,而上一代農民工中女性的比例僅為26.9%。
圖3:外出農民工中女性的比例隨年齡變化的情況
(五)新生代農民工主要是一個未婚群體
主要由於年齡的關係,約70%的新生代農民工還沒有結婚。具體地,在新生代農民工中,80年之後且90年之前出生的已婚比例為33.8%,90年之後出生的已婚比例僅為1.6%。這意味著,大部分新生代農民工群體要在外出務工期間解決從戀愛、結婚、生育到子女上學等一系列人生重要問題,需要受到更多政策上的關注。
(六)新生代農民工的受教育程度較高
從表2可以看出,外出農民工的受教育程度高於農村從業勞動力的平均水平。同時,在全部外出農民工中,新生代農民工的受教育程度更高。特別是中專和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比例,新生代農民工明顯高於上一代農民工。新生代農民工中文化程度為「中專」、「大專及以上」的比例分別達到9%和6.4%,而上一代農民工中相應的比例僅為2.1%和1.4%。從平均受教育年限看,新生代農民工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為9.8年,而上一代農民工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僅為8.8年。
從參加職業培訓的比例看,新生代農民工參加職業培訓的比例為30.4%,而上一代農民工參加職業培訓的比例為26.5%。
表2:新生代農民工的人力資本特徵
人力資本特徵 | 農村從業 勞動力 | 外出農民工 | ||
合計 | 上一代 農民工 | 新生代 農民工 | ||
受教育年限(年) | 8.2 | 9.4 | 8.8 | 9.8 |
文化程度(%) | | | | |
不識字或識字很少 | 6.6 | 1.1 | 2.2 | 0.4 |
小學 | 24.5 | 10.6 | 16.7 | 6.3 |
初中 | 52.4 | 64.8 | 65.2 | 64.4 |
高中 | 11.2 | 13.1 | 12.4 | 13.5 |
中專 | 3.1 | 6.1 | 2.1 | 9.0 |
大專及以上 | 2.2 | 4.3 | 1.4 | 6.4 |
參加職業培訓(%) | 14.3 | 28.8 | 26.5 | 30.4 |
二、新生代農民工外出從業的特點
(一)新生代農民工基本不懂農業生產,目前還「亦工亦農」兼業的比例很低
從外出從業的時間看,新生代農民工2009年平均外出從業時間已經達到9.9個月。與上一代農民工相比,新生代農民工還「亦工亦農」兼業的比例很低。上一代農民工在2009年外出從業之外,還從事了農業生產活動的比例為29.5%;而新生代農民工的比例僅為10%。換句話說,在2009年90%的新生代農民工沒有從事過一天的農業生產活動。
而且,從農業勞動技能的角度看,新生代農民工大多沒有從事農業生產活動的經驗和技能,60%的新生代農民工缺乏基本的農業生產知識和技能,其中更有24%的新生代農民工從來就沒有幹過農活,完全不會。因此,即使經濟形勢波動,就業形勢惡化,新生代農民工也很少會返鄉務農。新生代農民工脫離農業生產和向城市流動已經成為一個不可逆轉的過程。
(二)新生代農民工從業主要集中在製造業,從事建築業的比例較低
表3示出了新生代農民工外出從業的主要行業分布。從中可以看出,與上一代農民工主要集中在製造業和建築業的情況不同,新生代農民工主要集中在製造業。具體來說,上一代農民工從事製造業和建築業的比例分別為31.5%和27.8%,而新生代農民工從事製造業的比例上升到44.4%,從事建築業的比例僅為9.8%。同時,新生代農民工在住宿餐飲業、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等服務行業的比重有所上升,與上一代農民工相比,比重分別提高了3.3個和1.4個百分點。這說明新生代農民工在選擇行業時,不僅看重崗位的工資水平,也很看重企業提供的工作環境和職業前景。與上一代農民工相比,新生代農民工更傾向於選擇較體面、較安全和有發展前景的工作崗位。
表3:新生代農民工外出從業的主要行業分布
行業分布(%) | 外出農民工 | ||
合計 | 上一代農民工 | 新生代農民工 | |
製造業 | 39.1 | 31.5 | 44.4 |
建築業 | 17.3 | 27.8 | 9.8 |
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 | 5.9 | 7.1 | 5.0 |
批發和零售業 | 7.8 | 6.9 | 8.4 |
住宿和餐飲業 | 7.8 | 5.9 | 9.2 |
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 | 11.8 | 11.0 | 12.4 |
其他行業 | 10.3 | 9.8 | 10.8 |
(三)新生代農民工外出從業的勞動強度較大、仍然是吃苦耐勞的一代
新生代農民工平均每月工作26天,每天工作9個小時,與其他年齡段農民工的勞動強度並沒有顯示出顯著差異。在新生代農民工中,平均每天工作8小時的比例為52.4%,平均每天工作9-10個小時的比例為38.8%,另外有6.4%的新生代農民工平均每天需要工作11-12個小時。與上一代農民工一樣,新生代農民工工作勤奮,仍然是吃苦耐勞的一代。
(四)新生代農民工跨省外出的比例更高,並且更傾向於在大中城市務工
與上一代農民工相比,新生代農民工跨省外出的比例更高。在上一代農民工中,2009年跨省外出的比例為46.8%;而在新生代農民工中,2009年跨省外出的比例達到53.7%。而且,新生代農民工更願意在大中城市務工。在新生代農民工中,選擇在地級及以上城市務工的比例為67.4%,而在上一代農民工中,相應的比例僅為57.5%。
(五)新生代農民工初次外出的年齡更加年輕
在2009年外出農民工中,初次外出的年齡平均為26歲,其中新生代農民工初次外出的年齡平均為20.6歲,而上一代農民工初次外出的年齡平均為33.7歲。在新生代農民工中,80年之後且90年之前出生的初次外出的年齡平均為21.1歲,90年之後出生的初次外出的年齡平均為17.2歲,這意味著很多的新生代農民工一離開初中或高中的校門就走上了外出務工的道路。
(六)新生代農民工的收入水平相對較低
2009年外出農民工的平均月收入為1417元,其中新生代農民工的平均月收入水平為1328元,上一代農民工的平均月收入為1543元。如果按照月收入進行分組,在新生代農民工中,月收入水平在800元以下、800元-1000元、1000元-1200元、1200元-1500元、1500元-2000元和2000元以上的比例分別為8.6%、13.4%、21.6%、21.1%、22.5%和12.8%。
雖然與上一代農民工相比,新生代農民工的文化程度和參加職業培訓的比例都更高,但是新生代農民工的月收入水平明顯要低於上一代的農民工。其中主要的原因是新生代農民工外出工作的年限較短,積累的工作經驗較少。可見,在農民工的工資決定中,工作經驗起著更為重要的作用,技能的增長主要通過幹中學和熟練程度提高來實現。
(七)新生代農民工在外的平均消費傾向較高
與上一代農民工一樣,新生代農民工也具有較強的家庭責任感。不過,新生代農民工寄回帶回的錢相對較少。2009年新生代農民工平均寄回帶回的金額為5564元,佔外出從業總收入的37.2%;而上一代農民工平均寄回帶回的金額為8218元,佔外出從業總收入的51.1%。按照月收入水平對外出農民工進行分組,我們發現對於每一個收入組,新生代農民工寄回帶回的金額都要明顯少於上一代農民工,這表明與上一代農民工相比,新生代農民工在外的平均消費傾向會要更高一些。
三、新生代農民工在外生活狀況
(一)新生代農民工主要居住在單位宿舍
表4示出了包括新生代農民工在內的外出農民工的居住情況。可以看到,由於新生代農民工行業分布的特點,新生代農民工和上一代農民工在居住情況上也有所差異。新生代農民工居住在單位宿舍的比例高達43.9%,居住在工地工棚和生產經營場所的比例相對較低,分別為6.5%和8.2%。與上一代農民工相比,新生代農民工與人合租住房的比例相對較高,但獨立租賃住房的比例較低,租房的比例合計為36.8%。另外,新生代農民工中在務工地自購房的比例為0.7%。可以看到,如果新生代農民工想在城市定居下來,住房將是一個重要的制約因素。
表4:新生代農民工的居住情況(%)
住所類型[7] | 所有外出農民工 | 上一代 農民工 | 新生代 農民工 | 夫妻一起外出的新生代農民工 |
單位宿舍 | 37.4 | 27.2 | 43.9 | 32.7 |
工地工棚 | 11.3 | 18.9 | 6.5 | 5.4 |
生產經營場所 | 8.4 | 8.6 | 8.2 | 7.3 |
與人合租住房 | 19.3 | 16.0 | 21.3 | 18.5 |
獨立租賃住房 | 18.8 | 24.0 | 15.5 | 32.7 |
務工地自購房 | 0.9 | 1.3 | 0.7 | 2.0 |
其他 | 3.9 | 4.1 | 3.8 | 1.4 |
(二)已成家的新生代農民工大部分是夫妻一起外出,但是將子女留在老家
調查結果顯示,在已婚的新生代農民工中,59.4%的新生代農民工是夫妻一起外出的。在有子女的新生代農民工中,62.9%的新生代農民工將子女留在老家。對於夫妻一起外出務工的新生代農民工,雖然在一地務工,但是由於租不起房子,很多夫婦仍然是各自住在集體宿舍和工作地。如表4所示,夫妻一起外出務工的新生代農民工雖然獨立租賃住房的比例提高到32.7%,但是仍然有超過40%的比例是居住在單位宿舍、工地工棚和生產經營場所,嚴重影響新生代農民工的生活質量和家庭幸福。
新生代農民工目前有子女的雖然不多,而且大多是學齡前兒童,但是從現實和前瞻性的角度看,由新生代農民工外出所帶來的留守兒童問題需要引起政府和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要解決留守兒童的問題,流入地政府不僅需要考慮農民工子女在義務教育階段的入學問題,還需要考慮新生代農民工隨遷子女的學齡前教育即幼兒園入園的問題。
(三)上網和看電視成為新生代農民工的主要業餘活動
上網和看電視成為新生代農民工的主要業餘活動。在業餘時間經常上網和看電視的新生代農民工的比例分別佔到46.9%和52.1%。網絡已經成為新生代農民工獲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他們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也將更多地受到網絡的影響。另外,一部分新生代農民工選擇了利用業餘時間來進行充電,業餘時間主要用於學習培訓和讀書看報的新生代農民工的比例分別為5.5%和10.1%。
四、新生代農民工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合同籤訂率低、部分崗位缺乏有效的防護措施、社會保障參保率低等權益保障的缺失是新生代農民工就業面臨的突出問題
在新生代農民工中,有54.4%的新生代農民工沒有與單位或僱主籤訂勞動合同。而在上一代農民工中,沒有與單位或僱主籤訂勞動合同的比例為61.6%。在新生代農民工所從事的工作中,有32%的崗位不需要安全防護措施。但是,在需要防護措施的工作崗位上,防護措施較為齊全的僅佔35%,有一些防護措施的佔到53%,而完全沒有防護措施的比例為12%。
如果遇到勞動糾紛,新生代農民工最傾向於通過「勞資雙方協商」、「法律途徑」和「政府」來解決問題。最傾向於通過「勞資雙方協商」來解決勞動糾紛的新生代農民工佔39.9%,傾向於通過「法律途徑」和「政府」來解決勞動糾紛的新生代農民工分別佔25.1%和19.8%。可以看到,新生代農民工更傾向於依靠自己和法律途徑來解決問題。
總體來說,新生代農民工參加社會保障的比例很低,與其他年齡段的外出農民工參加社會保障的情況沒有顯著差異。從全國看,單位或僱主為新生代農民工繳納了養老保險、工傷保險、醫療保險和失業保險的比例分別為7.6%、21.8%、12.9%和4.1%。
新生代農民工不僅參加社會保障的比例很低,而且分區域和分行業的差異較大。圖4和表5分別示出了新生代農民工分區域(輸入地)和主要行業的社會保障覆蓋情況。
圖4:新生代農民工分區域的社會保障情況
表5:主要行業中新生代農民工的社會保障覆蓋率(%)
主要行業 | 養老保險 | 工傷保險 | 醫療保險 | 失業保險 |
製造業 | 7.8 | 26.9 | 14.5 | 3.9 |
建築業 | 2.4 | 16.1 | 5.2 | 1.3 |
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 | 9.6 | 25.5 | 14.9 | 5.8 |
批發和零售業 | 6.2 | 10.1 | 8.0 | 3.2 |
住宿和餐飲業 | 3.5 | 11.8 | 7.0 | 1.9 |
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 | 4.2 | 13.7 | 9.0 | 2.4 |
(二)部分新生代農民工有較大工作壓力、對收入的滿意度較低
由於平時工作的強度比較大,約一半的新生代農民工需要經常加班,使得部分新生代農民工承受了較大的工作壓力。感覺「工作壓力很大」和「工作壓力較大」的新生代農民工的比例分別佔到7.2%和28.1%。也就是說,超過1/3的新生代農民工感到有較大的工作壓力。
相較於工作環境,新生代農民工對於當前收入水平的滿意度更低。對於當前的工作環境,感到「不太滿意」和「很不滿意」的新生代農民工的比例分別佔到24.1%和1.4%。而對於當前的收入水平,感到「不太滿意」和「很不滿意」的新生代農民工的比例分別佔到41.3%和3.3%。也就是說,有接近一半的新生代農民工對於當前的收入水平不滿意。
實際上,這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新生代農民工本身知識技能的現實水平和新生代農民工對自身職業發展的較高預期之間的矛盾。調查顯示,大部分新生代農民工都有明確的職業發展目標,比較看重自己未來的發展。對於職業發展目標,有25.8%的新生代農民工選擇「掌握專業技術,有一技傍身」,還有26.3%的新生代農民工選擇「自主創業當老闆」。因此,政府加強新生代農民工的職業技能培訓,不僅能滿足勞動力市場對技術工人的需求,也能解決新生代農民工自身的職業發展和收入問題。
(三)在身份認同上處於「農民」和「市民」之間的尷尬境地,缺乏幸福感,新生代農民工的精神健康和心理疏導問題需要引起重視
在身份認同上,新生代農民工處於「農民」和「市民」之間的尷尬境地。新生代農民工對於「自己是老家的人」這一說法「非常同意」和「比較同意」的比例分別為46.3%和41.6%;對於「自己是農民「這一說法「非常同意」和「比較同意」的比例分別為23%和45.5%;對於「自己是城裡人」這一說法「非常同意」和「比較同意」的比例分別為4.3%和18.5%。從城市融入的角度看,這顯示出大部分的新生代農民工並不認為自己是城裡人,在身份認同上更傾向於自己是「老家的人」甚至是「農民」。
但是,在選擇「如果要比較生活狀況,您會和什麼人比」時,新生代農民工選擇:城市居民、城裡的農民工、農村的親戚、老家村裡的人、老家鄉裡的人、老家縣裡的人和說不清的比例分別為23.4%、23.6%、6.8%、19.3%、6.7%、3.6%和16.7%。可以看到,在選擇生活的參照系時,新生代農民工明顯地更傾向於與城裡人相比較。這意味著,當新生代農民工感受到與城市人群生活和地位有差距時,逆反心理和苦悶情緒會更加強烈。
總體而言,新生代農民工缺乏幸福感。感到「比較幸福」和「非常幸福」的新生代農民工的比例分別只有30.6%和5%,而感到「很不幸福」和「不太幸福」的新生代農民工的比例達到3.2%和7.7%。也就是說,存在11%的新生代農民工感覺很不幸福或不太幸福,他們的心理疏導和精神健康問題需要引起企業和相關政府部門足夠的重視。
(四)近一半的新生代農民工有在城市定居的打算,但是收入太低和住房問題是制約新生代農民工在城市定居最主要的困難和障礙
在未來的打算上,接近一半的新生代農民工有在城市定居的打算。如表6所示,「堅決不回農村」的新生代農民工佔到8.1%,「儘量留在城市,實在不行再回農村」的佔到37%。從婚姻狀況看,未婚的新生代農民工打算將來在城市定居的比例更高。從性別看,新生代農民工中女性在城市定居的願望更為強烈。在未婚的女性新生代農民工中,「堅決不回農村」和「儘量留在城市,實在不行再回農村」的比例上升到12.5%和40.4%。
表6:新生代農民工未來的打算(%)
未來的打算 | 新生代農民工 | ||||
合計 | 已婚 | 未婚 | |||
男性 | 女性 | 男性 | 女性 | ||
堅決不回農村 | 8.1 | 5.3 | 5.6 | 7.6 | 12.5 |
儘量留在城市,實在不行再回農村 | 37.0 | 31.7 | 32.2 | 38.8 | 40.4 |
掙夠錢就回農村 | 22.2 | 27.9 | 29.4 | 21.3 | 15.6 |
一定會回農村 | 11.2 | 15.1 | 13.7 | 11.3 | 7.1 |
不好說 | 21.5 | 20.1 | 19.1 | 21.0 | 24.5 |
但是,從現實的角度看,新生代農民工要想在城市定居下來還存在諸多困難。調查結果顯示,新生代農民工群體認為,在城市定居下來的最主要的困難和障礙依次是「收入太低」、「住房問題」、「社會保障不完善」、「老人無法照料」、「子女教育問題」等。
67.2%的新生代農民工認為「收入太低」是制約在城市定居的重要困難和障礙,63.2%的新生代農民工認為「住房問題」是制約在城市定居的重要困難和障礙。可見,收入問題和住房問題是目前新生代農民工在城市定居下來所面臨的最大困難和障礙。同時,認為「子女教育問題」、「老人無法照料」、「社會保障不完善」、「地位不平等」、「沒有歸宿感,難以融入城市生活」是制約在城市定居的重要困難和障礙的比例分別為16%、20.1%、24%、7.8%和13.5%。
五、政策建議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到,隨著外出農民工群體內部出現的結構性變化,新生代農民工已經成為了農民工的主體,並且出現一些不同於傳統農民工的新問題和新訴求,這將對中國整個的城市化進程和經濟社會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因此,需要相應的體制安排來保障新生代農民工逐步融入城市社會,使新生代農民工在就業、社會保障、獲得公共服務等方面能夠享受到與城市居民同等的權利,切實解決他們在城市化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
1、積極探索有利於促進新生代農民工在城市定居下來的戶口登記制度。在中小城市、小城鎮實現穩定就業創業而又放棄農村責任地的新生代農民工,應取消準入門檻;大城市和特大城市應放寬新生代農民工進城落戶的相關政策,採取積分制落戶辦法,將教育、技術資格、工齡、社保繳納年限等作為積分內容,逐步轉變為市民。
2、加強新生代農民工的職業技能培訓和創業培訓,滿足新生代農民工在職業發展上的訴求,最終改善他們的收入狀況。政府可建立新生代農民工專項培訓資金,加大支持力度。根據企業對技術工人的實際需求,進行針對性更強的職業技能培訓,可通過培訓券、報銷部分學費等多種方式給予補助。另外,為有創業意願的新生代農民工提供創業培訓,積極探索新的培訓方式,精心安排培訓計劃,幫助他們掌握創業知識和技能,成功創辦自己的企業。
3、從制度上和規劃上整體考慮包括新生代農民工在內的農民工群體的住房問題。城市政府要把解決農民工住房問題納入城市住房保障目標責任,在城市規劃和建設中整體考慮農民工住房的需要。針對農民工的實際需求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條件,運用政府支持、市場融資和農民工集資等多種手段來建造廉租房和經濟適用房,逐步解決新生代農民工在城市的居住問題。
4、進一步加強新生代農民工的權益保護。所有用人單位必須依法與農民工籤訂勞動合同,勞動保障部門要對不籤訂勞動合同的用人單位,加大依法糾正和行政處罰的力度。重點加強對危險行業、工種和職業危害嚴重的作業場所的安全生產進行監督檢查。依法保障受工傷事故和職業危害的新生代農民工能夠得到醫治和賠償。
5、積極推進農民工的社會保障工作,提高新生代農民工的參保率。對於新生代農民工來說,社會保障不僅是權益保障的問題,同時也是影響新生代農民工能否在城市定居下來的重要制約因素。在制度設計上,要建立適應農民工特點的低交費、低水平、廣覆蓋、可接轉和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加大與農民工社會保障相關的法律法規的執行力度,按照分類指導、穩步推進的原則,逐步解決新生代農民工的社會保障問題。
6、解決新生代農民工子女的教育問題。將農民工子女的義務教育和學齡前教育都納人城市教育規劃和管理。逐步解決新生代農民工子女就讀幼兒園的實際困難,適當擴大城鄉結合部幼兒園建園數量,並且給予經費支持。農民工子女在居住地就地接受義務教育,建立更加靈活的學籍管理制度,規範收費標準,為農民工子女的教育管理和入學轉學提供便利。凡是留守在輸出地的農民工子女,輸出地政府也要採取有效措施,保障其上學和受教育的權利。
7、加強對新生代農民工的心理疏導。政府部門和企業還需要加大對新生代農民工心理健康的關注和投入,幫助他們搞好自我管理和緩解心理壓力。同時,只有逐步消除戶籍制度、就業制度、社會保障制度等各種制度性歧視,使新生代農民工真正享受市民待遇,才是解決新生代農民工心理健康問題的根本之道。
(課題組成員:王萍萍、張毅、彭麗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