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研究發現,火的使用對人類的發展非常重要,幫助人類祖先熬過漫長的寒冬,並遷徙到更寒冷的地區。火還帶來了人類烹飪方法上的革命,人類可以在食物中獲得更多的熱量和營養,提高了食物的利用率。被火加熱過的食物大分子被破壞,更容易被人體消化吸收,人類用於咀嚼和消化時消耗的卡路裡更少,食物的利用率得更高,同樣的食物可以養活更多的人類。
長期熟食的結果也促進了人類自身的進化,因為熟肉更容易消化,人類的消化道發生了演化,而更高的卡路裡和營養攝入大腦容量增加。熟食不但使人類的大腦容量增加,而且讓我們人類的臉變小了,因為食物變軟,我們的咀嚼肌變小了。
我們祖先掌握火的能力是人類進化文化方面的一個重要轉折點,考古發現證明,直立人就開始用火,最新的研究發現,人類用火的歷史可能要追溯到170萬年前。在世界各地的古人類遺址裡都發現了人類用於燒火的燃料,有各種木材,還有泥炭、草皮、動物糞便、海藻和稻草等。至今有很多民族仍然保留火神崇拜,中國古代傳說裡就有燧人氏鑽木取火的故事。而古希臘關於火神的神話是普羅米修斯,傳說普羅米修斯如神那裡偷了火併把它給了人類。
遠古人類吃肉取暖之黑科技,鑽木取火
某年某月的一天,一個原始社會的大咖偶然發現,用一個木棍在木板上不斷摩擦,發現會變熱發紅,經過無數次實踐,他終於發明了一種生火方式,鑽木取火,從此人類擺脫了對自然火的依賴。後世將這位大咖稱作燧人氏,尊為中華始祖。早期人類在什麼時候學會生火,目前尚無一個確定的時間,根據考古的發現,大約在12萬到70萬年前。
直到幾十年前,紐幾內亞的原住民仍然使用鑽木取火的方式生火。而現在的探險類電視節目,經常有野外生存專家告訴你在沒有現代設備的野外,如何鑽木取火。鑽木取火需要一根木棍和一塊木板,一般先在木板上做出凹槽,用以收集摩擦過程中高溫的木屑,不斷選擇木棍,慢慢木板就會冒煙,一旦出現火星,要趕緊將發紅的木屑放到準備好的火絨裡,小心吹出火苗。人類在長期的鑽木取火的過程中,發明了好幾種改進方法,易洛魁族式鑽木法和弓弦鑽木法,我們可以把它們看作徒手鑽木法是的升級版。
古裝片裡神秘取火暗器,火摺子
原始人類經歷了一個從自然界取火到人工取火的漫長過程,最初人類是將閃電、流星等自然形成的野火帶回定居點,並會用一些燃燒緩慢的物質作為火種長期保存。這種火種保留方式後世發展成為火摺子,火摺子用粗糙的紙捲成緊密的紙筒,將紙筒點燃後將火苗吹滅,留下一個火星在紙筒內部慢慢燃燒,放入竹筒內蓋上通風的蓋子,可以長時間不滅,用火時只需要對著火星猛地一吹,火摺子輕易的再次燃燒起來。
由於武俠電影的科普,很多人鍾情於這種吹之即來,吹之即去的取火方式,一些人生產了一些使用充電電池,利用USB充電的火摺子,通過感應吹氣功能來點火和熄火。
清代家居旅行之佳品,吸菸點火之必備,火鐮
從古至今,男人一直有隨身攜帶一個精緻的小玩意的習慣,古代有身份的人會隨身帶著一塊玉,有文化的人隨身帶著一把摺扇,到了清朝時期,男人們隨身的竟然是一種的引火工具,火鐮。火鐮由火石和火刀和火絨三部分組成,火石是燧石的俗稱,其實是一種適應礦石,在高速撞擊下能產生火花的石頭。火刀是一塊硬度不太高的鋼片,做成刀片形狀。火絨是一些易燃的物質,一般是艾絨或者碳化的棉布,做成火引子。將火刀與火石高速撞擊,會迸濺出小火花,引燃事先準備好的火絨,就能生火。
火鐮起源何時無法考證了,而火鐮所用的燧發點火技術應該屬於軍事科技,主要功能是快速安全地點燃火藥。 16世紀時法國人馬漢利用鐘錶上的帶發條鋼輪,改進成一種擊發機構用在步槍上,稱之為撞擊式燧發機。當扣動扳機,擊發機構在彈簧的作用下,將燧石打在火門上,冒出火星,引燃火藥。
明朝末年,菸草傳入中國,吸菸慢慢在達官貴人之中流行起來,方便快速的點菸成了剛需,昔日的軍事科技燧發點火技術的民用版火鐮開始普及。到清朝時,隨著吸菸的流行,火鐮也成了男人的珠寶,身份的象徵,與現在的低調奢華的機械手錶類似。火鐮一般為皮質,皮質外露出一小截火刀,火刀刃口很厚,皮質外殼內部設有小包,可以打開,火石與火絨裝在裡面,防止丟失或者受潮。火絨一般用艾蒿晾乾揉碎成絨狀,由於艾蒿本身有藥性,點燃後還有一股藥香。檔次較高的火鐮用最昂貴的貴金屬雕刻最奢華的圖案,並鑲嵌一些瑪瑙玉器之類作為裝飾,彰顯主人8848鈦金手機的品味。
化學家為您獻上最安全的點火神器,火柴
雖然火鐮已經解決了取火的及時性問題,但是不管在尺寸還有方便性,仍然存在很多麻煩。人們一直在尋找一種簡單輕便的取火工具。
關於早期火柴的最早記載來自公元577年的中國,北齊國的宮女們用它來生火,不管在中國還是歐洲,最早的火柴雖不能點火,而是用來引火的木柴,人們將木頭削成薄片,塗上硫磺,一旦遇上火星,就能快速燃燒起來。到南宋時期,杭州已經有出售火柴的小販。我們相信原始的火柴應該是由早期的煉丹家所發明的,因為硫磺正是煉丹的主要藥物。
1805年,法國著名化學家路易斯·雅克·德納德的助手讓·錢斯爾首次向公眾介紹了現代火柴。火柴頭由氯酸鉀、硫磺、糖、橡膠混合製成,使用者將火柴浸在裝有硫酸的石棉小瓶中點燃。
1826年由英國化學家約翰·沃克發明摩擦火柴,火柴由硫、氯酸鉀、糖、三硫化銻以及膠水混合製成,用砂紙對摺的方法點燃。由於摩擦火柴太過危險,很快被安全火柴替代,1855年,瑞典人J.E.倫德斯特倫發明一種新型火柴,將氯酸鉀和硫磺塗在火柴梗上,而將紅磷塗在火柴盒側面。由於把強氧化劑和強還原劑分開,大大增強了生產和使用中的安全性,稱之為安全火柴,安全火柴只有將火柴頭在火柴盒側面輕輕擦劃才可發火。安全火柴在清末傳入中國,被當時的人們稱之為"洋火"。
由於一次性打火機的衝擊和吸菸率大幅下降,火柴由於安全性和便利性不如打火機,漸漸失去了使用價值,目前已經很難看到,而市場上賣的火柴都是作為懷舊的收藏品,靠的是大眾的情懷。
一上手就停不下來的點火裝置,打火機
在19世紀,隨著人們對摩擦火柴的關注不斷增加,歐洲的科學家和工程師開始構想一種可以重複點火的打火機。這種可攜式裝置能利用機械產生的火花點燃易燃液體,,產生穩定一致的火焰。
1823年,德國化學家、耶拿大學(University of Jena)教授約翰·沃爾夫岡·多貝雷納(Johann Wolfgang Dobereiner)發明了一種最早的打火機,這個奇形怪狀的裝置是通過鋅與稀硫酸反應來產生氫的,然後與大氣中的氧氣反應,加熱鉑,點燃氫以產生了穩定的火焰。
1903年,卡爾·奧爾·馮·威爾斯巴赫(Carl Auer von Welsbach)在申請了鈰鐵的專利,鈰鐵是一種合金,受到撞擊時會產生非常熾熱和明亮的火花,鈰鐵作為火石,給打火機的發明奠定了基礎。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線的戰壕裡的生活特別苦悶,下雨的時候火柴便無法使用,士兵們把他們能找到的物品搜集起來解決點菸的問題,他們用用一個空彈殼做成了一些簡單的打火機。
1926年,榮森在美國新澤西州開發了世界上第一款自動打火機,龍森班卓琴打火機,只需要按下一個按鈕就能產生火焰,由於漂亮的外觀設計和簡單易用的特性,這款打火機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1933年,發明家喬治·布萊斯戴爾(George G. Blaisdell)發明世界上最著名的Zippo打火機。由於Zippo設計非常受歡迎,直到今天仍然暢銷,只有一些小的改動。而內部結構幾乎沒有改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Zippo很快成為了一種文化符號,並被廣泛應用於電影、電視和廣告中。
一次性壓電打火機於20世紀60年代問世,日本成功的將壓電效應就用在打火機上,通過一個彈簧裝置擊打壓電陶瓷產生幾千伏特的高壓,用高壓產生的火花點燃丁烷氣體,省去了電池和火石。壓電打火技術的不光用在打火機上,還在燃氣灶和燃氣熱水器上使用。
目前全球90%的一次性打火機,都是在中國生產的,主要來自湖南一個叫邵東的小縣城。作為市場上最便宜的打火機,中國的一次性打火機非常受歡迎,被全世界廣泛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