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芒種」,大家應該都不陌生,就算真不知道這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也一定知道這是2019年火遍大江南北的一首熱門歌曲,儘管歌詞內容與芒種節氣並沒有太大關聯,但此歌曲一經推出,也引發了許多人對芒種節氣的關注。那麼,作為二十四節氣之一的芒種,究竟有哪些氣候特點?又有著怎樣的民間習俗呢?
一、芒種也是忙種
芒種,有著農作物成熟的含義,有人說芒種可以分為兩種含義,一是有芒的麥子快收割了,二是有芒的水稻快播種了,這其實分別代表了北方和南方在芒種時節的不同農事。
「芒」是指作物的穗子外部可以起到保護作用的刺,芒的存在預示著作物已經發育到了某個重要階段。在《月令七十二侯解》中有記載說:「五月節,謂有芒之種穀可稼種矣。」簡單來說,就是在芒種時節,大麥小麥的作物種子已經成熟,如果再不收割就會錯過最佳的成熟時期,麥子質量會大幅度下降。
北方要收割麥子
這時候南方的稻種也到了播種的時節,《農曆書》也提到「過此即失效,故曰芒種也」。也就是說,過了芒種,稻種將錯過最佳的播種時節,播種成活率將大大下降。
無論是收割麥子,還是播撒稻種,都是很急迫的農事行為,所以芒種也被稱作「忙種」,農民在這一段時間內真是忙得腳打後腦勺。
插秧
芒種時節,無論是南方還是北方,都會出現氣溫的大幅度上漲和雨水的大幅度增加,雨季即將到來。人們將芒種時節的季節特點總結為「三候」:
一候曰「螳螂生」,螳螂一般在每年的秋日產卵,待發育至次年芒種時節,小螳螂感受到陰氣的出現,隨後便破卵而出,成功誕生。
二候曰「鵙(jú)始鳴」,鵙是一種名為「伯勞」的鳥,是猛禽的一種,在芒種時節開始在枝頭髮出清澈的鳴叫聲。
鵙始鳴
三候曰「反舌無聲」,反舌是一種能夠模仿其他鳥類鳴叫聲的鳥,此時由於陰氣開始出現,反舌鳥便停止了對其他鳥類啼叫聲音的模仿。
反舌無聲
二、送花神、吃青梅,芒種時節習俗多
芒種在民間不只意味著農民要忙碌起來,還擁有眾多的習俗。每年的2月份,人們要迎接「花神」的到來,以期待春天出現百花爭豔的美麗圖景。到了5月份,春天茂盛的花朵開始凋零,所以人們就在芒種時節舉行「送花神」的儀式,表達對花神的尊敬與感激之情。
在《紅樓夢》中便有送花神習俗的描寫,大觀園的女孩子們用各種物件編織成彩帶、轎馬,並把它們綁在樹上,整個園子裡飄滿著彩色的袖帶,美麗極了。送花神習俗在明清時期的民間最為流行,表達了人們對大自然的敬畏與喜愛之情,儘管如今送花神習俗已經不再流行於民間,但古人對自然的敬畏還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紅樓夢》裡的送花神
芒種是青梅成熟的時節。看過《三國演義》的人應該都知道「青梅煮酒論英雄」的故事,卻很少有人了解青梅正是在芒種時節成熟的。青梅富含豐富的維生素、有機酸與礦物質,具有良好的養生效果,可以有效增強人的抵抗力,但是青梅剛剛摘下的時候比較酸澀,不適合直接食用,於是「煮梅子」以食用的方法也就出現了。人們用糖和少量的鹽來煮梅子,既能增加其甜味,又可以去其酸澀的味道,而將青梅與甘草、冰糖等佐料一起用大鍋煮後,會製作出十分美味的酸梅湯。
煮青梅
在我國的一些地區,還有獨特的地方芒種習俗,比如在安徽績溪地區,人們有著「安苗」的民間習俗。「安苗」自唐末就已經產生,在清末開始流行,每當芒種時節,人們在播種稻苗之後,為了祈求上天能夠風調雨順,稻穀可以順利發育成長,每家每戶都要舉行「安苗」儀式,人們會用新打出的麥子做成面,然後將麵團揉出各種各樣的蔬菜、水果、動物形象,再用蔬菜汁液將麵團染上相應的顏色,以作為安苗儀式的祭祀供品,祈求老天能夠保佑他們。
安苗
三、補脾祛溼,芒種養生知識多
芒種時節雨水大幅度增長,與此同時,空氣中的溼度也在不斷增加,人們生活在又熱又潮溼的環境中,往往會感到心情煩悶,萎靡不振。也就是說,芒種時節的養生,關鍵就在於祛溼。而首先要做的就是起居正常,每天保持夜晚的正常睡眠之外,還要在中午適當的小憩。芒種時節陽光充足,在適當接受陽光照拂的同時也要做好防曬,勤洗衣服常洗澡,保持皮膚的疏鬆狀態,有利於新陳代謝。
保持充足的睡眠
在飲食上,芒種時節人們的新陳代謝快,能量消耗速度快,而且身上溼氣重,很容易出現疲勞狀態,應該儘量以清淡的富含維生素的蔬菜瓜果為主,少吃太鹹、太甜的食物,還可以多喝粥,養胃健脾。
飲食要清淡
文史君說
芒種是我國重要的二十四節氣之一,同時也是農民一年當中最忙的時節之一,南北方的人們或收割麥子,或播種稻種,都十分辛勞。芒種過後,農作物在田野間的成活率也將大幅度下降,所以芒種就是「忙種」。在芒種時節,人們煮梅子、送花神,進行著忙碌卻歡樂的民間習俗。同時,芒種還標誌著熾熱的盛夏即將到來!
參考文獻
胡遲:《安苗節:農耕文化的信仰嬗變》,《江淮文史》2016年第5期。
趙欣:《芒種,清暑解乏忙》,《中醫健康養生》2019年第6期。
(作者:浩然文史·劉越)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註明外均來自網絡搜索,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